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第三代半导体
icon
搜索文档
斯达半导涨2.17%,成交额1.58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666.57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20 09:54
股价表现与资金流向 - 10月20日盘中公司股价上涨2.17%至114.54元/股,成交额1.58亿元,换手率0.58%,总市值274.29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入666.57万元,其中特大单买入1424.39万元(占比9.03%),卖出1789.12万元(占比11.34%) [1] - 公司股价今年以来上涨28.43%,近60日涨幅达40.16%,但近5个交易日下跌1.43% [1] 公司基本面与业务构成 - 公司主营业务为以IGBT为主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和模块的设计研发与生产,IGBT模块销售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8.12% [1] - 2025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36亿元,同比增长26.25%;归母净利润2.75亿元,同比增长0.26% [2] - 公司自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8.85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6.71亿元 [3]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5.39万户,较上期减少5.10%;人均流通股增至4440股,较上期增加5.37%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四大流通股东,持股427.94万股,较上期增加76.35万股 [3] - 南方中证500ETF和国联安中证全指半导体产品与设备ETF联接A分别位居第五和第七大流通股东,持股均较上期增加 [3] 行业分类与市场定位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电子-半导体-分立器件,概念板块包括IGBT概念、集成电路、第三代半导体、芯片概念等 [1]
金太阳涨2.04%,成交额1716.23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出49.86万元
新浪证券· 2025-10-20 09:45
股价表现与资金流向 - 10月20日盘中股价上涨2.04%至24.06元/股,成交金额1716.23万元,换手率0.61%,总市值33.29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49.86万元,其中大单买入312.79万元(占比18.23%),大单卖出362.65万元(占比21.13%) [1] - 公司今年以来股价上涨26.15%,近5个交易日下跌1.64%,近20日上涨17.60%,近60日上涨20.72% [2]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全称为东莞金太阳研磨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成立于2004年9月21日,于2017年2月8日上市 [2] - 主营业务是新型精密抛光材料、高端智能装备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精密结构件制造服务,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2]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纸基/布基抛光材料占60.74%,智能数控装备及精密结构件占24.77%,新型抛光材料占14.22%,其他占0.27% [2] 行业与概念板块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机械设备-通用设备-磨具磨料 [2] - 所属概念板块包括第三代半导体、芯片概念、大飞机、高送转、新材料等 [2]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截至6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1.72万户,较上期增加0.25%,人均流通股为6930股,较上期减少0.18% [2] - 同期十大流通股东中,平安新鑫先锋混合A(000739)为第六大流通股东,持股75.95万股,持股数量较上期不变 [3] - 平安先进制造主题股票发起A(019457)已退出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3] 财务业绩 - 2025年1月至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0亿元,同比增长15.82% [2] - 同期归母净利润为1471.07万元,同比减少9.35% [2] 分红记录 - A股上市后累计派发现金红利1.08亿元 [3] - 近三年累计派发现金红利3735.39万元 [3]
【公告全知道】存储芯片+机器人+华为海思+第三代半导体+国家大基金持股!公司上半年存储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150%
财联社· 2025-10-19 23:41
