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转型

搜索文档
重庆预计今年底实现全域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
中国新闻网· 2025-09-10 19:23
重庆预计今年底实现全域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 中新网重庆9月10日电 (梁钦卿)重庆市政府新闻办1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生态环 境保护工作成效。记者在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重庆提质建设全域"无废城市",累计新增生活垃圾 日处理能力8040吨,预计今年底重庆全域将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在重庆境内共布设74个水质监测段面,用于评 价重庆的水环境质量。从评价结果看,水质优良比例已经连续4年优于97.3%目标任务,其中2023年和 2024年连续2年达到100%;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实现连续8年保持优秀。两江四岸重现"清水绿岸",滨 江亲水公园带火"来重庆看海"的话题,重庆独特滨水风光成为展现城市魅力的亮眼名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方面,重庆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导向,加快绿色低碳转 型。"十四五"以来,全 ...
人大常委会丨报告显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新华社· 2025-09-10 18:57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记者高敬)今年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五周年。10日,国务院关于应对 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重道远。"黄润秋表示,我国碳排放强度控制难度大,要用全球历 史上最短时间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完成全球最高碳强度降幅,任务十分艰巨。同时,持续推进绿色低 碳转型面临挑战,国际气候治理形势复杂严峻。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受国务院委托作报告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 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 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报告指出,要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编制2035年NDC目 标并推动落实,形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报告显示,我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 链,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碳强度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完成情况基本符合 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预期进度,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 ...
山西长治“乌金”变为“绿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0 14:24
上党区韩店街道推进全域整治与沉陷治理融合,"抱团"整治采煤沉陷区、碎片化耕地、低效建设用 地,引入社会资本开发休闲农业,实现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屯留区统筹矿山治理基金,完成2253亩区域 治理;高河煤矿、司马煤业等推行充填式开采,减少源头沉陷;经坊煤业等推进煤矸石制砖,有效消纳 固废;明鑫煤矿探索煤矸石与羊粪制肥,改善土壤肥力……长治市各地因地制宜,开展采煤沉陷区治 理。 同时,长治市科学统筹治理基金使用,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为切入点,撬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实现"源头控制—过程减排—末端修复—产业重构"全链条联动,推动煤矸石科学填 埋和就地消纳。此外,加强产业导入,将光伏产业和农业生产项目融入采煤沉陷区治理中。 长治市制定出台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整改工作方案,成立市县企三级治理工作专班,逐矿明确 包联责任人,构建项目化实施、清单化管理、专班化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调度通报预警、督查督办机 制。 如何让"乌金"蜕变为"绿金"?近年来,山西省长治市将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作为绿色低碳转型 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推动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今年已开工采煤沉陷区治理 项目40个,治理 ...
茶山披“光”甲
新华网· 2025-09-08 10:26
在云南普洱层峦叠翠的千年茶山上,一场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魅力邂逅正在上演,一幅科技与生态和 谐共生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华能(上海)清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时代内涵,着科技创新之笔墨,在这座千年茶山上擎描出"光伏+茶园"的绿色发展样板,让古老的茶山 焕发出时代新韵。 科技之光,照亮茶山共富路 漫步景谷县民乐镇,高效光伏组件在茶垄上方有序铺展,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茶"土地复合利用的立 体空间,犹如为翠绿茶园撑起智能"遮阳伞"。华能云南普洱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总容量697兆瓦,覆盖 宁洱、景谷、澜沧三县12个子项目。据测算,项目年均可利用小时数达1360小时,年发电量约11.6亿千 瓦时,可满足32万户家庭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3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2万吨。 技术创新是该项目最鲜明的注脚。项目组合采用隆基Hi-MO 7与Hi-MO 9(基于先进的BC电池技术)双技 术路线,更令人称道的是施工环节彰显的科技智慧。项目采用无人机吊装技术,在陡峭茶山上实现 了"零便道"施工,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并最大限度保护原生植被与茶园生态,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 护双赢。 绿能生金,绘就生态经 ...
