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Beta

搜索文档
Is First Trust Rising Dividend Achievers ETF (RDVY) a Strong ETF Right Now?
ZACKS· 2025-07-10 19:22
基金概况 - First Trust Rising Dividend Achievers ETF (RDVY) 于2014年1月7日推出 属于智能贝塔交易所交易基金 主要覆盖大盘价值股市场类别 [1] - 基金规模超过152.3亿美元 是大盘价值股类别中规模较大的ETF之一 [5] - 基金追踪纳斯达克美国股息增长指数 该指数旨在提供一揽子有派息历史的公司组合 [5] 智能贝塔ETF特点 - 传统ETF以市值加权指数为主 提供低成本 透明化的市场回报复制方式 [2] - 智能贝塔ETF采用非市值加权策略 通过基本面或混合特征选股 追求超额收益 [3] - 策略包括等权重 基本面加权 波动率/动量加权等多种方法 但效果参差不齐 [4] 成本结构 - 年运营费用率为0.48% 与同类产品持平 [6] - 12个月追踪股息收益率为1.43% [6] 持仓分布 - 金融板块权重最高 占比38.6% 信息技术和可选消费板块位列二三位 [7] - 前十大重仓股合计占比23.33% 最大持仓eBay占比2.52% Meta和Booking Holdings紧随其后 [8] 业绩表现 - 截至2025年7月10日 年内涨幅18.06% 过去一年回报8.19% [9] - 52周价格区间为51.60-64.37美元 三年期贝塔值1.07 标准差19.07% [9] - 组合包含约77只个股 有效分散个股风险 [9] 同类产品比较 - 嘉信美国股息股票ETF(SCHD)规模711亿美元 费率0.06% 跟踪道琼斯美国股息100指数 [11] - 先锋价值ETF(VTV)规模1396.7亿美元 费率0.04% 跟踪CRSP美国大盘价值指数 [11]
Is SPDR S&P Biotech ETF (XBI) a Strong ETF Right Now?
ZACKS· 2025-07-10 19:22
SPDR S&P Biotech ETF (XBI) 概述 - SPDR S&P Biotech ETF (XBI) 于2006年1月31日推出,是一种智能贝塔交易所交易基金,广泛覆盖医疗保健ETF市场 [1] - 该基金由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管理,资产规模达50.4亿美元,是医疗保健ETF中规模最大的基金之一 [5] - 基金追踪标普生物科技精选行业指数,该指数代表标普全市场指数中的生物科技子行业,采用改良等权重方法 [6] 智能贝塔ETF特点 - 智能贝塔ETF追踪非市值加权策略,旨在通过选股超越市场表现 [3] - 提供多种投资方法,包括等权重、基本面加权和波动性/动量加权等 [4] - 与传统市值加权ETF相比,智能贝塔ETF适合希望通过选股战胜市场的投资者 [2][3] 基金成本与费用 - XBI年运营费用率为0.35%,是同类产品中费用最低的之一 [7] - 12个月追踪股息收益率为0.03% [7] 行业配置与持仓 - XBI全部配置在医疗保健行业,占比100% [8] - 前十大持仓占总资产的27.56%,最大持仓Insmed Inc (INSM)占比3.29% [9] - 基金持有129只股票,有效分散了个股风险 [11] 业绩表现 - 年初至今下跌2.42%,过去12个月下跌6.86% [11] - 52周价格区间为69.80美元至104.18美元 [11] - 三年期贝塔值为0.86,标准差为29.73%,属于高风险选择 [11] 替代产品 - First Trust NYSE Arca Biotechnology ETF (FBT) 资产规模10.3亿美元,费用率0.54% [13] - iShares Biotechnology ETF (IBB) 资产规模55.2亿美元,费用率0.45% [13] - 寻求更低费用和更低风险的投资者可考虑传统市值加权ETF [13]
Is ProShares S&P 500 Dividend Aristocrats ETF (NOBL) a Strong ETF Right Now?
