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
搜索文档
 突发“黑天鹅”,供应短缺!“未来的新石油”能否成为下一个牛市品种?
 经济日报· 2025-10-16 13:38
 核心观点 - 国际铜价进入新的价格区间,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价格一度接近11,000美元/吨,市场预期存在分歧但普遍看好长期走势 [1] - 铜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战略价值重估期,驱动因素包括严重的供需矛盾、新的需求增长点以及宏观货币政策影响 [1][4][5] - 铜价短期易涨难跌,但中期能否突破前高仍需更强劲的需求配合 [6][7][8]   价格预测与市场分歧 - 高盛认为铜价已进入"10,000美元新底线"时代,未来两年价格上限约为11,000美元/吨 [1] - 花旗更为乐观,预计2027年铜价可能突破12,000美元/吨,极端情景下甚至触及15,000美元/吨 [1] - 价格预测分歧反映了市场对铜供需缺口扩大时间点和程度的不同判断 [1]   供应端冲击 - 全球三大铜矿遭遇生产问题:印尼格拉斯伯格铜矿因山体滑坡暂停运营,自由港-麦克莫兰公司宣布启动"不可抗力"条款,预计2026年产量骤降35%,约27万吨铜将消失 [1] - 高盛将此定性为"黑天鹅"事件,预计未来12-15个月内将造成50万吨铜供应损失,占全球供应量的2%,产能最快2027年恢复 [1] - 智利埃斯康迪达铜矿和刚果(金)卡莫阿-卡库拉铜矿也面临运营干扰,进一步收紧全球供应 [2] - 国际铜业研究组织将今年全球矿山产量增长预期从2.3%下调至1.4% [4]   需求端增长 - 人工智能热潮带动数据中心建设,产生新的铜需求 [4] - 各国国防支出持续上升,全球电气化进程不断加快 [4] - 高盛形容"铜是未来的新石油",在人工智能和能源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4] - 全球矿业巨头必和必拓预计,到2050年全球铜需求将增长高达70% [4]   宏观因素影响 - 作为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当美元走弱、市场预期降息时,铜的投资吸引力上升 [5] - 利率下降会降低持有实物资产的机会成本,近期市场押注美联储降息推动资金流向铜等实物商品 [5]   短期与中期市场展望 - 在供应紧张背景下,大型铜矿停产将加剧铜矿偏紧局面,叠加"金九银十"传统消费旺季,铜价易涨难跌格局将巩固 [6] - 若不发生经济危机,供应冲击将令供需收紧,下跌不合逻辑,核心是涨多涨少的问题 [6] - 中期大涨需需求端配合,回顾近20年三次大涨均由大规模需求拉动,而当前需求规模难以匹配,铜价处于高点,短期尚不足以形成突破 [7] - 总体而言,铜价短期易涨难跌,但中期突破2024年5月份高点存在难度,需更强劲利好推动 [8]
 东北地区首个煤制天然气项目进入新阶段
 中国新闻网· 2025-10-16 11:28
 项目概况 - 中国大唐阜新煤制天然气项目于10月15日举行复工建设动员会 [1] - 该项目是阜新历史上单体投资额最大的项目 [1] - 该项目是东北地区布局的首个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 [1]   技术与装备 - 项目采用碎煤加压气化、高效甲烷化催化剂等自主研发技术 [1] - 项目装备国产化率超过98% [1] - 技术可将碳排放强度高、难以直接利用的劣质煤转化为清洁低碳便捷的天然气 [1]   战略意义 - 项目投产后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 项目对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
 特朗普声称莫迪向他保证印度不再购买俄罗斯石油
 新京报· 2025-10-16 11:04
据环球网报道,10月15日特朗普说莫迪保证印度不再购买俄罗斯石油,印度方面暂未回应。特朗普说印 度无法"立即"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并说"这是一个过程"。报道称俄罗斯是印度最大的石油供应国,印 官员称这些采购对国家能源安全至关重要。8月6日,特朗普以印度直接或间接进口俄石油为由,对印度 输美产品征收额外的25%关税。印方表示美方对印度加征关税的做法"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 ...
