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AI
搜索文档
中美AI机器人竞争激烈,日本欲卷土重来
日经中文网· 2025-10-12 08:34
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 - 截至2025年5月,人形机器人企业32%在美国,27%在中国,日本未进入前5名 [2][9] - 美国企业特斯拉和英伟达加紧研发,中国初创企业也在猛追 [2] - 日本占工业机器人生产份额逾3成,试图利用工业机器人优势在物理AI领域卷土重来 [2][10] 主要参与者动态与技术发展 - 特斯拉CEO马斯克预测,到2040年将有100亿台价值2万至2.5万美元的人形机器人在运行,并称其机器人Optimus将占据特斯拉80%的价值 [4] - 英伟达与鸿海精密工业联合开发自主驱动机器人的“物理AI”,鸿海将利用英伟达的AI半导体开发从工业用途到人形的各种机器人 [5] - 搭载尖端AI的通用机器人无需人类操作就能实时学习和行动,区别于以往依赖人工操作的机器人 [5] 市场潜力与投资趋势 - 对通用机器人的投资额从2022年到2024年增加至5倍,扩大到全年10亿美元以上 [5] - 麦肯锡推算,如果技术进步和价格下降顺利,到2040年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达到约3700亿美元 [5] 中国市场的优势与活动 - 中国被认为将在巨大市场中占50%的份额 [8] - 中国以纯电动汽车供应链为基础,在驱动设备和电池等方面具有优势,催生了上海智元新创技术和杭州宇树科技等新兴企业 [8] - 中国举办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及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其在拳击、舞蹈、烹饪等领域的技术 [8] 日本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 制造业强大的日本适合发展物理AI,因发那科、安川电机、川崎重工业、欧姆龙等公司在生产设备用机器人领域拥有高市场份额 [8] - 软银集团以总额53.75亿美元收购ABB的机器人业务,此举或将成为日本制造业在AI时代生存下去的路标 [10] - 软银集团过去的机器人业务如人形机器人Pepper和波士顿动力公司难以取得积极成果 [8]
小鹏汽车将举行AI科技日,Figure03开启人形机器人量产时代
开源证券· 2025-10-11 21:0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看好(维持)[1] 报告核心观点 - 国产高端豪华乘用车市场需求超预期且竞争格局良好,随着产品矩阵拓展,业绩有望放量[7] - 汽车零部件行业在反内卷背景下,盈利能力有望拐点向上,叠加下游扩展,成长性依旧较高[7] - 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进程加速,Figure 03发布并计划未来四年生产10万台,特斯拉Optimus计划2026年启动量产,2030年目标年产100万台[18][19] - 中国车企在欧洲混动汽车市场份额已接近10%,比亚迪等厂商在欧洲电动车市场表现强劲[16] - 鸿蒙智行国庆假期订单表现亮眼,全系车型大定突破48500台,问界M7成为销量担当[13] 行业重点新闻总结 - 鸿蒙智行全系车型在2025年10月1日至8日累计大定突破48500台,其中全新问界M7大定数量突破15000台,占总订单比例超过31%[13] - 赛力斯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已审阅其上市申请[14] - 小鹏汽车将在AI科技日宣布在物理AI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世界基座模型在对世界进行推演能力上取得关键进展[15] - 中国车企8月在欧洲混动汽车市场份额达到创纪录的9.8%,比亚迪8月在欧洲的电动汽车销量同比翻了一倍多[16] - 2025年8月汽车整车进口4.5万辆,环比下降9.1%,同比下降40.6%;1-8月累计进口31.9万辆,同比下降33.2%[17] - Figure 03人形机器人正式发布,专为家庭场景及全球规模化应用设计,计划未来四年内生产10万台[18] - 特斯拉Optimus计划2025年底推出第三代机型,2026年启动量产,马斯克预计2030年实现年产100万台目标[19] - 