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

搜索文档
提高鉴别能力 远离财务造假 | 风险警示案例解读(五)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 2025-07-17 09:47
财务造假案例概述 - 文章核心观点是通过典型案例揭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法及监管应对措施,旨在提升投资者识别能力 [2][5] - 案例涉及W公司通过系统性造假手段虚增业绩并欺诈上市,最终导致退市制度完善 [5][7][14] 造假手法分析 - W公司采用银行回单造假方式,将支付给经纪人的资金伪装成大客户回款,2008-2011年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占披露收入465%)[9] - 通过虚构采购和销售循环,利用体外资金流伪造完整业务链条,同时伪造合同单据规避常规核查 [11][12] - 具体造假指标包括: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占898%)、虚增净利润16亿元(占82.64%)[9] 监管发现过程 - 地方监管机构在2012年例行检查中发现预付账款异常,账面1.46亿元与科目余额表不符 [7] - 调查从银行账户流水切入,追踪W公司与供应商、客户的资金往来轨迹 [14] 处罚与制度影响 - W公司被处以850万元罚金,董事长获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 [14] - 案件直接推动2014年《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出台,确立欺诈发行强制退市制度 [14]
财务造假乱象频出,*ST元成、退市九有等上市企业被查
新浪财经· 2025-07-17 08:15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汇总 - 四家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等信披违规行为被立案调查或处罚,包括*ST元成、退市九有、ST智知、ST中青宝 [1] - 违规手段包括虚增利润、隐瞒关联交易、虚构业务、资金空转等 [1] *ST元成财务造假详情 - 公司因涉嫌年报等定期报告财务数据虚假披露被立案调查 [2] - 2020-2022年年报及2023年半年报中营业收入、利润等信息披露不准确 [2] - 未按规定披露与实际控制人祝昌人的非经营性资金往来 [2] - 2017-2022年年报未完整披露关联方 [2] - 与赛石集团的股权交易披露不完整 [2] 退市九有财务造假详情 - 公司因财务造假被终止上市,2025年7月21日为摘牌日 [3] - 2020年通过关联自然人李明的股权赠与虚增利润6397.32万元,占披露利润总额的471.03% [3] - 2021-2023年通过子公司虚构业务累计虚增营业收入3.59亿元,虚增利润3435.92万元 [4] - 2022年虚增营收1.51亿元,占披露营收的49.44% [4] - 2023年虚增营收1.64亿元,占披露营收的40.64% [4] ST智知财务造假详情 - 公司通过子公司虚构业务收入,导致2019-2021年年度报告财务数据失真 [5] ST中青宝财务造假详情 - 2019-2021年通过子公司宝腾互联与高德信进行资金闭环交易虚增营收和利润 [6] - 2019年虚增营收3361.32万元(占披露营收7.17%)、利润833.40万元(占披露利润绝对值14.96%) [6] - 2020年虚增营收2809.43万元(占9.56%)、利润698.11万元(占5.45%) [6] - 2021年虚增营收1787.83万元(占5.03%)、虚减利润721.39万元(占披露利润绝对值13.17%) [6] - 未及时披露实控人张云霞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信披滞后超过3个月 [7]
大涨250%!停牌核查!
中国基金报· 2025-07-16 21:58
*ST广道股价异常波动 - 公司股票在2025年6月25日至7月16日期间累计上涨251 49%,偏离北证50指数251 64%,出现5次涨停[6] - 因股价波动较大,公司自7月17日起停牌核查,预计停牌不超过5个交易日[4] - 此前公司已在6月26日、7月4日两次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并停牌核查[8] 监管措施 - 北交所对参与炒作的两个个人账户"吴行远"和"景娜娜"采取限制交易1个月的自律监管措施[10][13] - "景娜娜"账户存在维持涨跌幅限制价格的异常交易行为,"吴行远"账户存在拉抬打压股价的异常交易行为[10][13] - 北交所对*ST广道和*ST云创两只退市风险警示股票进行重点监控,对27起证券异常交易行为采取自律监管措施[16] 公司财务造假及处罚 - 公司通过制作虚假合同、发票等方式虚构销售和采购业务,虚增营业收入及营业成本[17] - 公司披露的2018年至2023年年报、2024年半年报及定向增发说明书存在虚假记载[17] - 控股股东金文明协调第三方借款,审批关联公司配合资金流转[17] - 深圳监管局拟对公司处以1000万元罚款,对金文明处以1500万元罚款[17]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主营业务为数据采集及分析类软件产品的研究、开发和销售[18] - 7月16日公司股价再度涨停30%,收盘报9 42元/股,总市值6 3亿元[18]
曾开发“冰墩墩”IP,元隆雅图销售收入造假超两年,公司称系一名销售所为
新华财经· 2025-07-16 20:43