公司1:存储芯片与机器人业务 - 公司业务涉及存储芯片、机器人、华为海思和第三代半导体,并获得国家大基金持股 [1] - 公司拥有存储芯片产品,且上半年存储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50% [1] - 公司已布局多项与机器人相关的封装项目 [1] 公司2:高端芯片制造项目 - 公司业务覆盖芯片、华为、第三代半导体和先进封装,并获得国家大基金持股 [1] - 公司计划投入200亿元建设12英寸高端芯片生产线项目 [1] 公司3:敏感芯片与新能源业务 - 公司业务涉及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芯片和储能领域 [1] - 公司收购的企业建成并达产了国内首条年产1000万支薄膜铂热敏感芯片的生产线 [1]
星徽股份跌0.83%,成交额4.09亿元,近5日主力净流入-347.40万
新浪财经· 2025-10-17 15:33
公司业务概览 - 公司主营业务为精密金属连接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自有品牌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设计、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滑轨、铰链、拉篮、水槽、水龙头、智能小家电类、电脑手机周边类、电源类、家私类 [3]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滑轨71.62%,智能小家电类16.77%,电源类8.01%,其他(补充)3.60% [7]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商贸零售-互联网电商-跨境电商,所属概念板块包括QFII持股、工业4.0、机械、第三代半导体、无线充电等 [7] 核心业务与市场表现 - 公司跨境电商业务板块在售产品包含小家电品类,如香薰机、咖啡机、空气炸锅、奶泡机等,主要在海外销售 [2] - 公司音频产品主要品牌是TaoTronics,TWS技术已普遍应用于蓝牙耳机产品,年销售额达数千万美金 [2] - 根据2022年半年报,公司智能家电类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占公司电商业务收入37.14% [2] - 根据2024年年报,公司海外营收占比为67.99%,受益于人民币贬值 [3] 近期财务与经营数据 - 2025年1月-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6亿元,同比减少9.38%;归母净利润为-1013.67万元,同比减少208.43% [7] - 截至10月1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2.32万,较上期减少14.33%;人均流通股15296股,较上期增加16.73% [7] - 公司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7116.07万元,但近三年累计派现0.00元 [8] 市场交易与资金情况 - 10月17日,公司股价跌0.83%,成交额4.09亿元,换手率15.21%,总市值32.69亿元 [1] - 当日主力净流入1948.42万元,占比0.05%,行业排名1/18,无连续增减仓现象,主力趋势不明显 [4] - 所属行业主力净流入-1.51亿元,连续2日被主力资金减仓 [4] - 近20日主力净流入8158.22万元,近10日主力净流入7839.89万元,近5日主力净流入-347.40万元,近3日主力净流入-3921.03万元 [5] 股权结构与技术分析 - 主力没有控盘,筹码分布非常分散,主力成交额1.15亿元,占总成交额的6.48% [5] - 该股筹码平均交易成本为7.50元,近期有吸筹现象但力度不强,目前股价在压力位8.74元和支撑位6.31元之间 [6] - 公司成立日期为1994年11月11日,上市日期为2015年6月10日 [7]
先进功率半导体研发国家队,深圳平湖实验室甩出王炸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15:17
AI产业能耗挑战与半导体技术瓶颈 - AI对算力需求激增百万倍,GPU功耗同步陡升 [1] - 行业估算2026年全球数据中心日耗电量将相当于日本全年用电量 [1] - 国产GPU在同等算力下功耗更高,“以电强算”成为破局关键,需提升能量转换效率 [1] - 需突破低比导通电阻、低开关FOM、高质量外延生长、超低欧姆接触等关键技术难题 [1] 深圳平湖实验室核心定位与能力 - 实验室是科技部支持的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的运营主体 [1] - 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物理研究、材料研究、技术开发、产品中试,以及第四代半导体前沿研究 [2] - 设置研究中心、中试中心、分析检测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四大中心,具备全链条研发到产业化能力 [2] - 致力于打造第三代及第四代功率半导体科研与中试平台 [2] 碳化硅技术重大突破 - 实现碳化硅激光剥离技术突破,8吋单片总损耗<75微米,切割时间≤20分钟,成本降低26% [2][7] - 突破200微米超厚膜缺陷控制与少子寿命提升难题,超厚膜外延达国际先进水平 [6] - 首次实现商用4°偏角4H-SiC衬底上3C-SiC外延高质量生长,有望解决碳化硅功率器件栅氧迁移率低难题 [6] 硅基GaN与SiC平面栅技术进展 - GaN外延技术面向高压车规应用,1200V外延在厚度、翘曲、垂直耐压方面达国际先进水平 [7] - 针对AI供电的15-40V低压外延研究取得突破,高质量选区二次外延技术为超低压GaN产业化扫除障碍 [7] - 突破超窄平面栅元胞结构设计、超高深宽比源极接触孔制备等关键技术,构建高性能1200V SiC平面栅MOSFET器件技术能力 [7] 设备与材料国产化成果 - 平台在通线阶段完成123台套优秀国产设备使用验证,其中16台属国内细分领域首台套装备 [8] - 完成96%的材料国产化验证,涵盖靶材、特气、化学品及光刻胶等,打破国外垄断 [8] - 计划在2026年和2027年进一步提升功率密度和器件可靠性,并在第四代器件方面取得突破 [8] 开放式平台运营与产业服务模式 - 建成全球首个集科研和中试于一体的8吋功率半导体开放共享平台,拥有380余台套先进设备,100级洁净间面积9500平方米 [12] - 设备面向市场提供服务,已服务30家以上合作伙伴、10家以上中试客户、45家以上分析检测服务客户,与8所高校开展科研合作 [12] - 通过为产业链提供制造试验服务,帮助企业跨越“中试死亡谷”,推动科研成果量产 [11][12] - 运营模式既最大化设备利用效率,又可通过市场反馈收集行业痛点反哺研究 [12]
正帆科技跌2.01%,成交额1.04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1092.08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17 09:58
股价与资金表现 - 10月17日盘中股价下跌2.01%至42.03元/股,成交额为1.04亿元,换手率为0.83%,总市值达123.12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092.08万元,其中特大单净卖出654.09万元,大单净卖出437.98万元 [1] - 公司股价今年以来上涨19.17%,近5个交易日下跌6.99%,但近20日和近60日分别上涨17.17%和19.88% [1] 公司基本概况 - 公司主营业务为电子工艺设备(占比63.06%)、核心零组件(占比12.82%)、气体(占比9.92%)、MRO业务(占比8.24%)及生物制药设备(占比5.91%) [1]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机械设备-专用设备-其他专用设备,涉及概念板块包括特种气体、中芯国际概念、集成电路、第三代半导体和半导体 [2] - 公司成立于2009年10月10日,于2020年8月20日上市 [1] 财务与股东数据 - 2025年1月至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17亿元,同比增长8.88%,但归母净利润为9424.09万元,同比减少10.20% [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1.02万户,较上期减少7.70%,人均流通股为28582股,较上期增加8.51% [2] - A股上市后公司累计派现2.22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1.63亿元 [3] 机构持仓变动 -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东方人工智能主题混合A(005844)为公司第四大流通股东,持股914.81万股,较上期减少68.14万股 [3] - 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588200)已退出公司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3]
推进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 深圳综合平台发布硬核技术
深圳商报· 2025-10-17 07:39
技术突破 -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完成技术平台1.0 在衬底与外延技术、SiC平面栅与沟槽栅技术、GaN外延与器件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1] - 实现碳化硅激光剥离技术突破 实现8英寸单片总损耗小于75微米 切割时间小于等于20分钟 成本降低26% 整体性能达到国际领先[1] - 突破200微米超厚膜缺陷控制与少子寿命提升难题 超厚膜外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并首次实现商用4公式偏角4H-SiC衬底上3C-SiC外延高质量生长[1] - 自主设计业界首台多功能超宽禁带材料和万伏大功率器件综合表征系统 利用国产材料制备了国内首个氮化铝/富铝镓氮HMET器件[1] 平台建设与规划 - 深圳综合平台是全球首个集科研和中试于一体的8英寸先进功率半导体开放共享平台 具备全链条研发到产业化能力 设有四大中心[2] - 平台计划进一步提升功率密度和器件可靠性 同时在第四代半导体器件方面取得突破[2] - 在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上 平台与14家产业链伙伴达成合作签约 完善产业生态布局[3] -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EDA设计公共平台正式启用[3] 行业地位与前景 - 功率半导体是现代电力电子器件和射频器件的高潜力材料 与集成电路同等重要 核心竞争力在于材料和器件结构的结合[2] - 以SiC和GaN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 以及以氧化镓、氮化铝、金刚石等为代表的第四代半导体 未来应用前景十分广泛[2] - 平台技术瞄准新型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国家战略需求 开展特高压厚膜、超结外延研究[1]
晶盛机电:汇添富基金、富国基金等多家机构于10月14日调研我司
