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企业收购
icon
搜索文档
IMCD to acquire TECOM Ingredients to strengthen its offering in the food & nutrition market in Spain
Globenewswire· 2025-05-16 14:00
文章核心观点 - IMCD签署协议收购TECOM全部股份,交易待满足常规成交条件,预计2025年第二季度完成 [1][3] 收购情况 - IMCD是全球特种化学品和配料分销与配方领域的领先合作伙伴,将收购TECOM 100%股份 [1][4] - TECOM成立于1996年,总部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附近,是食品行业配料和添加剂的知名经销商 [2] - 交易预计2025年第二季度完成,需满足常规成交条件 [3] 双方评价 - IMCD伊比利亚和马格里布地区董事总经理称收购增强其在伊比利亚的影响力,丰富产品组合 [3] - TECOM商业总监及联合创始人表示加入IMCD开启新征程,双方文化契合,将为客户提供更大价值 [3] 公司业绩 - 2024年TECOM有16名员工,年收入约1800万欧元 [3] - 2024年IMCD超5100名员工,实现收入47.28亿欧元,其股票在泛欧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交易 [5]
传迪克体育(DKS.US)23亿美元收购Foot Locker(FL.US)交易进入最后谈判
智通财经· 2025-05-15 08:34
收购谈判 - 迪克体育正就收购Foot Locker进行深入谈判 收购价格为每股24美元 交易最快可能于周四宣布 [1] - Foot Locker周三收盘报12 87美元 公司市值12 2亿美元 收购谈判消息传出后该股在纽约盘后交易中飙升逾60% 交易对Foot Locker的估值约为23亿美元 [1] - 双方尚未达成最终协议 包括时间安排在内的细节仍可能发生变化 [1] 公司概况 - Foot Locker在全球拥有2400家门店 主要由世界各地城市的小型门店组成 迪克体育用品在美国郊区拥有约800家大型门店 [1] - Foot Locker股价今年已累计下跌41% 迪克体育用品最近两个季度的销售增长有所放缓 [1] - Foot Locker股价在纽约盘后交易中下跌6 2% 该股今年以来累计下跌8 4% 表现逊于标普400中型股指数 [2] 经营状况 - Foot Locker一直希望通过翻新大部分门店网络和推广会员奖励计划来提振销售 并努力修复与耐克的关系 [2] - 2022年出任首席执行官的Dillon为Foot Locker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转型计划 包括到2026年实现年销售额95亿美元 [2] - 在截至2月1日的财年 Foot Locker收入连续第三年下降 至不足80亿美元 [2] 行业分析 - 尽管两家连锁企业都严重依赖运动鞋销售 但合并将使两家商业模式迥异的公司走到一起 [1] - 迪克体育首席执行官Lauren Hobart一直致力于提升公司的电子商务能力 同时对实体店进行投资 [1] - 如果收购成功 迪克体育将接手一家仍处于劣势的企业 Foot Locker的复苏尚未全面展开 [2]
仅仅四个月,龙之源欲再次卖给上市公司,身价下滑……
IPO日报· 2025-05-14 16:01
收购交易概述 - 熵基科技拟以现金方式收购龙之源55%股权,交易价格不超过46750万元,整体估值不超过85000万元 [1][3] - 交易完成后可能进一步收购剩余股权,具体条款将在正式协议中明确 [3] - 本次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和重大资产重组 [1] 标的公司龙之源 - 龙之源成立于2006年,专注智能户外领域音视频及光学设备,产品包括户外追踪相机、测距仪、夜视仪等 [3] - 2016-2019年营收从1533万元增长至10339万元,净利润从-157万元增至884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6][7] - 曾在新三板挂牌,2020年12月终止挂牌 [6] 收购方熵基科技 - 成立于2007年,是多模态"计算机视觉与生物识别"领域领军企业 [3] - 2022年在深交所上市,2024年营收19.91亿元(+1.07%),净利润1.83亿元(+3.26%) [4] - 通过收购可拓展智慧生活业务至户外领域,增强产品阵列和协同效应 [4] 交易背景与估值变化 - 2024年11月朗特智能曾拟以9.2亿元估值收购龙之源55%股权(交易价不超5.06亿元),后因条款未达成而终止 [7] - 当前估值8.5亿元较前次下降7.61%,交易宣布距前次终止仅隔4个月 [7]
大手笔!阿美特克宣布9.2亿美金收购案
仪器信息网· 2025-05-08 17:51