业绩变动 - 公司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预计亏损500万元–1000万元,而2023年同期盈利2578.76万元,由盈转亏 [1] - 2023年营业收入同比减少18.19%,净利润同比减少85.86% [3] - 2024年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净利润为-1.84亿元 [3] 职务侵占事件 - 一名销售人员涉嫌通过伪造客户公章、销售合同等资料虚构销售业务,非法占有公司财产 [2] - 伪造合同涉及2023年、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收入,具体金额尚待调查 [2] - 仅2025年第一季度伪造合同行为影响销售收入约2935.05万元,公司计提全部损失导致净利润减少2935.05万元 [2] - 该案件可能导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相关财务报表需要差错更正 [2] 行业影响 - 2024年新媒体营销行业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公司相关业务增速放缓,毛利率下降 [4] - 公司毛利率较高的特许业务与重大赛会相关,2024年赛会较少导致相关收入与毛利减少 [4] - 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成功曾使公司当年业绩暴增,但此后增长未能延续 [3] 市场反应 - 7月14日公司股价跌停,单日市值蒸发约5.4亿元 [4] - 此前公司搭上IP概念,4月上旬开始45个交易日间累计大涨123% [4] 审计与法律 -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2023年、2024年都给出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报告 [3] - 律师建议监管介入查实问题,投资者可向上市公司发起索赔 [3]
标的公司财务造假!上市公司、券商、会计师都确认完成业绩对赌......
梧桐树下V· 2025-07-16 20:26
公司违规事实 - 2018年9月京蓝科技通过发行股份收购中科鼎实56.7152%股份 殷晓东等37名股东承诺中科鼎实2018-2020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4亿元 否则需补偿 [1][8] - 2020年中科鼎实在"苏化1号"项目中通过虚假投入成本虚增收入1.629亿元(占营收14.06%) 虚增成本9654.67万元(占营业成本4.3%) 虚增利润6636.37万元(占利润总额2.67%) 虚增净利润5770.75万元(占净利润2.27%) [2][8] 财务核查情况 - 华泰联合证券核查显示中科鼎实2020年扣非净利润实现1.7456亿元 三年累计4.2858亿元(达承诺107.15%) 经营性现金流累计2.2118亿元(达承诺147.45%) [4] - 独立财务顾问认为2018-2020年中科鼎实实际业绩已超过承诺 [5] 行政处罚内容 - 证监会拟对公司罚款400万元 对杨仁贵/殷晓东各罚200万元 郝鑫150万元 梁晋100万元 合计650万元 [3][10] - 违规行为涉及违反《证券法》第78条和第197条 公司高管未勤勉尽责 对年报虚假记载负直接责任 [9][10] 市场影响 - 公司股票自2025年7月9日起被深交所叠加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但未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10][11] - 公司表示生产经营正常 将强化内部治理和提高信披质量 [11]
又一上市公司欺诈发行,被追诉刑罚!
梧桐树下V· 2025-07-16 20:26
公司被起诉情况 - 起步股份有限公司及前高管章利民、周建永等6人因涉嫌欺诈发行证券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丽水市人民检察院起诉 [1][4] - 公司通过虚增利润进行财务造假 并在《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中编造重大虚假内容 发行数额巨大的公司债券 [2][5] - 前董事长章利民、前总经理周建永被认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其他前高管被认定为直接责任人员 [5] 历史财务造假及处罚 - 2023年11月公司及4名责任人因财务造假、欺诈发行被证监会罚款7700万元 [8][14] - 2018-2020年公司通过虚构采购、销售业务虚增营收和利润:2018年虚增营收6947.84万元(占4.97%)、利润2314.59万元(占10.39%);2019年虚增营收18190.52万元(占11.94%)、利润6591.33万元(占37.42%);2020年上半年虚增营收10948.61万元(占19.54%)、利润4037.32万元(占50.30%) [11] - 2016-2019年公司存在2000万股(占总股本4.26%)未披露的股份代持行为 [12] - 2020年公开发行的5.2亿元可转债募集说明书中 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 [13][14] 财务表现 - 2020-2024年公司扣非净利润连续5年亏损 合计亏损超16亿元(-3.34亿、-2.22亿、-4.77亿、-5.76亿、-0.61亿) [16] - 2024年营业收入3.27亿元 同比增长22.25% 但归母净利润仍亏损1.16亿元 [17] - 2025年上半年预计亏损4800万至7200万元 主要因行业竞争激烈及收入下滑 [17]
金一文化连续两年虚增利润被处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16:45
