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现实(AR)
搜索文档
加入AI眼镜疯狂大潮,跨过AI眼镜炽热战场
36氪· 2025-06-18 11:27
苹果AR眼镜缺席WWDC 2025 - 苹果在WWDC 2025上未发布AR眼镜 也未展示"one more thing"环节 打破市场预期 [2] - 此前Vision Pro市场反响不及预期 但AR专利频繁曝光 引发行业猜测 [2] - Meta和谷歌等科技巨头已率先进入AR赛道 中国厂商也在快速崛起 [4] 谷歌AR战略布局 - 谷歌I/O 2025重点展示XR战略 推出Android XR系统 与三星/高通合作开发硬件 [5] - Project Moohan XR设备预计2025年下半年发布 定位开发者群体 [7] - 展示AR眼镜原型机 具备物体识别/实时翻译等功能 与Gentle Monster等时尚品牌合作 [9][11] - 联合中国厂商Xreal推出Project Aura 原生支持Android XR [11] - 谷歌创始人布林高调宣布将重新重视Google Glass项目 [11][13] 中国AR厂商动态 Rokid - 发布Rokid Glasses AR眼镜 仅重49g 主打翻译和字幕功能 [14][15] - 获央视多次报道 主持人鲁健在节目中实际佩戴使用 [18] - 采用限量发售模式 上半年一"镜"难求 6月下旬开始发货 [20] - CEO Misa预言"AR眼镜将取代智能手机" [22] 雷鸟创新 - 2025年Q1国内AR市场占有率高达45% [24] - 线上监测显示2025年Q1国内XR设备出货量8.5万台 同比增长66.3% AR设备增长157% [23] - 发布多款产品线 包括V3 Slim拍照眼镜/Air 3s Pro观影眼镜/X3 Pro AR眼镜 [31] - X3 Pro采用全彩刻蚀光波导方案 支持Apple Watch控制 [31] 全球AR行业格局 Meta - Ray-Ban Meta AI眼镜销量达200万 计划2026年产能提升至1000万台 [26] - 2024年全球AI眼镜销量152万台 其中94%为拍照AI眼镜 [28] - 发布Project Aria Gen 2原型机 重量75g 续航6-8小时 支持眼动/手势追踪 [32] 苹果 - 据传计划2026年底发布对标Ray-Ban Meta的AI眼镜 [36] - 已申请多项AR专利 但产品进度不明 [36] 行业预测 - Rokid CEO预测AR眼镜3-5年内普及 悲观估计5-10年 [36] -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认为需要20年时间 [36] - AI眼镜被视为AR发展必经之路 2025年618期间销量表现突出 [37]
Snap CEO:每天AR滤镜使用次数超过80亿次,消费级AR眼镜将于2026年发布
搜狐财经· 2025-06-11 18:36
公司发展概况 - Snapchat覆盖全球超过9亿人 扩展了地图服务等新业务 [2] - AR滤镜每天使用超过80亿次 成为全球最大AR平台之一 [2] - AR技术应用于体育场、购物和娱乐的AR镜子等多个领域 [2] - 生态体系完善 包括AR眼镜Spectacles、开发套件Lens Studio和手机端社交平台 [2] AR终端产品 - 投入超过11年和30亿美元研发AR眼镜 已推出第五代Spectacles [2] - 第五代Spectacles为独立轻便沉浸式AR眼镜 无需头戴设备或手机 [2] - 眼镜搭载专为AR打造的操作系统 整体重量约226g [2][5] - 光学使用衍射光波导 46度FOV PPD 37 视觉效果接近10英尺外100英寸屏幕 [5] - 内置双芯片和4个摄像头 支持6DoF空间定位和手势识别 [5] - 引入电致变色技术 支持镜片明暗两段调节 [5] 技术体验 - 空间定位摄像头向下倾斜 可捕捉胸前偏下位置的手势 [5] - 手势识别支持打开菜单、拖动、选择等操作 [5] - 手掌张开浮现菜单按键 食指与拇指捏合可移动光标 [5] - 现场体验射箭、打鼓、塔防射击等基于手势交互的AR游戏 反馈良好 [5] 开发者生态 - 全球40多万开发者创建超过400万个AR滤镜 [5] - 推出Lens Studio 5.0 支持模块化编辑和即时AR眼镜呈现 [6] - 平台支持生成AI效果、添加Bitmoji和浏览流行模板创建自定义滤镜 [6] - 即将支持Web端 [6] 未来规划 - 2026年将推出Spectacles迭代版 正式面向消费市场销售 [7]
