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国博弈
icon
搜索文档
从被五国收割到卡死美军工,中国稀土翻身战有多硬核?
搜狐财经· 2025-05-21 12:25
稀土行业历史演变 -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稀土价格跌至谷底 出口价格甚至不及普通白菜 国际市场上加工后的磁铁售价是原料价格的100倍 [3] - 2010年因钓鱼岛事件中国切断对日本稀土供应 导致日本电子生产线停滞 当时中国掌握全球90%稀土产能 [5] - 2025年中国商务部对七种中重稀土实施出口限制 直接影响美国F-35战机生产 美国五角大楼紧急囤积15吨镝矿仅够维持半年 [6][7] 中国稀土产业优势 - 全产业链控制 从采矿到磁铁生产各环节完全自主 广东磁材厂占据全球70%永磁体份额 [6] - 技术壁垒显著 稀土分离技术复杂度超越芯片制造 美国实验室二十年未能突破中国萃取工艺 [6] - 环保标准严格 江西赣州矿区污染治理投入达130亿元 包头每吨稀土产生2000吨废水倒逼资源循环技术领先 [9] 全球供应链格局 - 美国芒廷帕斯矿开采的矿石仍需运往中国加工 暴露其产业链短板 [7] - 中国海关查获25吨走私锑矿和600公斤锡铋合金 显示对战略材料的管控力度 [7] - 日本曾因稀土断供导致佳能索尼等企业生产受阻 凸显中国供应端主导地位 [5] 产业升级成果 - 六大稀土集团协同作战终结价格受控局面 实现产业链自主定价权 [6] - 江西冶炼厂可将矿石纯度提至99.9999% 达到全球顶尖水平 [6] - 环保治理与资源循环技术同步发展 形成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9][10]
打破中方稀土垄断?澳企掌握重稀土分离技术,但加工效率暴露弱点
搜狐财经· 2025-05-18 11:23
2025年5月16日,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官网一则公告引发全球震动:声称在马来西亚工厂首次实现"氧化镝"分离技术突破,并计划下 个月量产"铽"。 这两个被中国列入4月4日出口管制清单的战略金属,是制造电动汽车电机、战斗机传感器和风力涡轮机的核心材料。 就在西方媒体高呼"中国垄断终结"之际,财报数据和产业真相却撕开了这场豪赌的底牌——莱纳斯的生产成本竟是中国企业的两倍以 上,而它的年产量仅相当于中国总量的5%。这场看似热闹的稀土突围战,实则是西方在技术壁垒与成本困局中的挣扎缩影。 莱纳斯CEO宣称的"全球唯一非中国重稀土分离商"头衔,掩盖了一个致命问题:规模。中国北方稀土年报显示,其单位稀土氧化物 (REO)生产成本仅为4-7美元/千克,而莱纳斯高达10-15美元/千克。 性废水处理问题常年遭居民抗议,被迫将部分工序迁回澳大利亚,导致物流和管理成本激增。从产量看,中国每年分离1.5-2万吨重稀 土,进口回收另增1-1.5万吨,而莱纳斯规划的年产能仅1500吨,不及中国单家头部企业的零头。 正如美国陆军副参谋长克里斯托弗的坦承:"F-18战机导弹传感器所需的铟锑金属完全依赖中国技术,我们连替代方案的影子都没看 ...
《大国博弈》系列第八十五篇:以斗争求合作,中方打到美方筹码底线
光大证券· 2025-05-13 09:40
核心观点 - 中方持续斗争获阶段性胜利,特朗普减让关税开启中美经贸谈判,但美短期妥协是为逆全球化政策缓冲,未来美关税税率将永久性上升[2] 日内瓦会谈成果 - 美方取消91%对华加征关税,中方取消91%反制关税;美方24%对等关税暂停91天,保留10%,中方相应暂停24%关税,保留10%[4] - 中方暂停或取消4月2日后对美非关税反制措施,2月及3月非关税反制因美20%芬太尼关税未取消而不在范围内[6] - 中美建立经贸磋商机制,中方代表何立峰,美方代表斯科特·贝森特和贾米森·格里尔[7] 美方情况 - 美与多国谈判进展慢,仅与英达成“面子工程”协议,与日谈判停滞,欧盟计划对950亿欧元美进口产品反制[8] - 美多项经济数据转弱,消费谨慎、投资不佳、财政赤字扩大,经济滑向“滞胀”[14] - 关税冲击成本或先于制造业回流影响摇摆州,密歇根州等制造区受关税扰动大[14] 资产价格与风险 - 短期全球开启risk on交易,风险资产涨、避险资产交易热情暂歇,但美逆全球化趋势影响资产定价和资金流向[3][16] - 存在美国经济回落通胀回升、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升级、国内经济下行政策力度不及预期风险[17]
收到中方警告后,韩国外长当着美方表态,对外释放信息量大
搜狐财经· 2025-05-07 15:10
