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
搜索文档
\十五五\规划《建议》之解读
宝城期货· 2025-10-29 10:0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多领域部署“十五五”战略任务举措 提振消费与科技创新分别作为需求端与供给端主要抓手 相关产业收益政策利好预期明确 [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十五五”规划《建议》主要内容 - 《建议》共15个部分、61条 分三大板块 定位“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 我国发展环境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 [7] - 国际上大国博弈复杂 我国具备塑造外部环境有利因素 国内经济基础稳但存在发展不平衡等不足 [7][8] - 《建议》提出“十五五”指导方针、遵循原则和主要目标 包括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9] 产业建设: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 产业建设将“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居首 巩固传统重工业地位和竞争力 呼应“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11] - 提及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6大未来产业 服务业要扩大开放 基建要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11] 科技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 - 科技创新强调靠科技现代化支撑 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 [12]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还提到科技人才教育和数字中国建设 [12] - 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 赋能千行百业 [12] 国内大市场: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 - 坚持扩大内需 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结合 促进供需良性互动 增强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 [13] - 具体措施包括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 [13] 宏观经济治理:注重政策协同 - 强调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 发挥多政策作用 形成内需主导经济发展模式 未来政策保持连续有力和取向一致 [15] - 财税改革要完善地方税、直接税体系 加强中央事权 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15] 民生保障: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共同发力 - 就业要解决结构性矛盾 加强产业和就业协同 推动灵活就业和创业带动就业 [16] - 收入要完善分配制度 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17] - 社会保障要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制度 在居民高成本支出方面遵循“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原则 [17] 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 - 以2030年碳达峰为指引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 电力和碳排放权市场建设预计加速 [18] - 减少污染排放和加强治理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18] 总结 - 《建议》在多领域部署“十五五”战略任务举措 产业、科技、国内市场、宏观治理、民生保障、绿色转型各有重点 [19][20] - 提振消费与科技创新是“十五五”需求端与供给端主要抓手 相关产业收益政策利好预期明确 [20]
21社论丨做强国内大循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09:34
做强国内大循环,是把握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和主导权的需要。从国际比较来看,大国经济发 展的普遍规律在于具有较强的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 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有条件、也必然要走向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大国经 济。在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坚持做强国内大循 环,加快形成强大国内经济循环体系,才能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 循环的不确定性,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做强国内大循环不是只追求规模和增速,而是以新 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 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这是一个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的过 程,是高质量发展的表现。 因此,做强国内大循环意味着需要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居民消 费率明显提高,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持续增强,经济增长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全国统 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持续显现。 做强国内大循环需要大力提振消费,坚持将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 ...
聚焦“十五五”规划建议|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坚持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新华网· 2025-10-29 09:08
政策战略方向 - 强调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1] - 将投资更多转向教育、医疗、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本领域,同时保持基础设施合理投资 [1] - 部署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 [1] 市场环境建设 - 部署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包括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等举措 [2] - 通过统一市场监管执法、健全流通规则和标准来破除市场障碍,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 [2] 投资与机制保障 - 提出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投资 [1] - 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政策设计以建立民生政策与产业政策衔接机制 [1]
聚焦“十五五”规划建议丨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坚持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新华网· 2025-10-29 08:40
政策核心方向 - 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1] - 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是内在统一的,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手段 [1] - 加快形成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 投资领域重点 - 在保持基础设施合理投资的同时,将投资更多转向教育、医疗、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本领域 [1] - 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投资 [1] - 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1] 消费促进举措 - 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 [1] 市场环境建设 - 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提出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统一市场监管执法、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等举措 [2] - 通过制度设计保障人力资本投资的持续性与物质资本投资的有效性 [1]
中金:“十五五”规划建议明晰资本市场中长期建设方向 重点关注数字科技、空间经济、高端制造等领域