6月11日电,Snap计划在2026年出售消费者AR眼镜。
快讯· 2025-06-11 01:24
公司动态 - Snap计划在2026年推出消费者AR眼镜产品 [1] 产品规划 - 公司明确将AR眼镜定位为消费级硬件产品 [1] - 产品商业化时间表设定为2026年 [1]
2025年中国AR眼镜产业供应链十大代表性企业:雷鸟创新、太若科技、灵伴科技、影目科技、歌尔股份……
前瞻网· 2025-06-07 11:09
AR眼镜行业概况 - AR眼镜行业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体系的重要分支,也是数字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中均被重点提及[2] - 中国AR眼镜产业链分为上游(核心技术研发与零部件供应)、中游(设备制造与集成)、下游(应用场景与生态服务)三大环节[2] - 中国已逐步突破光波导技术难题,该技术具有轻薄、高透光率等优势,显著提升佩戴舒适度和显示效果[2] - 2023年中国AR市场出货量达到26.1万台,其中分体式AR出货23万台,一体式AR出货3.1万台[2] 主要企业分析 雷鸟创新 - 成立于2021年12月,注册资金11,220.99万人民币,由TCL电子孵化[5] - 2024年以35.6%份额排在中国AR线上公开零售市场首位,2023年以39.1%市占率位居第一[8] - 产品线包括MicroLED光波导方案(雷鸟X系列)、MicroOLED+BirdBath方案(雷鸟Air系列)和全天候智能助手AI眼镜[7][8] 太若科技 - 成立于2017年1月,注册资金231.88万人民币,专注于AR/MR设备研发[8] - 2024年线上市场份额29.6%,2023年以31.6%份额位居中国AR眼镜市场第二[8] - 旗舰产品Nreal Light采用太阳眼镜式设计,获得CES最佳创业公司奖[8] 灵伴科技(Rokid) - 成立于2014年3月,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 - 最新产品Rokid Glasses仅重49克,采用光波导技术并搭载通义千问大模型[9] - 与雷鸟创新、Nreal、INMO并称"AR四小龙",合计市场份额超80%[9] 影目科技 - 成立于2020年12月,核心团队来自酷派集团智能穿戴事业部[11] - 2023-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AI智能眼镜市场份额达41%[13] - 产品线包括面向C端的INMO Air系列和面向B端的5G一体式AR智能眼镜INMO X[13] 歌尔股份 - 成立于2001年6月,注册资金341,713.47万人民币[13] - 独占全球70%的VR/AR设备代工份额,拿下微软HoloLens 3订单[13] - 在光波导、Micro-OLED、6DoF三大核心技术领域具有全球唯一整合能力[13] 立讯精密 - 成立于2004年5月,注册资金717,934.0589万人民币[13] - 研发业界首款PVG光波导AR眼镜"云雀",光效提升300%,前向漏光降低80%[14] 星纪魅族 - 成立于2021年9月,2024年以41.5%市场份额登顶消费级AR眼镜2000-2999元价格段销量冠军[14] - StarV Air2连续3个月蝉联京东智能眼镜行业热销商品榜单TOP1[14] 华为 - 成立于1987年,2022年12月发布Vision Glass智能观影眼镜,采用BirdBath方案[15] 行业现状 - 2023年中国AR眼镜出货量CR5高达89.9%,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企业[16] - 光波导、Micro-LED等核心技术研发周期长且资金需求巨大,形成行业壁垒[16] - 头部品牌通过渠道商覆盖全国80%以上的线下销售渠道[16] - 用户使用场景中观影占据59%份额,其次是游戏和运动领域[18]
