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

搜索文档
《森林修复相关技术体系覆盖度分析——基于云南省提高森林质量、实现多重效益的实践需求》
绿色和平组织· 2025-06-07 07:5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指出在森林修复实践中技术规程对实际操作有直接指导作用,通过梳理云南适用的112个国家、行业和地方技术规程,从五个维度评价现有技术体系对实践需求的覆盖程度,发现存在地方标准缺失、对生态功能指标关注不足等问题,建议制定相关地方标准、修订旧标准并增加技术和监测指标以完善云南森林修复技术标准体系 [4][5][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概述 - 森林修复是生态治理核心和国家生态安全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形成了相关政策、技术和管理框架,云南编制了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规划 [14][15][16] - 分析现有技术标准体系在主要退化区域、不同起点、不同修复目标、云南重点领域及技术和监测指标方面的覆盖度,可因地制宜完善修复技术标准 [17][18][19] 现有技术文件梳理 - 采用文献查阅法,按五个维度相关内容筛选技术标准,经初步筛选和讨论确定112个涉及森林修复的技术标准,包括35个国家标准、59个行业标准和18个云南省地方标准 [23][24] 现有技术标准体系覆盖度分析 评价方法 - 从主要退化区域、不同起点、不同修复目标、近(中)期云南森林修复重点领域、应用的技术和监测指标特征五个维度,十六个细分维度开展覆盖度分析 [28] 主要退化区域覆盖度分析 - 关注云南高山亚高山、干热河谷及石漠化三大生态脆弱区域,因其生态系统有代表性、服务功能重要、修复难度大且紧迫、对区域发展有影响 [29][30][31] - 11个行业标准覆盖三大区域,高山亚高山缺恢复后监测和评价标准,石漠化标准较全面,干热河谷缺植被恢复及监测评价技术标准 [33] 不同起点覆盖度分析 - 选择无林地、退化天然林、结构单一的人工林三种类型,因其涵盖不同退化状况、生态系统恢复目标有差异、技术需求多样且能全面指导实践 [37][38][39] - 36个技术标准覆盖三种类型,现有规程验收标准以面积和成活率为主,传统人工林抚育或改造技术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指标关注不足 [42] 不同修复目标(生态功能)覆盖度分析 - 选择生物多样性、碳汇、水土保持、生产生计四个修复目标,因云南生物资源丰富、需应对气候变化、地形复杂需水土保持、部分地区经济落后需兼顾生产生计 [44][45][46] - 29个技术标准覆盖四个方面,生物多样性除亚洲象外缺其它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恢复规程,水土保持缺生态监测标准,生产生计缺部分区域生态风景林建设标准 [48] 近(中)期云南森林修复重点领域覆盖度分析 - 选择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矿山生态修复两个重点领域,前者有生态保护、示范引领和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作用,后者因生态破坏严重、有政策导向和技术复杂多样 [51][52] - 25个技术标准覆盖两个领域,部分自然保护地地方标准颁布超10年,矿山生态修复标准已覆盖全部矿山类型 [53] 应用的技术和监测指标特征 - 选择传统林业、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和碳汇四类指标,传统林业指标是基础且符合行业管理需求,生物多样性指标反映生态系统健康和保护珍稀物种效果,水土保持指标满足云南地理需求和维护生态平衡,碳汇指标应对气候变化且体现森林生态服务价值 [57][58][59] - 23个技术标准覆盖四类指标,覆盖传统林业指标的标准最多,面积指标覆盖最多,遗传多样性等指标覆盖最少 [62] 基于实践经验的技术总结案例 未提及具体总结内容 建议与展望 - 制定云南高山亚高山、干热河谷和石漠化区域及云南松火烧植被恢复、桉树和杉木等人工林林分改造、云南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的地方标准 [6] - 根据现有成熟技术和参数修订旧地方标准,基于不同修复目标增加技术和监测指标 [6]
云南江川举行增殖放流活动 逾54万尾鱼游入星云湖
中国新闻网· 2025-06-07 07:46
张四春称,此次放流的鱼有星云白鱼、大头鲤两种,前者为幼苗,后者成鱼、幼苗均有,旨在通过"成 鱼+幼苗"的科学配比,系统性改善星云湖鱼类区系组成。 据悉,2009年以来,江川区每年实施常态化增殖放流,累计向星云湖放流多种鱼的幼苗1400多万尾、大 规格鱼种44吨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日渐显现。该区将不断优化增殖放流方案,加强渔政 管理等,推动星云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从而实现"以渔净水""以渔保水"目标。(完) [ 责编:张璋 ] 6月6日,星云湖增殖放流现场。龚怡溪 摄 当日,近100人参加活动。"意义重大,今后我会积极参与此类活动,成为保护星云湖及生态环境的一 员。"参与放流的志愿者金家才如是说。 江川区畜牧水产站站长张四春介绍,大头鲤、星云白鱼是星云湖特有土著鱼,既是湖泊生态的"清道 夫",也是生物链的关键环节,能通过滤食藻类、控制浮游生物量实现"以渔净水",但因生态变迁和外 来物种入侵,这两种鱼曾濒临绝迹。近年来,该区持续探索土著鱼人工驯养、繁殖等技术,并成功实现 增殖放流,进一步补充土著鱼类种群数量,丰富星云湖及周边水域的生物多样性。 中新网玉溪6月7日电 (龚怡溪 郭江华)6月6日是"全国放 ...