并购交易 - 阿美特克将以每股44美元现金收购FARO Technologies全部流通普通股,较FARO于2025年5月5日收盘价溢价约40% [1] - 该交易对FARO的企业估值约为9.2亿美元 [1] - 双方董事会已一致批准该交易 [1] FARO Technologies概况 - FARO Technologies成立于1981年,总部位于佛罗里达州玛丽湖 [2] - 公司是三维测量与成像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产品包括便携式测量臂、激光扫描仪与跟踪仪、软件解决方案及综合服务 [2] - 年销售额约3.4亿美元 [2] - 2025财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906,000美元,同比增长112.46% [6] - Craig-Hallum将FARO Technologies的股票评级上调至"买入",目标价从22美元上调至26美元 [6] 阿美特克概况 - 阿美特克总部位于宾夕法尼亚州伯温,是全球领先的电子仪器和机电设备制造商 [2] - 公司历史可追溯到1930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已有90多年历史 [2] - 通过电子仪器集团(EIG)和机电集团(EMG)在全球开展业务 [3] - 电子仪器集团专注于为工艺、电力、航空航天及工业市场设计和制造先进的监视、测试、校准、测量和显示仪器 [3] - 全球拥有超过21,500名员工,年销售额超过70亿美元 [4] 战略意义 - FARO是阿美特克的卓越收购标的,与阿美特克超精密技术部门具有极佳的战略契合度 [2] - FARO差异化的三维计量与成像解决方案将增强阿美特克在高增长市场的布局 [2] - FARO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全球客户群、优秀员工和技术实力与阿美特克现有的Creafoam业务形成互补 [2]
直接涨停!中创新航买下汽车产业链龙头
鑫椤锂电· 2025-05-08 16:14
苏奥传感股权变动及中创新航收购 - 公司控股股东李宏庆拟将持有的8762.04万股股份(占总股本11%)转让给中创新航,并放弃1.56亿股(占总股本19.55%)表决权 [1] - 公司拟向中创新航定向发行不超过1.19亿股A股股份,募资总额不超过6.73亿元,完成后中创新航控股比例将提升至22.61% [1][2] - 本次权益变动完成后,中创新航将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1] 中创新航行业地位及业务表现 - 中创新航近两年稳居全国动力电池TOP3,全球范围内连续反超三星SDI、松下及SK On,跃升为全球第四 [2] - 2024年度动力电池装车量同比增长16.6%,装车量排名全球第四、国内第三 [2] - 2025年一季度预计实现出货20GWh,同比增长150%,出口车和海外储能是主要订单来源 [2] 苏奥传感主营业务及产品 - 公司专注于为汽车制造企业提供高品质零部件产品与服务,主要产品包含感测器及配件、燃油系统附件、汽车内饰件、新能源部件 [2] - 控股子公司博耐尔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主要产品包含汽车热管理系统零部件,广泛应用于汽车空调、发动机及电机、电池、电控等模组 [2] 市场反应及战略意义 - 消息公布后公司股价开盘20.05cm涨停,反映市场对收购的高度认可和期待 [2][3] - 中创新航收购基于对公司业务内在价值及发展前景的信心,同时为落实自身发展战略,发挥新能源及汽车产业链资源优势 [2] - 双方协同发展有望提升公司业绩和市场竞争力 [3]
DoorDash's Q1 Earnings Beat Estimates, Revenues Increase Y/Y
ZACKS· 2025-05-08 00:40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每股收益44美分,扭转去年同期每股亏损6美分的局面,超出Zacks一致预期10% [1] - 营收同比增长20.7%至30.3亿美元,但低于一致预期1.96% [1] - 净收入利润率同比持平为13.1%,但环比下降10个基点 [1] - 调整后EBITDA同比增长59%至5.9亿美元,利润率扩大470个基点至19.5% [4] 运营数据 - 总订单量同比增长18%至7.32亿单,超出Zacks一致预期0.58% [2] - 平台交易总额(GOV)同比增长20%至231亿美元,超出共识预期0.89% [3] - 调整后毛利润同比增长28.6%至15.7亿美元,毛利率同比扩大320个基点至51.9% [3] - 贡献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29.9%提升至33.6% [3] 成本与支出 - 调整后销售与营销费用同比增长17.1%至5.54亿美元 [4] - 调整后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5%至1.84亿美元 [4] - 调整后一般行政费用同比增长11.8%至2.46亿美元 [4] 现金流与资产负债表 - 截至2025年3月31日,现金及等价物与短期有价证券合计60.2亿美元 [5] - 第一季度运营现金流6.35亿美元,高于上季度的5.18亿美元 [5] - 自由现金流4.94亿美元,低于上季度的4.2亿美元 [5] 并购计划 - 拟以每股180便士收购Deliveroo,股权价值29亿英镑,企业价值24亿英镑,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 [6] - 同意以12亿美元全现金收购SevenRooms,预计2025年下半年完成 [6] 业绩指引 - 预计第二季度平台交易总额233-237亿美元,净收入利润率同比及环比均提升 [6] - 预计第二季度调整后EBITDA 6-6.5亿美元 [7] - 2025年全年股权激励费用预计11-12亿美元,折旧摊销费用预计6-6.4亿美元 [9] 市场预期 - Zacks对第二季度营收的一致预期为31.7亿美元(同比增长20.42%),每股收益预期41美分(去年同期亏损38美分) [8]
