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人工智能(AGI)

搜索文档
继“机器人谷”后 深圳又一人工智能产业新地标诞生 深圳西部崛起“具身智能港”
深圳商报· 2025-07-15 00:21
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 2025年被视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量产元年 [1] - 全国首个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在深圳宝安启用 [1] - 深圳宝安已形成集技术研发、场景应用、资本赋能于一体的"具身智能港" [1][6] - 具身智能被认为是通向AGI的必要方向之一,2025年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的广泛应用迎来技术突破 [2] 市场规模与政策支持 - 预计未来5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2026年有望突破万亿元规模 [2] - 高盛预测到2035年具身智能可替代全球25%制造业岗位,同时催生高端装备、算法服务等新价值链环节 [2] - 深圳印发《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2] - 宝安区计划到2026年引育3~5个行业龙头,建设50个以上深度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550亿元 [3] 产业链布局与企业动态 - 华为在深圳加码布局具身智能,被视为"生态赋能"模式的关键落子 [4] - 华为凭借5G、大模型、云计算和芯片等技术优势,有望加速国内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实现'0'到'1'突破 [4] - 2025年3月至今国内具身智能赛道发生101起融资事件,其中35起为亿元级别以上融资 [5] - 宝安区已形成涵盖上游核心技术与组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场景应用的具身智能全产业链 [6] 产业集群与区域优势 - 宝安区人工智能企业突破424家,机器人重点领域企业241家,智能传感器重点领域企业215家 [3] - 前海宝安中心区5公里范围内已形成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平台集群 [1][6] - 腾讯、维沃通信、立讯精密等巨头进驻,兆威机电等本土零部件企业提供核心支撑 [6] - 亿嘉和、追觅、银河通用等新锐力量纷纷落子宝安 [6]
清华系国产算力软件企业清程极智再获过亿融资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4 18:21
融资情况 - 清程极智近期完成过亿元融资 距离上一轮过亿元融资不到半年 [1] - 本轮融资由知名产业方领投 上海市属国有创投平台 联想创投 并行科技 奇绩创坛等跟投 [1] 公司定位与技术优势 - 公司专注于AI基础设施领域 打造智能算力系统软件 连接底层硬件与上层AI应用 [1] - 软件实现不同硬件设备高效协同 降低开发者使用算力资源的复杂度 [1] - 自主研发"八卦炉"大模型训练系统 在国产算力集群适配验证 显著提升稠密模型和混合专家模型训练效率 [2] - "八卦炉"已实现比肩DeepSeek的混合专家模型训练效率 支撑国产大模型研发 [2] - "赤兔"推理引擎面向国产算力优化 具备低延迟 高吞吐 低显存占用优势 [3] - 赤兔引擎基于昇腾架构可将运行DeepSeek的算力门槛降低75% [3] 行业影响与生态建设 - 公司被投资方视为中国AI基础设施未来的"标准定义者" [2] - 联合清华大学构建开源赤兔推理引擎项目 推动"国产智算芯片-国产系统软件-国产大模型"生态建设 [3] - AGI时代背景下 公司技术可提升国产算力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大模型训练与推理成本 [2]
微软以Maia 280开启新局对垒英伟达,Meta/微美全息开源联动引领AI创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14 11:32