 中国大唐阜新煤制天然气项目正式复工
 辽宁日报· 2025-10-16 09:05
 项目概况 - 中国大唐阜新煤制天然气项目于10月15日召开复工建设动员会,标志着项目全面重启 [1] - 该项目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第三个大型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 [1] - 该项目是阜新市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 [1]   战略意义 - 项目对于保障东北地区能源安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 - 项目复工释放出了辽宁抓项目、促振兴的强烈信号 [1] - 项目将形成民生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经济发展的多赢格局 [1]   项目进展与支持 - 此前项目建设进程一度迟缓,受多重因素困扰 [1] - 省委、省政府成立项目联合推进专班,共同破解资源、市场、手续等一系列难题 [1] - 副省长王利波出席复工动员会并讲话 [2] - 各方表示将继续优化服务,确保项目安全、优质、高效推进 [1]   经济效益 - 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后,年产值预计可超过40亿元 [1] - 项目投产以及后续延链提档将带来进一步经济效益 [1]
 中俄能源大动脉全部打通!中国人努力了29年,终于迎来这一刻
 搜狐财经· 2025-10-15 21:29
 合作历史与背景 - 1996年两国政府签署能源合作协定并建立总理会晤机制,拉开合作序幕 [1] - 合作初期俄罗斯经济刚从苏联解体恢复,中国外汇储备有限,俄罗斯更偏爱欧洲市场,中国转而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开展油气合作 [3]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俄罗斯经济下滑18个百分点,促使俄方在2009年4月与中国重谈并签署石油领域政府间协议 [5]   关键项目与里程碑 - 2009年ESPO石油管道支线开工,从东西伯利亚通往大庆,年供应1500万吨原油,于2010年正式投运 [5] - 2014年5月上海会晤签署东线天然气合作备忘录,合同总价4000亿美元,为期30年,年供气量380亿立方米 [7] - 东线天然气管道全长5111公里,分三段建设,穿越西伯利亚冻土,北段于2019年12月2日率先通气,起始年输气量50亿立方米 [7] - 2022年2月签署萨哈林-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管道支线合同,年供气100亿立方米 [11] - ESPO原油管道年供应量从1500万吨扩大至3500万吨 [13]   运营现状与近期数据 - 2024年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年输气量目标380亿立方米 [1] - 2024年东线输送天然气超300亿立方米,成为中国管道气进口主力增量源 [9] - 2025年1至5月管道气进口量达161.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9.4% [9][16] - 截至2025年,东线已累计输送天然气780亿立方米,预计2025年将实现380亿立方米的满负荷运行 [16] - 2024年进口俄罗斯管道气总金额为572.26亿元 [13]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合作满足中国工业化加速对能源的需求,进口俄罗斯原油占比超过20%,降低了海上通道经马六甲海峡的风险 [13] - 天然气供应多元化增强了中国能源安全,远东线分担了东线供气压力 [11] - 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提速,海参崴港对中国开放,集装箱吞吐量破纪录,失业率下降 [13] - 萨哈林2号LNG项目年产天然气290亿立方米,石油1250万吨,有中国企业参与 [11] - 萨哈林3号项目目标到2030年实现天然气年产量350亿立方米,石油年产量1500万吨 [11] - 俄罗斯能源部长表示将加大从萨哈林和北极项目对华LNG出口 [11] - 中国天然气消费量预计在2025年增长2%到3%,国内产量连续第九年超过百亿立方米 [16]
 中俄早已意识到,蒙古可能不靠谱,开始安排新的能源生命线
 搜狐财经· 2025-10-15 19:10