ZACKS· 2025-07-10 19:21
基金概况 - ProShares S&P 500 Dividend Aristocrats ETF (NOBL) 是一只智能贝塔交易所交易基金,专注于大盘价值股领域,成立于2013年10月9日 [1] - 该基金由Proshares管理,资产规模达116亿美元,是同类中规模较大的ETF之一 [5] - 基金追踪标普500股息贵族指数,该指数成分股需满足连续25年股息增长、市值和流动性要求 [5] 智能贝塔ETF特点 - 智能贝塔ETF采用非市值加权策略,通过基本面特征筛选股票以追求超额收益 [3] - 投资方法包括等权重、基本面加权和波动率/动量加权等多种策略,但并非所有策略都能取得优异表现 [4] - 与传统市值加权ETF相比,智能贝塔ETF适合希望通过选股战胜市场的投资者 [2][3] 成本结构 - 年度运营费用率为0.35%,与同类产品相当 [6] - 12个月追踪股息收益率为2.07% [6] 投资组合构成 - 工业板块占比最高达23.5%,其次为必需消费品和金融板块 [7] - 最大持仓股Emerson Electric Co (EMR)占比1.79%,前十大持仓合计占14.94% [8] - 基金持有约70只股票,有效分散个股风险 [10] 业绩表现 - 年内上涨10.3%,过去一年上涨4.3%(截至2025年7月10日) [10] - 52周价格区间为90.85-108.47美元 [10] - 三年期贝塔值为0.84,年化标准差14.52%,属中等风险 [10] 替代产品比较 - iShares Core Dividend Growth ETF (DGRO) 资产规模324.3亿美元,费用率0.08% [12] - Vanguard Dividend Appreciation ETF (VIG) 资产规模931.1亿美元,费用率0.05% [12]
券商ETF业务5月份“战报”揭晓 华泰证券“人气”最旺
证券日报· 2025-06-30 00:56
ETF市场概况 - ETF产品凭借投资便捷性、低费率、灵活性和风格稳定等特征,受到投资者欢迎,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1] - 截至6月29日,全市场ETF共1207只,较上年同期增长24.05%,总份额2.73万亿份,较上年同期增长23.39%,资产净值合计4.28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3.03% [5] - 中国ETF市场正经历历史性扩张期,宽基ETF成为主导,科技、金融等热点主题ETF迅速崛起 [5] 券商ETF业务竞争格局 - 头部券商在ETF业务中占据优势,华泰证券、中信证券和国泰海通在5月上交所ETF成交额(经纪业务)中占比分别为11.3%、9.35%和7.48% [2] - 中国银河在经纪业务持有ETF规模中居首,占比24.63%,申万宏源证券、中信证券、招商证券、国泰海通分别占比18.05%、6.06%、4.78%、4.58% [3] - 华泰证券和东方财富证券在沪市经纪业务ETF交易账户数量中占比分别为11.59%和11.18%,华泰证券年内累计交易账户数量占比10.74% [4] 券商营业部表现 - 华宝证券上海东大名路证券营业部在沪市券商营业部ETF成交额中蝉联第一,占比3.59%,国泰海通总部占比3.14% [3] - 深市个人客户ETF交易金额前30的券商营业部中,东方财富证券占据8家,机构客户ETF交易金额前30的营业部中,华泰证券占据6家 [3] - 深市个人客户ETF交易账户数前30的券商营业部中,东方财富证券占据10个席位 [4] ETF市场发展前景 - Smart Beta、指数增强ETF、跨境ETF等产品将进一步推动市场多元创新,ETF市场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5] - ETF市场为券商带来丰富业务机遇,包括ETF做市业务、融资融券业务联动等,宽基、行业主题及Smart Beta类ETF成为券商差异化优势的重要抓手 [5] - 券商纷纷加强ETF赛道布局,招商证券聚焦ETF全产业链,长城证券构建ETF生态圈,国海证券优化资产配置和产品评价体系 [5] 金融机构建议 - 金融机构应提升产品设计能力与投顾服务能力,拓展债券、商品、跨境ETF等多元资产布局,开发配置型、主动管理型、衍生品类创新产品 [6] - 依托智能投顾分层服务与低费率工具重塑财富管理模式 [6]
现金流ETF(159399)涨0.89%,连续9年跑赢红利,可月月评估分红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7 10:11