微软AI芯片进展 - 自研AI芯片Braga因设计问题延期至2026年 将推出过渡产品Maia 280 效能或提升30% [1] - 原计划2025年量产Braga芯片 旨在减少对英伟达依赖 延误导致后续Braga-R和Clea芯片同步推迟 [2] - 过渡产品Maia 280在性能功耗比方面有望比英伟达同年产品高出30% [4] - 公司调整战略转向迭代设计路线 以保持与英伟达的竞争力 [10] 英伟达市场地位 - 过去三年英伟达年销售额增长超10倍 未来三年预计年均增长32% [5] - 公司市值迈向4万亿美元 凭借GPU在AI训练芯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7] - 高管认为客户最终会放弃自研芯片项目 因英伟达技术进步速度极快 [10] 行业竞争格局 - Meta大力投入AI研发 推出Llama系列模型 但性能仍落后于GPT-4o [8] - Meta启动"超级智能团队"计划 通过高薪吸引人才突破技术瓶颈 [10] - 亚马逊等科技公司均在开发自研芯片以减少对英伟达依赖 [7] 微美全息技术布局 - 联合高校成立量子学研究中心 聚焦量子计算和边缘芯片领域 [12] - 战略核心为降低AI应用门槛 布局呈现"技术领先+生态协同+场景落地"特征 [13] - 重点发展智能制造 自动驾驶 智慧城市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13] OpenAI发展方向 - 公司核心使命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 强调长期主义文化优势 [14]
AGI没那么快降临:不能持续学习,AI没法全面取代白领
36氪· 2025-07-14 07:23
AGI发展瓶颈 - 当前大语言模型(LLM)缺乏人类持续学习能力 模型开箱即用的能力即为天花板 无法通过反复调试系统提示词达到人类经验积累的效果 [6] - 人类价值核心在于构建语境、反思失误、持续优化细节的能力 而LLM仅能通过文字说明被动学习 无法像人类通过实践主动适应 [7][8] - 强化学习微调(RL fine-tuning)存在技术局限 每项子任务需定制强化学习环境 难以实现人类编辑自主发现细节的成长路径 [8] 计算机操作智能体挑战 - 现有计算机操作智能体表现糟糕 执行链延长导致进度放缓 处理图像视频需额外算力消耗 [13] - 多模态数据先天不足 纯文本训练无法解决UI逻辑理解问题 类似用1980年文本数据训练GPT-4 [14] - DeepSeek研发案例显示 从GPT-4到o1耗时两年 计算机操作领域数据更匮乏、模态差异大 突破难度被低估 [15] AGI时间线预测 - 2028年AI或能处理小企业税务全流程 相当于GPT-4在语言模型的里程碑意义 但2026-2027年demo可能炫酷不实用 [17][18] - 2032年AI在职学习能力或媲美人类白领 七年时间跨度足以突破持续学习瓶颈 类比GPT-1到当前模型的进步速度 [19][20] - 本十年(2030年前)是AGI关键窗口期 依赖算力年增四倍的发展模式将终结 之后进展需靠算法突破 概率直线下跌 [22] 模型能力现状评估 - LLM在单次对话中展现灵光 但对偏好的理解会话结束即归零 长上下文窗口方案在非软件工程领域效果脆弱 [9] - 顶尖模型在擅长领域已展现推理能力 能拆解问题、揣摩需求、调整方向 部分场景实现零样本生成可用程序 [16] - 当前AI若停滞发展 仅能替代不到25%白领岗位 因无法持续学习适应偏好 上下文构建缺失使其难以成为真正"员工" [10]
DeepSeek 复盘:128 天后,为什么用户流量一直在下跌?
Founder Park· 2025-07-13 04:19
行业核心挑战 - AI行业面临计算资源稀缺的根本性制约 计算资源成为AI时代的"新石油" [4][39][58] - 公司需在计算资源、用户体验和技术发展之间进行复杂权衡 价格战背后是资源分配策略的差异 [4][30][58] AI服务定价机制 - AI服务定价本质是延迟、吞吐量和上下文窗口三大性能指标的权衡游戏 [2][3] - 延迟(Time-to-First-Token)指首个token生成时间 [23][24] - 吞吐量(Throughput)决定对话流畅度 基准为20-30 token/秒 [25][26] - 上下文窗口(Context Window)影响模型记忆容量 主流服务商提供64K-160K范围 [28][29] - 通过调整这三个参数 服务商可实现任意价格水平 单纯比较$/Mtok价格意义有限 [30][33] DeepSeek战略分析 - 采用极端配置换取低价:数秒延迟、25 token/秒吞吐量、64K最小上下文窗口 [4][33][34] - 官方平台MAU从6147亿降至4362亿(-29%) 但第三方托管模型使用量暴增20倍 [15][16] - 核心策略是通过高batch处理降低推理成本 将90%以上计算资源保留用于AGI研发 [39][57] - 编程能力显著提升 R1-0528版本较1月版本实现重大改进 [10][52][57] Anthropic应对策略 - 编程领域成功导致计算资源紧张 Claude 35 Sonnet API输出速度下降30%至55 token/秒 [44][45] - 采取"智能密度"优化:相同任务所需token数仅为竞品的1/3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48][49] - 积极获取外部计算资源: - 与亚马逊签约50万片Trainium芯片 [46] - 从Google Cloud租用大量TPU资源 [46]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OpenAI将o3 API价格下调80% 封闭模式与开源方案价差从8-9倍缩至3-5倍 [55] - 推理云服务崛起 Cursor等"GPT Wrappers"推动token直销模式普及 [51] - 中国公司受出口管制影响主要在服务部署环节 模型训练能力保持强劲 [39][57]