 中俄能源合作背景与驱动力 - 中俄能源合作基于俄罗斯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与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双方合作意愿强烈[2] - 2022年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因失去欧洲市场而迫切需要寻找新买家,中国则致力于实现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以保障供应安全[2][4] - 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东线)已于2019年投产,年输气量正逐步提升至380亿立方米,保障了中国东北地区的能源供应[4]   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项目现状 - 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西线)原设计年输气能力为500亿立方米,计划途经蒙古进入中国西北地区[2][6] - 项目进展缓慢,主要障碍集中在价格谈判和具体路线选择上[4] - 2025年9月,中俄蒙三国签署了项目备忘录,但关键的价格与资金细节尚未最终确定[6]   蒙古作为过境国的风险因素 - 蒙古在地理上夹在中俄之间,经济上高度依赖两国,2022年其对华出口占总出口的84.3%,贸易总额的64.3%与中国相关[6] - 政治上,蒙古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转向民主,并与美国及北约关系密切,2019年成为北约第九个伙伴国,并于2023年8月与美国签署开放天空协议及稀土合作协议[8][16] - 蒙古拥有占世界16%的稀土产量,其与美国在稀土领域的合作,恰逢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这加剧了中俄对能源管道可能被“卡脖子”的担忧[8][16] - 历史积怨与蒙古国内存在的反华情绪,进一步加深了中俄对蒙古作为可靠过境国的疑虑[10][12]   中俄的备选方案与能源多元化策略 - 针对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中国主张建设不过境第三国的备选路线,即从俄罗斯直接经新疆阿勒泰入境,年输气能力为300亿立方米[12] - 俄罗斯则倾向于过境蒙古的路线,该路线可缩短约1000公里,并能拉拢蒙古、分散风险[12] - 中俄已在其他能源渠道进行布局,例如俄罗斯通过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输油,协议约定10年内供应1亿吨石油,过境协议延长至2034年[14] - 中国积极推动能源进口多元化,2023年6月与卡塔尔签署为期27年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协议,每年供应400万吨,并获得了北方气田1.25%的股份[14] - 2022年中国海外油气产量达到1.8亿吨,贸易量达4.4亿吨,并举办金砖国家能源论坛[14] - 技术层面,项目计划采用中国生产的X80、X90管材和国产压缩机,俄罗斯则提供北极低温钢和数字化系统,体现双方技术互补[16]
 大唐阜新煤制天然气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能源报· 2025-10-15 11:12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李彬: 项目实现了工业化进口替代,打破了国外技术 的垄断。项目能够将原本碳排放强度高、难以直接利用的褐煤转化为清洁高效的天然气。 项 目 每 年 能 够 转 化 750 万 吨 劣 质 煤 , 产 出 13.3 亿 立 方 米 的 天 然 气 , 能 量 转 化 效 率 高 达 57.59%,为行业的最高水平。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今天,国家能源战略重点工程——东北地区首个煤制天然气项目大唐阜新项目取得突破性 进展,一期工程实现全线贯通。 在辽宁省阜新大唐煤制天然气项目现场,合成装置低温甲醇洗换热器顺利完成吊装。项目 所产的天然气将直接供应给沈阳、铁岭、抚顺、本溪和阜新5座城市,为1596万人口提 供稳定的气源。 大唐阜新天然气项目工程师 张增祥: 大量采用国内自主研发制造设备,实现装备国产化 率超过了98%。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项目自主可控性。 同时,项目还将与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形成协同互补、应急保供的能源安全体系,显著增 强极端情况下区域能源供应的韧性和稳定性。据了解,随着项目逐步推进,预计将带动 2000余个就业岗位,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 ...
 美国石油储备6.3亿桶,日本5亿桶,那中国多少呢?