现金流ETF表现 - 现金流ETF(159399)盘中上涨0 89%,成交活跃 [1] - 该ETF以自由现金流为选股因子,跟踪富时中国A股自由现金流聚焦指数,剔除金融和地产行业,优选自由现金流率最高的50只股票 [1] 富时现金流指数业绩 - 富时现金流指数基日(2013/12/31)以来年化收益率超18%,累计涨幅达568 15% [1] - 同期沪深300累计涨幅114 88%,中证红利累计涨幅285 62%,富时现金流指数连续9年跑赢中证红利指数 [1] 自由现金流选股逻辑 - 自由现金流对周期股具有择时效果,周期股上行期自由现金流率较高,可筛选出处于上行期的周期股 [1] - 该指标对经济周期适用性较强,能反映企业现金流健康状况 [1]
科创板投资迈入2.0时代 华夏上证智选科创板价值50策略ETF即将发行
财富在线· 2025-06-27 09:16
科创板投资2.0时代 - 科创领域迈入"科创板+smart beta"的"科创板投资2.0时代",华夏基金推出科创价值ETF华夏(交易代码:589550),追踪上证智选科创板价值50策略指数 [1] - 智选科创价值50指数通过流动性和质量筛选,选取价值、低波、规模得分较高的50只科创板股票,采用综合得分加权,权重上限15%,前五大不超过60% [1] - 该指数定位于科创板价值策略,选取经营风险及估值水平较低的股票,指数质地高,特点鲜明 [1] 行业分布与权重股 - 智选科创价值50指数行业分布以电子(30.9%)、医药生物(12.8%)、机械设备(12.5%)为主,覆盖科创板核心优势行业 [2] - 前十权重股均为科创板优势行业龙头股,包含在科创50中,但排序和分布与科创50不同,合计占比更低,分布更均衡 [2] - 指数成分股营业收入、净利润占比分别为42.4%、141.5%,显示基本面优越性 [2] 市场表现与流动性 - 智选科创价值50指数2020年以来年化区间涨幅为5.3%,优于科创50(-0.8%)、科创100(0.3%)、科创200(-3.5%)和科创综指(2.9%) [2] - 科创综指日均成交金额1075亿元,智选科创价值50成份股日均成交金额257亿元,个股数量占科创综指8.8%,但成交额占比23.9%,流动性活跃 [2] 华夏基金科创板布局 - 华夏基金已集齐科创50、科创100、科创200、科创综指四大科创板宽基指数,科创50ETF规模超800亿元,在同类产品中排名第一 [3] - 科创价值ETF华夏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科创板投资工具,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 [3]
平安公司债ETF基金经理王郧:公司债ETF规模超180亿 为全市场首只中高等级信用债ETF
全景网· 2025-06-26 15:57
平安公司债ETF产品介绍 - 全市场首只中高等级信用债ETF以及首只Smart Beta债券ETF [1] - 跟踪中债——中高等级公司债利差因子指数,指数样本券达1600多只,个券极度分散,行业分布涵盖23个申万一级行业 [1] - 今年以来规模突破150亿,截至2025年6月13日最新规模达到182.76亿,成为全市场第三大信用债券ETF [1] - 与今年新发行的8只做市基准信用债ETF一同纳入中国结算通用质押库,且是唯一一只中短久期的信用债ETF [1] 平安公司债ETF产品优势 - 标的指数主体与债项评级均为AAA,隐含评级98%以上为AA+,是信用债ETF中评级最高的品种 [2] - 拥有7家做市商,包括中信、银河、申万等知名机构 [2] - 2024年日均成交金额达4.6亿元,单日峰值成交额曾达12.9亿,2025年4月以来日成交额经常超过20亿 [2] - 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超2.9%,2024年收益率为3.62%,2023年收益率为3.38%,累计分红8次,分红金额近7.5亿元 [2] 平安公司债ETF应用场景 - 可以满足保险客群、银行自营客户、私募和个人客户等各类客群的多元化投资需求 [3] - 被纳入中国结算通用质押库,为投资者提供了质押调整组合久期和收益、获取流动性、快速切换资产配置以及增厚假期收益等多种应用场景 [3]
寻找中国保险的Alpha系列之二:本下行,利差改善与价值重估
