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搜索文档
“十五五”将至,中国经济又有怎样的新机遇?专家解读→
央视网· 2025-10-25 11:16
经济建设中心论 - 中央在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明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未来发展提供方向和信心[1]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国策,是过去四十多年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4] - 从国内看,人均GDP自改革开放初至今增长70多倍,但仍仅为全球平均水平,实现2035年发展目标需持续经济增长[4] - 从国际看,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打压根本目的在于遏制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尤为重要[4] 科技发展战略 -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发展和竞争的时代,地缘政治下科技竞争日益激烈[7] - 未来五年需在核心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突破,走到世界前沿[7] - 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速,中国凭借深度探索算法、大模型、华为及国内芯片服务器、“数据二十条”政策优势,已在某些领域超过美国[7] - 人工智能未来五年需在“AI+”应用等基础理论方面取得新突破[9] - 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走在前列并具备良好基础[11] - 能源领域,第四代核电站技术已成熟,未来需在核聚变效率提升方面取得突破[11] - 超导、光纤通信、光伏等领域已取得很大发展,未来五年有望获得爆发性增长[11] - “十五五”期间被定位为中国科技和创新的爆发期新阶段[11] 对外开放新格局 - 中国的对外开放正在进入全新阶段[15] - 在“去全球化”逆流和“中国+1”策略下,形成“中国+N”新格局,即全球企业在中国进行生产、科研并配置多个海外生产点,中国企业以中国为基地进行全球布局[17] - 新开放格局含义包括继续欢迎高质量外资企业进入,以及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形成全球产业链,并使内外资企业在中国形成合力[17] - “十五五”期间的关键战场包括科技、新产业链、国内市场、消费和民生,核心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7]
未来十多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超8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22:48
宏观经济目标 - 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6] -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24年中国人均GDP为1.34万美元[8] - 未来十年人均GDP年均名义增长5%,2035年人均GDP将达到2.3万美元左右,比2024年增加近1万美元[8] - “十五五”期间GDP年均增速应设定在4.5%以上,更可设定在5%左右[9] 消费与内需市场 - 中国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未来十多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11][12] -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3万亿元,2025年有望超过50万亿元,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11]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服务消费,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11] - “十五五”期间预计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5万亿元[12]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战略任务第一条,部署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等4方面重点任务[14] - 传统产业是产业体系“基本盘”,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80%左右,未来5年新增10万亿元左右市场空间[14] - 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催生数个万亿级市场[14]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发展,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14] 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 -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战略任务第二条[15] -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5]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15] - 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截至2024年底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超4500家[15][16] - 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力开发新模型算法、高端算力芯片[16] 对外开放与外商投资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专章部署,从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等4方面作重要部署[19] - “十四五”时期实际使用外资累计7200多亿美元,新设外企24万多家,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超1/3[19] - 服务业是接下来开放重点,扩大增值电信、生物技术、外商独资医院等开放试点,有序扩大教育、文化领域自主开放[20] - 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擦亮“投资中国”品牌,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20] - 既看GDP也看GNI,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20][22]
未来十多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超8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22:32
经济增长目标与路径 - "十五五"时期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合理区间,为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未来十年GDP年均增速应保持在4.4%以上,"十五五"增速可能设定在5%左右 [5] - 2024年中国人均GDP为1.34万美元,按名义增长5%计算,2035年人均GDP将达到2.3万美元左右,比2024年增加近1万美元 [5] -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质的提升包括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等,量的增长需符合潜在增长率 [5] 扩大内需与消费市场 - 中国拥有14亿人口,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3万亿元,2025年有望超过50万亿元,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7] - "十五五"期间将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未来十多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市场潜力巨大 [6][10] - 新型城镇化蕴含巨大内需空间,预计"十五五"期间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5万亿元 [8]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首要战略任务,传统产业是产业体系"基本盘",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约80%,未来5年预计新增10万亿元市场空间 [12]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级市场 [12]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如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等,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12] 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发展 -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13]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 [13] - 截至2024年底,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超4500家,"十五五"期间将加强基础研究、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强治理与国际合作 [13][14] 高水平对外开放 - "十四五"时期实际使用外资累计7200多亿美元,新设外企24万多家,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超1/3 [17] - "十五五"将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服务业是开放重点,扩大增值电信、生物技术、外商独资医院等开放试点 [18] - 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既重视GDP也重视GNI(国民总收入),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18][20]
“十五五”的新提法
对冲研投· 2025-10-24 20:03