宁德时代战略入股银河通用机器人,共拓具身智能新赛道[21] 板块市场表现总结 - 本周(2025年10月9日-10日)沪深300指数下跌0.51%,汽车板块下跌1.48%,涨跌幅在A股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6位[6][22] - 本周乘用车Ⅱ指数下跌1.39%,商用车指数上涨3.01%,汽车零部件Ⅱ指数下跌2.45%[6] - 乘用车板块中,长安汽车周涨幅1.7%,广汽集团周涨幅0.3%[25] - 商用车板块中,金龙汽车周涨幅13.7%,宇通客车周涨幅8.0%[27] - 汽车零部件板块中,美力科技周涨幅18.9%,卡倍亿周涨幅13.2%[28] - 汽车零部件细分板块本周表现:电控系统下跌7.19%,电机下跌6.34%,减速机/齿轮类下跌5.41%,轴承下跌3.64%,轻量化&结构件下跌1.70%,直线传动部件下跌3.06%,传感器下跌1.75%,Tier1下跌7.45%[29] 板块估值变化总结 - 本周乘用车板块市盈率略有下降[40] - 本周商用车板块市盈率略有上升[42] - 本周汽车零部件板块市盈率略有下降[43] 上游重点数据跟踪总结 - 钢材价格指数略有下降[44] - 铝锭价格略有下降[44] - 天然橡胶价格略有下降[49] - 浮法平板玻璃价格略有上升[49] - 聚丙烯价格略有下降[53] - 碳酸锂价格保持平稳[53] - 中国/东亚-北美西海岸集装箱运价指数略有下降[59] - 中国/东亚-北欧集装箱运价指数略有下降[59] 投资建议总结 - 乘用车领域:推荐江淮汽车、赛力斯,受益标的为吉利汽车[7][63] - 零部件领域:推荐德赛西威、浙江仙通、美力科技,受益标的包括科博达、华域汽车、双环传动、福耀玻璃、旭升集团、伯特利、瑞鹄模具、松原股份[7][63]
AI,大消息!
证券时报· 2025-10-11 16:23
软银集团战略动向与融资活动 - 软银集团正与多家全球银行商谈,计划借款50亿美元以充实资金储备,这些资金将用于今年对OpenAI的进一步投资[1][6] - 软银集团计划以旗下芯片子公司安谋控股(Arm Holdings)的股票为抵押,申请一笔50亿美元的保证金贷款,资金同样拟用于对OpenAI的额外投资[6] - 受投资OpenAI及收购ABB机器人业务等消息刺激,软银集团股价在日本市场一度大涨超13%,创历史新高,总市值一度突破34万亿日元,过去六个月股价涨幅接近300%[1][2] 机器人业务收购与战略整合 - 软银集团同意以53.75亿美元收购瑞士工程集团ABB的机器人业务部门,放弃了ABB先前将该业务分拆上市的计划[2][4] - ABB机器人业务拥有7000名员工,2024年销售额达23亿美元,相当于ABB总收入的7%[4] - 此次交易预计将于2026年中后期完成,ABB在扣除交易成本后将获得约53亿美元的现金收益[4] - ABB首席执行官表示,双方认为世界正在进入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技术新时代,此次合作将整合ABB的行业专业知识与软银在AI及机器人领域的尖端实力[3] 人工智能与“物理AI”战略布局 - 孙正义将软银的下一个前沿定义为“物理AI”,旨在融合人工智能超级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推动突破性变革[5] - 对ABB机器人业务的收购是软银集团在“物理AI”方向上的重大战略布局,旨在确立其在人工智能发展领域的核心地位[5] - 软银集团与甲骨文达成合作,将为日本各类组织提供安全、合规且可扩展的主权云与人工智能服务,推动日本数字经济创新与增长[7] OpenAI投资与估值增长 - 今年4月初,软银集团同意牵头为OpenAI提供不超过400亿美元的融资,对该公司的估值为3000亿美元,软银计划自身投资不超过300亿美元[5] - OpenAI近期完成一项交易,允许员工以5000亿美元的公司估值出售股份,使其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软银在此次交易中作为投资者参与[6] 芯片与AI基础设施投资 - 软银集团旗下英国芯片设计公司Graphcore计划在印度投资10亿英镑(约13亿美元),核心项目是在班加罗尔设立新研发枢纽,并在未来五年招聘约500名员工[8] - Graphcore在2020年获得28亿美元估值,软银于2024年完成对其收购,此举被视为孙正义布局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热潮的关键动作[8]
380亿,孙正义买走了
投资界· 2025-10-11 15:26
