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财务造假
icon
搜索文档
*ST元成2跌停 财务造假被罚近8000万元面临被强制退市
中国经济网· 2025-10-14 17:15
公司财务造假事实 - 公司2020年至2022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通过虚增越龙山项目成本和产值,累计虚增营业成本1.584亿元、营业收入2.089亿元、利润总额5046万元 [4] - 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1.536亿元,占当期披露金额绝对值的21.48%,虚增利润总额3848万元,占比36.60% [4] - 2021年虚增营业收入3617万元,占比6.31%,虚增利润总额1109万元,占比19.32% [4] - 2022年虚增营业收入1917万元,占比5.86%,虚增利润总额88.6万元,占比1.62% [4] - 公司2022年未及时将淮阴项目价审差异入账,虚增营业收入1416万元,占比4.33%,虚增利润总额1345万元,占比24.60% [5] 欺诈发行行为 - 公司在2022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文件中引用了虚假的越龙山项目财务数据,编造重大虚假内容 [7] - 2022年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2.845亿元,发行价格7.01元/股,发行数量4059万股 [13] 监管处罚与法律后果 - 中国证监会认定公司行为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自2025年10月13日起被叠加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1] - 浙江证监局拟对公司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合计3745万元罚款,其中因年报虚假记载罚款900万元,因欺诈发行罚款2845万元 [9][11] - 公司实际控制人、时任董事长祝昌人被处以合计2800万元罚款,并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9][11][12] - 其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周金海、姚丽花各被罚款500万元,余建飞、陈平各被罚款200万元 [9][11] 市场表现与影响 - 公司股票在2025年10月13日、14日连续两天跌停,跌幅分别为4.85%和5.10% [3] - 公司目前处于破发状态,2017年IPO发行价格12.10元/股,募集资金净额2.672亿元 [12] - 公司两次募资(IPO及非公开发行)合计募集资金5.870亿元 [14]
证监会、最高院联动出手保护投资者!另多家公司财务造假事实曝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16:50
监管政策动向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公司法》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提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时,董事及高管应退回超额薪酬或股权,并规定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财务资助行为可被认定为无效[1][3] - 中国证监会与财政部就《证券期货违法行为吹哨人奖励工作规定》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对吹哨人按罚没款金额的3%给予奖励,每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同时规定了对提供虚假信息的吹哨人的惩治措施[1][3] 上市公司信披违规案例 - ST天圣因2017年和2018年年度报告存在财务指标虚假记载及未及时披露关联交易,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司股票自2025年9月15日起被叠加实施其他风险警示[4] - 南新制药因涉嫌年报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公告后两个交易日内股价累计下跌超过30%[5] - 科净源全资子公司违规对外提供担保1.5亿元且未及时披露,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相关担保已于2024年3月31日前全部解除[6] - 白银有色因在2019年至2024年年度报告中未披露30亿元理财产品的具体情况,导致信息披露存在重大遗漏,被责令改正、警告并处以400万元罚款[7] - 海南华铁公告终止2025年3月签订的含税36.9亿元算力服务协议,因协议未产生实际采购或交付,引发监管关注,消息公布后股价连续跌停,累计跌幅达20%,第三个交易日开盘价7.06元,较前日下跌9.9%,换手率高达23%[8] 投资者索赔初步条件 - ST天圣潜在索赔区间为2018年4月23日至2025年1月8日期间买入,并在2025年1月9日及之后卖出或持有的投资者[9] - 南新制药潜在索赔条件为部分在2025年9月30日及之前买入,并在2025年10月1日及之后卖出或持有的投资者[9] - 科净源潜在索赔区间为2023年12月8日至2024年4月29日期间买入,并在2024年4月30日及之后卖出或持有的投资者[9] - 白银有色潜在索赔区间为2020年4月30日至2025年9月10日期间买入,并在2025年9月11日及之后卖出或持有的投资者[9] - 海南华铁潜在索赔区间为2025年3月5日至2025年9月30日期间买入,并在2025年9月30日及之后卖出或持有的投资者[9]