橡胶行业:锚定绿色智能高端和国际化
中国化工报· 2025-09-08 10:21
产业规模与成就 - 2024年橡胶行业利润较2019年增长62.8% [1] - 规模以上橡胶制品企业数量增加26.3% [1] - 行业营业收入增长18% 出口交货值增长40.2% [1] - 子午线轮胎数量增长36.7% [1] - 生物基橡胶节能降碳效果显著 蒸汽硫化机转变为电硫化机 [1] - 中低端产品向高端转型 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1] - 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 出口额持续增长 [1] 当前挑战 - 产能扩张过快导致中低端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 [1] - 行业竞争加剧利润波动 [1] - 轮胎出口量占比超50% 受国际反倾销反补贴政策冲击严重 [1] - 天然橡胶进口依赖度高 特种合成橡胶存在生产技术瓶颈 [1] 绿色低碳转型 - 需适应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国际政策要求 [2] - 践行ESG理念推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 [2] - 实现行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2] 智能化升级 - 生产端引入智能装备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全流程精准调控 [2] - 研发具备路面感知和数据传导功能的智能轮胎 [2] - 应用AI技术提升配方研发和结构设计效率 [2] 高端化发展 - 提升天然胶合成胶等基础原材料的高端产品占比 [3] - 强化上下游协同与产学研用跨界融合 [3] - 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耦合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3] 国际化与品牌建设 - 构建全球化发展格局增强抵御外部风险能力 [3] - 以研发创新夯实产品竞争力培育自主品牌 [3] - 从产品出口向品牌认同跨越 [3]
中国碳市场首份中央文件出炉
长江商报· 2025-09-08 07:1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 日前印发,这是中国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任 务书。明确提出到2027年,中国强制碳市场要在现有覆盖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的基础上,逐 步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自愿碳市场到2027年实现对重点领域的全覆盖。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2021年和 2024年,中国先后建成并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 场(自愿碳市场)。 《意见》明确提出全国碳市场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7年,在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 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与有偿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 交易市场,并建立配额储备与市场调节机制。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徐靓丽 目前,中国采用基于强度控制的配额分配方法,未来要结合"双碳"政策推进,逐步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实施配额总量控制,预先设定全国碳排放配额总量,并 ...
打造绿色发展“新名片”
经济日报· 2025-09-08 06:15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背景与战略意义 - 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和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应对电力转型挑战的有效举措[1] -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成为电力系统显著特征 国家部署了稳定保障 新能源外送攻坚 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等重点任务[1] - 各地积极试点新技术新模式 打造塞上绿电等绿色发展名片 因地制宜发展电力领域新质生产力[1]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 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实现商品服务跨区域自由流动[1] - 电力资源要素需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宁夏通过3条电力外送通道将风光火打捆外送至山东浙江湖南等10多个省份 通道利用率全国领先[1] 系统构建目标与路径 - 新型电力系统是系统性长期性工程 需聚焦清洁低碳 安全充裕 经济高效 供需协同 灵活智能等目标[2] - 需实现风光水火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供需协同 从供需两侧统筹新能源开发 火电建设 电网建设 储能发展 电力内消外送[2] - 需强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协同 打造数智化坚强电网[2] 绿电发展与产业协同 - 发展绿电是践行两山理念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 特色优势产业与清洁能源耦合发展将为产业绿色升级注入新动力[2] - 以新能源开发为牵引 通过绿电园区建设推动工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 积极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清洁能源替代[2] 新能源并网与调度优化 - 需保障国家沙戈荒大基地等新能源项目应接尽接和能并尽并 完善新能源及储能全流程并网管理[2] - 结合新能源出力与负荷预测情况 精细做好调度 促进新能源高效利用 推动发电侧 电网侧 需求侧各方互利共赢[2]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加快建设强制碳市场,稳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证券时报网· 2025-09-06 22:35
人民财讯9月6日电,9月6日,生态环境部在广东深圳召开2025年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会议。生态环境部 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讲话。黄润秋指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 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全国碳市场建设总体要 求、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意见》要求,加强统筹协 调、组织实施和跟踪评估,以更大力度和更实举措系统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一是加快建设强制 碳市场,稳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逐步实施配额总量控制,稳妥推行配额有偿分配。二是积极发展自愿 碳市场,构建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强化减排项目开发和实施管理,积极拓展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场 景,统筹推进跨境碳交易实施。三是着力提升市场活力,持续扩大交易主体规模及类型,逐步丰富交易 产品,全面强化交易监管。四是加强数据质量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健全核算报告核查制度体系,不断加 强数据质量日常监管和监督检查,全面强化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管理,持续提升企业碳排放统计核算 能力。五是强化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监管,推动将强制碳市场核查机构纳入认证机构资质管理,探索开 展技 ...
