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模型
搜索文档
腾讯、蔚来涨逾2%,美的集团前三季度归母净利同比增长19.51%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30 13:29
公司表现 - 小鹏汽车-W股价上涨3.22% [1] - 腾讯控股股价上涨2.40% [1] - 蔚来-SW股价上涨2.29% [1] - 美的集团股价上涨2.02%,其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约为378.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51% [1] 市场指数 - 恒生指数午盘微涨0.54%,报26487.38点 [2] - 恒生科技指数微涨0.31% [2] -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微涨0.53% [2] - 市场半日成交额为1787.01亿港元 [2] 行业趋势与估值 - 港股科技板块正迎来价值重估的关键阶段 [1] - 中国生成式AI用户规模井喷,超过90%用户首选国产大模型,本土科技企业成为最大受益者 [1] - 港股科技龙头是AI产业链的核心建设者,覆盖软硬件、造车新势力、创新药等高增长领域 [1] - 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市盈率显著低于A股创业板指,横向折价超过40% [1] - AH股溢价指数持续收敛 [1] 资金流向 - 南下资金与全球资本形成共振,推动港股科技板块估值修复 [1] - 四季度港股科技板块兼具成长性与估值优势,是布局“新质生产力”的理想选择 [1]
今日视点:5亿用户叩开智能时代的大门
新浪财经· 2025-10-23 06:21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6月,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 [1] - 与2024年底相比,用户规模在半年内增长2.66亿,增幅高达106.6% [1] - 截至2025年8月,中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 [1] 技术成熟度与产品竞争力 - 已形成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1] - 国产AIGC产品在逻辑推理能力、多模态能力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模型推理成本显著降低 [1] - 超过90%的用户首选国产大模型 [1] 应用场景渗透 - 应用场景覆盖回答问题、日常办公、休闲娱乐、内容创作等多个领域 [1] - 技术应用正从消费端向生产端、从通用场景向行业核心场景纵深渗透 [1] - AIGC工具极大降低了专业内容生产门槛,小团队或个人可产出接近专业水准的内容 [3] 产业变革与生产逻辑重塑 - 生产逻辑从“流程驱动”进入“人机协同”,催生“生成式生产”模式 [2] - 人工智能不仅替代重复性劳动,更开始承担知识性、创意性工作的初级部分 [2] - 在研发领域,AIGC能通过挖掘数据和模拟场景发现新规律,极大压缩研发周期和成本 [2] 产业组织形态演变 - 产业组织从“链式生态”发展到“网状生态”,打破固有产业边界 [3] - 大模型通过API成为基础设施,中小企业可无需自建团队而按需调用AI能力 [3] - 催生出更加灵活的网络状生态和“去中心化”的生产与创作模式 [3] 企业竞争核心转变 - 企业竞争逻辑从“规模”转向“生态”,竞争焦点转向动态的数据生态和用户体验优化能力 [3] - 拥有丰富场景并能形成“用户使用-产生数据-优化模型”闭环的企业将建立动态护城河 [3] - 对于应用型企业,核心能力在于对垂直行业需求的深刻理解及与业务场景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能力 [3]
前三季度GDP增长5.2%,这“稳稳的幸福”来之不易
搜狐财经· 2025-10-21 19:38
宏观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01.5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 [1] - 三季度经济总量达35.5万亿元,超过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24年全年经济总量 [1] - 前三季度创造的经济总量已与"十三五"最后一年全年经济总量相当 [1] 新产业与新质生产力 - 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动车组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8%、16.3%、8.6% [2] - 规模以上锂离子电池制造、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电机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9.8%、22.9%、17.1% [2] -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 消费市场与内需潜力 -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0个百分点 [2] - 全国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已突破830万份,相当于每天有超3万人申请换新车 [2] - 中秋和国庆假期国内出游8.88亿人次,群众体育赛事、演唱会、音乐节等人气十足 [3] 绿色产业与出口动能 - 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7%、46.9%、14.0% [3] - 规模以上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3] - 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 [3] 经济先行指标 - 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2个月回升 [3] - 10月上旬流通领域一些重要工业品价格继续回升,有利于企业盈利状况改善 [3]
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呈爆发式增长 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证券日报网· 2025-10-19 19:10
