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振兴
icon
搜索文档
打造特色农业致富“金饭碗”
经济日报· 2025-07-10 05:47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 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 - 特色农产品总量增加、质量提升,生产规模扩大,龙头企业快速成长,知名品牌涌现 [1] - 2024年1-6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7万亿元 [1] - 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共有区域农业形象品牌915个,产业品牌近万个,包括"寿光蔬菜""章丘大葱"等国际知名品牌 [1] - 山东寿光的番茄采摘机器人将采收效率提升3倍 [1] - 山东省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57元,增长6.2% [1] 政策支持与成效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鼓励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 [2] -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精做优特色种养业、手工业、文化产业 [2] - 政策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2] 发展挑战 - 乡村特色资源同质化较重,产业链条较短 [2] - 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品牌建设和管理滞后 [2] - 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民参与机制不完善,乡村人才短缺 [2] 未来发展路径 - 因地制宜推动乡村形成不同产业特色,加强城乡融合延伸产业链 [3] - 大力发展县域农业经济,深挖"土特产"资源,统筹特色产业布局 [3] - 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流通营销、品牌推广有机融合 [3] -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推动特色高效农业"全链条"提质增效 [3] 企业与社会服务 - 涉农企业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4] - 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如休闲农业、康养旅游等新业态 [4] - 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推进产学研融合,推广绿色技术 [4] - 完善企业联农带农机制,协调农户和企业利益分配 [4] 人才培养 - 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构建专业队伍 [4] - 培育本土人才技能提升,培养新型农民和"土专家" [4] - 优化外部人才引进环境,吸引农业科技等领域人才下乡 [4]
一只草原羊的“芯片”革命
中国新闻网· 2025-07-10 01:57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2024年内蒙古四子王旗肉羊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3.6亿元,带动1.7万户农牧民年增收2.6亿元 [1] - 肉羊加工产值突破10亿元,副产品贡献率达35% [4] - 年活畜交易量达60万只,交易额4.8亿元 [5] 育种技术与品种创新 - 赛诺种羊科技通过体外生产系统每日处理超2000枚卵细胞,24小时产出早期胚胎 [2] - 培育出杜蒙羊新品种,兼具蒙古羊耐寒基因与杜泊羊生长优势,4月龄羔羊体重达40公斤,繁殖率180% [2] - 建成7个世界级肉羊品种核心群,规模达2.5万只,年产能覆盖20余省份 [3] 养殖与加工升级 - 四子王旗建成25处标准化养殖小区,配套智能饲喂与疫病防控系统,肉羊良种覆盖率跃升至80% [3] - 精细化分割使每只羊增值100元至150元,2024年屠宰加工肉羊100万只,产出4090吨制品及副产品,总产值1.459亿元 [4] - 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贡献超千万元 [4] 物流与品牌建设 - 冷链专车实现羊肉从牧场到一线城市48小时直达 [4] - 通过"区域品牌+百个网红"矩阵推广"杜蒙羊肉",电商月销售额超300万元 [5] - 冷鲜肉通过冷链直达一线城市商超,带动餐饮全产业链发展 [5] 资源循环利用 - 闪丹生物有机肥公司年处理超万吨发酵羊粪,生产标准化有机肥1000余吨 [4] - 构建牧场、工厂、餐桌的绿色闭环,一只羊的整体效益提升8倍 [4] 农牧民转型与增收 - 农牧民通过标准化养殖小区实现规模化转型,如库伦图镇村民张俊青从传统羊倌变为科学育种户,每只羊增收200元 [5] - 龙头企业提供种源、技术,农牧民参与标准化养殖,形成"政府引导、主体运作、农户参与"模式 [5]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智汇簕竹促振兴,青春执笔绘新卷