赛道Hyper | Rokid AR Spatial:再攻消费级AR市场
华尔街见闻· 2025-06-07 10:44
产品发布与市场策略 - 杭州人工智能公司Rokid宣布AR Spatial眼镜将于6月15日通过阿里旗下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全球独家首发,并加入"百亿补贴"品牌出海计划 [1] - AR Spatial定价648美元,通过速卖通"百亿补贴 BigSave"计划用户到手价降至518美元,仅为苹果Vision Pro售价的约15% [1] - 该产品标志着公司从B端工业级AR设备商向C端消费市场的战略转型 [1] - 公司选择速卖通可能看重其覆盖220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电商网络及平台流量扶持 [2] 公司背景与市场地位 - Rokid创立于2014年,2020年11月发布全球首款工业5G一体双目AR眼镜X-Craft,展现出工业级AR领域技术实力 [1] - 2021年9月首次发布消费级AR智能眼镜Rokid Air,开始涉足消费级市场,随后陆续推出Rokid Max和Rokid AR Lite等产品 [2] - 2023年以27.9%的市场出货量占比居国内消费级AR眼镜第一,但约80%收入仍来自工业级AR眼镜业务 [2] 产品技术特点 - AR Spatial是全球首款搭载智能屈光度与瞳距调节系统的AR眼镜,支持±600度屈光度、55-75mm瞳距动态调节,精度达0.125D,响应时间<0.5秒 [3] - 采用与蓝思科技联合研发的1.2mm超薄光学模组,透光率85%,支持双目1920×1080分辨率和120Hz刷新率,入眼亮度600nits [4] - 基于全息衍射原理的光学设计相比传统BirdBath方案体积减少40%,光效提升30% [4] - 集成麦克风阵列和波束成形算法,支持免唤醒语音交互,响应速度0.2s,识别准确率98.7% [5] 产品功能与生态 - 支持多窗口操作、3D内容观看、多设备连接、娱乐办公一体化使用 [3] - 与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大模型深度整合,可实现83种语言实时翻译、物体识别等功能 [5] - 依托阿里巴巴生态,接入钉钉、淘宝、爱奇艺等应用,开发者平台吸引6200+开发者 [6] - 目前应用数量200+垂直应用,开发者规模6200+,远低于苹果Vision Pro预计的5000+应用 [7] 市场竞争与行业前景 - 产品在轻薄度(72克)和价格(Vision Pro的15%)方面具有优势,但显示技术和生态规模仍需追赶苹果 [5][6] - 与蓝思科技的战略合作使量产成本降低40% [7] - 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达1205万台,同比增长18.3%,其中AR眼镜占比超30% [6] - 公司消费级产品Rokid Air在2024年销量突破50万台 [7]
小鹏汽车与华为牵手,发力智能座舱
环球老虎财经· 2025-06-06 20:32