行业用户规模与普及率 - 截至2025年6月,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 [1] - 2025年上半年用户规模增长2.66亿人,半年增长率达106.6% [2] - 核心用户群体为40岁以下中青年,占比74.6%,以及大专、本科及以上高学历用户,占比37.5% [2] 行业应用与产品发展 - 超过90%的用户会首先选择使用国产大模型 [2] - 截至2025年8月,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63款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 [3] - 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搜索、内容创作、办公助手、智能硬件,并在农业、工业制造、科学研究等领域积极探索 [3] 产业体系与技术发展 - 已形成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产业链覆盖芯片、算力、数据、平台、应用等环节 [4] - 截至2025年4月,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157.6万件,占全球申请量的38.58%,位居全球首位 [4] - 具身智能被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列为未来产业,成为上半年投融资热点,相关产品在教育、医疗、线下服务等场景应用 [4] 未来发展趋势 - 模型集成将打造人工智能新形态,开源社区为技术进步提供新动力 [1] - 具身智能给用户带来交互新体验,智能体拓展人工智能能力新边界 [1] - 完善治理让人工智能迈上新台阶 [1]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超五亿人 超九成用户首选国产大模型
经济日报· 2025-10-19 06:11
行业用户规模与普及率 -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 [1] - 超九成用户首选国产大模型 [1] 行业应用与产品发展 - 截至2024年8月,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63款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 [1] - 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搜索、内容创作、办公助手、智能硬件等多种场景 [1] - 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积极探索 [1] 产业体系与技术实力 - 已形成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2] - 产业链覆盖芯片、算力、数据、平台、应用等各环节 [2] - 截至2024年4月,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157.6万件,占全球申请量的38.58%,位居全球之首 [2]
本轮A股牛市阶段性复盘及展望:科技铸就信心
平安证券· 2025-10-13 13:23
总量观点:牛市仍有空间,科技板块主导 - 本轮牛市与2014-15年宏观背景相似,由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流动性充裕驱动,企业盈利改善仍需等待[10] - 当前行情泡沫指标(如估值、成交热度、杠杆资金)虽处历史较高分位(如Wind全A PE分位89.89%),但较2014-15年最高值仍有空间(如PE距历史高位空间234.97%)[23][27] - 上证指数当前涨幅39.0%,较2014-15年牛市第一目标位涨幅73.5%仍有空间;科创50当前涨幅118.9%,较创业板指同期涨幅162.5%有向上空间[12][18] - 电子、计算机、传媒等涨幅领先行业(涨幅分别为121.0%、82.2%、80.6%)存在业绩支撑,2025年中报净利润增速达31.1%、40.8%、28.8%[19][32] - 电力设备、社会服务、美容护理、有色金属等行业具备相对配置价值,而商贸零售、汽车、通信等行业存在高估[32] 行业观点:科技产业领涨,周期与消费结构性机会 - 电子行业涨幅121.0%,AI算力需求驱动细分领域如元件涨幅达181.7%,半导体净利润增速37.4%[36][39] - 计算机行业涨幅82.2%,AI算力与应用主题驱动,IT服务板块净利润增速138.8%[44][48] - 传媒行业游戏板块涨幅144.6%,PE处于历史65%分位,低于行业整体估值分位73.2%[55][58] - 新能源行业涨幅72.0%,固态电池等新技术驱动,电池板块涨幅103.3%[60][63] - 有色行业涨幅67.1%,贵金属和工业金属受宏观与基本面共振驱动,能源金属净利润增速1389.3%[79][82] - 商贸零售涨幅54.1%,权重股如小商品城涨幅130.58%驱动,但需关注资金偏好变化[88][92] - 医药生物涨幅44.7%,政策与创新突破驱动,医疗服务子板块涨幅77.3%[98][101]
中国“人工智能+”行动明确产业智能化跃迁路线图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20:57
国家战略规划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系统规划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的实施路径 [1] - 提出三阶段目标:2027年人工智能在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2030年形成重要增长极 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阶段 [2] - 围绕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等六个方面组织实施重点行动 [2] 产业发展现状 - 人工智能产业正经历全球格局重塑关键阶段 技术研发从单点突破转向体系化创新 [1] - 应用场景从消费端向科技、交通、医疗等各领域渐进式渗透 [1] - 国产大模型能力已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开源普惠生态逐步形成 [1] 产业融合方向 - 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全要素、全链条、全场景"深度融合 [3] - 核心是利用人工智能作为"倍增器"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改造升级 [3] - 催生底层架构和商业逻辑完全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新业态 [3] 应用领域进展 - 当前应用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 第一产业应用仍相对不足 [2] - 将加速AI技术向千行百业深度渗透 重点推动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交通等领域变革 [3] - 人工智能进入产业应用关键阶段 需在生产力提升角度发力实现技术进步增量向经济发展增量转化 [1] 基础优势条件 - 中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 [1] - 具备多学科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人才基础 [1] - 培育"智能原生企业"成为地方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关键 [3]