搜狐财经· 2025-10-16 19:41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半导体装备、半导体衬底材料以及半导体耗材及零部件领域[5] - 在半导体衬底材料领域,公司拥有碳化硅衬底材料、蓝宝石衬底材料及培育金刚石的规模化产能[1] - 在半导体集成电路装备领域,公司实现半导体8-12英寸大硅片设备的国产化,并延伸至芯片制造和先进封装领域[5] - 在新能源光伏装备领域,公司实现了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环节核心设备的产业链闭环,是技术、规模双领先的光伏设备供应商[5] 碳化硅衬底技术进展 - 公司在蓝宝石材料实现技术和规模双领先,8英寸碳化硅衬底技术和规模处于国内前列,并突破12英寸碳化硅晶体生长技术[1] - 2025年9月26日,公司首条12英寸碳化硅衬底加工中试线在子公司浙江晶瑞SuperSiC正式通线,实现了从晶体生长、加工到检测环节的全线设备自主研发和100%国产化[2] - 此次贯通的中试线覆盖了晶体加工、切割、减薄、倒角、研磨、抛光、清洗、检测的全流程工艺,核心加工设备由公司自研攻关完成,性能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3] - 公司正式形成了12英寸SiC衬底从装备到材料的完整闭环,彻底解决了关键装备“卡脖子”风险[3] 产能布局与市场拓展 - 公司在上虞布局年产30万片碳化硅衬底项目[4] - 基于全球碳化硅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公司在马来西亚槟城投建8英寸碳化硅衬底产业化项目,以强化全球市场供应能力[4] - 公司在银川投建年产60万片8英寸碳化硅衬底片配套晶体项目,不断强化在碳化硅衬底材料领域的技术和规模优势[4] 财务与经营数据 - 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57.99亿元,同比下降42.85%;归母净利润6.39亿元,同比下降69.52%;扣非净利润5.36亿元,同比下降74.42%[6] - 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26.61亿元,同比下降52.8%;单季度归母净利润6610.77万元,同比下降93.56%;单季度扣非净利润3818.63万元,同比下降96.15%[6] - 公司负债率34.88%,毛利率24.38%[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未完成集成电路及化合物半导体装备合同超37亿元(含税)[5] 机构关注与预测 -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8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7家,增持评级1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34.82元[6] - 近3个月融资净流入6.27亿元,融资余额增加;融券净流入266.35万元,融券余额增加[7] - 多家机构对公司未来净利润进行预测,例如浙商证券预测2025年净利润10.69亿元,2026年12.59亿元,2027年15.23亿元;东吴证券预测2025年净利润10.07亿元,2026年12.47亿元,2027年15.38亿元[7]
晶盛机电:公司12英寸碳化硅衬底中试线正式通线
新浪财经· 2025-10-16 17:40
公司技术进展 - 首条12英寸碳化硅衬底加工中试线于9月26日在子公司浙江晶瑞SuperSiC正式通线 [1] - 子公司实现从晶体生长、加工到检测环节的全线设备自主研发,达到100%国产化 [1] - 此进展标志着公司在全球SiC衬底技术领域从并跑向领跑迈进,进入高效智造新阶段 [1] 公司未来规划 - 公司将加速推进产线的量产进程 [1] - 未来目标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大尺寸碳化硅衬底 [1] - 公司将携手产业链伙伴,共同推动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 [1]
晶盛机电(300316) - 300316晶盛机电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1016
2025-10-16 17:30
半导体衬底材料布局与进展 - 公司拥有碳化硅衬底、蓝宝石衬底及培育金刚石的规模化产能,其中蓝宝石材料实现技术和规模双领先,8英寸碳化硅衬底技术规模处于国内前列,并突破12英寸碳化硅晶体生长技术 [2] - 首条12英寸碳化硅衬底加工中试线于2025年9月26日正式通线,实现从晶体生长到检测环节全线设备100%国产化 [2] - 12英寸碳化硅衬底中试线覆盖晶体加工、切割、减薄、倒角、研磨、抛光、清洗、检测全流程工艺,核心加工设备为自研,性能达行业领先水平,形成从装备到材料的完整闭环 [3] - 碳化硅衬底产能布局包括:上虞年产30万片碳化硅衬底项目、马来西亚槟城8英寸碳化硅衬底产业化项目、银川年产60万片8英寸碳化硅衬底片配套晶体项目 [4] 半导体设备业务布局与订单 - 半导体装备产品覆盖半导体集成电路装备(实现8-12英寸大硅片设备国产化,并延伸至芯片制造和先进封装)、化合物半导体装备(聚焦碳化硅晶体生长、加工、外延等核心技术)、新能源光伏装备(实现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环节核心设备产业链闭环) [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未完成集成电路及化合物半导体装备合同超37亿元(含税)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