小鹏汽车与华为联合发布AR-HUD技术 - 小鹏汽车联合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推出"追光全景"AR-HUD系统,将首发搭载于小鹏G7 [1] - 该系统基于华为光算法、光系统、光器件三大核心技术,构建自研车规级成像模组和AR构图引擎 [1] - AR-HUD具备三大创新功能:AR车道级导航、AR辅助驾驶、AR安全辅助,解决传统HUD看不清、眩晕、遮挡等痛点 [1] AR-HUD技术优势 - AR-HUD可将关键信息投射到驾驶员视线前方,避免低头查看中控屏和仪表盘的安全隐患 [1] - 该系统贴合用户驾驶意图,提升行车安全,成为近年来用户关注度最高的智能化配置之一 [1] 行业发展趋势 - AR-HUD赛道持续走热,华为在去年底与十余家供应商完成智能车载光业务合作签约 [1] - 2024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W/AR HUD交付356.49万辆,前装搭载率提升至15.55% [2] - AR-HUD前装标配搭载量达88.43万辆,同比增长273.42% [2] 产业链布局 - 华为智能车载光领域总裁表示行业需解决感知探测、算法精度、显示贴合等关键难点 [2] - 中光学在汽车光电方面主要发力AR-HUD及光场屏、投影大灯模组等产品,已中标部分头部车企 [2] - 龙腾光电开发了契合AI应用的高性能显示面板,如三维立体显示、HUD等 [2]
Rokid要借速卖通跳板全球突围
华尔街见闻· 2025-06-06 19:57
Rokid AR Spatial海外发布 - 公司发布海外版Rokid AR Spatial眼镜,定位为"苹果Vision Pro平替",具备智能屈光度与瞳距调节系统,支持多窗口操作和3D内容观看 [3] - 产品与国内版Rokid AR Lite主要区别在于适配了海外应用如奈飞 [3] - 海外版原计划与国内同步发售,但因数字版权认证问题延迟近一年 [3] - 公司国际事业负责人表示这是今年海外最主要的产品 [4] 速卖通合作战略 - 选择速卖通作为全球独家首发平台,主要考量其五日达物流时效和"百亿补贴"计划 [5] - 速卖通覆盖190多个国家,过去两年全球平均送货时效缩短50%,重点国家达5-7天 [5] - 年初速卖通百亿补贴活动带动某品牌代理商实现600%增长 [5] - 公司认为速卖通是目前对品牌支持最好的跨境平台,能补全海外布局 [7] 市场竞争分析 - 产品直接竞争对手为Apple Vision Pro,但价格仅648美元(苹果3500美元) [8][9] - 公司称产品在佩戴舒适度和生态建设上优于Apple Vision Pro [9] - 预计销量不会低于Apple Vision Pro的50万台 [9] - 另一款产品Rokid Glasses全球定金订单已超25万台(含线上4万台) [9] 行业发展趋势 - 2023年全球AR头显出货量约50万台,2024年预计增至80万台(同比+63%),2025年有望达130万台 [12] - AR领域融资活跃度高于VR,预计将在"AI眼镜热"中保持上升势头 [12] - 速卖通平台AR/VR眼镜3月大促期间销售额环比暴涨600% [12] 公司战略规划 - 2024年是公司海外全面发力年,下半年将开拓线下渠道 [7] - 公司创始人表示今年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10]
硅谷顶级风投开始抛弃模型
投中网· 2025-06-06 11:04
行业趋势 - 投资风向从AI算法优化转向承载AI能力的硬件载体[3][5] - 2025年全球科技领域围绕AI硬件展开深度变革,重点从算法比拼转向硬件设备创新[4] - 硅谷投资人转向支持能改变人机交互方式的"终极硬件",红杉资本、IDG等顶级风投已布局相关领域[6] 头部公司动态 - 谷歌推出智能眼镜原型,整合AndroidXR系统与Gemini大模型,支持自然语音交互与环境感知,续航突破12小时[8][9] - OpenAI以65亿美元全股票交易收购AI硬件公司IVE,团队由前苹果首席设计官领导,专注开发"AI原生"硬件[10][11][12] - Meta计划2026年推出识别人脸的AI眼镜,苹果AR项目"Orion"进入芯片研发冲刺阶段,目标2027年推出消费级设备[4] 新兴企业及技术突破 - **Celestial AI**:估值超30亿美元,开发光子互联架构芯片Photonic Fabric™,累计融资5.15亿美元[15][16] - **NeuroFlex**:研发贴合大脑皮层的纳米复合材料,A轮融资5000万美元,估值3.2亿美元[17] - **Luminai**:由Meta硬件专家创立,开发轻量化AR模组,天使轮获a16z投资,实现80°超广视场角[19][20] - **BioLink