东风商用车新能源重卡批量交车!助力钢铁物流绿色运输
第一商用车网· 2025-09-06 19:43
项目启动与交付规模 - 宝钢股份、东风公司、华为数字能源联合启动钢铁物流全面电动化项目并交付70台新能源车辆 [1] - 东风商用车作为核心供应商交付50台新能源重卡 占本次交付总量主力份额 [1] 政策与产业背景 - 项目响应国家《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及湖北省2025年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 [3] - 湖北省推动钢铁、汽车、能源三大产业协同创新 打造产业融合标杆 [8] 技术合作与创新模式 - 三方形成"钢铁龙头+能源科技+汽车制造"创新模式:武钢提供场景需求 华为提供数字能源技术 东风负责产品落地 [10] - 联合成立"钢铁物流示范运营中心" 整合新能源重卡、超充网络和智慧运营系统 [14] - 启用湖北首座兆瓦级超充场站 单桩最大功率1440千瓦 实现充电15分钟续航300公里 [14] 产品性能与经济性 - 新能源重卡专为钢铁物流高强度工况定制 纯电车型能耗比竞品低3%以上 [18] - 每车年均节约能源成本约1万元 支持双枪快充使电量从20%-80%缩短至40分钟 [18] - 每辆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30余吨 [15] 服务体系与解决方案 - 提供车辆、充电与运维一体化解决方案 包括全生命周期服务及车联网实时监控 [20] - 联合合作伙伴提供车+补能+金融+用地+政策补贴一体化方案 减轻客户初始投入压力 [20] 产业影响与战略意义 - 项目为行业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武汉经验" 打造交通-能源-物流一体化示范样板 [10][14] - 标志东风商用车新能源产品在钢铁物流领域规模化落地 展现行业绿色转型务实行动 [23]
“两山”理念在河南丨节能增绿 中原何以“减”装轻行?——“美丽河南面面观”系列观察之降碳篇
河南日报· 2025-09-06 07:22
能源结构优化 - 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输送超过700亿千瓦时青海绿电至河南 相当于减少火电机组标煤消耗2232万吨[2] - 河南特高压形成"5站16线"格局 外电入豫输送能力超过2000万千瓦 可满足全省四分之一负荷需求[2] - 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8500万千瓦 较2020年增长162% 实现年发电量超1000亿千瓦时与装机占比超50%的双突破[3]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18% 较2020年提高约7个百分点 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升[3] - 可再生能源消纳量占总用电量比重接近40%[3] 绿色运输转型 - 千吨级纯电动智能货船"豫交投001"号实现碳排放减少90%以上 电耗每公里7.35千瓦时 燃料成本降低85%[4] - 铁海联运班列年发送量达18.9万标箱 内河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4] - 累计建成投运14条铁路专用线 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桩全覆盖[4] 低碳生活推广 - 电子招投标系统累计为3560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证书 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266.4吨[5] - 减排量相当于3286亩森林年固碳量 减少纸张打印2849.9万页 替代差旅客运周转1073.1万人公里[5] - 新建建筑100%执行节能标准 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较2020年降低32%以上[6]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5% 提前完成国家目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