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积极财政政策
icon
搜索文档
罗志恒:“十五五”时期中国财政政策展望
和讯· 2025-06-05 18:16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 成功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2008-2010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9.9%,远超同期世界经济1.7%的增速;2020-2023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4.7%,高于世界2.3% [3] - 财政政策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倾斜,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 [4] - 民生支出显著增长,2023年农村低保水平比2017年提高73.3%,城市低保标准提高45.4%;2013-2023年民生支出年均增速8.5%,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的增速 [5] - 重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2024年末出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政策 [7] 积极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 平衡财政理念影响较深,赤字率常年不超过3%,导致隐性债务风险增加 [8] - 财政收入增收困难,土地财政转型紧迫;民生支出刚性上升,部分地方政府仍依赖投资拉动增长 [9] - 税收政策对新业态适应性不足,数字经济带来技术性失业和收入分配恶化风险 [9] - 人口老龄化冲击财政体系,医疗养老需求增长,社保基金补助规模攀升 [10] - 减税降费效果边际递减,2024年宏观税负降至16.3%,较2013年下降5.1个百分点 [12] - 财政支出重供给轻需求、重投资轻消费,需求端政策不足 [13] - 政策表述缺乏清晰信号,"积极财政政策"内涵模糊影响预期管理 [14][15]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方向 - 财政理念从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必要时突破3%赤字率约束,美国疫情期间赤字率平均达10.9% [16][17] - 提高债务使用效能,形成国债、地方一般债和专项债各司其职的格局,减少对专项债过度依赖 [18] - 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加强债务可持续性评估,完善资本预算和债务预算制度 [19] - 增强税收体系对新业态匹配度,加强数字经济下失业保障和技能培训 [20] - 应对老龄化需加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20] - 财政政策重点从收入端转向支出端,支出政策直接拉动需求并具有乘数效应 [22] - 宏观税负保持稳定,推动减税降费从数量型转向效率型,清理不必要税收优惠 [23] - 支出结构优化,增加家庭补贴和社会福利投入,投资方向与人口流动、安全需求挂钩 [24][25] - 建议将"积极财政政策"改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狭义赤字率提高至4.0%以释放明确信号 [26]
罗志恒:“十五五”时期中国财政政策展望
和讯· 2025-06-05 18:16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 成功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等外生冲击,2008—2010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达9.9%,远超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1.7% [3] - 2020—2023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为4.7%,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2.3% [3] - 财政政策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倾斜,显著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 [4] - 2023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比2017年提高73.3%,城市低保平均标准提高45.4% [5] - 2013—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民生相关支出规模平均增速为8.5%,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7.0%,民生支出占比从35.1%上升至40.7% [5] - 2024年末出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政策,推动城投公司压降融资成本和市场化转型,缓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7] 积极财政政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平衡财政理念下赤字率常年不超过3%,导致隐性债务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8] - 新旧动能转换、房地产市场低迷、减税降费导致财政收入增收困难,土地财政转型紧迫性加大 [9] - 数字经济占比逐步提高,但税收政策对新业态适应性不足,造成税收流失和社会不公 [9] - 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未富先老"对财政体系带来医疗、养老、社保等支出刚性上升的冲击 [10] - 全球贸易摩擦升级、产业链重塑、地缘政治冲突风险上升,财政政策需增强应对能力 [11] - 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降至16.3%,较2013年下降5.1个百分点,宏观税负持续下行 [12] - 财政支出结构重供给轻需求、重投资轻消费、重企业轻居民,导致供需失衡和需求不足 [13] - 积极财政政策持续17年,市场难以识别政策信号,"积极"二字改善预期作用有限 [14]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五个方向 - 财政政策理念由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必要时打破3%赤字率约束,美国联邦政府疫情期间赤字率平均达10.9% [17] - 