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空间智能
icon
搜索文档
特斯联升级三大战略构建空间智能
和讯· 2025-05-03 18:00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营收大幅上涨、客户数量持续增长、降本增效成果显著,业务聚焦发力空间智能,整体呈现积极发展势头,充足资金储备为冲刺 IPO 提供财力保障 [1][2]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 年营收 18.43 亿元,相较 2023 年同比大幅提升 83.2%,2022 - 2024 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 58.0% [1] - 2024 年三费费用率由 2023 年的 76.9% 下降至 45.0%,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 2022 年的 238 天、2023 年的 180 天,2024 年进一步缩短至 104 天 [1] 收入结构与客户情况 - 2024 年 AI 产业数智化业务收入自 2023 年的 6.24 亿大幅上涨 162.9% 至 16.4 亿,占全年总收入的 89% [2] - 年度总客户数量由 2023 年的 330 个提升至 342 个,其中 255 个来自产业数智化业务,约占总客户数量的 74.5% [2] - 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在手订单金额达 23 亿元 [2] 新增投资情况 - 特斯联 D++ 轮投资获得所得款项 6.55 亿元,新入股股东包含青岛汇铸、诺哲瑞英等 [1] 战略板块情况 - 招股书中更新三大战略板块:AIoT 领域模型、AIoT 基础设施及 AIoT 智能体,全面发力空间智能 [2] - 生成式 AI 与大模型的结合为空间智能发展带来全新机遇,AIoT 智算基础设施与领域模型组合叠加多模态大模型驱动的 AIoT 智能体,或成 AIoT 侧推动空间智能发展的高效路径 [2] - 以 AIoT 起家的公司天然具备软硬结合基因,贯通顶层模型、应用及底层基础设施的业务是独特优势 [2]
特斯联更新招股书:年营收超18亿、大涨83.2%,瞄准空间智能
36氪· 2025-04-30 23:32
行业趋势 - 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量预计突破300亿,AIoT作为人工智能与物理实体的超级连接器,正重塑产业格局 [1] - 5G、生成式AI、空间计算等技术交叉融合,推动AIoT迅猛发展 [1] - 中国AIoT企业展现出端侧AI算力突破、行业大模型沉淀、生态协同能力三大优势 [1] 公司业绩 - 公司2024年收入达18.43亿元,同比增长83.2%,2022-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58.0% [1] - AI产业数智化业务收入从2023年6.24亿大幅提升至2024年16.4亿,涨幅达162.9% [3] - 截至2024年底,公司订单金额已达23亿 [6] 业务布局 - 公司构建了覆盖AI产业数智化、AI城市、AI人居、AI能源等领域的AIoT场景矩阵 [3] - 形成AIoT领域模型、AIoT基础设施、AIoT智能体三大产品架构 [3] - AIoT领域模型基于DeepSeek融合基座,采用多模态技术路径,实现跨场景联动控制 [5] - AIoT基础设施以高效能绿色智算体为核心,适配DeepSeek系列模型 [5] - AIoT智能体依托具身智能机器人与穿戴设备,提升B、C端用户体验 [5] 市场拓展 - 产品覆盖全球160个城市,超800家客户端部署,拥有生态伙伴约1300个 [6] - 客户数量从2022年224个增长至2024年342个,客户结构优化 [6]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238天降至2024年104天 [6] - 围绕"一带一路"加速全球业务扩张,拓展海外版图 [6] 技术验证 - 在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公司泰坦系列机器人完成8.4万小时服务,对话超65万次,行程超32.2万公里,服务1250万名访客,无重大故障 [6]
特斯联更新招股书:2024年营收增速超83%,战略升级卡位空间智能万亿赛道
格隆汇· 2025-04-30 22:58