111万尾鱼苗放流黄河
内蒙古日报· 2025-06-06 21:27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 - 内蒙古自治区2025年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举行,111万尾鱼苗被放入黄河 [1] - 放流现场人头攒动,水运车辆有序停靠,临时鱼池里鱼苗欢腾跳跃,通过特制滑槽滑入黄河水中 [3] - 放流鱼苗包括26万尾黄河鲤鱼、15万尾白鲢和70万尾鳙鱼,均为适应性强、生态价值高的品种 [6] 生态修复成效 - 鄂尔多斯市实施"以鱼养水、以鱼净水"生态工程,过去五年累计开展30余次增殖放流行动,投放各类苗种超过1000万尾 [8] - 黄河鄂尔多斯段水域环境正在改善,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渔业资源逐步回归 [8] 社会参与 - 市民积极参与放流活动,认为保护生态是每个人的责任,希望通过活动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5]
聚焦超大型城市生境改善,首个“青山公益城市森林”项目落地北京
新京报· 2025-06-06 19:20
新京报讯(记者秦冰)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在北京温榆河公园,国内首个聚焦"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零废弃倡导"的生态示范项目——"青山公益城市森林"正式落成。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该项目由美团青 山计划联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等公益机构共同发起,将携手探索超大型城市的生 态环境改善。 落成仪式上,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美团青山计划、SEE基金会与温榆河公园共同发布"青山公益自然教 育共建计划"。据了解,该项目已开发《生境探索——探访文娱动物之家》《湿地密码——探秘生态净 化系统》等十大主题自然教育课程,依托温榆河丰富的生态资源,通过学校、社区亲子活动、企业志愿 服务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市民开放。 北京市园林绿化宣传中心主任冯达指出,"这是一个多方携手、多元参与的示范项目。"他谈到,自然教 育是提升全民生态素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路径,对推动北京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意 义重大。 "我们关注宏大的环保议题,在四川保护大熊猫,在三江源守护雪豹,也关注身边的微小生境。城市居 民也需要触手可及的自然。"SEE基金会秘书长杨彪在现场分享时谈到,作为深耕野外生态保护20年的 环保公益基金会,SEE基金会首 ...
中国太保率先在上海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险
证券日报网· 2025-06-06 17:1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险创新 - 中国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推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险一揽子服务方案,覆盖乐颐生境花园和上海生境博物馆[1] - 保险方案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纳入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责任险范畴,提供动物致害风险保障[1] - 形成政府、公益组织与保险机构联动的"生态保护+风险补偿"新机制[1] 上海野生动物生态现状 - 上海300多个小区出现貉,种群数量约3000-5000只,反映城市生态保护成效[2] - 野生动物进城带来人兽冲突风险,保险方案促进人兽和谐共生[2] 公司战略方向 - 中国太保紧扣"昆蒙框架"国家战略,以绿色金融创新支持生物多样性治理[2] - 未来将聚焦绿色金融创新,全面参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2] 项目示范意义 - 乐颐生境花园为全球"生物多样性100+"典型案例,保险方案具有全国示范价值[1][2] - 探索绿色保险与生态保护融合新模式,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经验[1][2]
宝钢股份:继续引领钢铁行业向低碳化、生态化跃迁
证券时报网· 2025-06-06 13:22
宝钢股份绿色低碳转型成果 - 公司与宝山区生态环境局共同举办世界环境日活动,展示在绿色低碳、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突破性成果[1] - 公司提出"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将深化超低排放改造、"无废工厂"建设及生态系统保护,支撑"无废城市"创建[1] - 公司构建"1+5+3"减碳行动框架,包括低碳冶金技术变革、清洁能源结构优化等五大举措,强化全链条数字化平台和可持续供应链建设[1] 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 - 宝山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植物1种,上海市新纪录29种[2] - 公司宝山基地通过创建超低排放A级企业,生态环境显著提升,发现红隼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及40多种候鸟保护协定鸟类[2] 碳中和认证与产业链合作 - SGS为宝钢股份8家加工中心颁发"工厂运营碳中和"认证,累计18家获认证,为全国钢铁行业最多[2] - 公司开创"低碳营销+绿色服务"新模式,全链条低碳管理闭环为全球钢铁行业提供可复制的"中国减碳方案"[2] - 公司与中集集装箱签署"绿箱创新伙伴计划",联合开发减碳30%的"绿箱"产品,攻关低碳工艺及轻量化设计[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聚焦多样性呈现 完善分类 濒危项目优先保护
解放日报· 2025-06-06 09:41
记者 张熠 "中国民间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多姿多彩的一部分,中国历来重视对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 保护。"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荣书琴看来,民间文艺的价值在于彰 显民众创造力,"它是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核心,正 是对这种创造力的重视"。 论坛同期还举办第十五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汇集来自38个国家的艺术精品,充分展现文化多样 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珍贵文化资源,保护非遗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愿望。 昨天,由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举办 的"2025年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沪举行。作为庆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重要 活动,该论坛已连续举办十三届,被列入"上海文化"品牌建设规划项目和《上海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重点项目,也是上海市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友城建设的重点文化交流项目。 论坛以"各美其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样性呈现"为主题,围绕非遗的多元表现形式与社会 参与机制,设置了"非遗保护的多元特性与国际化视角""非遗保护的社会参与与文化认同""技 ...