南方农村报· 2025-07-09 23:51
乡村振兴实践 -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暑期实践团队深入云浮新兴县簕竹镇,通过技术推广、产业调研、文化挖掘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1] - 实践内容涵盖竹笋提质增效技术推广、禽类免疫接种、青年返乡创业调研、侨乡文化记录四大方向 [1][2][3][5][7] - 校地合作模式形成"党建结对+人才驿站+多学院联动"体系,未来将围绕畜禽、笋竹、文旅、预制菜等特色产业打造全链条赋能方案 [9] 竹笋产业技术升级 - 专家通过"营养课+水肥管理"实招解决竹笋"口感脆甜、纤维细腻"的核心问题,技术课堂从冷场转变为农户主动抢话筒的热烈讨论 [2] - 调研发现竹笋产业创业者最迫切需求为用地政策支持,竹编从业者反映传统手艺缺乏创新设计 [5] 畜禽养殖技术实践 - 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在温氏集团簕竹现代化鸡场完成10万羽接种任务,单日接种效率从300羽提升至1000羽 [3] - 团队创新"无痛接种法"减轻肉鸡应激反应,实践过程显著提升学生操作技能 [3] 文化保护与品牌建设 - 文旅团队系统梳理簕竹镇"红、侨、竹"文化名片,拍摄内容包括侨胞故事、百年骑楼群、竹编非遗技艺及革命旧址 [7] - 文化抢救工作通过影像记录串联起华侨文化、竹艺传承与红色历史 [7] 青年人才返乡支持 - 调研形成《簕竹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困境分析》报告,反映技术指导、政策支持、传统工艺创新等核心诉求 [5] - 校地合作计划通过"技术链+人才链+品牌链"三链融合政策吸引青年人才 [9]
荷风送暖共富路:海归新农人的“奶奶侨助工坊”
中国新闻网· 2025-07-09 21:13
行业分析 - 鲜食莲子行业存在保鲜技术瓶颈,采摘后4小时内不处理会导致口感劣变[1] - 行业智能化升级趋势明显,通过分选设备、自动采摘技术提升生产效率[2] - 保鲜技术取得突破,"预冷+气调处理"方案将保鲜时长从4小时延长至5天[2] 公司运营 - 公司采用"科研+侨商网络"双轮驱动模式,整合侨界科技资源开发专用设备,同时利用侨商渠道实现全国销售[2] - 鲜食莲子业务实现近4年销量年均增长300%,增速显著高于传统农产品行业[2] - 建立1200亩种植基地形成规模效应,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附加值[6] 商业模式创新 - 首创"侨助工坊"模式,针对农村老年群体开发采莲、剥粒等适老岗位,实现200名老人人均年增收超万元[4][6] - 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助农"闭环,带动新宇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35万元[6] - 成功实现模式复制,业务已扩展至建德、兰溪、龙游及海南等多地[6] 社会效益 - 项目入选浙江省"共富工坊"优秀实践案例,成为乡村振兴示范项目[6] - 通过产业联动实现"家门口就业",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难题[4][5] - 形成可复制的助农模板,兼具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7]
助农有“芯”招,驻化州新安镇帮扶工作队“果”然给力丨驻在千镇万村⑭
南方农村报· 2025-07-09 21:05
核心观点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与广东电网公司组成的驻化州新安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通过科技赋能、产销渠道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安镇番石榴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9][10][15] 产业升级 - 新安镇是广东省番石榴种植专业镇,有着数百年种植历史 [9] - 工作队推动成立"番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和"农业科技特派员之家",整合省市两级农业科技力量 [19][20][21][22][23][24][25][26] - 建成45亩红宝石番石榴示范园,种植3000多株新苗 [28][29] - 与茂名市粤美生物科技合作建立现代化育苗大棚8000平方米,预计年供番石榴脱毒苗木30万株 [30][31][32][33] - 