国信证券· 2025-06-25 22:1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 [1][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随着负债端成本较快下行和资产端高分红资产稳定投资收益,上市险企利差风险持续收窄,为基本面持续改善带来持续催化 [4] - 进入三季度,预计预定利率将再次下调,短期“炒停售”或将激活短期保费增量,中长期利好负债成本持续下移,叠加近期大盘风险偏好回升,利好保险股估值持续改善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负债成本边际下移:基于储蓄险的测算 - 近年来储蓄型保险吸引大量“存款搬家”资金,截至2024年末传统寿险占行业总保费收入比例为56%,较2019年提升三个百分点,刚性负债成本与资产端收益下行矛盾凸显,监管引导下调预定利率,推动产品转型 [1][13] - 保险产品中与利差挂钩密切的主要是储蓄型保险,不同险种特点和负债成本计算方式有差异,2023年以来监管持续引导下调各类保险产品预定利率 [15][16] - 险资资产配置偏好根据保险产品类型分为四类,不同类型产品有不同的配置倾向 [18] 分红险负债成本:实际结算利率呈下行趋势 - 2013 - 2017年原保监会对储蓄型保险历经放开和收紧阶段,近年来人身险公司向分红险转型,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部分上市险企分红险占新单保费收入比例超50% [20][23] - 分红险具有“低保底 + 高浮动”特点,可降低刚性兑付成本和资产负债匹配压力,新准则下利润具有较高确定性和稳定性,预计有利于提升险企对权益类资产配置需求 [24] - 分红险预定利率和演示利率水平随时间变化,近年来行业分红险实际收益水平下降,预计截至2027年末约为2.8% [25][27] 万能险负债成本:政策趋严,实际收益率下降 - 万能险结算利率受账户投资收益和监管规定影响,2024年以来受资产端收益波动、监管“限高”等因素影响,实际结算利率持续下降,截至2024年末1721款万能险平均年结算收益率为2.8%,较2018年下降150bp [29] 普通寿险负债成本:随政策调整逐步下移 - 一般寿险负债成本主要使用监管规定预定利率,受长端利率下移影响,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持续下调,当前为2.5%,预计三季度或下调至2.0% [31] 合计负债成本测算及分析 - 以传统寿险、分红险、万能险保费收入占比为权重计算合计负债成本,2024年为2.56%,预计2025 - 2027年分别为2.35%/2.28%/2.33%,未包含运营成本 [32][35] 上市险企打平收益率测算 - 保险公司打平收益率测算实现当期盈亏平衡点所需的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截至2024年末上市险企加权平均打平收益率为3.4%,各公司平均打平收益率有差异 [33][36] 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测算 - 人身险公司负债久期长、成本率高,资产配置着重长久期固收资产,兼顾多种资产,预计2025 - 2027年综合投资收益率依次为4.06%、3.93%、3.92% [38] - 财产险公司负债久期短,资产配置从流动性管理出发,预计2025 - 2027年综合投资收益率依次为4.14%、3.98%、3.96% [40] 险资加大权益投资的迫切性 低利率环境与非标资产缺失的“双重挤压” - 低利率下保险行业面临负债端成本刚性压力与资产端收益下行挑战,权益资产成为破解收益困境的核心选择,行业需构建三维应对框架,权益资产投资策略是关键环节 [42] 新会计准则催化OCI账户配置需求 - 新会计准则IFRS9实施后,权益资产重分类加大保险公司当期利润表波动,OCI账户成为险资核心配置载体,未来需围绕相关资产构建组合,实现风险收益精细化平衡 [43] 经济转型及政策催生优质股权配置窗口期 - 政策导向下A股优质企业盈利结构优化,为险资带来权益配置增量催化,监管引导险资投向新兴领域,险资投资逻辑将转变,聚焦精准投资和红利资产,融入ESG理念 [45][46] 险资权益配置现状:政策松绑下的增量 静态配置:权益比例低位运行,结构仍需优化 - 截至2024年末,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规模达33.26万亿元,险资股票和基金投资规模为4.11万亿元,约占12%,保险行业权益投资比例相对稳定但低于欧美市场 [47] 政策扩容:增量资金与长周期考核驱动 - 