传感

搜索文档
柯力传感(603662):公司深度报告:力传感器龙头企业,传感器森林布局日趋完善
渤海证券· 2025-06-25 17:3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4][8][9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柯力传感是国内传感器龙头,产业森林布局完善,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增长,公司力学传感器优势明显,人形机器人催化下积极布局机器人传感器,预计产业投资带动业绩较快增长 [4] 各部分总结 公司概况 - 深耕传感器三十年,是国内传感器行业品种最多的上市公司之一,战略发展路线清晰,经历四个阶段战略演进和三次战略更新,融合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拓展下游应用 [19][21][22] - 股权结构稳定集中,实控人为柯建东,2022 年发布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绑定核心员工利益 [25][27] - 围绕主业积极投并购,锚定“五化战略”,三大产业园区稳步推进,2024 年新增“七控二参”9 个项目战略投资,完善产业森林布局 [32][33][34] 行业背景 - 传感器是数据测量源头部件,我国政策支持行业发展,2024 年全球市场规模 2410.6 亿美元,同比增 6.71%,预计 2032 年达 4572.6 亿美元,年复合增速 8.33%,国内市场稳中向好,2024 年规模 3800 亿元,压力传感器为主要应用,力传感器中应变式应用最广泛 [39][41] - 我国应变式传感器规模增长,产需缺口扩大,全球行业集中度高,柯力传感处于第二梯队,是国内称重测力传感器品牌十五年市占率第一,产能居世界前列 [46][49][52] - 高维度力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重要部件,2023 年人形机器人行业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 3.7 百万元,同比增 146.7%,2025 年人形机器人催化频出,预计 2030 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达 110 亿元,柯力传感围绕“新四样”传感器发展,购置设备,布局触觉传感器和电子皮肤 [53][57][63] 公司分析 - 经营情况:2021 年以来营收稳步增长,2024 年受投资收益影响净利润下降,2025 年一季度业绩增长,工业物联网收入占比提升,海外市场收入稳中有升,存货和合同负债增长 [70][72][76] - 财务分析:盈利能力位于可比公司中上游,期间费用率整体上行,研发费用占比较高,主要营运能力指标下行 [80][86] 盈利预测 - 选取中性情景预测,预计 2025 - 2027 年营业收入 15.27、18.23、21.96 亿元,归母净利润 3.26、3.93、4.82 亿元,EPS 为 1.16、1.40、1.71 元,产业投资带动业绩较快增速 [8][92][93] 估值与评级 - 与可比公司相比,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94]
CIS龙头递表!长光辰芯业绩稳定,上市前分红引争议
金融界· 2025-06-24 16:17
公司概况 - 长光辰芯为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CIS)提供商,成立于2012年9月,由创始人王欣洋与奥普光电(002338 SZ)、凌云光(688400 SH)共同设立[2] - 公司提供九大产品系列超50种标准产品,覆盖工业成像、科学成像、专业影像和医疗成像等领域,并提供定制传感器解决方案[3] - 2022年12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包括奥普光电、凌云光、高瓴裕润、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二期等机构[2] 资本市场动向 - 2023年6月曾申请科创板上市,2025年1月主动撤回,现转向港股IPO并由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国际联席保荐[1][2] - 董事认为港股上市有助于拓展国际资本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及扩大投资者基础[2] - IPO前宣布派发每股0 05元股息,总对价1850万元,预计2025年8月前支付[6]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6 04亿元、6 05亿元、6 73亿元,年内利润从-8409 9万元扭亏为1 70亿元、1 97亿元[3] - 经调整利润从2022年2 93亿元降至2024年2 49亿元,同期毛利率从76 2%降至59 0%,经调整净利率从48 5%降至37 0%[4] - 存货规模2022-2024年分别为3 04亿元、3 73亿元、2 87亿元,同期存货拨备从1450万元增至3280万元[5] 业务结构 - 面阵传感器收入占比2022-2024年为66 5%、67 7%、61 6%,仍为核心产品但占比下降[4] - 定制传感器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从2022年7 2%快速提升至2024年24 1%,成为新增长点[4] - 海外收入占比从2022年33 9%降至2024年26 0%,产品已出口30余个国家和地区[5] 募资用途 - 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四大方向:主要应用场景的研发迭代、建立先进CIS研发中心、扩展封装测试产线、拓展国际业务布局及补充营运资金[6]
武汉年轻工程师让汽车座椅学会“思考”
长江日报· 2025-06-24 09:30
如今,他们的产品批量搭载于吉利、小鹏、岚图、赛力斯等头部新能源汽车,国内品牌 覆盖率超80%。最新研发的座椅控制器能通过压力感知自动调节支撑,在汽车转弯时让身体 保持平衡,"就像给座椅装了一套'神经系统'"。研发人员举起一个巴掌大的控制器解释道。 销售额从2021年的100万元到去年超1亿元,盛势启创快速成长,今年将量产10万件电涡 流传感器,未来目标是年产500万件,并拓展至机器人、飞行汽车领域。 编辑:胡之澜 传感器就像汽车的"神经系统",它们如神经元般感知并应对环境,一辆新能源汽车通常 搭载有几十到上百个传感器。盛势启创成立之初,新能源汽车传感器的"战场"还被国际巨头 垄断。"当时国产芯片根本进不了供应链。"黄继军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21年。某头部车厂因国际供应商断货陷入困境,盛势启创临危受命,经客 户同意后,采用国产芯片仅用两个多月就完成替代。那批电流传感器装在了7.5万辆新能源 车上,盛势启创一战成名。 走进位于武汉经开区的盛势启创武汉总部,六间会议室的名字透露着团队底色:珞珈 山、喻家山、马房山(分别对应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湖、太子 湖、三角湖。"每次走进这些会议室,就像 ...