招商策略:中长期角度下关注新科技周期下,全社会智能化的进展
新浪财经· 2025-08-25 23:03
短期关注赛道 - AI应用赛道具备边际改善潜力 [1] - AI硬件赛道具备边际改善潜力 [1] - 非银金融赛道具备边际改善潜力 [1] - 国防军工赛道具备边际改善潜力 [1] - 创新药赛道具备边际改善潜力 [1] 中长期投资主线 - 关注新科技周期下全社会智能化进展 [1] - 关注大模型持续迭代趋势 [1] - 关注算力基础设施与AI生态完善进程 [1] - 关注AI商业模式落地进展 [1] - 关注AI对消费电子领域赋能机会 [1] - 关注AI对机器人领域赋能机会 [1] 国产替代周期 - 关注国产大模型产业链自主可控机会 [1] - 关注国产AI应用与算力产业链自主可控机会 [1] - 关注国产集成电路产业链自主可控机会 [1] 双碳周期领域 - 关注光伏全产业链降本增效机会 [1] - 关注风电全产业链降本增效机会 [1] - 关注储能全产业链降本增效机会 [1] - 关注氢能全产业链降本增效机会 [1] - 关注核电全产业链降本增效机会 [1] - 关注电动智能汽车渗透率提升趋势 [1]
去年广州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1.3%
中国经济网· 2025-08-18 12:27
广州数字经济发展 - 2024年广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4470.30亿元,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9.8% [1] - 数字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达14.41%,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省、全市经济水平,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1.3% [1] - 数字经济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培育产业新动能新优势方面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1]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正在重塑现实、定义未来,成为国际竞争新高地和经济发展新引擎 [1] - 具身智能呈现三大特点:新技术加速迭代、万亿级市场新蓝海加速开启、重点城市布局新赛道加速兑现 [1] - 大模型特征在于多模态、多场景、多任务,其发展基础在于算力和数据 [2] 人工智能应用与挑战 - 国产大模型已广泛应用于民生服务、生物科学、金融、智能建筑、人力资源管理、心理治疗等领域 [2] - 应用过程需注意AI幻觉和隐私保护等问题 [2] - 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技术难、监管弱、成本高、场景少的困境 [2] 人形机器人发展前景 - 人形机器人发展经历技术探索、功能突破、高动态发展3个阶段 [2] - 未来需以低成本高效率的远程控制机器人模式实现商业应用数据采集 [2] - 广州可考虑建立"人形机器人与都市生活"展厅和示范应用区推动产业发展 [2]
广州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预计突破5000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8-14 21:21
全球数字经济增长预测 - 2025年全球数字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8% [1] - 2025年广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将突破5000亿元 同比增长约10%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5% [1] 广州数字经济现状 - 2024年广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4470.30亿元 同比增长9.8% 占全市GDP比重14.41%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61.3% [3] - 累计开通5G基站超10万座 5G用户达2098.8万户 5G个人用户普及率居全国主要城市首位 [3] - 人工智能领域30家企业被评为广东省大数据骨干企业 13家被评为人工智能骨干企业 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3] - 14个行业大模型通过备案 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集聚超3.6万家企业 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3] - 低空经济企业超4000家排名全国第二 2024年直播电商零售额达5171亿元 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超1400万个 [3]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 具身智能呈现新技术加速迭代 万亿级市场蓝海开启 重点城市布局兑现三大特点 [4] - 具身智能有望成为新一代高科技终端产品 处于中试验证向产业化过渡阶段 [4] - 人工智能正由单一能力向通用智能演进 大模型原生应用激增 具身智能 脑机接口加速发展 [4] - 国产大模型已广泛应用于民生服务 生物科学等领域 [4] 广州数字经济未来规划 - 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 "+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为双引擎的"一体两翼"体系 [5] - 人形机器人产业3-5年培育稳固产业链群生态 近期优先工业场景协作应用 中期拓展现代服务业场景 中远期实现千行百业运用 [5] - 系统建设数据流通 交易 计算等基础设施 依托琶洲 南沙等平台培育产业集群 [5] - 强化人工智能大模型核心技术攻关 实施"大模型+"行动 在智能网联汽车 智慧医疗等领域建立创新联合体 [5] - 加大半导体 智能网联汽车 量子科技等领域布局 助力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