智通财经网· 2025-10-29 08:29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晰资本市场中长期建设方向,中国资本市场有望呈现"长期"、"稳进"趋势 [1] - "十五五"期间可重点关注数字科技、空间经济、高端制造、内需消费、生物科技等领域 [1][26] 宏观环境与目标 - "十五五"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若2035年经济总量相较于2020年翻一番,2026-2035年GDP年均增速或需达到4.4%左右 [2] - 发展环境相比"十四五"发生重要变化,包括科技创新取得突破、金融周期下行调整、地缘冲突易发频发 [3] - 任务顺序及词频显示产业取代科创作为第一任务,同时开放、民生更靠前,科技、产业、现代化、国防、高质量等词频更多 [3] 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是提升产业链的效率和安全,首次明确传统产业发展方向,包括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等产业全球地位 [4][5] - 新兴产业方向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增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 [5] - 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6] -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6] 扩大内需与促进消费 - 供给侧促消费包括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加大消费领域配套建设、扩大优质供给 [7][8] - 需求侧促消费包括加强就业和收入分配、保障和改善民生、清理需求侧不合理限制 [9][10] - 明确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政策可能通过贷款贴息、再贷款等工具支持养老、托育、健康等服务消费领域 [8][9] 高水平对外开放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任务排序明显靠前,新加"积极"二字,强调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 [11] - 中国GDP占全球份额约17%,但人民币在SWIFT全球支付货币中份额不到3%,金融开放态度更加积极,明确提出"提升资本项目开放水平" [12] - 推进金融开放的三个方向包括推动国内资金安全高效走出去、将海外先进金融专业经验引进来、利用好香港市场 [13][14] 绿色转型与碳达峰 - "十五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时期,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其中成品油已于2023年出现峰值 [15] - 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碳市场建设分两阶段,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16] - 在扩大内需背景下,通过财税政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应用,释放更多绿色消费需求空间 [16] 财税改革与资本市场 - 财税改革或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两方面发力,未来收入端改革或更聚焦税制结构优化 [17] - 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以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 [18] - 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 [22] 行业配置关注方向 - 现代化产业体系及高端制造方面关注具身智能、航空航天科技新质新域装备、固态电池、氢能和核聚变能等 [26] - 数字科技方面关注"人工智能+"、6G、量子科技等 [26] - 空间经济方面关注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深海科技等 [26] - 生物科技方面关注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等 [26] - 内需消费方面关注新消费、商品消费提质升级、服务消费扩容增量等 [26]
广发证券:未来五年有哪些新重点:十五五和十四五规划建议稿的比较研读
选股宝· 2025-10-29 08:05
产业发展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产业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3][18]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新增低空经济,未来产业包括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 [3][18] -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彰显对传统经济部门的重视 [3][18] 科技创新 -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卡脖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4][19][21] - 部署政策红利,包括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利好研发密度高或G端需求集中的行业 [4][19] - 加强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战略性布局,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 [21] 扩大内需 - 思路转变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双向关系显示对需求动能的重视 [5][22][23] - 大力提振消费,具体措施包括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清理汽车住房等不合理限制、落实带薪错峰休假、加大直达消费者普惠政策 [5][22] - 扩大有效投资,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投资,探索编制全口径政府投资计划,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 [5][22] 体制改革 - 国有企业改革重点转向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部分强调强化产权执法司法保护 [6][24] - 要素市场化改革新增编制宏观资产负债表、盘活低效用地、闲置房产、存量基础设施等内容,利于优化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结构 [6][24] - 金融部分明确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融资功能,稳步发展数字人民币 [6][24] 扩大开放 - 重要思路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包括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7][26] -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更为积极,表述从“稳慎推进”变为“推进”,并强调提升资本项目开放水平,建设自主可控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 [7][26] 绿色发展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系统化环节包括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新型储能、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等 [9][31][33] - 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9][31][33] 民生保障 -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置于首要位置,强调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 [10][34] - 实施城乡居民增收计划,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并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 [10][34] - 房地产调整至民生部分,新增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凸显居住属性 [10][34]
中金:宏观走势和投资机会——简评“十五五”规划建议
中金点睛· 2025-10-29 07:50
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在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发展 2026-2035年GDP年均增速或需达到4.4%左右 因此"十五五"期间经济增长需保持在合理区间 [2][3] - 相比"十四五" "十五五"发展环境发生重要变化 包括科技创新取得突破 金融周期下行调整 地缘冲突易发频发 相应地在产业政策上更强调科技创新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的重要性提升 对外开放更加自信自主 [4] - 规划任务顺序和词频出现新变化 产业取代科创成为第一任务 现代化 国防 高质量等供给侧优化词频增多 民生 增长 消费 需求等内需相关词频也增加 反映扩大内需的紧迫性 [4] 新环境下的新要求 - "十五五"时期需保持合理经济增长区间 若2035年相较于2020年经济总量翻一番 测算显示2026-2035年GDP年均增速或需达到4.4%左右 [3] - 发展环境出现三大重要变化 科技创新取得突破进展 金融周期下行调整 地缘冲突易发频发导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 [4] - 政策应对出现三大转向 科技创新更强调规模化和产业化 扩内需重要性提升 对外开放更自信自主 [4] 科创要求更高 更重产业体系建设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重点 既要提升效率也要增强产业链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此概念并将其列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5] - 安全方面强调产业链完整性和三个发展方向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规划首次明确传统产业需巩固提升矿业 冶金 化工等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 [6] - 规划新增氢能和核聚变能 脑机接口作为未来产业方向 [7] - 效率方面从核心技术 产业 人才 数字经济四方面部署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攻关将采取超常规措施 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 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取得决定性突破 [8] - 产业方面将布局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 人才方面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 科学 人才中心 数字经济方面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抢占产业应用制高点 [8] 惠民生 促消费是扩内需重点 - 规划明确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的目标 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提振消费 [9] - 供给侧促消费包括三大政策 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如放宽服务消费准入 加大消费领域配套建设如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 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 [9][10] - 需求侧促消费也包括三大政策 加强就业和收入分配如完善工资制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如加大民生保障支出 清理需求侧不合理限制如汽车住房限购政策 [10][11] 开放更加积极自主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任务排序从"十四五"的第十二位提前至第七位 并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基础上新增积极二字 反映政策新诉求 [12] - 规划从自主开放 贸易创新发展 双向投资 一带一路四方面扩大开放 明确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 提出完善出口管制和安全审查机制 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12] - 金融开放作用突出 中国GDP占全球份额约17% 但人民币在SWIFT全球支付货币中份额不到3% 规划将人民币国际化表述从稳慎推进改为推进 并首次明确提升资本项目开放水平 [13] - 金融开放面临有利条件 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处历史高位 人民币在低位 贬值预期不强 人民币在国际贸易融资中份额已达7.3% [14] - 金融开放三大方向 推动国内资金安全高效走出去 引进海外先进金融专业经验 利用香港市场为跨境资金流动先行先试 [15] 碳达峰关键时期 绿色转型四大关注点 - "十五五"是碳达峰关键时期和实现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窗口期 [16] - 绿色转型出现四点关键变化 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 石油消费或已渐入达峰平台期 成品油于2023年出现峰值 [16] - 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区别于十四五的能耗双控 碳排放强度降低将作为约束性指标 [16] - 全国碳市场扩容分为两阶段 2027年前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2030年前将碳市场打造为温室气体减排主渠道 [17] - 促进绿色消费 通过财税政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拓展绿色生产生活场景 [17] 财税改革或在两方面发力 - 财税改革聚焦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和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18] - 增强可持续性方面 将完善地方税 直接税体系 健全资本所得等税收政策 保持合理宏观税负水平 社保基金将健全长效筹集机制 继续划转国有资本充实 [18] - 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方面 政府投资将提高民生类投资比重 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以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 激发消费潜力 [19] 策略视角下的资本市场建设方向 - 规划明确十五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地位 主要目标包括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等 [31] - 资本市场角度关注重点包括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突出做强国内大循环和扩内需 同时拓展国际循环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32][34] - 规划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顺序前移 细化传统产业要求 新增氢能和核聚变能等未来产业 科技创新更重突破和实效 强调采取超常规措施推动核心技术攻关 [33] - 绿色转型举措更全面目标更刚性 从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到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 [33] -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 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 结合新国九条 资本市场融资端 投资端 质量端改革有望深化 [35] - 行业配置可重点关注数字科技 空间经济 高端制造 内需消费 生物科技等领域 如人工智能+ 6G 量子科技 低空经济 创新药等 [38]
21社论丨做强国内大循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07:23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发 布。《建议》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此外《建议》还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高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部署,提出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做强国内大循环,是把握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和主导权的需要。从国际比较来看,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遍 规律在于具有较强的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 物贸易第一大国,有条件、也必然要走向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大国经济。在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 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坚持做强国内大循环,加快形成强大国内经济循环体 系,才能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做强国内大循环不是只追求规模和增速,而是以新需求引领 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 靠性。这是一个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的过程,是高质量发展的表现。 因此,做强国内大循环意味着需要经济 ...
聚焦“十五五”规划建议|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坚持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搜狐财经· 2025-10-29 00:28
文章核心观点 - 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需通过惠民生、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1] - 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以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 政策方向与战略重点 - 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 [1] - 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是内在统一的,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手段 [1] - 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 [1] 具体投资部署 - 在保持基础设施合理投资的同时,将投资更多转向教育、医疗、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本领域 [1] - 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投资 [1] - 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1] 市场环境建设 - 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统一市场监管执法、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 [2] - 加快形成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2]
聚焦“十五五”规划建议|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坚持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搜狐财经· 2025-10-29 00:12
政策战略方向 - 政策核心强调通过惠民生、促消费、扩大有效投资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1] - 坚持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作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手段 [1] - 部署坚决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以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 [2] 投资领域重点 - 在保持基础设施合理投资的同时,将更多投资转向教育、医疗、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本领域 [1] - 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投资 [1] - 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1] 消费与市场环境 - 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 [1] - 通过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等措施破除市场障碍 [2] - 建立民生政策与产业政策衔接机制,保障人力资本投资的持续性与物质资本投资的有效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