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

搜索文档
任正非最新发声:干就完了
天天基金网· 2025-06-10 13:02
芯片技术 - 中国在中低端芯片领域存在发展机会,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机会更大 [3] - 单芯片技术仍落后美国一代,但通过数学补物理、群计算补单芯片等方法可达到实用水平 [3] - 软件领域不受限制,未来将出现数百至数千种操作系统支持各行业发展 [3] - 昇腾芯片被警告的影响被美国夸大,公司实际技术实力尚未达到外界评价高度 [3] 基础研究 - 基础理论研究需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投入,是技术突破的核心根基 [5] - 公司年研发投入1800亿元,其中600亿元用于非考核性质的基础理论研究 [5] - 通过鲲鹏处理器、昇腾处理器、欧拉操作系统等构建全栈自研技术生态 [6] - 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 NEXT实现全栈自研,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5]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发展周期将达数十年至数百年 [8] - 中国在电力供应(发电量占全球30%)、通信网络(5G基站超300万座)等领域具备发展AI的基建优势 [8] - 东数西算工程为AI算力需求提供战略支撑 [8] 行业生态 - 通过开源操作系统、数据库及AI框架(如高斯数据库、昇思框架)推动产业协同创新 [6] - 化合物半导体技术路线被明确为差异化突破方向 [3] - 操作系统领域未来将呈现高度多元化格局,支持工业/农业/医疗等垂直场景 [3]
任正非发声!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0 08:56
本文原载于6月1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原标题为《国家越开放,会促使我们更加进步—— 对话任正非》 图/新华网 近日,在深圳华为总部,围绕大众关心的一些热点话题,人民日报记者一行与华为首席执行 官任正非面对面交流。 从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一个企业家"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的自信。 "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 问:面对外部封锁打压,遇到很多困难,心里怎么想? 答:没有想过,想也没有用。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 问:昇腾芯片被"警告"使用风险,对华为有什么影响吗? 答:中国做芯片的公司很多,许多都做得不错,华为是其中一家。美国是夸大了华为的成 绩,华为还没有这么厉害。要努力做才能达到他们的评价。我们单芯片还是落后美国一代, 我们用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用群计算补单芯片,在结果上也能达到实用状况。 问:如果说有困难,主要困难是什么? 答:困难就困难嘛,什么时候没有困难?刀耕火种的时候不困难吗?石器时代不困难吗?人 类用石器的时候,哪能想到有高铁。中国在中低端芯片上是可以有机会的,中国数十、上百 家芯片公司都很努力。特别是化合物半导体机会更大。硅基芯片,我们用数学补物理、非摩 尔补摩尔 ...
国家越开放,会促使我们更加进步——对话任正非
证券时报· 2025-06-10 08:28
华为面对外部挑战的态度与策略 - 面对外部封锁打压,公司采取"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的务实态度 [3] - 昇腾芯片被警告风险,公司回应中国芯片公司整体表现不错,但单芯片仍落后美国一代,通过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群计算补单芯片等方法达到实用状况 [4] - 主要困难在于教育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中国在中低端芯片和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有机会,软件领域不会被卡脖子 [5] 华为对批评与表扬的回应 - 公司认为赞扬声音过多会带来压力,更希望听到真实批评以保持清醒,关键在于做好自身工作 [6] - 强调不应过度关注表扬或批评,而应聚焦于自身发展,这是公司成功的重要因素 [7] - 呼吁社会更多理解支持理论研究工作者,认为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7] 华为对基础研究的重视 - 强调基础理论研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基础研究需要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投入 [8] - 举例刺梨维生素研究和青蒿素发现,说明基础研究虽周期长但最终会产生重大价值 [9][10] - 公司年研发投入1800亿,其中600亿用于不考核的基础理论研究,1200亿用于需考核的产品研发 [11] 华为的战略性投入与合作 - 建立"黄大年茶思屋"非盈利网络平台,免费提供科技信息查阅,与院校开展基础研究合作 [12] - 对基础研究采取开放态度,不设时间要求和考核标准,给予科学家充分自由 [12] - 通过战略性投入建立长期发展机制,不追求短期效益 [12] 华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看法 - 认同社会主义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价值,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伟大壮举 [14] - 指出高铁等不赚钱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了国有企业的社会价值 [14] - 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14] 华为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观点 - 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发展将经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 [15] - 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包括数亿青少年人口、充足电力供应和发达的信息网络 [16] - 在芯片和软件领域,通过叠加集群计算和开源软件可以满足发展需求 [17] 华为对中国制造业和未来的看法 - 引用弗里德曼观点,认为中国制造业强大在于高质量、低成本、智能化生产 [18] - 指出算法掌握在各行业专家手中,中国制造业人工智能应用快速,将诞生众多中国模型 [18] - 认为国家开放统一的大市场将突破封锁,实现伟大复兴 [20] 华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 强调法治化、市场化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19] - 企业应聚焦价值创造、技术突破和依法纳税 [19] - 和谐的发展模式将逐步释放经济活力 [19]
一句话里的科学家精神(纵横)
人民网· 2025-06-10 06:32
科研工作方法论 - 水稻研究强调田间实践验证的重要性,任何实验室结论必须通过田间表型验证才能确保准确性[1] - 科研工作具有长期性特征,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持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保持40年田间工作习惯[1] - 高技术领域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特征,包括智能计算、海洋探测、农产品检测、医疗器械等方向均需持续投入[1] 科研团队动态 - 之江实验室90后团队在智能计算领域开展宇宙起源研究,体现新生代科研力量[1] - 海洋二所李家彪院士团队累计完成3万小时航海观测,持续深化海洋科学研究[1] - 浙江省农科院开发新一代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凝聚多代科研人员成果[1] - 浙大二院心脏瓣膜团队突破"卡脖子"技术,成功研发国产心脏瓣膜器械[1] 科研工作特征 - 基础研究突破需要长期积累,公开成果仅代表科研历程中的"高光时刻"[2] - 科研过程包含大量隐性工作,包括数据分析和反复验证等基础性工作[2] - 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成为国际竞争主战场[2]
不拘一格选人才
科技日报· 2025-06-04 13:39
原标题:不拘一格选人才 今年4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数学研究院教授端木昊随的一项学科交叉研究取 得了重要进展——该成果作为当期首篇文章,发表在经济学领域重要期刊《计量经济学》上,刊发周期 仅两年多。 端木昊随的成长路径,是哈工大以"机制改革+评价导向"双轮驱动,在基础研究领域开辟创新突围 之路的生动写照。 13篇学术论文发表在《自然》《科学》上,新增一批基础研究领域国家高水平创新人才……5年 来,哈工大锚定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激发潜能,健全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 推动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亮眼的成绩,见证着哈工大构建"从0到1"创新生态的改革成效。 破立并举:重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 "以数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研究需要甘坐'冷板凳'。有些需要即刻拿出成绩的考核标准,可能并不 适用于基础研究。"端木昊随的感慨道出了科研人员的心声。 面对基础研究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性,哈工大持续推动人才评价"破五唯""立新标",不断深化机制 改革,优化评价导向,让科研人员告别"数帽子""填表格"的困扰。 "学校的支持,让我能够十年如一日地瞄准世界前沿方向前行,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2024年4 ...
新闻分析|科研停滞,人才外流——特朗普政府政策引发美科学界“寒潮”
新华社· 2025-06-01 09:40
科研政策变动 - 特朗普政府拆解联邦科研机构,大幅削减科研经费,国家卫生研究院支出削减37%,国家科学基金会支出削减超50%,取消对气候和生态研究的大部分资助,美国航天局的科学预算也大幅削减 [1][2] - 政府对顶尖高校采取打压措施,冻结哈佛大学数十亿美元拨款,威胁剥夺其免税地位,要求中止联邦合同,多项生命健康研究停滞 [2] - 联邦政府科学家队伍大幅缩水,国家卫生研究院、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等机构数千个岗位被裁撤 [2] 科研生态影响 - 特朗普政府政策冲击国际科研合作框架,全球气候科研合作进程受阻,公共卫生领域限制数据访问权限,影响全球传染病防控研究合作 [3] - 科学与产业政策深度捆绑,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效用科学"得到优先扶持,基础研究和被贴上"自由派"标签的大学面临审查与经费被砍 [3] - 科研生态恢复需数十年,不仅依赖资金,更需重建国际社会对美国学术自由的信任 [3] 人才流动与全球科研格局 - 美国科研人员提交的海外工作申请较2024年同期增长32%,浏览海外工作岗位的美国用户数量同比增长35% [4] - 欧盟推出总额5亿欧元的"选择欧洲科研"人才吸引计划,法国启动"选择法国科研"平台,澳大利亚启动全球人才引进计划 [4] - 全球科研趋向"多中心化",多个区域力量在不同赛道各具优势,可能带来更多合作空间 [5]
期待更多民企科学家获评院士
经济日报· 2025-05-18 05:52