南新制药频繁会计差错是否为财务造假?大股东广州乾元在暴雷前夕抛出减持计划
新浪证券· 2025-10-14 12:06
立案调查与会计差错 - 公司因涉嫌年报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3] - 2023年会计差错更正调减收入2453.97万元 占2023年营业收入的3.4% [4] - 会计差错导致净利润由更正前的约595万元变为亏损超千万元 调整金额超1600万元 为调整前利润的近三倍 [4] - 2020年存在多确认收入情形 2021年发生的销售退回6644.17万元应调减2020年收入5897.50万元 占2020年营业收入的5.42% 但公司直至2023年4月才进行追溯调整 [6] 股价异动与资本运作 - 公司股价在7月涨幅超100% 但截至10月13日股价为7.97元/股 较8月相对高峰时缩水近六成 [1] - 7月30日公司公告筹划购买资产事项 8月26日公告拟以现金不超过4.8亿元收购未来医药资产组 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7] - 公司在9月30日遭立案调查的同时终止了上述重组方案 [8] - 暴雷前夕大股东广州乾元于9月25日抛出减持计划 拟在2025年10月至2026年1月期间减持不超过823.20万股 占公司总股本的3% [8]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1年的7.44亿元持续波动 2024年上半年营收为6184.63万元 同比减少71.28% [9][10] - 归母净利润自2021年起持续为负 2021年至2024年分别为-1.62亿元、-0.79亿元、-0.11亿元、-3.57亿元 [9]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4000.23万元 同比减少493.23% [10] 行业环境与经营挑战 - 制药行业面临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持续推进带来的竞争压力 第十批化药集采于2025年4月落地 规则变化导致竞争更加激烈 [11] - 行业内同质化竞争严重 仿制药领域扎堆 企业为争抢份额压低价格导致毛利率下滑 [11] - 流感流行周期较往年明显缩短 影响了公司相关产品的需求释放周期 [11]
亿利洁能索赔案已有获赔先例
新浪财经· 2025-10-14 10:33
亿利洁能投资者索赔案进展 - 2025年10月10日,律师代理的亿利洁能投资者索赔案再次向法院提交立案,目前正在等待法院安排,律师团队继续推进后续立案工作并接受投资者委托[1] - 亿利洁能于2025年9月12日公告收到证监会内蒙古监管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司及亿利集团涉嫌多项违法事实[1] 亿利洁能涉嫌违法事实:财务造假 - 2016年至2022年期间,公司通过虚构期货交易、虚增投资收益等方式虚增利润总额,各年虚增额分别为1928.89万元、5303.07万元、2763.00万元、3519.13万元、3583.67万元、8268.53万元、-12807.48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比例分别为3.76%、6.18%、2.15%、2.79%、4.88%、9.37%、-12.77%[1] - 2016年至2021年期间,为掩盖控股股东资金占用事实,通过虚增货币资金等方式虚增资产,各年虚增额分别为70010.00万元、69604.76万元、311519.33万元、280800.87万元、302631.17万元、70314.37万元,占当期总资产比例分别为3.00%、2.38%、8.49%、8.14%、8.31%、2.06%[1] - 2017年至2021年期间,通过虚构贸易业务虚增营业收入,各年虚增额分别为354577.68万元、352490.07万元、279755.25万元、251919.63万元、70879.63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22.52%、20.29%、22.62%、19.51%、5.70%[1] - 上述行为导致亿利洁能2016至2022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1] 亿利洁能其他涉嫌违法事实 - 2017年至2022年,公司及其子公司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关联担保[2] - 2016年至2023年,公司通过签订集团资金管理协议、支付无商业实质工程款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向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资金[2] - 