韩国与美国贸易磋商 - 韩国正寻求在7月8日前与美国达成协议以避免加征关税 双方在华盛顿举行"2+2"会谈 [1] - 半导体是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基石 2024年占出口总额的20.8% 远超汽车、船舶等传统优势产品 [3] - 汽车是韩国对美第一大出口品类 2024年对美出口额达347.4亿美元 占整体汽车出口额的49.1% [3] 韩国支柱产业受冲击 - 半导体和汽车两大重要出口产业已遭到国际贸易环境剧烈变动的冲击 直接影响韩国出口经济 [3] - 美国前副国务卿要求韩国以造船业为条件与美国磋商 并要求配合美国的涉核武相关决策 [3] - 韩国外长对美国的关税政策提出质疑 表示支撑多边贸易体制的是共同繁荣信念 而非零和博弈 [3] 韩国外交政策立场 - 韩国外长明确表示 没有任何国家愿在中美之间作出二选一的抉择 也不希望看到美中战略竞争演变为"零和博弈" [3] - 韩国政府外交政策深受美国影响 优先定位于韩美同盟 与中国接触是为了防止强国间爆发战争和自身利益 [5] - 韩国等小国的"表态中立"本质是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 既不愿放弃美国安全保护 又无法承受与中国经济脱钩代价 [5] 韩国对美贸易态度变化 - 在特朗普出台对等关税政策后 韩国第一时间表明希望通过谈判达成协议 [7] - 韩国代总统韩德洙声称不会与中国共同反击美国关税 认为与中国日本的三方合作未必让韩国受益 [7]
日本和美国的第2轮关税谈判结束了,这次谈判很有意思
搜狐财经· 2025-05-05 02:05
文章核心观点 - 日本在美日第二轮关税谈判后一反常态沉默,其后续发声及策略调整显示在谈判中从被动变主动,态度越来越强硬,这场博弈结果将影响日美贸易关系和亚太格局 [1][3][11] 谈判情况 - 5月2号美日第2轮关税谈判结束,东京异常安静,无通稿、细节和完整成果通报,仅赤泽亮正称“坦诚且富有建设性” [1] - 未来第三轮谈判开启时间未确定,每次磋商都在改变格局 [13] 日本态度转变 - 从财务大臣到首相在谈判前后陆续发声,力度和用词明显升级,加藤胜信称日本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是“一个筹码”,首相石破茂表示绝不能接受对日本汽车加税,不会为仓促达成协议损害国家利益 [3] - 日本从沉默到发声,放慢节奏,从被动变主动,开始考虑拖延谈判,时间越接近7月参议院选举越难妥协 [5] 日本策略考量 - 若现在签协议可能在制造业上让出关键利益,影响自民党选情,延后谈判更稳,还能给谈判代表更多操作空间 [7] - 日本不配合美国“符合自身节奏”的谈判需求,公开抛出国债牌,虽短期难动用国债,但释放信号已达效果 [7][9] - 日本释放信号时间点精准,先全程低调,谈判结束当日集中发声,以静制动后强势反转 [9] 事件影响 - 日本在关乎核心利益时态度更清晰强硬,是老牌经济体在大国博弈中守底线的挣扎,结果将影响日美贸易关系和亚太格局 [11] - 区域谈判绕不开中国变量,日本的选择会波及中国,需保持关注 [11]
服装产业链外迁,没那么简单
创业邦· 2025-03-07 11:36
文章核心观点 - 服装纺织产业链外迁是重大命题,需审慎对待,行业应从本质出发探寻新技术与模式代际领先,击破贸易保护主义桎梏 [2][3][23] 三重战略意义 产业价值维度 - 纺织业是中国创造外汇与容纳就业的中流砥柱产业,2024年出口额3011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额8.6%,贸易顺差1487亿美元,占贸易顺差总值19.4% [5] - 纺织业提供大量低门槛岗位,2024年占就业人数占工业整体的7.7%,占制造业的8.4% [7] - 围绕服装纺织产业的关税博弈是大国博弈重要构成,美国小额包裹关税政策折射其对“50万美国纺织业岗位”的关切 [7][9] - 纺织产业链难以复制,产业链内部上下游协同发展至关重要,裂隙出现会引发连锁反应 [9][11] 经济规律维度 - 产业链外移具有不可逆性,关乎国力变迁,如英国去工业化后“再工业化”举步维艰,制造业对GDP贡献率从1990年的17.1%降至2022年的9.4% [12][14] 时代潮流维度 - 持续增强制造业竞争力是中国叙事的应有之义,关税政策是美国削弱中国制造业的手段,产业迁移代价高昂 [15][16] 一些引申思考 - 特朗普关税大棒挤压中国纺织业跨境企业利润空间,企业应通过研发和深耕产业形成比较优势突破贸易壁垒 [19][20] - 中国服装产业遵循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双螺旋式演进路径成长,当前面临挑战本质是经济周期使然 [20][21] - 纺织业是人类不可替代的需求,美国关税政策可能引发通胀,或在未来6 - 9个月内重新评估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