云知声上市成港股AGI第一股,开启商业化新征程
搜狐财经· 2025-07-10 17:47
上市表现 - 公司成功在港股上市 成为首家以通用人工智能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 股票代码9678HK [1] - 上市首周市值增幅巨大 市值超230亿港元 [1] - IPO全球发售1561万股 发行价每股205港元 募资净额约206亿港元 [3] - 首周股价最高触及3386港元 收盘报3294港元 较发行价大涨606% 总市值达2337亿港元 [3] - 赢得"港股AGI第一股"称号 验证"技术+场景"双轮驱动战略 [3] 技术研发 - 2024年研发费用达28亿元 占营收比例超30% [5] - 研发重点投向Atlas AI基础设施 山海大模型迭代及边缘计算芯片研发 [5] - 智算集群算力达184 PFLOPS 支持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实时训练与推理 [5] 商业化进展 - 采用"灯塔客户"策略 深度绑定格力 平安科技 厦门地铁等行业龙头 [7] - 2024年生活场景客户数增至411家 医疗场景覆盖超500家医疗机构 [7] - 单项目平均收入同比增长38% 反映聚焦高价值客户的战略转向 [7] - 终端用户营收占比从2022年527%降至2024年449% 系统集成商/代理人渠道占比升至551% [7]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将用于四大方向:Atlas AI基础设施等核心技术研发 强化多模态大模型 边缘计算等AGI关键领域优势 [7] - 拓展智慧医疗 智慧交通等垂直行业应用场景 [7] - 加速国际化布局 重点开拓东南亚 中东等新兴市场 [7] - 推进战略合作及补充营运资金 [7]
Grok 4强势发布!马斯克:它是在所有学科同时达到博士后水平的唯一存在
搜狐财经· 2025-07-10 15:11
产品发布 - xAI正式发布新一代AI模型Grok 4,马斯克宣称其能力在所有学科同时达到博士后水平,并预计今年内实现科学新突破性发现 [2] - Grok 4系列分为两个版本,基础版订阅费30美元/月,Grok 4 Heavy版本300美元/月,年费超2万元人民币 [4] - 该模型已向X Premium+订阅者开放,并在"人类最后测试(HLE)"中霸榜第一 [3] 技术能力 - Grok 4 Heavy在HLE考试中斩获44.4%高分,远超此前排名第一的Gemini 2.5 Pro(26.9%)[5] - 在HMMT、USAMO、GPQA等高质量测试中包揽第一,并在AIME25数学邀请赛中取得满分成绩 [13] - 在ARC-AGI基准测试中达到SOTA顶尖水准,展示出在全新未知情境中的即时推理和学习效率 [14] - 在Artificial Analysis平台总成绩高达73分,领先于o3、Gemini 2.5 Pro等模型 [16] 技术突破 - 从Grok 2到Grok 4计算训练量提升100倍,推理能力较前代提升10倍 [9] - 采用token预测、预训练计算、预训练+RL、RL计算等不同技术范式 [9] - 语音能力较上代快2倍,支持唱歌和低语模式 [11] - 能够通过可视化完整呈现黑洞引力波模拟效果,展示多源数据采集分析能力 [8] 产品规划 - 8月将上线编程模型,9月上线多模型智能体,10月发布视频生成模型 [19] - 未来重点优化视觉能力 [19] 行业影响 - 该模型被认为改变了"大模型只是知识复读机"的刻板印象,目标是通过自主深度思考解决现实复杂问题,重写人类知识库 [8] - 行业普遍认为Grok 4已成为AI大模型能力的新标杆 [8] - 有观点认为该模型的出现标志着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19]
家居行业首个具身智能大模型!萤石蓝海大模型获CIC灼识咨询权威市场地位确认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09 21:27