律师认为,在2017年4月18日至2024年4月24日期间买入亿利洁能股票并在2024年4月24日后卖出或持有的投资者可发起索赔[2] 保利联合投资者索赔案进展 - 保利联合投资者索赔案诉讼时效已进入倒计时,部分案件日前通过调解达成获赔方案,律师团队继续接受其他投资者委托[2] - 2024年1月16日,保利联合公告收到证监会贵州监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司存在违法事实[2] 保利联合涉嫌违法事实 - 相关行为导致2019年公司少计提坏账准备43121976.07元,虚增净利润36653679.66元,占当期披露金额的19.95%[2] - 2020年少计提坏账准备77752927.99元,虚增净利润65892497.89元,占当期披露金额的43.24%[2] - 2021年少计提坏账准备235768852.67元,虚增净利润200267416.27元,占当期披露金额的124.47%,导致2021年盈亏发生变化[2] - 律师认为,在2020年4月28日至2023年4月28日期间买入保利联合股票并在2023年4月28日后卖出或持有的投资者可发起索赔,诉讼时效已进入倒计时[3]
5名责任人员合计被罚4200万元
金融时报· 2025-10-14 09:12
公司财务造假详情 - 公司连续3年系统性财务造假,虚增2020年至2022年年报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 [1][2][3] - 2020年至2022年期间,通过虚增越龙山项目劳务和机械成本、虚增相应项目产值等方式,分别虚增营业成本1.58亿元、营业收入2.09亿元、利润总额5046万元 [3] - 2022年年报因未及时根据项目结算审定单调整财务记账,虚增营业收入1416万元、虚增利润总额1345万元,分别占当期披露金额绝对值的4.33%、24.6% [3] 监管处罚与退市风险 - 中国证监会拟对公司罚款3745.46万元,对5名责任人员合计罚款4200万元,对实际控制人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1][4] - 公司因2020年至2022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上交所将依法启动退市程序 [1][4] - 公司是2025年以来第13家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的上市公司 [5] 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恶化 - 公司预计2025年半年度净利润为-1.47亿元到-9300万元,同时存在募集资金逾期未归还和流动性风险 [4] - 公司面临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财务类退市风险及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性 [4] 监管执法趋势 - 中国证监会坚持“应移尽移”原则,将涉嫌犯罪案件和线索移送公安机关,2024年移送案件和线索178件,同比增长51% [1][6] - 证券期货类违法犯罪案件因专业性强、行为隐蔽等因素,侦查审理难度较高,“应移尽移”旨在拓宽入口并及时移送 [6][7]
算力的泡沫与骗局
虎嗅· 2025-10-14 08:29
算力泡沫的成因与特征 - 算力行业存在显著泡沫,其感知到的时间点大约在2023年,但实际出现可能更早,存在信息滞后性 [13][16][17][18] - 泡沫模式与历史上其他行业(如古城古镇旅游)的骗局类似,核心是虚构不存在的市场需求,通过讲故事和利用信息差来吸引投资 [24][25][26] - 具体手法包括虚构算力租赁需求,甚至通过签订虚假合同、制造短期流水来营造虚假繁荣 [27][28][29][30] 算力中心的商业模式与风险 - 算力中心的核心盈利模式是为企业提供算力租赁服务,其收入是底层收益的来源 [33][34] - 算力价格经历了巨大波动,从多年前的极其昂贵(例如价值数千万元的算力赞助)到当前价格大幅下跌,这种价格波动和信息差被利用来虚高收益预测 [35][36][37][38] - 商业模式的风险在于,下游客户的需求可能是伪造的,即使采购合同真实,其商业逻辑(如一个养鸡企业投入巨资搞AI)也可能不成立,导致需求不可持续 [80][82][84][87] 算力资产的质量问题 - 部分算力中心存在资产质量虚标问题,例如宣称拥有1000P算力,实际可能只有500P,形成“豆腐渣工程” [68][69][71] - 这种虚标利用了投资者对算力领域专业知识的缺乏,并且在后续运营中还会产生高额的维护、电力和散热成本 [72][73][75][76] - 中看不中用的算力中心最终将沦为不良资产 [77] 尽职调查的关键建议 - 尽职调查不应只停留在项目本身的商业模式论证,必须延伸到上下游环节,验证下游客户需求的真实性和商业逻辑的合理性 [85][86][93] - 需要重点审视下游客户购买算力的真实用途、变现能力以及持续购买能力,而非仅仅依赖已签订的合同 [87] - 运营商提供的收益兜底承诺(类似对赌)往往缺乏实质保障,尤其当运营商本身是皮包公司或业务背景可疑时,其承诺没有意义 [90][91][92]
*ST元成领7945万元罚单 财务造假与欺诈发行内幕曝光
中国经营报· 2025-10-13 22:17