核心观点 - 特斯联2024年营收18.43亿元,同比增长83.2%,2022-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58.0%,成为AI行业增速最快的公司之一 [1][3] - 公司运营效率显著提升,费用率从2023年的76.9%下降至45.0%,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238天压缩至2024年的104天 [4] - 2025年D++轮融资获得6.5亿元,新股东包括青岛汇铸、诺哲瑞英等机构,上市前财力储备充足 [4] - AI产业数智化业务2024年同比增长162.9%至16.4亿,占总收入89%,客户数量从2022年224个增至2024年342个,在手订单约23亿 [5]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18.43亿元,同比增长83.2%,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3] - 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58.0%,展现强劲成长动能 [3] - 费用率从2023年76.9%优化至2024年45.0%,运营效率飞跃式提升 [4]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238天压缩至2024年104天,资金周转效率显著改善 [4] 业务布局 - AI产业数智化业务2024年同比增长162.9%至16.4亿,占总收入89% [5] - 形成"AIoT领域模型+AIoT基础设施+AIoT智能体"三位一体空间智能战略布局 [7][8] - 全球160座城市落地近万个空间智能项目,覆盖中国、阿联酋等市场,积累800多个客户 [8] - 绿色智算体已在徐州智算中心及摩托车行业上市厂商落地应用 [8] - 迪拜世博会期间泰坦系列机器人服务超84000小时,进行65万次对话,行程32.2万公里无重大故障 [8] 行业机遇 - 全球空间计算市场规模2024年约1495.9亿美元,预计2034年达10661.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1.7% [9] - 亚太市场空间计算年复合增长率22.2%,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9] - 行业数智化需求爆发,特斯联凭借领先产品和解决方案持续转化客户订单 [4] - 大模型技术普及为空间智能创造巨大想象空间,将重塑各领域生产方式 [7]
“六小龙”中首家启动上市进程,群核科技赴港上市获反馈意见
南方都市报· 2025-04-25 16:16
公司上市进展 - 群核科技拟赴香港上市 已获证监会反馈意见要求补充材料 [2] - 证监会要求公司补充说明股权架构搭建及返程并购合规性 包括外汇登记 境外投资等程序履行情况 [2] - 需说明2022年收购境内运营实体股权的定价依据 支付合规性及纳税情况 [3] - 需披露增值电信业务是否涉及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限制领域 [3]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主打产品为空间设计软件酷家乐及海外版Coohom 采用AI技术和GPU集群驱动的云平台 [2] - 按2023年平均月活跃用户计算 公司为全球最大空间设计平台 [4] - 商业模式采用订阅制 2022-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为6 01亿元 6 64亿元和5 52亿元 [4] - 同期经调整亏损净额持续收窄 分别为3 38亿元 2 42亿元和0 94亿元 [4] 公司发展背景 - 公司为"杭州六小龙"成员 是其中首家启动上市的企业 [2] - 创始人黄晓煌为英伟达前工程师 2011年与校友共同创立公司 [4] - 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营销及研发 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经营开支占比 [4] 监管关注重点 - 需说明公司数字产品涉及的信息内容类型及数据安全保护措施 [3] - 需披露用户信息收集规模及上市前后数据安全安排 [3]
大模型驱动空间智能综述:具身智能体、智慧城市与地球科学的进展