图像传感器,越大越好吗?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24 09:24
传感器尺寸与图像质量 - 大传感器常被提及的优势是减小景深,更好区分主体与背景,但极薄焦平面可能导致整体对焦困难 [1] - 中画幅镜头通常通过更小的最大光圈抵消景深优势,以控制尺寸、重量和价格 [2] - 动态范围测试显示,不同尺寸传感器在低感光度下表现相近,传感器尺寸与动态范围提升无直接关联 [8] - 信噪比测试中,APS-C画幅的富士X-M5表现最佳,微型四分之三传感器稍落后,但差距不大 [11] - 更大传感器的主要优势在于解析精细细节,物理上更大的区域可容纳更多像素而不牺牲动态范围和噪点控制 [14] 像素数与实际应用 - 高像素数(如102MP)对普通摄影场景意义有限,除非需要100%放大或超大尺寸打印 [14] - APS-C或全画幅相机对多数摄影师更合理,兼顾分辨率、便携性、价格和镜头选择 [14] - 摄影效果更依赖摄影师技术而非设备,优秀摄影师用廉价设备也能拍出高质量作品 [15] 测试数据对比 - 对比机型包括:微型四分之三的OM System OM-3(20.4MP)、APS-C富士X-M5(26.1MP)、全画幅松下S1R II(44.3MP)、中画幅富士GFX 100S II(102MP) [4] - 动态范围以EV为单位,四款相机在低感光度下差异极小 [6][8] - 信噪比测试以分贝为单位,富士X-M5表现最优 [9][11] - 分辨率测试以线宽/图像高度衡量,大传感器在细节解析上优势明显 [12][14]
钙钛矿图像传感器性能大幅提升
快讯· 2025-06-23 06:17
钙钛矿图像传感器技术突破 -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与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联合团队开发出新型钙钛矿图像传感器 [1] - 新型传感器大幅提升光利用效率和空间分辨率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 [1]
长光辰芯拟发行H股并在联交所上市 工业成像收入位居全球第三
证券时报网· 2025-06-22 19:04
公司动态 - 凌云光参股公司长光辰芯于6月19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1] - 凌云光目前持有长光辰芯10.22%股份[2] - 长光辰芯曾计划科创板IPO拟募资15.57亿元但于今年1月撤回申请[4] 公司业务与技术 - 长光辰芯是全球领先的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提供商[2] - 公司产品涵盖九大系列应用于工业成像、科学成像、专业影像和医疗成像领域[2] - 已掌握11项核心技术包括全局快门像素、HDR像素、高灵敏度像素等[2] 市场地位 - 2024年工业成像收入全球排名第三、中国第一占15.2%市场份额[3] - 2024年科学成像收入全球排名第三、中国第一占16.3%市场份额[3] - 全球CIS市场预计2024-2029年复合增长率8.6%[3] 财务表现 - 收入从2022年604.4百万元增至2024年673.0百万元增长11.4%[3] - 毛利率2022-2024年分别为76.2%、63.5%、59%[3] - 2022年净亏损84.1百万元2023-2024年净利润169.8百万元和197百万元[3] 募资用途 - 拟用于主要应用场景的研发及产品迭代[4] - 计划建立CMOS图像传感器研发中心及区域总部[4] - 将采购研发设备、测试仪器并建立研发团队[4] 股权结构 - 实际控制人王欣洋与张艳霞夫妇合计控制49.53%股份[4] - 奥普光电为第二大股东持股25.56%[4] - 凌云光直接持股10.22%[4]
道通科技(688208)每日收评(06-20)
和讯财经· 2025-06-20 17:36
公司股价及资金分析 - 综合得分56 38分 趋势方向较强 [1] - 主力成本数据:当日29 93元 5日28 86元 20日27 10元 60日27 10元 [1] - 北向资金持股量483 72万股(占流通股1 07%) 5日增仓比-0 017% 20日增仓比-0 447%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1079 50万元(占总成交额-6%) 超大单净流出627 48万元 大单净流出452 02万元 [2] 技术面分析 - 短期压力位30 70元 支撑位29 30元 中期压力位30 95元 支撑位26 89元 [2] - 短线及中期趋势均不明朗 需等待主力资金方向选择 [2] - MACD金叉信号形成 显示潜在上涨趋势 [3] 行业关联性 - 所属概念板块表现:计算机设备(-1 63%) 人工智能(-1 80%) 胎压监测(-0 73%) 传感器(-1 21%) [2]
新研究有望突破传统探针尺寸对分辨率的限制
环球网资讯· 2025-06-20 11:37
研究突破 - 厦门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1] - 研究团队搭建了高性能测试平台,采用高度集成自动化架构,实现对非线性光学响应的高效可靠采集与分析[1] - 通过调控纳米晶内部晶格结构,研究人员在雪崩离子网络中诱导出晶体场畸变,显著提升离子间交叉弛豫速率[1] 技术参数 - 实现了超过500阶的光学非线性响应,刷新了光子雪崩材料性能纪录[1] - 27纳米颗粒的光学非线性提升至156,雪崩响应时间缩短至8.5毫秒,为传统核壳结构纳米晶的近1/70[2] - 在单束连续波激光扫描成像系统中实现横向33纳米、轴向80纳米的空间分辨率,成像信噪比大于20,定位精度达0.36纳米[2] 应用前景 - 光子雪崩在低成本超分辨成像、超灵敏光学传感和多物理场探测等应用展现出巨大潜力[1] - 在直径为176纳米的光子雪崩纳米盘中实现超过500阶光学非线性响应,首次揭示激光扫描过程中单个纳米粒子内部的区域响应差异[2] - 实现"成像尺寸小于物理尺寸",有望突破传统探针尺寸对分辨率的限制[2]
智能辅助驾驶下半场,“第一性原理”失灵了吗?