2025年以来监管从多方面为险资入市提供政策支持,预计2025年保险公司新增保费用于投资A股规模约为1900亿元,多批次设立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提高权益资产投资比例上限 [48][50] 工具创新:兼顾配置与交易需求 - 长期股票投资试点、互换便利和ETF等工具崛起,长期股票投资试点为资本市场带来增量资金,互换便利盘活存量资产,ETF成为险资入市重要工具 [51][52] 权益策略优化路径:交易、配置与另类三维突破 交易策略:聚焦Smart Beta类产品扩容 - Smart Beta兼具被动投资透明性与主动策略超额收益潜力,未来险资将转向多因子动态组合,行业主题型产品研发或加速,配置时需关注潜在问题 [53][54] 配置策略:做大OCI账户,挖掘Reits等类固收资产 - OCI账户可重构收益 - 风险平衡机制,通过配置高股息权益资产替代传统固收收益缺口,险资增加配置REITs可重构收益 - 风险 - 资本三维平衡 [55][56] 另类策略:战略举牌与产业投资协同 - 险资通过战略举牌嵌入目标企业核心业务场景,实现产融协同,还可举牌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契合的标的,获取政策红利 [57] 投资建议 - 2024年合计负债成本为2.56%,预计2025 - 2027年分别为2.35%/2.28%/2.33%,未来三年投资收益率约在3.5%以上,建议关注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平安、中国太保 [2][4]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 | 公司代码 | 公司名称 | 投资评级 | 昨收盘(元) | 总市值(亿元) | EPS(2025E) | EPS(2026E) | P/EV(2025E) | P/EV(2026E) | | --- | --- | --- | --- | --- | --- | --- | --- | --- | | 601628.SH | 中国人寿 | 优于大市 | 42.43 | 11993 | 3.83 | 3.88 | 0.69 | 0.64 | | 601336.SH | 新华保险 | 优于大市 | 60.62 | 1891 | 8.28 | 8.93 | 0.52 | 0.48 | | 601601.SH | 中国太保 | 优于大市 | 38.04 | 3660 | 4.77 | 4.90 | 0.46 | 0.40 | | 601318.SH | 中国平安 | 优于大市 | 57.88 | 10540 | 7.72 | 8.57 | 0.60 | 0.55 | [5][60]
寻找中国保险的Alpha系列之二:成本下行,利差改善与价值重估
国信证券· 2025-06-25 21:1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 [1][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随着资管新规执行深入,储蓄型保险吸引资金涌入,刚性负债成本与资产端收益下行矛盾凸显,监管引导下调预定利率、推动产品转型 [1][13] - 负债端成本较快下行和资产端高分红资产稳定投资收益,使上市险企利差风险收窄,基本面持续改善,预定利率下调利好保险股估值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负债成本边际下移:基于储蓄险的测算 - 储蓄型保险吸引资金,占比提升,但刚性负债成本与资产端收益下行矛盾凸显,监管引导下调预定利率、推动产品转型 [13] - 保险产品与利差挂钩主要是储蓄型保险,不同险种负债成本计算有差异,监管持续引导下调预定利率 [15][16] - 险资资产配置偏好分四类,不同类型保险产品有不同配置倾向 [18] 分红险负债成本:实际结算利率呈下行趋势 - 2013 - 2017 年原保监会对储蓄型保险政策有放开和收紧阶段,近年来人身险公司向分红险转型 [20][23] - 分红险具有“低保底 + 高浮动”特点,降低刚性兑付成本,利润稳定,有利于提升险企权益类资产配置需求 [24] - 分红险预定利率和演示利率有调整,实际收益率呈下行趋势,预计 2027 年末约为 2.8% [25][27] 万能险负债成本:政策趋严,实际收益率下降 - 万能险结算利率受投资收益和监管影响,2024 年以来实际结算利率持续下降,2024 年末平均年结算收益率为 2.8% [29] 普通寿险负债成本:随政策调整逐步下移 - 