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

搜索文档
营销技术投入大回报小?可能是这几点没做好
36氪· 2025-07-07 09:11
营销技术投资与成效差距 - 企业在营销技术上投入巨大但成效参差不齐,49%受访者表示实际效果与预期不符[3] - 44%已购置的营销技术工具闲置未用,平均影响分数仅为4.7分(满分7分)[3] - 对操作层面的过度关注导致投资与绩效脱节,需转向组织层面的系统性管理[1][3] 营销技术预算趋势 - 公司计划将24%营销预算用于营销技术,31%受访者预计未来五年支出增长55%[3] - 营销技术支出与绩效无直接关联,并非投入越多成效越大[4] 提升营销技术效能的十大最佳实践 1 **战略目标定位** - 出于战略动机(如提升客户价值)实施营销技术的组织,工具使用率高出20%[4] 2 **跨部门整合** - 营销技术在全公司应用时影响力从4.2分提升至5.4分(7分制),需覆盖营销/销售/客户洞察等6大领域[5] 3 **人才优先策略** - 企业对营销技术人才关注度最低(4.1分),远低于优化现有工具(5.3分)[5] - 需建立持续学习文化并制定专门培训计划[6] 4 **AI技术融合** - 生成式AI在15%营销活动中被使用,高频使用者(32.1%活动)技术影响得分高出10-20%[8] 5 **营销主导权** - 营销部门主导技术举措的公司(占66%),影响力比其他部门主导时高25%[8] 6 **长期指标优化** - 关注长期指标(如客户终身价值)的公司技术提升更显著,但仅30%公司使用此类指标[8] 7 **创造力驱动** - 创造力评分提高会直接增强营销技术影响力,尤其在品牌/客户关系管理领域[9] 8 **客户中心化** -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任务中得分高的公司,营销技术绩效更优[10] 9 **定期技术审核** - 仅30.9%公司每半年审核营销技术,超半年未评估的公司技术影响力显著下降[10][11] 行业数据洞察 - 营销技术平均影响分数为4.7分(7分制),31%企业预计未来五年相关支出增长55%[3] - 生成式AI高频使用者技术影响得分比低频使用者(4.3%活动)高10-20%[8]
伦敦大学学院Echo Zhang:AIGC是一面照见创意、价值与信任的镜子
环球网资讯· 2025-07-06 14:39
AIGC技术定义与发展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指能够生成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的算法工具,代表产品包括ChatGPT、Midjourney和DALL·E [2] - 人工智能发展经历四波浪潮:符号推理→统计学习→深度学习→当前AIGC作为"共创伙伴"阶段 [3] - AIGC被文化学者定义为"文化软件",正在重塑数字时代的文化表达与传播方式 [3] AIGC行业应用 教育领域 - AI可动态调整学习难度并按需生成个性化学习资料,提升教育包容性与灵活性 [4] - 主要风险包括学生过度依赖导致批判性思维弱化,以及技术分布不均加剧数字鸿沟 [4] 医疗领域 - AI生成诊断报告和图像分析工具显著提升医疗效率,例如Google DeepMind的MedGemma模型可处理多模态医疗数据 [4] - 商汤科技推出"大医"模型,具备生成医疗报告、解释诊断结果和模拟智能问诊功能 [4] AIGC社会影响 - 在媒体行业导致信息污染与虚假内容泛滥,创意产业面临AI作品版权归属争议 [5] - 对文字、设计、客服等岗位产生潜在替代效应,引发职场结构性变化 [5] - 核心挑战在于AIGC可能引发社会信任危机,需要建立技术应用的伦理框架 [5] AIGC发展理念 - 技术本质是数据重组而非创造,最大价值体现在人类与AI的协同创作场景 [3] - 需通过跨领域合作(技术+艺术)释放创意潜力,实现"更加人性化"的技术发展方向 [3][5]
香港人工智能发展未来可期
经济日报· 2025-07-06 06:15
香港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 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发布HKGAI V1大模型,标志香港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 [1]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是大语言模型,其功能包括语言理解生成和知识采集存储 [1] - 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要素是算力、算法和数据,其中数据资源是核心问题 [1] 香港政府支持政策 - 香港特区政府计划拨款10亿港元建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 [2] - 2024年12月香港最大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投入使用,数码港人工智能实验室同步启用 [2] - 超算中心将汇聚算力、数据及算法技术人才,数码港提供创新平台 [2] 香港竞争优势 - 香港拥有世界一流教育研究机构,各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独到成就 [3] - 香港注重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丰富 [3] - 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研发活跃地区 [3] 技术发展趋势 - 生成式人工智能重点在于如何让有限语料发挥更大作用 [1] - 基于实证的语言学方法和语义标注是重要发展方向 [1] - 人工智能产品发展依赖标准化,特别是数据标准化 [3]
马克·库班预言:AI将催生全球首位万亿美元富豪
搜狐财经· 2025-07-06 00:25
人工智能重塑财富格局 -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将催生全球首位万亿美元富豪 该创新者可能正在以全新方式利用AI技术 [1] - 生成式AI已开始自动化处理日常任务 部分用户将其视为虚拟伴侣获取情感支持 [3] - AI在数据分析领域展现核心优势 电商平台通过个性化推荐直接提升收入 [3] AI技术变革商业生态 - 制造业智能机器人实现自主操作 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人工错误率 [3] - 企业运营采用AI聊天机器人 提供24小时服务同时降低运营成本 [3] - AI处理海量消费者行为数据 挖掘出具有商业价值的市场洞察 [3] 创业生态重构 - AI技术大幅降低创业门槛 仅需笔记本电脑和网络即可开展业务 [4] - AI工具在研究、邮件处理、销售沟通等方面提供专业级支持 [4] - 创业者利用AI进行市场调研和竞品分析 优化营销方案提高转化效率 [4] 创意产业转型 - AI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创作 缺乏对情感和创意的深层理解 [4] - 创作者结合AI生成初稿与人类智慧 实现创意与技术融合 [4] - AI在创意领域主要扮演辅助角色 放大人类创作能力 [4]
英伟达,直逼4万亿
半导体芯闻· 2025-07-04 18:00
英伟达市值表现 - 英伟达市值周四达到3.92万亿美元,一度有望成为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公司[1] - 股价早盘上涨2.4%至160.98美元,使市值超过苹果2024年12月26日创下的3.915万亿美元纪录[1] - 最新股价上涨1.5%至159.60美元,市值达3.89万亿美元[1] - 过去四年市值增长近八倍,从2021年的5000亿美元增至近4万亿美元[4] - 目前市值超过加拿大和墨西哥股市总和,也超过英国所有上市公司总和[4] 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 - 英伟达是高端人工智能芯片设计领域的领先企业[1] - 微软、亚马逊、Meta、Alphabet和特斯拉等科技巨头争相建立AI数据中心,刺激对英伟达处理器的巨大需求[3] - 微软、Meta、亚马逊和Alphabet预计未来几个财年将投入约3500亿美元资本支出,高于本财年的3100亿美元[6] - 这些公司贡献了英伟达40%以上的营收[6] - 英伟达占标准普尔500指数的7%,与微软、苹果、亚马逊和Alphabet共占该指数的28%[5] 产品与技术优势 - 最新芯片在训练最大AI模型方面取得进展,刺激产品需求[3] - Blackwell GPU系列推出和下一代Rubin架构预览激发投资者对产品领先地位的兴奋[7] - 每个GB300 NVL72机架可提供1.1 ExaFLOPS的密集FP4推理和0.36 ExaFLOPS的FP8训练性能,比GB200 NVL高出50%[11] - CUDA软件平台和开发工具生态系统已成为行业标准,为英伟达带来战略优势[15] 财务表现与增长预期 - 截至2025年4月的第一季度营收为441亿美元,环比增长12%,同比增长69%[7] - 预计第二季度销售额将达到45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50%[7] - 预期市盈率约为36倍,高于AMD等同行的22倍,但低于自身80倍的峰值[8] - 分析师预计市值今年夏天将达到4万亿美元,未来18个月内可能达到5万亿美元[16] 市场影响与行业趋势 - 英伟达市值增长凸显华尔街对生成式AI技术普及的巨大押注[4] - 科技股下半年预计表现强劲,未来三年企业和政府在AI技术和用例方面的支出将达到2万亿美元[16] - 半导体行业向AI相关发展,英伟达取代英特尔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中的地位[17]