空间智能与大模型 - 空间智能是人类和机器对空间环境的感知、理解和运用能力,大语言模型(LLMs)展现出显著的空间智能潜力[2] - 大模型通过内化吸收(预训练数据)和外部调用(查询专业数据库)两种方式获取空间知识[3] - 大模型存在"幻觉"现象和知识动态更新困难等空间记忆方面的挑战[3] 空间推理能力 - 抽象空间推理包括定性空间推理、几何推理和图论推理三个关键方向[5] - 大模型在处理多步骤传递性推理和复杂几何逻辑推演时准确率显著下降[5] - 当前大模型主要利用语言建模能力"模仿"空间任务,而非真正拥有深层空间认知机制[5] 微观尺度应用(具身智能) - 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LLMs)推动机器人空间感知与理解能力提升[7] - 大模型用于生成环境三维表征并规划复杂操作序列[7] - 机器人空间交互面临多模态信息融合和动态环境适应等挑战[7] 中观尺度应用(城市空间智能) - 大模型结合卫星影像、街景图片和POI数据理解城市功能特征[8] - 用于城市知识图谱构建、交通流优化和规划决策支持[9] - 面临数据异构性、动态环境适应和决策可解释性等挑战[9] 宏观尺度应用(地球空间智能) - 大模型处理地球观测数据用于气候变化预测和自然资源管理[10] - 在气候科学领域提升天气预报精度和极端天气预警能力[10] - 地理学应用中结合GIS工具增强专业空间分析能力[10] 未来研究方向 - 需要建立跨领域、跨尺度的通用空间智能评估框架[13] - 城市空间智能需发展实时数据整合和因果推理能力[13] - 地球空间智能需加强多学科数据融合和物理约束整合[13]
大模型驱动空间智能综述:具身智能体、智慧城市与地球科学的进展
欧米伽未来研究所2025· 2025-04-20 22:32
空间智能与大模型 - 空间智能是人类和机器对空间的感知、理解和运用能力,大语言模型(LLMs)正展现出显著的空间智能潜力[1] - 大模型通过内化吸收(预训练数据)和外部调用(查询专业数据库)两种方式获取空间记忆与知识[4] - 大模型在空间记忆方面存在"幻觉"现象和知识动态更新两大挑战[5][6] 空间推理能力 - 抽象空间推理包括定性空间推理、几何推理和图论推理三大方向[7][8] - 当前大模型主要依赖语言建模能力"模仿"空间任务,而非真正具备深层空间认知机制[9] - 结构化推理框架、外部知识引导和监督学习是提升空间推理能力的潜在途径[9] 微观尺度应用(具身智能) - 机器人空间智能包含空间感知与理解、空间交互与导航两个关键阶段[11][12] - 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LLMs)推动三维物体定位、场景语义理解等能力提升[12] - 面临多模态信息融合、动态环境适应和人类直觉模拟等挑战[14] 中观尺度应用(城市空间智能) - 大模型应用于城市空间理解与记忆、空间推理与智能两大方向[16][18] - 可结合卫星影像、街景图片、POI数据等多源信息构建城市知识图谱[17] - 面临数据异构性、环境动态性和决策可解释性三大挑战[19] 宏观尺度应用(地球空间智能) - 地球空间智能(ESI)处理卫星遥感、传感器网络等多源地球科学数据[20] - 大模型在气候科学领域可提升天气预报精度和极端天气预警能力[23] - 在地理学领域可与GIS工具结合完成专业空间分析任务[25] 未来发展方向 - 需建立跨领域、跨尺度的通用空间智能评估框架[29] - 城市空间智能需发展动态建模和因果推理能力[31][32] - 地球空间智能需加强跨学科合作和知识-数据融合[33] - 空间智能将与"世界模型"概念更紧密结合[34]
沈亚楠 “造家” 两年半后:反思激进、反行业内卷、智能不再是暗线
晚点LatePost· 2025-02-28 20:52
公司定位与战略 - 公司定位为智能住宅产品公司而非传统装修公司,核心是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居住体验[11][24] - 战略目标是在核心目标用户群(一二线城市有孩中产家庭)实现100%市场份额[3][53] - 采用"先胜而后战"策略,通过研发提升体验同时降低成本[8][52] 产品创新 - 首款产品L32针对有孩家庭三居需求,已从1.0迭代至2.0版本,增加9大类206种材质花色[13][21] - 产品特点包括:集成200TOPS算力的家庭私有算力中枢、融合传感系统、本地隐私脱敏模型[27][31] - 实现功能一体化整合,如空调传感器置于沙发/床边按体感调节、烟机嵌入吊顶降噪[17][4] - 提供450个居住模块支持个性化组合,类比"乐高搭积木"方式[21] 技术突破 - 家庭AI助手"小七"具备任务记忆能力,可调用DeepSeek处理复杂任务[33][37] - 行业首创隐私保护方案:本地运行130亿参数大模型+4个辅助小模型[31] - 