院士增选政策调整 - 202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总名额不超过100名,其中8个名额专项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候选人 [1] - 政策从"鼓励参选"升级为"设立专项",打破传统增选格局,体现国家对民企科学家创新贡献的认可 [1] 民营企业科技成就 - 华为5G技术助力中国赢得全球通信标准制定话语权 [1] - 大疆无人机重新定义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格局 [1] - 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领跑 [1] 民企科技人才现状 - 大量民企科技人才长期徘徊在学术荣誉体系边缘 [1] - 当前两院院士主要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和国企,民企代表极少 [1] 民企科技创新方向 - 需实现从"创新主体"向"科技创新主体"转型,加强科学研究作用 [2] - 应保持市场敏锐度解决产业技术难题,同时改变"重应用轻基础"研发模式 [2] - 需前瞻性布局基础研究,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源头和理论实现突破 [2] 民企科研工作重点 -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 [2] - 立足企业优势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 [2] - 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及相关学科发展 [2]
【一图读懂】企业投入基础研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5-16 23:31
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政策核心内容 - 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可按实际发生额在税前扣除,并享受100%税前加计扣除 [3] - 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机构向符合条件的机构提供基础研究资金可免征企业所得税 [3] 享受主体 - 出资方:企业 [4] - 接收方: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学基金 [4] 申请条件 - 资金接收方需为以下机构之一: - 国家设立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需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4] - 民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需满足《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要求) [4] - 政府性自然科学基金(由国家或地方政府设立) [5] - 资金用途必须用于基础研究,且研究需符合以下定义: - 不预设特定应用目的,旨在获得新知识或解决科学问题 [5] - 研究成果表现为新原理、新理论或论文/著作等形式 [5] - 不包括境外研究及社会科学、艺术或人文学领域 [5] 基础研究分类 - 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以增进知识为目的,不追求经济或社会效益 [5] - 目标导向(定向)基础研究:旨在为未来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5] 申报要求 - 申报时点:第三季度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或年度汇算清缴申报 [6] - 申报方式:符合条件的企业自行申报 [6] - 需签订协议或合同明确资金用于基础研究 [6]
“倒退几十年”:千疮百孔的美国科研能熬过特朗普2.0吗?
虎嗅· 2025-05-08 15:13
科研经费削减 - 特朗普政府终止对气候变化、癌症、阿尔茨海默病和艾滋病预防等领域的1000多项资助 [1] - 考虑将NASA科学预算减半,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开支削减40% [2] - 2024年联邦政府研发支出达2000亿美元,其中国防相关研究占一半 [8] - NIH作为非国防科研资助最大部分,2024年投入近480亿美元,资助超6万个研究项目 [9] 科研机构与人员影响 - 特朗普政府头三个月解雇NIH、CDC、FDA等科学机构数千个岗位 [15] - 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宣布解雇1万名员工 [16] - 联邦科学家队伍从2020年的28万人大幅缩水 [15] - NSF将今年颁发的研究生奖学金数量减半 [25] 大学与研究生态 - 美国大学2023年研发投入达1090亿美元,近600亿美元来自联邦政府 [21] - 特朗普政府取消或终止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数十亿美元经费和合同 [23] - 哈佛大学因拒绝政府要求被冻结22亿美元经费并起诉政府 [23] -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称当前是195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最大威胁 [25] 私人领域替代性 - 部分观点认为私人领域可替代公共科研投资,但专家指出基础研究难以被取代 [12] - 公司更倾向资助有明确应用前景的后期研发而非早期基础研究 [12] - 儿童癌症治疗等低盈利领域研究将受严重影响 [35][36] 国际竞争力与人才流失 - 2023年国际留学生占美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的39%,但趋势可能逆转 [26] - 《自然》调查显示80%非美科研人员因政治局势不愿赴美工作 [27] - 欧洲等多国计划招聘美国科研人员 [30] - 美国国家科学院警告其他国家可能在清洁能源、新技术等领域赶超 [37] 创新与经济影响 - 联邦经费削减导致研究人员减少论文发表,增加专利申请,但创业公司减少 [32] - 基础研究枯竭将阻碍全行业技术创新 [37] - 美国前众议院科学委员会主席称创新机器可能被永久削弱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