提高债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效能,形成国债、地方一般债和地方专项债各司其职的债务格局,适当提高国债占比 [18] - 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加强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评估与监测,完善资本预算和债务预算 [19] - 增强税收体系对新业态匹配程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对技术性失业,优化教育投入促进劳动力技能转型 [20] - 加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多元化养老服务形式,加大对托底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投入 [20] - 财政政策优化重点转向以支出端政策为主、收入端政策为辅,财政支出具有乘数效应 [22] - 实施有增有减的结构性减税降费,清理不必要税收优惠,提高关键领域政策精准性 [23] - 支出政策转向供给需求并重、企业家庭并重、投资消费并重,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并加力提振消费 [25] - 建议将狭义赤字率提高到4.0%,将"积极财政政策"改为"扩张性财政政策"以传递更明确信号 [26]
前4个月广义财政收支差2.7万亿,哪些支出在发力|财税益侃
第一财经· 2025-05-29 20:09
财政收支概况 - 前4个月全国广义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达93202亿元,同比下降1.3% [2] - 广义财政支出119717亿元,同比增长7.2%,收支差额26515亿元,同比扩大54% [2] -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3581亿元,同比增长4.6%,完成预算进度31.5%,为2020年以来同期最快 [3] 支出结构分析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万亿元(+8.5%),教育支出1.5万亿元(+7.4%) [4] - 政府性基金支出26136亿元,同比增长17.7%,主要受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推动 [5] - 基建投资保持5.8%稳定增长,4月起财政资金向基建项目倾斜 [4] 收入端表现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616亿元(-0.4%),税收收入下降2.1%但4月首次转正(+1.9%) [6] - 政府性基金收入12586亿元(-6.7%),土地出让收入降幅收窄但仍低迷 [6][8] 债务融资动态 - 前4个月政府债券净融资4.85万亿元,同比多增3.58万亿元 [8] -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35354亿元,同比增长84%,规模与增速均创同期新高 [8] - 截至5月20日政府债净融资达6.2万亿元,进度44.9%,显著超过去年同期22.5% [9] 政策展望 - 二季度预计发行3万亿元地方专项债和1.5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11] - 下半年或推出增量债务政策,可能涉及中央国债加码或准财政补资本金 [13] - 当前政策重点为加快存量政策实施,包括"两新""两重"项目落地 [12]
【粤开宏观】“十五五”时期中国财政政策展望:财政政策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路径
粤开证券· 2025-05-27 22:43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效果 - 应对外生冲击促进经济稳定,2008 - 2010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9.9%,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1.7%;2020 - 2023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4.7%,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2.3%[7] - 激发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潜力,财政政策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倾斜[8] - 增强社会民生兜底保障作用,2023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比2017年提高73.3%,城市低保平均标准提高45.4%;2013 - 2023年民生相关支出规模平均增速8.5%,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占比从35.1%升至40.7%[9] - 防范系统性财政风险,2024年末一揽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政策出台,地方化债压力和隐性债务风险将缓解[10] 积极财政政策待解决问题 - 强调当期财政平衡,影响中长期财政经济风险,我国赤字率常年不超3%,易加大隐性政府债务风险防控难度[11] - 应对中长期经济发展挑战的系统性、有效性不足,包括财政运行紧平衡、对数字经济适应性低、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系统性弱、应对外部冲击能力待提升[15] - 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效果边际递减,宏观税负亟待稳定,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降至16.3%,较2013年下降5.1个百分点[17] - 财政支出结构有待优化,重供给轻需求、重投资轻消费、重企业轻居民倾向仍存在[19] - 财政政策稳定预期和强化预期管理作用有待增强,“积极”表述难传递扩张属性,部分地区财政政策实际紧缩[20]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方向 - 财政政策理念由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必要时打破3%赤字率约束,美国疫情期间(2020 - 2022财年)赤字率平均达10.9%[21][22] - 财政政策目标兼顾短期经济稳定与中长期挑战应对,包括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应对数字经济和人口老龄化风险、防范外部风险[23] - 由注重收入政策转向以支出政策为主,推动收入政策从数量规模型转向效率效果型,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优化支出政策激发有效需求[28][29] - 支出端政策优化结构,转向供给需求并重、企业家庭并重、投资消费并重,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加力提振消费[30] - 更好发挥财政稳定预期作用,改“积极财政政策”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建议将狭义赤字率提高到4.0%[31]