交易概述 - 瑞士ABB集团以53.75亿美元(约383亿人民币)估值,将其机器人业务单元整体剥离给软银集团,交易预计在2026年中后期完成[3] - 交易方式为软银集团以“全现金”方式收购新设控股公司100%股权,ABB预计净落袋约47亿美元,并产生约24亿美元的非运营性税前账面收益[5] - ABB机器人业务2024年收入为23亿美元,占集团总营收的7%,交易包括7000人工程师团队、50万台存量装机与全球服务网络和全部知识产权[5] ABB的战略调整 - ABB加速剥离机器人业务的原因包括该业务利润在2024年同比下滑39%,且市场波动性大,与集团专注于电气化和自动化的其他业务协同性不足[6] - 此次调整后,ABB业务将精简为电气、过程自动化、运动控制三大领域,标志着机器人业务不再是其未来发展核心[6] - ABB最初计划在2026年二季度将机器人业务分拆上市,但软银给出的53亿美元估值远高于瑞士投行此前预计的不足40亿美元,因此改为出售方案[5] 软银的战略意图 - 软银集团收购ABB机器人业务是对未来10年技术演进方向的押注,旨在整合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人才,将人工超级智能(ASI)与机器人技术融合[8] - 孙正义提出让软银成为全球第一的ASI平台提供者,认为机器人是ASI进入物理世界的重要载体,此次收购看中了ABB在AI时代的接口价值[8] - 软银已成立“机器人控股”公司以整合其机器人相关投资组合,与ABB的平台形成互补,推动机器人向具备感知、学习能力的智能体进化[9] 行业格局与趋势 - 此次交易被视为全球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地震级”交易,重塑了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格局可能成为历史[3][11] - 行业趋势是AI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英伟达CEO黄仁勋指出人工智能的下个浪潮是“物理AI”,这将是第四代人工智能革命[9][11] - 国际巨头如特斯拉目标在2026年实现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量产,首要应用场景是制造业与工业生产,表明工业自动化的游戏规则正在改变[11] 中国市场影响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本土企业市场份额已突破50%,国际巨头的策略调整可能加速本土企业的国产替代和自主创新[12] - 交易也加重了竞争压力,本土企业如埃斯顿、新松机器人等将面对一个拥有全球渠道的巨无霸竞争对手,海外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12] - 未来的竞争核心是生态系统和AI能力的较量,智能化转型的窗口期可能只有5-10年,掌握物理AI技术者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据主动[12]
AI,大消息
证券时报· 2025-10-11 14:09
孙正义,又有大动作传出! 10月10日,有消息称,孙正义旗下软银集团正与多家全球银行商谈,计划借款50亿美元以充实其资金储 备,这些资金将用于今年对OpenAI的进一步投资。 此外,软银集团日前同意以53.75亿美元收购瑞士工程集团ABB的机器人业务,这提振了市场对其人工 智能业务利润增长的预期。受该消息刺激,当地时间10月9日,在日本股票市场上,软银集团股价一度 大涨超13%,股价再创历史新高,总市值一度突破34万亿日元。 不过,10月10日,软银集团股价有所回调,截至收盘时下跌3.14%,市值报32.70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 约1.52万亿元。 软银集团加码机器人 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正在"追逐"风口的路上。在重金投资OpenAI,引发股价持续上涨后,软银集 团又将目光对准了热门的机器人领域。 当地时间10月8日,瑞士工程集团ABB在其官网宣布,公司当天与软银集团签署协议,将其机器人业务 部门以53.7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软银集团,同时放弃先前将该业务分拆为独立上市公司的计划。 受上述消息刺激,10月9日,软银集团股价在日本市场上大涨,盘中涨幅一度超过13%,最高触及23335 日元/股,再创历史新高。 ...