 搜狐财经· 2025-10-14 19:18
这些年,美国释放过储备,比如2022年俄乌冲突时,放了1.8亿桶稳市场。 进到2025年,库存没那么饱满了。 8月第一周,战略储备结束库存是402.98百万桶,第二周爬到403.20百万桶,月底8月29日附近还在404百万桶晃悠。 比起峰值缩水不少,主要因为之前释放 和维护成本高。 EIA的周报显示,8月22日那周,商业原油库存倒降了2.4百万桶,但战略部分稳住没大动。 美国在石油储备上起步最早,也最下本钱。 1973年那场石油危机,阿拉伯国家一禁运,美国经济直接趔趄,油价翻倍,工厂减产,民众排队加油的场面让人心酸。从那以后,美国国会通过能源法,建 起战略石油储备系统,藏在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的地下盐洞里,设计容量7亿多桶,够全国用90来天。 这波动作,东南沿海和西北边陲为主,靠近进口口岸,物流顺溜。中国储备分散在国企手里,中石化中石油管运营,商业库存也算在内,总量算下来超战略 部分。 APPEC会议上提,今年底到明年一季度,继续建库支持进口。 中国油需求2025年预计增10万桶/日,储备建好能吸纳更多OPEC原油。 日本这岛国,石油全靠进口,99%从国外拉来,危机感比谁都强。1973年危机后,他们立法要求企 ...
 泽连斯基紧急发声!俄军猛攻乌克兰能源命脉,称其为弥补地面失利
 搜狐财经· 2025-10-14 13:58
最近,俄罗斯再次对乌克兰多处电网设施发动袭击,延续了三年多来以能源基础设施为目标的打击策略。随着气温下降、冬季临近,这类袭击对人们的日常 生活构成严峻挑战。冲突双方在秋冬季频繁以能源系统为打击目标,试图通过削弱供电和供暖来降低对方抵御寒冷的能力。 此前,基辅曾遭遇一次大规模袭击,至少造成20人受伤并引发全国性停电。乌克兰总理称这是冲突爆发以来对能源系统"最集中的打击之一"。作为回应,乌 方也对俄罗斯境内的能源目标实施反击,包括对科罗布科夫斯基天然气加工厂等设施的无人机袭击。 乌克兰能源部门表示,此次袭击波及顿涅茨、敖德萨、切尔尼戈夫等多个地区的能源设施。乌克兰能源部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称,国家应急服务人员和能 源工作者正昼夜奋战在抢修一线,力求尽快恢复供电,稳定民生。与此同时,俄方通过官方媒体确认,俄军对乌克兰的燃料与能源设施实施了打击。 袭击造成部分地区设施受损并致人员受伤。敖德萨地区行政负责人通报,当地一处天然气基础设施遭袭引发火灾,造成一名女性受伤。基辅地区的能源公司 员工在变电站遭袭事件中也受伤。 近日,欧洲最大的核电站——扎波罗热核电站因外部供电中断超过一周而备受关注,引发国际社会对核安全的担忧。尽 ...
 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至枣阳段投产
 中国化工报· 2025-10-13 10:27
西气东输三线按照东段、中段、西段分期建设投产,其中西段霍尔果斯至中卫段于2014年投产,东段吉 安至福州段于2016年投产,气源为中亚国家和我国西部地区的清洁能源,联通国家骨干天然气管网,对 提升国际油气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共建新时代绿色能源丝绸之路具有重大战略 意义。 中化新网讯 从国家管网集团传出信息,近日,国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西气东输三 线中段(中卫—吉安)天然气管道(下称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至枣阳段工程正式投产通气,与西气东输 管道系统连通,有效推动天然气市场辐射至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川渝地区,对优化我国能源输送 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至枣阳段是天然气"全国一张网"的关键连通管道,全长1235千米,途经宁夏、甘 肃、陕西、河南、湖北共5个省(自治区)。管道与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共同构成横贯东西的能源走廊, 串联起西北油气战略枢纽与华中地区管道系统,有效疏解西气东输一线、二线高负荷运行的现状,打通 了西部油气田增产外输通道,进一步满足我国中东部天然气消费市场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