36氪· 2025-06-20 10:57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路线 - 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方案的理论基础是全球道路交通体系本质围绕视觉感知能力构建 人工智能结合数字神经网络和摄像头是与现有道路系统最匹配的解决方案 [1] - 马斯克批评激光雷达技术 认为道路系统并非为从眼睛发射激光而设计 摄像头与激光雷达同时工作可能导致信息冲突和交通事故 [3] - 纯视觉方案最大优点是成本较低且贴近人眼逻辑 通过对摄像头持续优化可无限接近人类眼睛 [20] 第一性原理 - 第一性原理是系统中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 不能被违背或删除 核心思想是回归事物本质 剖析最基本原理构建新认知框架 [3] - 智能辅助驾驶的第一性原理应聚焦本质需求 以标准化能力推动普惠价值 实现从A点到B点的安全 舒适 高效 [4] - 手机行业演进史为汽车智能化提供启示 基带芯片以"稳定传输"为第一性原理 智能辅助驾驶应成为像基带一样可靠的基础设施 [4] 特斯拉技术发展历程 - 2014-2016年外部合作期 采用Mobileye EyeQ3芯片 算力0.25 TOPS 支持1个前视摄像头 1个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雷达 [6] - 2016-2019年自研过渡期 转向英伟达方案 算力10 TOPS 配备8个摄像头 1个毫米波雷达 12个超声波雷达 同时开始自研FSD芯片 [7] - 2019年进入全面自研期 推出HW3.0 配备两颗自研FSD芯片 算力144 TOPS 相比前代增长7倍多 [7][9] 特斯拉技术方案演进 - 引入BEV+Transformer算法栈 让视觉感知网络获得测速 测距能力 将2D画面拼接成360度全景俯视图 [13] - 升级占用网络 将车辆周围空间划分成小方格标记是否被物体占据 实现高分辨率三维感知与重建 [14] - 推出端到端方案 完全采用一张神经网络链接感知 规控和执行 2023年测试中运行速度比原方案更快 删除30万行人工代码 [16][17] 技术方案对比 - 纯视觉方案在信息丰富度 三维深度 测距精度 相对场景可靠性等方面弱于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但成本更低 [19] - 激光雷达在探测距离 精度和实时性方面有明显优势 但易受天气影响 可能发生多次反射导致信号失真 [20][21] -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需承担更高硬件成本 开发能融合多传感器数据的算法 并采用高算力芯片处理数据 [23]
恒帅转债上市三天翻倍 恒帅股份澄清相关热点概念
证券时报网· 2025-06-19 20:59
恒帅转债上市表现 - 恒帅转债上市首日大涨57.3%,次日20%涨停,第三日继续涨14.96%,三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100% [1] - 转债价格达217元/张,转股溢价率140.83%,远超东吴证券预测的117.07-130.43元区间 [2][3] - 转债市场经历1个半月空窗期,稀缺性助推其成为年内首日表现最强转债之一 [2] 公司基本面与业务进展 - 主营业务为车用电机技术及流体技术产品,2019-2024年营收从3.31亿元增至9.62亿元,净利润从0.65亿元增至2.14亿元 [3] - 已取得Waymo、美团等客户的ADAS主动感知清洗系统定点项目,规划25万套/年产能并布局泰国生产 [4] - 新兴业务中ADAS清洗系统收入占比不足1%,人形机器人电机尚未形成订单 [1][2] 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 - 重点投入大扭矩谐波无刷电机、ESP电机等底盘及车内电机品种,强化EMC/NVH技术 [4] - 电机产品从车身领域向车内及底盘领域延伸,覆盖电动门、座椅、热管理系统等应用场景 [4] - 正股股价在转债暴涨期间下跌3.06%,反映市场对热点概念与实际业绩的差异认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