行政处罚事件 - 公司于2024年6月7日收到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2024〕8号)[2] - 此前公司已在2024年3月29日收到《立案告知书》(证监立案字0142024010号)[2] - 2024年6月4日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2024〕6号)[2] 财务造假细节 - 2020年虚增存货6.10亿元(占期末总资产5.92%)并虚增利润总额6.10亿元(占当期利润总额21.21%)[3] - 2021年虚增存货6.37亿元(占期末总资产7.03%)并虚增利润总额0.28亿元(占当期利润总额1.89%)[3] - 2023年4月30日才发布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对2020-2021年财务数据进行追溯修正[3] 责任人员认定 - 时任董事长王晓峰、董事兼总经理王晓丹、财务总监刘丹丹及蒋学福被认定为信息披露违法直接责任人[3] - 上述人员作为年报签署人未履行勤勉尽责义务[3] 处罚措施 - 对公司处以警告及150万元罚款[4] - 对王晓峰、王晓丹各处以70万元罚款[4] - 对刘丹丹、蒋学福各处以60万元罚款[4] - 处罚依据为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第二款[4]
元隆雅图内控“失控”,销售伪造合同长达3年;一季度虚增利润3000万、上半年预亏1000万
搜狐财经· 2025-07-16 11:48
公司事件 - 元隆雅图一名销售人员伪造销售合同长达3年,涉案金额待公安机关调查[2] - 伪造合同导致2025年一季度虚增利润2935.05万,使公司归母净利润从2476.76万转为亏损[2][4] - 公司已报警并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具体涉案金额需进一步调查[4] 财务影响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500万至1000万,去年同期盈利2578.76万[5] - 2024年公司首次出现上市以来亏损,全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84亿[7] - 近5年业绩逐年下滑,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1.63亿[7] 业务结构 - 公司两大业务为全案营销和IP文创,其中全案营销贡献2024年97%的收入(27.1亿)[5] 内控问题 - 涉事员工通过伪造公章在真实合同中混入伪造合同,公司因长期未收到回款才发现问题[9] - 2024年12月内控审计报告显示公司"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有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12] - 审计机构表示审计不负责鉴别文件真伪,且抽样可能遗漏小额合同[12][13] 市场质疑 - 市场质疑单名员工能否独立完成虚增近3000万收入的行为[9] - 部分观点认为可能存在团伙作案或财务造假,而非个人行为[9][10] - 事件暴露公司内控失效,可能存在其他未发现的造假行为[13]
提高鉴别能力 远离财务造假 | 风险警示案例解读(四)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 2025-07-16 10:21
财务造假案例解读 - 文章核心观点是通过典型案例解读财务造假行为,提高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识别能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 - X公司为实现IPO目的,通过虚构应收账款收回等方式进行财务造假 [3][4] - 造假手段包括外部借款、使用自有资金以及伪造银行单据,在会计期末冲减应收款项 [7] 财务造假具体操作 - 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期间,X公司总会计师与董事长、实际控制人共同决定实施财务造假 [7] - 截至2013年6月30日,X公司虚减应收账款15,840万元,虚减其他应收款5,324万元 [9] - 少计提坏账准备313万元,虚增应付账款2,421万元 [9] - 虚减预付账款500万元,虚增货币资金21,232万元 [9] - 虚增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8,638万元 [10] 案件处理结果 - 2015年7月,证监会因X公司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立案调查 [12] - 由于存在信息披露重大违法和涉嫌欺诈发行,公司股票被交易所暂停交易 [12]
提高鉴别能力 远离财务造假 | 风险警示案例解读(五)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 2025-07-16 10:21
财务造假案例概述 - 文章核心观点是通过典型案例揭示财务造假手法及后果,提升投资者识别能力[2] - W公司通过银行回单造假虚增业绩,形成完整造假产业链[5][7][9] - 案例直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改革[14] 造假手法分析 - 采用体外资金循环方式伪造采购销售数据[11][12] - 通过无关联经纪人和客户名义伪造合同单据[12] - 2008-2011年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占465%)[9] - 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占898%)[9] - 虚增净利润16亿元(占82.64%)[9] 监管发现过程 - 地方监管例行检查发现预付账款异常:报表1.46亿元 vs 科目余额表差异[7] - 从银行账户资金流向突破调查[14] - 最终确认2012年预付账款造假[7] 处罚结果 - 公司罚金850万元[14] - 董事长获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14] - 中介机构连带受罚[14] - 直接催生2014年退市新规[14] 行业影响 - 暴露传统核查手段的局限性[12] - 推动监管转向银行流水等实质性核查[14] - 确立欺诈发行强制退市制度[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