行政处罚与退市风险 - 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收到浙江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拟合计被罚7945.46万元 [2] - 实际控制人祝昌人被处以2800万元罚款,并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4] - 因2020年至2022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公司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面临股票终止上市风险 [2][4] 财务造假具体事实 - 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年报虚假记载,通过虚增项目成本和产值,累计虚增营业成本1.58亿元、营业收入2.09亿元、利润总额5046.02万元 [3] - 2020年虚增利润总额占当期披露金额绝对值的36.6% [3] - 2022年未及时根据项目结算审定单调整财务记账,额外虚增利润总额1345.33万元,占当期披露金额绝对值的24.6% [3] - 2022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构成欺诈发行,募集资金2.85亿元,发行文件引用的财务数据为虚假数据 [3] 公司财务状况 - 2022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连续亏损,分别亏损6547.83万元、1.62亿元和3.25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5.5亿元 [5] - 因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且持续经营能力存疑,公司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5]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1.27亿元,同比降幅达94.52% [5]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为833.23万元 [2] 业绩亏损原因 - 营收下滑和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新接项目毛利率下降,造成净利润下滑 [5] - 2025年5月底转让硅密电子股权过程中产生税金、会计费用、律师费用、赔偿款等转让损失 [5] - 对往来款计提了信用减值损失,导致半年度净利润减少 [5]
一声惊雷!欺诈发行、连续三年造假 证监会拟罚近8000万元
华夏时报· 2025-10-12 09:10
公司财务造假详情 - 公司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财务造假,通过虚增越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相关项目劳务和机械成本、虚增相应项目产值等方式,累计虚增营业成本1.58亿元、营业收入2.09亿元、利润总额5046万元 [3] - 其中2020年年报虚增利润总额3848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绝对值的36.60%;2021年年报虚增利润总额1109万元,占比19.32%;2022年年报虚增利润总额88.6万元,占比1.62% [3] - 公司2022年年报因未及时调整项目结算审定单,另虚增营业收入1416万元、虚增利润总额1345万元,分别占当期披露金额绝对值的4.33%和24.60% [4] 欺诈发行与监管处罚 - 公司在2022年11月完成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约2.8亿元,但此次发行引用了相关虚假财务数据,被认定为欺诈发行 [5] - 证监会浙江监管局拟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罚款合计近8000万元,其中对公司罚款3745万元,对董事长、实际控制人祝昌人罚款2800万元 [2][6] - 针对欺诈发行部分,监管局拟对公司处以非法募资金额百分之十的罚款,即约2845万元,并对祝昌人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6] 退市风险与程序 - 证监会通报认定公司严重财务造假案件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上海证券交易所将依法启动退市程序 [2][7] - 根据退市新规,公司因2020至2022年连续三年财务造假,完全适用强制退市标准,无需考虑“造假金额+造假比例”情形 [8] 公司经营与市场表现 - 公司业绩持续萎靡,2022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连续亏损,分别为-6649万元、-1.62亿元、-3.25亿元;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27亿元 [9] - 公司股价自2023年12月高点12.43元累计跌幅已超86%,截至2025年10月10日收盘报1.65元/股,市值约5.37亿元 [9] 投资者影响与索赔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股东户数约为1.02万户 [10] - 律师指出,因财务造假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可依法提起索赔,并初步划定了三个可能的可索赔时段 [10] - 依据“民事赔偿责任优先原则”,公司缴纳的罚没款在特定条件下可优先用于承担对投资者的民事赔偿责任 [11]