Systems**:开发可消化体内传感器,实时采集生理数据,延续"数字药物+AI感知"技术路线[21] - **SynthSense**:为机器人集成多模态感知模组,Pre-A轮估值6500万美元,涵盖气味识别、热成像等技术[23][27] 2025年AI硬件三大趋势 1. **交互范式颠覆**:AI硬件从外挂工具变为人类感官的数字化延伸,重构信息获取方式[33] 2. **垂直场景爆发**:专业化硬件加速落地,开源框架与模块化设计将研发周期从十年压缩至3-5年[33] 3. **生态战争升级**:AI硬件竞赛转向生态主导权争夺,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30.3%,2028年规模或达1207亿美元[33] 技术融合与挑战 - 硬件创新与算法进化形成共生关系,但面临端侧算力瓶颈、功能趋同及数据隐私立法滞后等挑战[33] - 行业需构建"算法-硬件-场景"三角闭环以跨越商业化鸿沟[34]
接棒微软,联合扎克伯格,安杜里尔要让美陆军战士变为“超级英雄”
搜狐财经· 2025-06-04 09:24
安杜里尔公司这一美国新防务行业新势力的崛起,既有赖于上篇文章提到的美国投资人和硅谷科技界价 值观的剧变,也根植于自此衍生的新创业范式。 既往的美式创业模式离不开一份份商业计划书PPT,往往以一轮轮路演、融资等为起点。而安杜里尔公 司的创业团队成员,虽多为防务行业的"门外汉",但在进入这个行业时,他们已经自带影响力,有丰富 的业界关系网络。 美国新军工的硅谷创业新模式 今年2月中旬,《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安杜里尔公司联合创始人特雷·斯蒂芬斯的报道。报道称, 2023年斯蒂芬斯40岁的生日宴会持续了很多天,超过220人到场,他们大多是科技和风险投资领域的人 士。其中就包括作为重磅嘉宾的彼得·蒂尔。他不单单参加了派对,而且还在早餐会上带领大家进行了 布道仪式。 这显示出,斯蒂芬斯与这位"硅谷教父"的交情匪浅,或许不单单是同为"帕兰提尔帮"成员这一层关系。 生日宴会举办地是特雷·斯蒂芬斯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中部阿尔伯克基的家中。照片显示,现场气氛轻 松愉快,安杜里尔公司联合创始人马特·格林主持活动,椅子上的斯蒂芬斯笑脸盈盈。 这样的行业影响力和关系网络相当于"兑换券",可以在以"新钱"为代表的风险资本投资机构处兑换 ...
三维场景搭建,可视化新维度
搜狐财经· 2025-06-03 14:15
工业互联网三维场景搭建技术 - 三维场景搭建凭借强大的可视化能力成为工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技术支撑,能够满足复杂工业场景的呈现与管理需求[1] - 关键技术包括多边形建模(适合规整工业设备)、曲面建模(适合复杂曲面产品)、纹理映射(增强材质细节)、动画技术(模拟设备运转)以及VR/AR融合技术(实现沉浸式巡检与培训)[1] 三维场景搭建软件工具 - 3ds Max在工业产品建模和动画制作方面表现突出,常用于新产品原型设计与功能模拟[3] - Maya凭借精准的运动轨迹控制能力,广泛应用于复杂工业流程动画演示[3] - Blender作为开源软件,以轻量化和低学习成本吸引新手用户快速入门[3] 三维场景搭建实施流程 - 流程包括前期资料收集(设备参数、空间布局)、建模(尺寸比例校准)、纹理与灯光优化(增强真实感)以及性能测试(加载速度与动画流畅度调整)[4] - 伏锂码云平台集成先进建模技术,提供工业模型库,显著降低建模时间与成本[4] 伏锂码云平台的核心优势 - 具备工业互联网实时数据对接能力,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在三维场景中的动态可视化展示[5] - 通过三维场景与数据联动辅助管理者直观掌握生产全貌并优化决策效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