不死的程序员
AI科技大本营· 2025-07-04 17:00
文章核心观点 - 计算机技术演进史上,"程序员即将被机器取代"的预言反复出现,但程序员职业始终未被取代,反而不断进化[1][2] - 历史上共出现八次主要的"程序员替代论"浪潮,每次技术革新都重塑而非消灭程序员角色[2][57] - 程序员"不死"的核心逻辑在于:技术抽象降低创新成本,催生更复杂的系统性需求,需求增速超过生产力提升[57][58] 自动化的黎明(1950年代) - 早期程序员是数学家和逻辑学家,需手动填写八进制码并穿孔成卡片,工作极其繁琐且容错率低[3][4] - 格蕾丝·霍珀开发首个编译器A-0系统,实现英语指令到二进制码的自动翻译,初衷是降低技术门槛[6] - FORTRAN语言让科学家直接用数学公式编程,编译器技术引发第一轮"程序员替代论"[8] - 实际结果:催生全新软件程序员职业,编程效率提升(核反应堆程序从数周缩短至几小时),行业规模爆炸式增长[10][11] 意大利面条仍然是意大利面条(1960-70年代) - COBOL语言设计目标让非专业管理人员编写程序,语法刻意模仿英语散文[12] - 现实证明语言可读性无法消除逻辑复杂性,COBOL催生高度专业化的第一代"码农"[12][13] - 程序员认知负担从"机器复杂性"转向"领域和应用复杂性",需处理遗留系统"屎山"代码[16][17] 声明式编程革命(1970-80年代) - 第四代语言(4GL)承诺"只需声明结果而非过程",SQL等工具让非程序员生成报表[18][20] - 实际局限:4GL是领域特定语言,核心系统仍需专业开发者用过程式语言构建[21] - 形成双轨体系:业务分析师使用高层工具,专业开发者维护底层基础设施[22][23] 可视化编程与软件工厂(1980-90年代) - CASE工具试图通过绘制模型图自动生成代码,IBM等巨头投入巨资推广"软件工厂"概念[24][25] - 失败原因:模型定义难度高于直接编码,生成代码效率低下且无法覆盖复杂逻辑[26][27] - 行业认识到软件开发瓶颈是认知性而非语法性[28] 快速应用开发(1990年代) - Visual Basic采用拖拽控件方式,全球开发者达350万(C++开发者10倍),赋能"超级用户"[31][32] - 行业分层:应用开发者用RAD工具快速响应需求,系统开发者用C++构建底层组件[36][37] - 催生第三方组件市场,形成"为程序员服务的程序员"新生态[38][39] 全球化与外包浪潮(2000年代) - 经济驱动替代论:离岸外包将编码视为可商品化劳动,发达国家保留架构设计[40][41][43] - 现实问题:时区文化差异导致沟通成本激增,凸显软件开发中沟通协调的核心价值[44] - 行业重新评估程序员价值,软技能成为不可外包的硬实力[45] 低代码/无代码运动(2010年代) - 低代码平台赋能"公民开发者",Gartner预测其数量将超专业开发者4倍[46][47] - 实际作用:治理"影子IT",IT部门通过分层控制实现业务用户自助开发与系统安全的平衡[48][49] AI时代的新挑战(当前) - 大语言模型三秒生成代码的能力引发第八轮替代恐慌,但存在上下文理解不足、创造性缺失等边界[50][54] - 核心问题:AI无法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担责,人类工程师仍需最终审查与系统设计[55][56] - 未来趋势:机械编码员价值稀释,具备业务理解与系统设计能力的工程师更稀缺[59]
协同并进,各擅胜场,南方报业媒体矩阵焕新出击
南方农村报· 2025-07-04 12:07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整体战略 - 实施媒体多品牌战略,打造南方日报、南方杂志、南方网、南方农村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一批名报名刊名网,特色各异 [1] - 全面挺进互联网主战场,实施"融合创新计划",成立集团融合运营委员会,统筹各媒体、各业务单元融合发展工作 [1] - 完善内容一体化生产、传播一体化运营、技术一体化支撑、经营一体化统筹运行机制,打造"双一流"高水平新型主流媒体集团 [1] - 各媒体单元协同并进、错位深耕,构筑起报刊网端微屏联动的高水平全媒体传播体系 [1] 