四十载劈波斩浪:以监测之力护航海洋强国梦——回望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发展40年
中国环境报· 2025-06-06 09:27
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发展历程 - 1985年成立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全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标志着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正式起步[4] - 40年来从基础薄弱到建成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形成陆海统筹新格局[1] - 荣获先进党组织22次及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5] 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成果 - 北部湾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区域之一,2024年监测显示红树林、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海草床亚健康[8] - 2021年起开展布氏鲸、中华白海豚监测,累计识别布氏鲸超70头,中华白海豚超400头[8] - 2025年采用eDNA新技术检测布氏鲸活动痕迹及12种鱼类DNA,提供珍稀物种监测新方案[9] - 建成覆盖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全要素的监测体系,为全国项目最全的地方监测站[9] 数智化监测技术突破 - 2010年建成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规模最大的16个海水自动监测浮标网络[12] - 2024年实现国内首个海水水质7天自动预报功能[12] - 2025年建成茅尾海立体智能综合监测基地,首创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样板[12] - 无人机巡检系统可自动识别红树林变化和生态破坏问题[13] - 获中华环保联合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技术奖项[14]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 2015年完成南流江综合整治方案,助力廉州湾水质从劣Ⅳ类提升至Ⅰ/Ⅱ类[17] - 2023年牵头全国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创新"一湾一案"方案获生态环境部推广[18] - 建立"1+3+N"应急监测体系,形成6小时海上应急监测圈[18] - 2024年实现国内首次跨省应急监测联合演练及天空地海一体化演练[19] 科研与科普成果 - 搭建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等[20] - 牵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6项,获省部级成果奖16项[21] - 攻克类固醇激素监测技术,制定3项团体标准填补国内空白[22] - 2022年建成全国首个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主题科普展馆,获4个省级科普基地称号[23]
温榆河公园二期今年9月底开放,880种动植物“安家”
新京报· 2025-06-05 13:32
生态本底调查共记录到公园范围内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19种,鱼类16种,植物145种,昆虫138种,鸟类 295种,动植物600余种。并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6种,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 动物77种。公园两河交汇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在我国华北平原唯一已知越冬地,亦有国家 二级保护动物斑头秋沙鸭等多种水鸟在此稳定越冬,此处的河滩地还是北京平原地区小弄蝶唯一已知栖 息地。 新京报讯(记者吴婷婷)今天(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北京温榆河公园生物多样性发展白皮书》正 式发布,目前温榆河公园累计监测到动植物种类880种,4年内增加了200余种。温榆河公园二期京承高 速路以东18平方公里正加快建设,今年9月底将基本建成并向社会开放。 该白皮书数据显示,公园内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稳中向好。水生生物清洁指示性物种、健康水 体代表性物种在温榆河公园多处水域发现,蝶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双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 豆、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北方狭口蛙等在公园均有分布。 温榆河公园已成为"鸟类乐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大鸨、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稀客"频 至,长尾鸭、黄脚银鸥、理氏鹨、红尾 ...
2024年海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海南日报· 2025-06-05 11:16
2024年海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发布2024年海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 2025年6月 综述 2024年,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牢固树立和 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 位,锚定"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战,强化生态保护治理,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 流水平。 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持平,保持有监测 历史以来的最好水平;全省优良天数比例为99.4%,比2023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地表水优良(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6.9%,比2023年上升1.0个百分 点,创监测历史最优水平;无劣V类断面,与2023年持平。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干流全线水质稳定 为Ⅱ类。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Ⅱ~Ⅳ类水质比例为86.7%,比2023年上升1.6个百分点。 全省近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