时代背景 - “十五五”时期是国内承前启后、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4] - 国际环境被判断为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4] - 相较于“十四五”的防御应对,“十五五”将更强调相持和进取,展现“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的必胜信心[5] 主要目标 - 主要目标高度概括为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深化改革等方向[6] - 明确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7] - 为实现2035年目标,未来十年GDP年均增速需保持在4.4%以上,“十五五”时期增速目标起码应设定在4.5%以上,或可设定在“5%左右”[7] - 2024年中国人均GDP为13445美元,按2025年名义GDP增长4%、人民币升值0.5%计算,2025年将达到1.4万美元,刚好达到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标准[7] 任务分解:产业与科技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位列具体目标第一位,要求“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相较于“十四五”将科技创新列第一有所调整[8] - 调整意图在于更重视从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和产业成果的转化,强调技术概念的落地和证伪,使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8] 任务分解:经济建设 - 重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应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 - 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不变,但促消费思路调整为“把惠民生和促消费相结合、把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相结合”,意味着财政将在生育、教育、养老、社保、消费补贴等方面加大投入[9] 任务分解:全国统一大市场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第三和第四点目标的结合,旨在破除阻碍建设的卡点堵点,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9] - 相关事项包括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整治内卷、捋顺央地关系、完善地方考核体系等,四中全会后推进或将加速[9] 任务分解:对外开放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顺位从“十四五”的第九位大幅提升至第五位[10] - 背景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及中国工业产值和贸易顺差占比提升导致经贸摩擦增多,公报提出“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10] 任务分解:双碳目标 - 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仍有约束力[10] - 2030年是“十五五”收官之年,意味着中国有望在“十五五”时期实现碳达峰[10]
宏观点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的四大亮点-20251024
平安证券· 2025-10-24 18:26
经济发展主线 - 发展主线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眼于扩大内需[2] - 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总收入中占比从2012年的49.8%提升至2023年的53.6%[2] - 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民生领域比例从2012年的32.6%升至2024年的36.7%[2] - 2023年中国最终消费率为56.8%,较全球中等收入国家低10.5个百分点,较高收入国家低19.2个百分点[2] 科技自立自强 - 全球前20%顶级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中,拥有本科中国国籍背景的研究人员占比达47%[2] - “十五五”期间将重点突破半导体设备、高端材料等“卡脖子”领域,发展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等前沿产业[2] 现代化产业体系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3] - 2024年中国发电量占全球总发电量的32%[3] 高水平对外开放 - 2024年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占全国外贸总值比重首次超过50%[3] - 2024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比重达23.4%[3] - 2025年除中国外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率预计为50.9%,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0.2%[3]
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中央这场“十五五”发布会释放八大政策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8:09
经济增长目标与路径 - 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 [3] -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保持符合潜在增长率的增长速度对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关重要 [4] - 未来十年若人均GDP年均名义增长5%,2035年人均GDP将达到2.3万美元左右,比2024年的1.34万美元增加近1万美元 [4]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未来5年预计新增10万亿元左右市场空间,加快推动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提质升级 [5]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集群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级市场 [6]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6] -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统筹规划并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6] 扩大内需与市场潜力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3万亿元,2025年有望超过50万亿元 [7] - 中国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未来十多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 [8] -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十五五”时期预计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5万亿元 [8] -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服务消费,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 [7] 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发展 -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9]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 [9] - 截至2024年底,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超4500家,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赋能千行百业 [9] - 加强人工智能顶层设计,聚力开发新模型算法、高端算力芯片,并完善治理机制与国际合作 [10] 高水平对外开放 - 积极扩大自主开放,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加快推进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进程 [11] -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有序扩大数字领域开放 [11] - 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擦亮“投资中国”品牌,既重视GDP也重视GNI,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12]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贸易、投资、产业、人文务实合作,拓展绿色、数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 [13] 绿色低碳转型 - 加快全面绿色转型,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能源和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18][19] - 到“十五五”末,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19] - 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目前约11万亿元,未来5年有翻一番乃至更大增长空间,力争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 [20] - 在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力争实现节能量1.5亿吨标准煤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亿吨 [20]
南财快评|“十五五”坚持高质量发展,科技与内需双轮驱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3:47