南方杂志社 - 立足强化省委机关刊职责,打造全国省级党刊第一方阵排头兵 [2][3] - 深耕本地资源、服务广东全面深化改革,统合重构理论评论与党建板块,打造"南方理论传播全媒体主阵地" [5] - 强化用户服务驱动内容生产传播,培育新媒体品牌栏目和产品,打造南方党建智库运营体系 [5] - 推动采编队伍100%转战互联网主战场,助力其向"全媒内容官""全景运营师"转型 [6] 南方新闻网 -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为驱动,建设全国领先的科技型主流网络媒体 [8] - 推动网站和客户端向智能语料库转型,构建"粤数港"人工智能语料库,推出新闻大模型应用newsGPT [10] - 推进"学习+新闻+政务"智能化升级,打造"粤政通问"和"粤政通"平台 [10] - 建强"头啖汤""有一说一"品牌,优化"南方网评"频道建设,升级谣言鉴别智能应用"南方AI破谣局" [10] - 构建"网信创新人才库",选拔培育传播、网安、技术、运营4支专才队伍 [10] 南方农村报社 - 围绕"聚焦'三农',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的定位,构建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 [12] - 强化核心内容生产,开辟"乡野时光机"等全流程AI生产栏目,培育"陈皮新说""水产有种"等垂类评论IP [14] - 建强垂类矩阵,"南方农村报""大国农业"等4个百万级账号向千万级挺进 [14] - 构建农产品品牌运营管理体系和服务生态圈,发布农产品品牌价值榜单 [14] - 推动"南品北上 北品南下",建设广东农产品走向全国、各省农产品进入大湾区的桥头堡 [14] 南方周末报社 - 建立完善报网端一体化采编运营机制,持续巩固《南方周末》头部市场化机构媒体地位 [15] - 以"南周双质"内容建设为根本,以付费发展为特色,推动《南方人物周刊》打造"人物生态圈+用户社群"的新型人物杂志 [15] - 再次修订采编考评办法,指挥棒进一步向优质内容倾斜 [17] - 南方周末客户端打造全国领先的"新闻+人文"移动互动内容社区 [17] 南方都市报社 - 坚持移动优先,整合报网端编辑团队,成立一体化融媒编辑部,打造全国领先的新型都市媒体 [18][19] - 升级打造官方客户端"南都N视频",努力打造成为民生类、时尚化、年轻态、视频化、交互性头部传播平台 [20] - 构建"南都快评+ N视评+南都社论"等多维产品矩阵,输出南都观点 [22] - 依托"微文明之星""南都街坊口碑榜"等优势项目,打造微文明线索征集平台和第三方民生实事评价评议品牌 [22] - 推出"百剧千行共创计划",创作、孵化百部微短剧精品 [22] 广东教育杂志社 - 实施"媒体+教育"计划,探索思政育人体系与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23][24][25] - 全方位构建与广大学校、师生、家长的链接,形成分层分类、多维互动的深度链接体系 [27] - 重建服务能力、重构业务形态、重辟发展路径,全面提高服务教育、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综合能力 [27] - 依托南方+客户端建设覆盖全省的青少年成长服务数字平台 [27]
浙江移动上线“多语种数字人视频带货”应用,助力跨境电商新飞跃
搜狐财经· 2025-07-03 15:36
多语种数字人视频带货应用 - 公司推出创新应用"多语种数字人视频带货",利用生成式AI技术为跨境商品直播提供高效营销解决方案 [3] - 应用操作简便,商户仅需输入产品关键词和录制简短口型视频,系统即可自动生成多语种产品介绍文案和视频 [3] - 系统支持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法语、德语等全球主要语种,覆盖世界主要市场 [3] 解决行业痛点 - 应用针对跨境电商商户面临的直播负荷重、语言障碍、高翻译成本等痛点设计 [4] - 义乌商户对24小时跨境直播需求迫切,传统方式需大量人力和时间投入 [4] - 应用显著降低直播成本,提高效率,商户仅需文字输入即可实现多语种直播 [4] 应用成效 - 商户反馈多语种视频在海外平台获得大量曝光和关注,帮助开拓新市场 [4] - 某家居用品商户订单量在使用后一个月内增长30% [5] - 玩具商家通过多语种介绍吸引不同地区采购商,产品销量大幅提升 [5] 技术体系支撑 - 公司依托全栈AI技术产品体系,从算力底座到MaaS平台、行业模型和智能体应用 [5] - 应用是AI技术在跨境电商领域的成功实践 [5] - 公司还实现"九天超融合一体机"、视联网、无人看店等创新技术落地 [5]
“人工智能+”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