一般寿险负债成本用预定利率值,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持续下调,预计三季度或下调至 2.0% [31] 合计负债成本测算及分析 - 用保费收入占比为权重计算合计负债成本,2024 年为 2.56%,预计 2025 - 2027 年分别为 2.35%/2.28%/2.33% [32] 上市险企打平收益率测算 - 测算上市险企打平收益率,2024 年末加权平均为 3.4%,各公司平均打平收益率有差异 [33][37] 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测算 - 人身险公司资产配置注重久期和收益率,测算 2025 - 2027 年综合投资收益率依次为 4.06%、3.93%、3.92% [38] - 财产险公司资产配置久期压力小,测算 2025 - 2027 年综合投资收益率依次为 4.14%、3.98%、3.96% [40] 险资加大权益投资的迫切性 - 低利率和非标资产缺失使保险行业面临双重挑战,权益资产成破解收益困境选择,行业需构建三维应对框架 [42] - 新会计准则使权益资产重分类加大利润表波动,OCI 账户成为核心配置载体 [43] - 经济转型和政策为险资带来权益配置增量催化,投资逻辑转变,关注新兴产业和高股息资产 [45] 险资权益配置现状:政策松绑下的增量 - 静态配置上,险资权益比例低位运行、结构待优化,2024 年末股票和基金投资规模占比 12% [47] - 政策扩容,监管从多方面为险资入市提供支持,预计 2025 年新增保费投资 A 股规模约 1900 亿元 [48] - 长期股票投资试点、互换便利和 ETF 等工具崛起,为险资入市提供渠道和支持 [51] 权益策略优化路径:交易、配置与另类三维突破 - 交易策略聚焦 Smart Beta 类产品扩容,可构建防御性、成长性和跨境对冲组合,关注潜在问题 [53] - 配置策略做大 OCI 账户,分离收益与风险,挖掘 Reits 等类固收资产,重构收益 - 风险 - 资本平衡 [55] - 另类策略通过战略举牌与产业投资协同,实现产融协同和政策红利获取 [57] 投资建议 - 预计 2025 - 2027 年负债成本下行,投资收益率约 3.5%以上,上市险企利差收益预期提升,建议关注相关公司 [4][58]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 - 对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太保、中国平安给出“优于大市”评级,给出 2025E、2026E 的 EPS 和 P/EV 预测 [5][60]
简单粗暴!4只指数基金造出极致简约的投资方案!细品深谙配置之美...
雪球· 2025-06-20 18:49
资产配置方案设计 - 采用极简主义风格构建4只基金的组合方案 满足"资产分散 市场分散"理念 [1][2][3] - 大类资产配置比例:偏债基金30% 偏股基金50% 商品基金20% 目标年化收益8-10% 最大回撤控制在15%以内 [3] - 组合特点:全部采用指数基金 实现资产类别、市场区域、投资风格的全面分散 [9][10] 偏股基金配置 - 配置两只基金各占25%:中金中证优选300指数A(国内)和博时纳斯达克100指数(QDII)A(海外) [6][8] - 中金300采用Smart Beta策略 近5年相对沪深300超额收益达67% 选股标准为高ROE、高分红兼具成长性 [8] - 纳斯达克100覆盖全球顶尖科技公司 实现成长风格配置 博时基金单日限购额度达3万元 [9] 商品基金配置 - 国泰黄金ETF联接A占比20% 跟踪上海金Au99.99合约 近5年年化收益13% [7][9] - 黄金具备抗通胀和避险功能 与股债资产相关性低 能有效平滑组合波动 [9] 偏债基金配置 - 易方达中债新综合指数基金占比30% 被动跟踪分散化的债券指数 获取债市平均偏上收益 [8] - 未配置美债基金 建议可补充5-10%中银美债等产品以捕捉美联储降息机会 [17] 组合回测表现 - 近3年累计收益率46.81% 显著跑赢沪深300指数(-9.49%) 年化收益率14.15% [13][16] - 最大回撤仅6%(沪深300为25%) 波动率7%(沪深300为17%) 夏普比率1.71 [15][13] 潜在优化方向 - 可补充10%港股基金(恒生指数/恒生科技)以捕捉港股牛市机会 [17] - 可增加10%小盘风格基金(如中证1000指数增强)以覆盖市场风格轮动 [17] - 商品配置可加入5%原油基金(如南方原油)实现更分散布局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