“十四五”规划总结 - 主要宏观指标如GDP、就业、通胀、能源安全和生态治理等均实现或接近完成预期目标[2] - 科技创新体系初步成型,关键领域突破加快,新能源、数字经济、高端制造成为新增长点[2] - 民生改善、脱贫成果巩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主要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2] “十五五”规划总体方向 - 高质量发展将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扩大内需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2] - 规划蓝图延续高质量发展方向,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3] - 发展重心将全面转向科技驱动和创新引领,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和外部技术封锁的现实[4] 科技创新与自立自强 - 科技自立自强放在突出地位,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站稳脚跟,提升产业链安全性和竞争力[3] - 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在人工智能、芯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原始创新突破[4] - 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形成持续创新能力[4] 扩大内需与国内大循环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4][5] - 强调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将需求置于前列以促进消费和投资[5] - 增强国内大循环有助于提升经济增长稳定性和持续性,减少外部扰动影响[5] 高水平对外开放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例如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培育外贸新动能[6] - 强调合作共赢,预计将继续深化多双边和区域合作,如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地落实[6] - “十四五”期间贸易伙伴结构多元化,新兴市场占中国内地出口份额持续攀升,出口商品结构优化[6] 房地产行业转型 - 房地产行业面临由短期企稳向长期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强调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7] - 未来政策或更加满足居民对于住房质量升级的需求,“高质量”代表“好房子”成为行业长期供给新趋势[7] - 与“十四五”规划相比,“十五五”规划更多强调发展,将地产因素放置于民生大板块[7] 宏观政策支持 - 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有望进一步加强[8] - 财政持续扩张、货币保持宽松是实现经济总量提升和优化结构的保障[8] - 政策旨在带动经济回升、产业结构优化、内需回暖,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及居民收入增加[8]
王文涛: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加大力度扩大进口
南方都市报· 2025-10-24 13:02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专章部署,释放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强烈信号 [1] 积极扩大自主开放 - 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3] - 加快推进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进程,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以扩大经贸“朋友圈” [3] - 聚焦打造开放高地,搞好各类开放试点试验 [3]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 - 货物贸易方面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推动市场多元化和内外贸一体化 [3] - 服务贸易方面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3] - 数字贸易方面有序扩大数字领域开放,同时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并加大力度扩大进口 [3] 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 - 擦亮“投资中国”品牌,落实“准入又准营”,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以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 [4] - 有效实施对外投资管理,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4] - 既关注GDP也关注GNI,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4]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加强与共建国家战略对接,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 [4] - 深化贸易、投资、产业、人文务实合作,拓展绿色、数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 [4] 经济总量衡量指标 - GNI是衡量国家经济总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关注“国民”获得的收入,能更精准反映本国国民实际收入水平 [5] - GNI与GDP核心区别在于GDP关注“地域内”生产,而GNI关注“国民”获得的初次分配总收入 [5]
不断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
人民日报· 2025-10-24 08:44
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实体经济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 [3] -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3][4] -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4]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4]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4] - 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4] 国内市场与新发展格局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 [4] - 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 [4] 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活力 -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4] - 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4] 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4] - 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4] 农业农村与区域发展 -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4] -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叠加效应,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4] 绿色转型与能源体系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5]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5]
申万宏源策略四中全会公报解读:识变应变求变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0-23 22:11
核心观点 - 报告核心观点聚焦于“十五五”规划的政策布局,强调“识变应变求变”的基调,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如美国中期选举、地缘冲突等)[2] - 长期意义在于明确经济转型路径,强化“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推动反内卷、区域协调、科技自立等方向[2] - 短期主题机会关注AI、机器人、半导体等产业政策共振领域,以及强国经济、海洋经济等政策细化方向[2] 政策环境与基调 - 外部环境面临“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政策制定以“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为基础,呼应2022年二十大和2023年国家安全委员会讲话[2] - “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是十五五(2026-2030年)的核心基调,应对全球右翼崛起、关税冲突等不确定性[2] 科技与产业布局 - 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首次提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2] - 现代化产业体系与二十大目标一脉相承,强调制造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等,并明确未来制造、信息、材料、能源、空间、健康六大方向[2] - 产业政策共振方向集中于AI、机器人、半导体,科技成长板块短期性价比调整到位,25Q4或迎反弹行情[2] 对外开放与循环体系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部分大幅提前,强调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2] - 构建外循环需主动作为,提升全球治理话语权,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2] 区域发展与内需市场 - 区域发展承接“反内卷”政策,通过区域协调战略、新型城镇化等优化生产力布局,突出“优势互补”[2] - 强大国内市场聚焦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劳动薪酬分配,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2] - 明确“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为反内卷政策提供基础[2] 国防与其他重点领域 - 国防部分强调“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及先进战斗力建设[2] - 其他关注点包括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卡点、文化产业顺应信息技术潮流等[2] 短期政策与市场机会 - 四季度宏观政策持续发力,重点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加大欠薪整治力度[2] - 短期主题窗口关注强国经济、海洋经济,消费服务刺激政策可能推动修复[2] - A股反内卷、都市圈、消费服务、走出去等方向保持政策主题弹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