严肃查处!证监会处罚*ST元成严重财务造假案
中国经营报· 2025-10-11 18:30
公司处罚与违法事实 - 公司因连续三年财务造假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拟对上市公司罚款3745.46万元 [1][3] - 公司5名责任人员被合计罚款4200万元,实际控制人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处罚 [1][3] - 财务造假行为发生在2020年至2022年,通过虚增越龙山项目成本及产值等方式,累计虚增营业收入2.09亿元、利润总额0.50亿元 [4] - 公司2022年因未及时根据项目结算审定单调整账目,导致年报虚增营业收入0.14亿元、利润总额0.13亿元 [4] - 因引用前期虚假财务数据,公司2022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文件存在编造重大虚假内容 [5] 退市风险与后续程序 - 公司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上海证券交易所将依法启动退市程序 [2][4] - 对于案件可能涉及的犯罪线索,证监会将坚持“应移尽移”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移送公安机关 [2][4] 监管趋势与执法背景 - 证监会持续强化行刑衔接,2024年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和线索178件,同比增长51% [7] - 2025年以来,证监会已通报多起严重财务造假案,包括*ST东通案、*ST高鸿案、越博动力案等 [6] - 监管层致力于构建以行政执法、民事追责、刑事打击为一体的立体化追责体系,以提升违法成本、震慑“关键少数” [7][8]
一声惊雷!欺诈发行、连续三年造假,证监会拟罚近8000万元,律师:罚款可用于赔偿股民
华夏时报· 2025-10-11 18:25
财务造假详情 - 公司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财务造假,通过虚增越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相关项目劳务和机械成本、虚增产值等方式,累计虚增营业成本1.58亿元、营业收入2.09亿元、利润总额5046万元 [3] - 2020年年报虚增利润总额3848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绝对值的36.60%;2021年年报虚增利润总额1109万元,占比19.32%;2022年年报虚增利润总额88.6万元,占比1.62% [4] - 公司2022年年报因未及时调整淮阴区相关项目结算审定单,另虚增营业收入1416万元、虚增利润总额1345万元,分别占当期披露金额绝对值的4.33%和24.60% [4] 欺诈发行与监管处罚 - 公司2022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构成欺诈发行,募集资金约2.8亿元 [3][4] - 证监会浙江监管局拟对公司及5名责任人罚款合计近8000万元,其中对公司罚款3745万元,对董事长祝昌人罚款2800万元 [2][6] - 针对欺诈发行部分,监管局拟对公司处以非法募资金额10%的罚款,即约2845万元 [6] - 董事长祝昌人被认定组织、指使财务造假,行为恶劣,拟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6] 退市风险与法律后果 - 证监会通报公司严重财务造假案件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上交所将依法启动退市程序 [2][7] - 根据退市新规,公司连续三年财务造假直接触及强制退市情形,无需考虑造假金额和比例 [8] - 案件涉嫌犯罪线索将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2][7] 公司经营与市场表现 - 公司近年来业绩持续萎靡,2022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连续亏损,分别为-6649万元、-1.62亿元、-3.25亿元 [9]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8234万元,归母净利润亏损1.27亿元 [9] - 截至2025年10月10日,公司股价报1.65元/股,较2023年12月高点12.43元累计跌幅超86%,市值约5.37亿元 [9]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股东户数约为1.02万户 [9] 投资者索赔与赔偿机制 - 投资者如因公司财务造假蒙受损失可依法提起索赔,律师暂定了三个可索赔的持股时段 [10] - 依据“民事赔偿责任优先原则”,公司缴纳的罚没款在特定条件下可优先用于赔偿投资者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