经济日报· 2025-07-03 06:41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的战略意义 -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头雁"效应,中央明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以推动制造业升级[1] - 制造业面临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和国际供应链风险双重挑战,人工智能可重组生产要素、优化生产流程,提升全球竞争力[1][2] 制造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改革开放初期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形成国际竞争优势,近年因工资、土地成本上涨导致价格竞争力削弱[2] - 逆全球化与大国博弈加剧产业链外迁压力,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重塑优势[2]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制造业的路径 - 工业机器人已在汽车焊接、电子精密加工等领域显著提升效率,深度学习技术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3] - 生成式AI实现从感知到认知的跨越,DeepSeek等企业通过模型创新降低训练成本,加速应用落地[3] - 垂直大模型和具身智能技术实现"知识+经验+推理"闭环,推动智能制造自感知、自决策能力[3][4] 深度融合的三大核心逻辑 效率提升维度 - AI通过要素替代(如机器视觉质检)、良品率改善(预测性维护)、精准需求预测降低综合成本[5][6] - 中国连续多年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效对冲生产要素涨价影响[5] 产品创新维度 - 生成式AI快速生成产品设计方案,智能产品集成新功能并提高附加值[7] - 智能产品通过在线监测、个性化服务增强用户黏性,绿色设计降低能耗[7] 供应链优化维度 - AI实现产供销全链路数据连通,跨境电商平台增强中国供应链话语权[8] 新兴产业竞争力构建 - AI与颠覆性技术(如低空经济)融合形成新增长点,助力换道超车[9] 实践路径与政策建议 - 需突破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技术瓶颈,发展工业垂直大模型[10] - 超前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推动5G专网覆盖制造业园区[10] - 建设工业知识库与数据集,支持龙头企业开放垂直工业互联网平台[11][12] -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增设高校AI与智能制造交叉课程[12]
浦东创投、张江集团10亿联合战略投资智谱,上海加速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第一财经· 2025-07-02 14:21
上海人工智能战略布局 - 上海围绕制造、医疗、科学等5+6重点行业实施"模塑申城"工程,推动AI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深度融合 [1][3] - 浦东创投集团和张江集团联合战略投资智谱10亿元 [1] - 上海仪电牵头启动"算电模"新型基础设施合作,构建"能源+算力+模型+应用"产业闭环 [1] - 上海计划建设10万P级智算支撑体系,形成50个行业开放语料库 [3] 智谱公司发展动态 - 智谱开源发布新一代多模态模型GLM-4.1V-Thinking,在28项评测中23项达到10B级别最佳 [2] - GLM-4.1V-Thinking在18项任务表现持平或超越72B参数量的Qwen-2.5-VL [2] - 智谱上线Agent聚合平台"应用空间",并启动数亿元专项扶持计划 [2] - 智谱开放平台已聚集百万开发者,"模力社区"落地浦东千行百业场景 [3] 产业生态建设 - "模力社区"已集聚近70家垂类大模型企业,其中25家完成安全备案 [1] - 上海通过发放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等政策赋能企业 [3] - 上海重点支持金融科技、生物医药、具身智能、智能制造等场景应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