计划免费发放45000株番石榴苗木支持产业发展 [34][35] 产销拓展 - 推动建立新安水果购销站,为果农开辟更广阔销售渠道 [38][39][40][42] - 成立新农人之家,聚集超100位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推动产业发展 [46][47][48] - 发展花生油产业,打造"田公""正树橘"等品牌,产品覆盖茂名、惠州、清远等地 [50][51] - 花生油厂与优诚农品签订代工协议,形成"自主品牌+代工生产"模式,预计2025年营收超300万元 [52][53][54] 基础设施 - 投入160万元建设536千瓦屋顶光伏项目,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60][61][63] - 投资50万元建成两个标准化体育广场 [64][65] - 争取56.5万元捐赠资金修缮三所学校设施 [65][66] - 投入81.6万元专项资金修复水毁道路 [66][67]
潍坊安丘:一朵绢花撬动三亿市场 稳坐江北工艺头把交椅
齐鲁晚报网· 2025-07-09 18:42
行业概况 - 绢花产业在安丘市景芝镇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涵盖20大系列、近1000个品种,年销售收入达3.1亿元[2] - 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市场,并远销海外多个地区,成为传递中国文化的亮丽名片[2] - 产业带动当地及周边近千名农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1] 公司运营 - 潍坊嘉信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仿真花为主打产品,月产量稳定在20条货柜左右[1] - 公司现有固定员工六七十人,生产旺季还会从周边地区雇佣临时工[1] - 员工多为农村妇女,月收入可达三四千元,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1] 产业升级 - 景芝镇通过整合零散作坊和个体户,推动绢花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2] - 当地政府持续优化服务,助力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推动产品走出国门[2] - 产业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劲动力,并开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新途径[1][2] 市场需求 - 仿真花产品凭借独特艺术魅力与精湛工艺,赢得海内外消费者广泛赞誉[1] - 市场需求持续攀升,产品以蓬勃之势绽放在世界舞台[1] - 景芝镇被誉为"江北工艺品加工第一镇",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2]
南农晨读 | 舌尖上的水产安全
南方农村报· 2025-07-09 17:32
政策投资 - 国家发改委新增下达1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以工代赈项目 覆盖26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6] - 1975个以工代赈项目预计发放劳务报酬45.9亿元 惠及31万重点就业群体 [7] 农业展会 -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确认支持2025大湾区农产品交易会暨土特产精品博览会 [10][11] 特色农产品 - 广州增城区仙村镇基岗村通过仙进奉荔枝产业实现年产值超亿元 [12][13] - 粤桂协作推出陈皮星油藤健康茶饮 百名体验官招募计划吸引数百名消费者参与 [30][36][37] 农业技术 - 佛山高明区开展水稻合理密植试验 测试5种不同机插模式对单产的影响 [17][19][20] - 揭西县京溪园镇举办生猪养殖恶臭治理技术培训班 推广环保养殖技术 [42][43][44] 区域合作 - 湾区认证调研组赴贵州考察六枝特区等地特色产品 推动黔货进入大湾区市场 [46][47][49] 灾后恢复 - 怀集县组织灾后农业复产 大岗镇谭珠村200亩扬花期水稻田受浸 [22][25][26]
一个县扎堆300多家“村咖”:网红滤镜下的转型困局
36氪· 2025-07-09 16:34