中创新航(03931.HK)将取得苏奥传感控制权
格隆汇· 2025-05-06 23:12
收购与认购协议 - 公司同意收购江苏奥力威传感高科股份有限公司87,620,380股A股股份,占目标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11.00%,每股价格为人民币5.83元,总代价为人民币510,826,815.40元 [1] - 卖方同意放弃155,725,311股A股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占目标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19.55% [1] - 公司同意认购目标公司不超过119,482,337股配售A股股份,每股价格为人民币5.63元,总金额不超过人民币672,685,557.31元 [2] - 收购和认购完成后,公司预计持有目标公司约22.61%的已发行股份 [2] 目标公司概况 - 目标公司为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代码:300507),属于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细分行业为汽车核心电子行业 [2] - 目标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感测器及配件、燃油系统附件、汽车内饰件、新能源部件,其控股子公司博耐尔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汽车热管理系统零部件 [2] 战略意图 - 公司拟通过本次收购获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目标公司财务业绩将并入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 [1] - 公司认为本次收购及认购有利于落实发展战略,将充分发挥自身在新能源及汽车产业链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为目标公司业务发展赋能 [3]
壳牌据悉正在评估收购英国石油,或待股价再跌后出手
快讯· 2025-05-04 13:08
壳牌据悉正在评估收购英国石油,或待股价再跌后出手 金十数据5月4日讯,据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壳牌(SHEL.N)正与顾问机构评估收购竞争对手英 国石油(BP.N)的潜在交易,但可能等待其股价及油价进一步下跌后再决定是否推进。报道指出,这家石 油巨头近几周已就收购可行性与优势展开深入讨论,最终决策或将取决于英国石油公司股价是否持续走 低。壳牌当前市值约1490亿英镑,近乎英国石油公司的两倍,但二者曾经长期体量相当。若收购成功, 壳牌将比肩埃克森美孚与雪佛龙,成为全球能源业超级巨头。考虑到交易的规模,这必将引发严格监管 审查。知情人士透露,壳牌也可能等待英国石油公司主动接洽或其他竞购者先行出手,当前评估旨在未 雨绸缪。 ...
中广天择:拟2960万元收购长沙体产公司100%股权
快讯· 2025-04-29 20:01
中广天择:拟2960万元收购长沙体产公司100%股权 智通财经4月29日电,中广天择(603721.SH)公告称,公司拟以自有资金购买长沙广播电视集团有限公司 持有的长沙体育产业经营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价格为2960万元。长沙广电为公司控股股东,本次 交易构成关联交易。本次交易未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且已通过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审议,独立董事专门 会议已审议通过并同意提交董事会审议。过去12个月内,公司与长沙广电及其控制企业之间关联交易累 计金额为727.93万元。本次交易完成后,长沙体产公司的赛事运营业务将并入公司,有望提升公司整体 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 ...
困局之下,喜马拉雅再传“卖身”腾讯音乐?
金融界· 2025-04-28 19:09
文章核心观点 腾讯音乐与喜马拉雅就收购事项进行磋商且交易价格大幅下降,喜马拉雅自身面临困局或为此原因 [1] 腾讯音乐与喜马拉雅收购情况 - 三四年前双方探讨合作可能性,但管理权分配等核心问题未达成一致 [1] - 此后双方时不时传出收购相关消息,日前媒体报道双方就收购事项进行磋商,交易价格较之前大幅下降 [1] - 腾讯音乐称类似消息早就传播,喜马拉雅回应不知晓“出售”一事 [1] 喜马拉雅自身困局 - 最近几年频繁传出战略摇摆不定、人事变动、裁员、上市未遂等问题 [1] - 2021 - 2023年营收分别为58.57亿元、60.61亿元、61.63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 - 7.18亿元、 - 2.96亿元及2.24亿元,虽2023年盈利但营收增速放缓 [1] 音频行业局限性 - 短视频出现给知识付费在内的音频行业带来明显冲击 [2] - 音频场景有限,购买版权成本高,用户规模增长缓慢、付费能力有限,成本难摊销影响业绩表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