刚刚!突发利好,AI大消息!
天天基金网· 2025-10-11 14:04
软银集团战略投资动态 - 软银集团正与全球多家银行商谈,计划借款50亿美元以充实资金储备,用于今年对OpenAI的进一步投资[3][8] - 软银集团同意以53.75亿美元收购瑞士工程集团ABB的机器人业务[3][4] - 公司近期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还包括Berkshire Grey和AutoStore[6] 软银集团市场表现 - 受收购ABB机器人业务消息刺激,软银集团股价在日本市场一度大涨超13%,最高触及23335日元/股,创历史新高,总市值一度突破34万亿日元[3][4] - 截至10月9日收盘,软银集团股价涨幅仍超过11%,总市值报33.76万亿日元,单日市值增长3.46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615亿元)[4] - 过去六个月公司股价大幅飙升,涨幅接近300%[4] - 10月10日股价有所回调,收盘下跌3.14%,市值报32.70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52万亿元[3] 收购ABB机器人业务详情 - 交易预计于2026年中后期完成,ABB在扣除交易成本后将获得约53亿美元的现金收益[6] - ABB机器人业务拥有7000名员工,2024年销售额达23亿美元,相当于ABB总收入的7%[6] - ABB发现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交叉有限,且需求和市场特征不同[6] 软银集团人工智能战略布局 - 公司创始人孙正义表示软银的下一个前沿是物理AI,旨在融合人工智能超级智能与机器人技术[7] - 今年4月初,软银集团同意牵头为OpenAI提供不超过400亿美元的融资,当时对OpenAI的估值为3000亿美元[7] - 公司计划向OpenAI Global投资不超过300亿美元,首笔100亿美元的投资定于4月中旬支付,其余不超过300亿美元的融资将于12月完成[7] OpenAI投资回报与相关合作 - OpenAI已完成一项交易,允许员工以5000亿美元的公司估值出售价值约66亿美元的股份,使其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8] - 软银集团与甲骨文达成合作,将为日本各类组织提供主权云与人工智能服务[9] - 软银旗下芯片设计公司Graphcore计划在印度投资10亿英镑(约13亿美元),设立新研发枢纽并招聘约500名员工[9] 行业背景与市场环境 - 印度被视为潜在的重要AI赛场,14亿人口规模推动农业、教育、制造业等行业加速采用AI技术[10] - 印度政府设立7600亿卢比(约86亿美元)专项基金吸引国际芯片厂商,但目前尚未有大型半导体企业承诺大规模投资[10]
AI,大消息!
证券时报网· 2025-10-11 13:45
公司战略与投资动态 - 软银集团正与全球多家银行商谈,计划借款50亿美元以充实资金储备,用于今年对OpenAI的进一步投资[1][5] - 公司同意以53.75亿美元收购瑞士工程集团ABB的机器人业务部门[1][2] - 公司近期完成对AI芯片设计企业Graphcore的收购,具体金额未公开,并计划在印度投资10亿英镑设立研发枢纽[6] - 公司计划向OpenAI Global投资不超过300亿美元,其余100亿美元将分配给联合投资者,首笔100亿美元投资已于4月中旬支付[4][5] 市场反应与股价表现 - 受收购ABB机器人业务消息刺激,软银集团股价在日本市场一度大涨超13%,最高触及23335日元/股,创历史新高[1][2] - 公司股价单日收盘涨幅超过11%,总市值报33.76万亿日元,单日市值增长3.46万亿日元[2] - 过去六个月公司股价大幅飙升,涨幅接近300%[2] - 消息公布次日股价回调3.14%,市值报32.70万亿日元[1] 业务整合与战略愿景 - 收购ABB机器人业务是公司推进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战略的一部分,标志着公司在经历业务收缩期后重启扩张性投资[2] - 公司创始人孙正义表示软银的下一个前沿是"物理AI",旨在整合人工智能超级智能与机器人技术[4] - ABB机器人业务拥有7000名员工,2024年销售额达23亿美元,相当于ABB总收入的7%[3] - 交易预计于2026年中后期完成,ABB预计扣除成本后获得约53亿美元现金收益[3] 合作伙伴关系与区域布局 - 软银集团与甲骨文达成合作,将为日本各类组织提供主权云与人工智能服务,推出Cloud PF Type A云服务套件[6] - 公司旗下Graphcore计划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新研发枢纽,未来五年招聘约500名员工[6] - 印度被视为重要AI赛场,14亿人口规模推动多个行业加速采用AI技术,政府设立7600亿卢比专项基金吸引芯片厂商[7]
AI,大消息!