硬件集成度创新:将智能基础设施与墙顶地柜深度结合,非后装模式[27] 供应链管理 - 供应链整合使成本降低50%以上,传统装修仅50%费用真正用于产品[18] - 物流效率提升:从传统数十次运输压缩至10次左右,目标5次[19] - 生产计划性增强:根据订单提前3个月明确生产需求,降低库存风险[19] 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 - 行业核心问题在于同质化服务导致价格战,缺乏真正产品化解决方案[10] - 传统智能家居存在三大缺陷:分散决策(蚯蚓脑子)、多APP控制、功能堆砌[26][27] - 解决方案:正向研发+供应链整合,从用户需求出发做一体化设计[15][16] 用户画像与市场反馈 - 核心用户为有过传统装修经历的一二线城市有孩家庭,展厅转化率达70-80%[4][51] - 用户关注健康舒适与实用功能而非单纯风格,愿为40万等价60万的产品买单[4][51] - 首批交付用户对空气质量(PM2.5=1)等硬指标满意度高[50] 运营挑战 - 交付周期从55天延长至85天,因木作环节1000块材料需全流程精准管理[43][44] - 初期免费满足个性化需求导致成本上升,后期改为付费增值服务[45] - 工人管理难度超预期,采用工序互检等传统方法保障质量[46][47]
IPO周报 | 蜜雪冰城通过港交所聆讯;群核科技冲刺「全球空间智能第一股」
IPO早知道· 2025-02-16 21:39
蜜雪冰城 - 公司已通过港交所聆讯 即将在港挂牌上市 [2][3] - 截至2024年底门店数量达46479家 全球现制饮品门店数量第一 [4] - 2024年出杯量约90亿杯 同比增长21.9% 终端零售额583亿元 同比增长21.7% [4] - 海外市场覆盖11个国家 东南亚市场现制茶饮品牌排名第一 海外门店约4800家 [4] - 2021-2024年终端零售额分别为228/307/478/583亿元 出杯量36/47/74/90亿杯 [5] - 2023年中国现制饮品市场份额11.3% 出杯量份额32.7% 均为行业第一 [5] 古茗 - 公司于2025年2月12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股票代码1364 [7] - 截至2023年底门店9001家 同比增长35% 2024年11月扩展至9823家 [7] - 2023年GMV达192亿元 同比增长37.2% 2024年前三季度GMV166亿元 同比增长20.4% [7] - 2023年加盟商单店经营利润37.6万元 经营利润率20.2% [7] - 2024年前三季度推出85款新品 小程序注册会员1.35亿 季度活跃会员超4300万 [7] - 2023年平均季度复购率53% 远超行业平均30%的水平 [7] 群核科技 - 公司于2025年2月14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拟主板上市 [8] - 2023年按MAU计算为全球最大空间设计平台 按收入计算为中国最大空间设计软件提供商 市场份额22.2% [10] - 2024年平均月活跃访客8630万 企业客户从2022年33058名增至2024年45548名 [10] - 2022-2023年营收6.01/6.64亿元 同比增长10.5%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5.53亿元 同比增长13.8% [10] - 旗下拥有酷家乐、Coohom、SpatialVerse等空间智能产品 [10] 宁德时代 - 公司于2025年2月11日向港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 [12] - 2024年1-9月总收入2590亿元 归母净利润361亿元 同比增长15.7% [12] - 2024年前三季度毛利率25% 同比提升5.7个百分点 [12] - 截至2024年9月底现金储备2818亿元 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 [12] - 动力电池使用量连续8年全球市占率第一 储能电池出货量连续3年全球第一 [13] - 募资将用于海外产能扩张和国际业务拓展 [13]
群核科技(酷家乐母公司)冲刺港交所:或将成为「全球空间智能第一股」
IPO早知道· 2025-02-14 20:14