粤开宏观:“十五五”时期中国财政政策展望:财政政策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路径
粤开证券· 2025-05-27 17:39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效果 - 2008 - 2010年积极财政政策使我国经济平均增速达9.9%,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的1.7%;2020 - 2023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4.7%,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的2.3%[5] - 财政政策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倾斜,激发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潜力[6] - 2023年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较2017年提高73.3%,城市低保平均标准提高45.4%;2013 - 2023年民生相关支出平均增速8.5%,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占比从35.1%升至40.7%[7] - 2024年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政策及城投公司转型缓解地方化债压力和隐性债务风险[8] 积极财政政策待解决问题 - 平衡财政理念下,赤字率常年不超3%,加大隐性债务风险防控难度,且难以保证财政可持续性[9][10] - 中长期财政运行紧平衡,财政政策对数字经济、人口老龄化适应性不足,应对外部冲击能力有待提升[11][12] - 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降至16.3%,较2013年下降5.1个百分点,减税降费效果边际递减,宏观税负亟待稳定[13] - 财政支出重供给轻需求、重投资轻消费、重企业轻居民,供需易失衡,消费提振不足[14] - 积极财政政策持续17年,市场难识别政策信号,部分地区财政政策实际紧缩,影响执行效果[15]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方向 - 财政政策理念转向功能财政,必要时打破3%赤字率约束,美国疫情期间(2020 - 2022财年)赤字率平均达10.9%[17] - 财政政策目标兼顾短期稳定与中长期挑战,包括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应对数字经济和人口老龄化、防范外部风险[18][19][20][21] - 财政政策以支出政策为主,收入政策转向效率效果型,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22][23] - 支出端政策优化结构,转向供给需求、企业家庭、投资消费并重[24] - 改“积极财政政策”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将狭义赤字率提高到4.0%,稳定预期[25]
壹快评丨落实好相关举措,真正做到政府“过紧日子”,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第一财经· 2025-05-23 12:18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政策解读 - 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核心目标是减少财政资金浪费,将更多财力用于民生领域,确保老百姓"好日子"[1] - 政策明确限制"三公消费"标准,包括工作餐禁供高档菜肴、烟酒,精简会议活动并鼓励线上形式,从严控制办公用房和政府采购[1] - 条例内容并非新增要求,而是将过去十年已实施的节约措施通过法规形式固化,形成长效机制[1] 对政府采购及企业影响 - 全国政府采购规模近年出现小幅下滑,反映财政收支矛盾下政府削减非必要支出[2] - 政策未导致财政支出总量减少,2020-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增长(2.8%-6.1%),2025年前4个月增速达4.6%[2] - 重庆案例显示五年压减一般性支出100亿元、低效专项资金300亿元,腾退资金用于民生和发展领域[2] 企业账款与薪资保障 - 政策明确压减范围仅限于行政开支,与拖欠企业账款无关,中央近年通过12万亿元债务化解方案专项解决拖欠问题[3] - 2025年中央机关工资福利支出预算4793亿元,同比增长8%,教师和公务员薪资不受压减影响[3] 政策长期效果与执行 - 政府行政管理支出占比已稳定在8%左右,显示进一步压减空间有限[4] - 条例新增防止"形象工程"条款,要求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以避免低效投资[5] - 政策执行关键在于落实投资监管机制,约束权力滥用造成的财政浪费[5]
专家详解关税战下的财政数据,短期财政增量政策出台可能性小
第一财经· 2025-05-22 10:22
关税战下的经济财政表现 - 4月全国税收收入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 同比增长1.9% 带动前4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缩窄至-0.4% [1] - 对美出口下降21% 但对东盟出口增长20.8% 通过"转出口"部分对冲关税影响 [2] - "两重""两新"政策支撑国内消费和投资 4月耐用品消费、设备投资、广义基建投资同比均保持两位数增速 [2] 财政收支与土地市场 - 前4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616亿元 同比下降0.4%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2586亿元 同比下降6.7% [3] - 1-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3581亿元 同比增长4.6% 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6136亿元 同比增长17.7% [6] - 4月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增速回升至4.3% 累计同比-11.4% 核心城市土地溢价率上升带动结构性分化 [6] 政策应对与展望 - 中美同意90天内大幅降低关税 短期财政加码概率下降 重点转向加快落实存量政策 [8][9] - 存量政策包括3万亿元待发地方专项债和1.5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二季度财政仍是经济重要支撑 [12] - 增量政策储备方向聚焦扩内需、稳就业、稳地产 可能通过增发政府债券或政策性金融工具实施 [12] 行业结构性变化 - 新质生产力生产和投资增速较高 对冲传统生产下行 [2] - 房地产市场需求呈现结构性分化 一二线核心城市恢复较快 土地拍卖单价提升 [6] - 城市更新行动政策出台 预计到2030年将有效拉动投资和消费 [7]