券商中国· 2025-10-11 13:38
软银集团战略投资与融资动态 - 软银集团正与全球多家银行商谈,计划借款50亿美元以充实资金储备,资金将用于今年对OpenAI的进一步投资[1][5] - 软银集团计划以旗下芯片子公司安谋控股(Arm Holdings)的股票为抵押,申请一笔50亿美元的保证金贷款,用于对OpenAI的额外投资[5] - 软银集团同意牵头为OpenAI提供不超过400亿美元的融资,对该公司的估值为3000亿美元,其中软银计划向OpenAI Global投资不超过300亿美元[4] 软银集团重大收购交易 - 软银集团同意以53.75亿美元收购瑞士工程集团ABB的机器人业务[1][2] - 该交易预计将于2026年中后期完成,ABB在扣除交易成本后将获得约53亿美元的现金收益[3] - ABB机器人业务拥有7000名员工,2024年销售额达23亿美元,相当于ABB总收入的7%[3] 软银集团股价表现与市场反应 - 受收购ABB机器人业务消息刺激,软银集团股价在日本市场一度大涨超13%,最高触及23335日元/股,总市值一度突破34万亿日元[1][2] - 截至10月9日收盘,软银集团股价涨幅仍超过11%,总市值报33.76万亿日元,单日市值增长3.46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615亿元)[2] - 软银集团股价在过去六个月大幅飙升,涨幅接近300%[2] - 10月10日,软银集团股价有所回调,收盘下跌3.14%,市值报32.70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52万亿元[1] 软银集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战略布局 - 收购ABB机器人业务是软银集团推进其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战略的一部分,标志着公司在经历业务收缩期后重启扩张性投资[2] - 孙正义表示软银的下一个前沿是"物理AI",旨在融合人工智能超级智能与机器人技术[4] - 软银集团与甲骨文达成合作,将为日本各类组织提供安全、合规且可扩展的主权云与人工智能服务[6] OpenAI投资回报与估值 - OpenAI已完成一项交易,允许员工以5000亿美元的公司估值出售价值约66亿美元的股份,使其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5] -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OpenAI员工向一批投资者出售了股份,这些投资者包括软银等[5] 软银集团其他AI相关投资 - 软银集团旗下英国芯片设计公司Graphcore计划在印度投资10亿英镑(约13亿美元),核心项目是在班加罗尔设立新研发枢纽并招聘约500名员工[6] - Graphcore在2020年获得投资者28亿美元估值,软银于2024年完成对其收购[6] - 软银集团于十年前凭借Pepper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近期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还包括Berkshire Grey和AutoStore[3]
380亿,孙正义买走了
36氪· 2025-10-11 11:53
交易概述 - 瑞士ABB集团以53.75亿美元(约383亿人民币)估值,将其机器人业务单元整体剥离给软银集团,交易预计在2026年中后期完成 [1] - 交易为全现金方式,软银集团将收购新设控股公司100%股权,ABB预计净落袋约47亿美元,并产生约24亿美元的非运营性税前账面收益 [3] - ABB机器人业务2024年收入为23亿美元,占集团总营收的7%,交易包括7000人工程师团队、50万台存量装机与全球服务网络和全部知识产权 [3] ABB的战略调整 - ABB原计划在2026年二季度将机器人业务分拆上市,但考虑到软银交易能立即提供资金且估值更高(53亿美元对比此前投行预计的不足40亿美元),最终改为出售方案 [4] - 剥离原因包括机器人市场波动性大(2024年业务利润同比下滑39%),且该业务与集团专注于电气化和自动化的其他业务协同性不足 [5] - 交易完成后,ABB业务将精简为电气、过程自动化、运动控制三大领域 [5] 