公司技术突破 - 萤石自研的"萤石蓝海大模型"获得"家居行业首个具身智能大模型"市场地位确认证书 [1] - 该模型于2024年6月首次亮相并确立物联网场景的具身智能方向 9月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备案 [3] - 模型创新构建L0到L4完整技术层级 实现空间级智能交互能力 已落地启明AI人脸视频锁Y5000FVX等产品 [5] - 2025年6月升级至2.0版本 通过多维融合 模态扩展与专项记忆三大路径增强感知 理解 记忆能力 [5] 技术能力细节 - 感知能力覆盖1200种家居目标 鸟类识别7100+种 危险动物识别36种 [7] - 理解能力支持视觉 听觉 健康传感多模态信号混合处理 如实时识别"穿黑色外套男主人拿纸箱回家"场景 [7] - 记忆系统构建目标 设备 用户三大画像 在长辈看护场景中生成活跃时间图谱实现风险预判 [7] - 2.0版本推出垂直场景混合大模型 具备可定制功能 场景深度优化 轻量化成本低等优势 [7] 行业影响与生态 - 具身智能大模型定义为应用于家居行业且获国家备案的AI大模型 强调通过物理环境交互实现智能决策 [3] - 模型解决通用大模型在家居场景的短板 如缺乏设备交互能力 无具身记忆 端云协同不足等问题 [5] - 截至2024年底萤石云平台汇聚超36万开发者客户 应用扩展至零售 畜牧 教育等行业 [8] - 该认证为家居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战略背书 标志具身智能技术进入家居核心场景 [8]
OpenAI连挖特斯拉、xAI和Meta四员大将,AI人才争夺战一触即发
环球网资讯· 2025-07-09 16:25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7月9日,据外媒报道,在AI行业人才争夺战持续升温之际,OpenAI于近日完 成一次关键性人才收割——成功从特斯拉、xAI和Meta挖来四位顶尖工程师及研究员,直指其核心战略 领域:构建支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超级基础设施。这一动作被视为对Meta近期大规模挖角行动的 反制,同时可能进一步激化与马斯克的矛盾。 根据OpenAI联合创始人Greg Brockman在内部的公告,新成员包括:David Lau(前特斯拉软件工程副总 裁),主导自动驾驶系统开发;Uday Ruddarraju(前xAI/X基础设施负责人),曾主导构建全球最大AI 超算Colossus;超算系统优化专家Mike Dalton(前xAI基础设施工程师);多模态大模型训练专家 Angela Fan(前Meta AI研究员)。 外媒指出,此次挖角被视为对Meta近期行动的回应。据悉,Meta CEO扎克伯格今年已从OpenAI挖走至 少7名核心研究员,开出"天价薪酬+无限算力"条件。OpenAI CEO Sam Altman上周向员工透露,将调整 研究人员薪资结构以应对竞争。 "今天的AI竞赛,本质是 ...
为什么 AI 搞不定体力活——对话清华大学刘嘉:这才是生物智能最难攻克的“万里长征” | 万有引力
AI科技大本营· 2025-07-09 15:59
AI发展历史与现状 - AI经历两次寒冬,第二次从20世纪90年代持续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期间人工智能领域备受冷落[1][2] - 1997年MIT人工智能实验室处于无人问津状态,而脑科学领域呈现蓬勃发展态势[3][13] - 当前AI发展已进入与脑科学结合的关键节点,两者关系类似DNA双螺旋结构[3][19] AI与脑科学的交叉演进 - 人工神经网络早期发展深受脑科学影响,多位AI先驱具有心理学或认知科学背景[4][46] - 深度学习革命后AI与脑科学分道扬镳,但下一代AI可能需要重新借鉴脑科学发现[17][25] - 人类大脑进化采取双路径:神经元数量增加(860亿个)与神经元复杂度提升[23][24] - 当前AI仅模仿大脑新皮层功能(推理/语言),而小脑功能(运动控制)更难模拟[48][50] Scaling Law与模型发展 - Scaling Law是AI第一性原理,扩大模型规模是通向智能的必要条件[22][26][27] - 模型参数量必须达到临界规模才能展现真正智能,小模型只是"玩具案例"[21][22] - 所谓Scaling Law撞墙是商业炒作,实质是资源限制下的妥协[29][30] - 国内多数模型采用蒸馏技术,导致继承原始模型的三观对齐问题[29] 学术界与工业界分工 - 大学应专注0到1的颠覆式创新,企业负责1到100的工程优化[32][34] - 工业界竞争呈现赢者通吃格局,技术路线之争最终只有一种算法存活[37][38] - 企业应避免开发专用模型,通用模型专家化将取代专业模型[40][41] AGI发展路径 - 通向AGI的三条路线中,NLP因具备高质量数据和"已知的未知"特性而胜出[52][54] - 当前大模型仅能压缩人类已有知识,缺乏0到1的创造力[55][56] - 语言模型仅模拟人类慢思维系统,快思维系统仍需脑科学突破[57][58] AI对行业的影响 - 知识密集型岗位将消失95%,仅保留具有稀缺性的TOP 5%从业者[60][61] - 教育需转向通识培养,清华已实施书院制改革和"AI+学科"跨领域教育[65][66] - 通用模型专家化趋势下,创业公司应避免与基础模型厂商直接竞争[43][44] 技术瓶颈与突破方向 - 数据枯竭是重大挑战,需突破创造力瓶颈实现自我数据生成[55] - 当前AI仅完成模仿生物智能的第一步,具身智能面临小脑功能模拟难题[49][50] - MoE架构等"新"技术实际源自认知科学的"全局工作空间"理论[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