财政政策加大力度稳经济
经济日报· 2025-05-21 06:49
财政政策基调 -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 - 2025年财政政策将持续发力,赤字率按4%安排,赤字规模达5.66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 [2]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万亿元,同比增长4.4%,支出进度为2020年以来同期最快 [2] 政府债券发行 - 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一季度已发行12394亿元 [4] -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首批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4] - 新增政府债券总规模达11.86万亿元,同比增加2.9万亿元 [4] 消费刺激措施 - 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销售大幅增长,4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等类别零售额同比增长38.8% [5] - 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金额较去年增加1倍 [5] - 首批810亿元资金已下达地方,4月份追加第二批810亿元 [5] 重点领域支持 - 专项债券聚焦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农林水利等公共设施投资 [6] - 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9%,明显快于全国总体增速 [8]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34万亿元,同口径增长8.4% [8] 政策协同效应 - 财政与金融政策联动,对重点领域消费贷款给予贴息 [9] - 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惠民政策,对不裁员企业给予稳岗返还支持 [9] - 继续实施地方政府一揽子化债政策,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9]
财政收入降幅缩窄,4月税收年内首增
第一财经· 2025-05-20 17:38
积极财政政策正不断加力 "真金白银"的财政收入一直备受市场关注,直接关系政府履职和民生保障。今年以来财政收入降幅呈现 缩窄势头。 财政部数据显示,1—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616亿元,同比下降0.4%。这一降幅较一季度 (-1.1%)有所缩窄。1—4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2586亿元,同比下降6.7%。这一降幅较一季度 (-11%)缩窄了4个多百分点。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以税收收入为主体的财政收入,资金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 发展等,因此备受关注。 根据财政部数据,今年前4个月约8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全国税收收入约6.6万亿元,同比 下降2.1%,较一季度降幅(-3.5%)有所缩窄。其中4月份税收收入增速实现年内首次转正,同比增长约 1.9%。 税收被称为经济的"晴雨表",经济决定税收。今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5.4%。4月份国家统计局披露主要经济数据显示,经济顶住压力稳定增长,延续向新向好发展态势,这 也为税收收入转好提供基础。 另一方面,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部分企业利润下滑,楼市总体依旧低迷,叠加物价低迷、基数因素 等,使得今年以来税收收 ...
“十五五”前瞻——习近平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19 18:30
"十五五"规划编制背景与意义 - 科学制定五年规划是治国理政重要经验,对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2][4] - 编制需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结合顶层设计与群众实践,注重系统性协同性[4] - 2026年将实施"十五五"规划,目前党中央正组织起草建议并征求意见[4] "十四五"成就与"十五五"战略机遇 -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需通过政策协调延续回升势头以实现现代化目标[7] - "十五五"是迈向2035年现代化的关键期,面临高质量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7] - 需关注增长、需求、供给三大中期经济问题,推动结构升级与质效提升[7][8] 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方向 -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科技革命将创造新发展机遇[8] - 需应对中长期外部环境挑战,制定创新驱动对策[8] - 城乡融合改革将释放红利,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9] 宏观经济政策优化路径 - 需求不足是主要挑战,需通过财政扩张提振消费投资,增强自动稳定器功能[10] - 扩大内需需把握科技创新、城乡融合、人文经济等多维度结合点[11] - 完善宏观治理体系需增强政策一致性,包括经济与非经济政策协调[11] 财政与金融改革重点 - 积极财政政策需转型优化以提升效力,发挥稳增长、惠民生、防风险作用[12] - 财政体制历经多次变革,现代财政制度建设为"十五五"提供经验[12] - 信托业需回归本源,通过业务创新与服务转型支持金融强国建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