软银的战略意图与行业趋势 - 软银收购旨在整合ABB的世界一流技术和人才,将人工超级智能(ASI)与机器人技术融合,推动颠覆性革命,其战略目标是成为全球第一的ASI平台提供者 [7] - 机器人被视为ASI进入物理世界的重要载体,ABB的加入将填补软银在工业场景应用的关键空白,并与集团已有的机器人投资组合形成互补 [8] - 此次收购顺应了“物理AI”的行业趋势,即人工智能在现实世界中的具身化应用,英伟达CEO黄仁勋也指出这将是第四代人工智能革命 [9][10] 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 交易被视为全球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地震级”交易,可能重塑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格局,标志着行业竞争进入新纪元 [1][11] - 国际巨头如英伟达已与安川电机合作,特斯拉也目标在2026年实现人形机器人Optimus量产,表明所有玩家都在重新思考AI时代的定位 [11] - 未来的竞争核心将从硬件性能转向生态系统和AI能力的较量,智能化转型的窗口期可能只有5-10年 [13] 对中国市场与企业的影响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本土企业市场份额已突破50%,国际巨头的策略调整可能加速本土企业的国产替代和自主创新 [12] - 交易也加剧了竞争压力,拥有全球渠道的软银ABB联盟将使中国企业在出海时面临更激烈的海外市场竞争 [12] - 尽管竞争加剧,但中国企业被认为必将在这场机器人行业的颠覆性变革中占据重要一席 [13]
ABB欲380亿元卖掉机器人业务 此前计划独立上市
中国经营报· 2025-10-10 17:55
交易概述 - 软银集团将以总计53.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0亿元)的价格收购ABB的机器人业务 [1] - 交易企业估值为53.75亿美元,预计将于2026年中后期完成,尚需获得监管机构批准 [1] - ABB终止了此前拟定的机器人业务独立上市计划 [1] ABB出售业务的战略动因 - 机器人业务在ABB业务版图中占比不高,2024年营收为23亿美元,仅占集团总收入的7% [2] - 机器人业务运营利润率为12.1%,低于集团核心板块水平,盈利能力相对劣势 [2] - 业务与集团核心的电气化、自动化板块之间协同性不足,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2] - 通过出售可提前锁定高额收益,避免独立IPO可能面临的资本市场低迷,预计将获得约53亿美元的现金净收益,并产生约24亿美元的非经营性税前账面收益 [3][4] - 出售使公司能够集中资源,聚焦于更具优势和潜力的电气化与自动化领域,以应对能源转型需求 [1][3]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ABB机器人业务是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中首个易主的巨头 [2] - 在中国市场,本土品牌迅速崛起,2024年国产品牌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份额从2023年的47%跃升至58% [2] - 中国本土品牌凭借对国内市场的深入理解、高性价比产品及灵活市场策略,逐渐占据外资品牌市场份额,例如在汽车制造领域 [3] 软银的收购战略与布局 - 收购反映了软银集团对“物理AI”的长期愿景,即超级人工智能(ASI)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 [6] - 收购旨在填补软银在“物理层”的核心短板,ABB成熟的机械本体设计、高精度运动控制算法等构成“物理AI”生态所需的硬件基座 [8] - 收购完成后,ABB的机器人平台将与软银现有的机器人相关投资组合(如软银机器人集团、Berkshire Grey、AutoStore等)形成互补,加速AI机器人领域创新 [7] - 软银通过此交易构建“大脑+躯干”的完整生态闭环,将算法优势转化为实际场景中的高效执行能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