公司概况 - 群核科技是一家以AI技术和GPU集群为底座的空间智能企业,构建了物理正确的世界模拟器,被称为"机器人的训练道场"[2][3] -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专注于空间认知技术,2024年发布基于三维空间的多模态CAD大模型,技术应用于室内设计、工业制造和虚拟物理世界训练[3] - 公司拟于2025年2月14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摩根大通和建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3] 市场地位与产品 - 按2023年MAU计算是全球最大空间设计平台,按2023年收入计算是中国最大空间设计软件提供商,市场份额22.2%[4] - 2024年平均月活跃访客数8630万,旗下产品包括酷家乐(含3.62亿个3D模型)、Coohom(海外版支持14种语言)和SpatialVerse空间智能平台[4] - Coohom海外收入占比2022年11.3%、2023年6.0%、2024年前三季度7.4%[4] 技术能力 - 核心技术包括GPU基础设施、AI应用程序和合成数据生成能力,2024年12月29.6%月活用户使用AI功能[4] - 2024年AI生成6.4亿张图片,处理2K图像速度从2022年53秒提升至1.2秒[4] - SpatialVerse构建物理正确数据集库,用于训练AIGC模型和增强机器人/AR/VR认知能力[4] 客户与财务表现 - 企业客户数从2022年33,058名增长至2024年9月30日45,548名,大客户净收益留存率114.1%[4] - 2022年和2023年营收分别为6.01亿元和6.64亿元(+10.5%),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5.53亿元(+13.8%)[4] - 电商解决方案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同比+122.0%,毛利率从2022年72.7%提升至2024年前三季度80.4%[5] - 经调整净亏损率从2022年56.2%收窄至2024年前三季度16.9%[5] 融资与资金用途 - 获IDG资本、纪源资本、高瓴创投等投资,IPO前三家机构均持股超10%[5]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国际扩张、产品扩展、销售团队建设、技术研发和营运资金[5]
对话星海图赵行、许华哲:机器人的寒武纪大爆发,卡点在大脑
晚点LatePost· 2024-11-20 19:23
具身智能行业现状 - 通用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处于"八仙过海"的探索阶段,技术路线尚未统一[7] - 行业存在多种技术路径分歧:全人形vs仿人形、操作价值vs运动能力、端到端模型vs分层模型[7] - 前沿科技投资面临选择困难,部分投资人转向机器人零部件领域[5] - 具身智能领域缺乏明确的技术与商业路线,创新呈现多元化特征[6] 星海图公司概况 - 公司近期获得高瓴创投、蚂蚁集团、米哈游超2亿元Pre-A轮融资[7] - 四位联创包括两位清华青年学者和两位产业界人士,形成能力互补团队[8][10] - 团队技术能力覆盖具身智能两大核心模块:智能操作能力和环境感知能力[9] - 公司成立后快速推进产品开发:2个月做出机械臂,半年完成机器人本体[11] 核心技术路线 - 坚持"一脑多形"理念,认为通用智能比物理形态更重要[13] - 开发仿人形机器人R1,采用无腿设计和夹爪而非灵巧手,基于当前AI能力边界[14][24] - 同时研发具身基础模型EFM和空间智能引擎RSR,形成技术组合[25] - 空间智能引擎已达到亚厘米级重建精度,使用消费级设备采集数据[35] 商业模式创新 - 采用同构遥操硬件系统,实现数据采集与商业价值双赢[32] - 通过"遥操拉动业务,业务拉动数据"形成商业闭环[36] - 已获得商业化客户,本体产品从立项到量产仅用半年[38] - 探索劳动力转移价值,降低数据采集成本[32] 技术发展展望 - 认为具身智能终局是"寒武纪式物种大爆发",由通用大脑控制多种形态机器人[13] - 下一代空间智能模型将具备三维推理和生成能力[25] - 长期目标是实现端到端的具身大模型,当前采用分阶段整合策略[29][30] - 视觉对智能至关重要,是连接语言、知识和执行的关键桥梁[27][28] 团队管理理念 - 强调互补协作,CEO负责全盘决策,避免平均主义[16][19] - 学者与产业人才结合,保持技术前沿敏感度[19] - 创业窗口期判断基于大模型热潮带来的资源聚集效应[19] - 认知领先半个身位,通过数据壁垒和商业闭环保持优势[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