乡村咖啡经济兴起 - 安吉县乡村咖啡厅采用门票制商业模式 入场费60-70元含饮品 主打摄影场景吸引游客打卡[1] - 2021年瀑布咖啡走红后 乡村咖啡厅在安吉及全国多地快速扩张 形成行业风潮[3] - 深蓝计划单日咖啡出杯量达8818杯 创全国纪录 2023年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 带动当地收入超2000万元[19][28] 商业模式分析 - 门票机制包含入场券 社交货币 摄影基地三重价值 68元定价高于星巴克但获客成本趋近于零[33] - 70%客流来自小红书种草 用户自发传播形成流量裂变[33] - 采用"两入股三收益"模式 村民集体占股49% 创业团队51% 村民可获得分红 租金 薪金三重收益[28] 行业扩张与政策支持 - 安吉县乡村咖啡厅超300家 深蓝计划团队计划向北京 新疆 西藏 台湾等地扩张[32] - 当地政府将乡村咖啡作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借助流量带动周边5个村子发展[32] - 二期项目增加餐厅业态 仍维持门票含咖啡券形式 设计更追求网红效果[32] 行业痛点与挑战 - 80%消费者仅饮用半杯饮品 咖啡品质差导致复购率低[34] - 同质化严重引发审美疲劳 工作日客流冷清[27][34] - 部分项目违规占用农用地 广西阳朔多家咖啡屋因侵占农田被拆除[34] 未来发展方向 - 云南案例显示"咖啡+古树茶"等在地化模式更具生命力 单品咖啡供不应求[35] - 行业需从打卡经济转向真实体验 深度绑定地域特色才能留住回头客[35]
瓜果飘香“丰”景美 特色产业促振兴 希望的田野绘就生动夏日丰收画卷
央视网· 2025-07-09 16:29
新疆石河子市油菜花种植 - 石河子市首次在G3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沿线大规模种植油菜,形成千亩花海景观[1] - 新疆油菜花因纬度和气候影响在夏季盛开,花期持续30至35天,与其他省市形成"错时绽放"[4] - 油菜花种植不仅带动旅游业发展,每亩地还有近千元收益[4] 贵州德江县花椒产业 - 德江县因地制宜种植耐旱固土的花椒树治理石漠化,近十年已完成48万亩石漠化治理[7][11] - 花椒树根系发达,在石漠化区域可保持水土,2014年起作为治理突破口[9] - 七月上旬稳坪镇万亩花椒成熟,为当地提供可持续生态价值转化路径[7][9][11] 江苏无锡阳山水蜜桃 - 无锡阳山水蜜桃2014年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果肉饱满多汁[12] - 当地通过搬迁污染企业、升级森林步道等措施修复生态环境[12] - 环境改善提升桃子品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12] 广东揭阳凤梨产业 - 惠来县高山凤梨种植面积超6万亩,依托产业园形成产业化[16][18] - 当地沙质土壤和气候条件为凤梨生长提供优良环境[18] - 产业辐射带动周边超1.5万户农户增收[18] 新疆吐鲁番葡萄产业 - 吐鲁番市63万余亩葡萄陆续成熟,预计产量超160万吨[19][23] - 当地气候条件使葡萄品质好、口感佳,拥有500多个品种[21] - 实施标准化种植推广、架式改造等提质增效工程[23] 江西乐安竹笋产业 - 乐安县素有"中国毛竹之乡"美誉,今年鲜笋产量超30万吨[25][27] - 晒笋干是当地百年习俗,通过加工可为农户均增收近2万元[25][27] - 竹笋经杀青、发酵等工序制成口感鲜嫩的笋干[25]
在田埂上读懂中国:当代农民的出路在何方
36氪· 2025-07-09 15:22
乡村振兴研究背景与框架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课题组于2022-2024年开展覆盖9省84村的田野调查,采集840份问卷及19个治理样本,形成《大国村治:当代农民的思与盼》[1][3][6] - 研究聚焦村庄党建、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农村教育等七大主题,采用问题导向与机制分析双重视角[7][9] - 分上下两编:上编剖析治理与产业等结构性议题,下编记录农民生活秩序与社会关系变迁[7][8] 基层治理现状与挑战 - 乡镇换届后政治生态总体稳定,但存在权力向一把手集中、班子成员结构失衡及干部"躺平"现象[10] - 资源下沉政策导致基层治理能耗过高,形式主义与"悬浮型内卷"问题突出[10] - 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制度在部分地区引发"一言堂"治理风险[10] 乡村产业发展关键发现 - 农业转型需平衡市场资本与乡土社会利益,否则难以契合乡村发展需求[10] - 资本下乡需建立与本土利益的结合机制,避免单方面逐利行为[10] 农村教育政策实施效果 - "双减"政策在农村出现执行偏差:线下作业减少但线上打卡任务增加,教育压力转嫁至家长[11] - 农村家校关系建设需结合家庭实际条件,避免政策机械化执行[11] 社会文化变迁调研 - 村庄社会结构因人口外流加速解体,农民价值观从感性转向理性,社会关联趋于淡漠[5] - 研究同步追踪婚嫁彩礼、节庆习俗等文化现象,揭示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嬗变[12] 研究方法论支撑 - 研究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2ZDA101),采用实证主义范式分析东中西部差异[6][13][14] - 通过756份农户问卷及深度访谈,构建覆盖2000县66万行政村的宏观分析框架[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