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理想L9
icon
搜索文档
追觅CEO放狠话:造车PK理想 手机跟华为小米“三分天下”
新浪科技· 2025-09-18 19:32
近期,追觅科技动作频频,尤其在造车一事上,宣布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将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于 2027年亮相。 《BUG》栏目从知情人士处获悉: 1、在追觅内部,每周都会举行一次汽车造型方案投票,目前已经举行至第38周。以此来看,追觅对汽 车外观的打磨最早可追溯到2024年底。 2、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对造车有执念。 目前内部将汽车业务划分为两个品牌运营——追觅汽车和星空汽车。前者主做对标布加迪的车型,内部 命名"追觅-布加迪",有电动和增程式两个版本。后者是追觅投资孵化的子公司,主要对标库里南、宾 利的车型。 俞浩看重对标宾利的车型,目前已规划了4个配置,内部直言"可以完全PK理想汽车,从L9到L8、L7、 L6都能实现碾压"。 3、俞浩还在内部讲话中表示,"已经甩开了科沃斯、云鲸、石头等,从此他们跟追觅不在一个维度""手 机,追觅、华为、小米未来要三分天下"…… 对于上述消息,《BUG》栏目问询了追觅科技,截至发稿前暂无回应。 造车:"配置学小米,完全PK理想汽车" 知情人士透露,在团队建设方面,追觅汽车组建起一支覆盖研发、制造与质量控制的跨行业人才队伍。 团队成员包含:原智能硬件业务的核心研发人员,也 ...
追觅CEO俞浩:配置学小米,完全PK理想汽车
经济观察报· 2025-09-18 15:25
业务战略 - 汽车业务划分为追觅汽车和星空汽车两个品牌 其中星空汽车对标宾利车型并规划四个配置版本[1] - 明确要完全PK理想汽车 从L9到L8 L7 L6都能实现碾压[1] - 学习小米车型配置方式 规划D9 D9 Pro D9 Max和D9 Ultra四个版本[1] 产品定位 - 车型轴距3.2米 所有尺寸均大于理想L9和问界M9[1] - 定价区间26.99万至58.99万元 直接覆盖理想L6到L9等车型[1] 运营进展 - 内部每周举行汽车造型方案投票 目前已进行38周[1] - 团队组建涵盖研发 制造与质量控制人才[1] - 已完成首轮融资 创下国内新造车企业最快融资纪录[1] 全球布局 - 计划在德国柏林附近建厂 选址靠近特斯拉超级工厂[1] - 利用当地供应链资源向全球市场进军[1]
辩证看待李想说加快技术平台和产品更新迭代速度
理想TOP2· 2025-09-14 20:25
公司战略与产品迭代 - 公司将加速技术平台和产品更新迭代速度 目标是2026年在整车产品力和人工智能体系化能力上超过2022年L9的领先程度 [1] - 产品换代周期将从原计划四年缩短 具体加速程度尚未明确 [1] - 公司资源将优先投向更先进的模型开发 而非现版本细节打磨 [2] 技术开发优先级 - 采用以终为始的开发思路 优先投资未来先进技术而非现有版本优化 [2] - 在自动泊车等L2级功能上投入相对较少 资源倾向用于高阶AI模型开发 [2] - VLA模型开发优先级高于VLM 资源分配基于终局目标考量 [2] 市场竞争与产品表现 - L系列在5月焕新后6-8月出现连续销量下滑 市场反馈促使公司加速迭代 [3] - 在规则明确场景下鸿蒙自动泊车体验优于理想 而在AI推理场景下理想体验更佳 [3] - 公司对纯汽车维度产品细节打磨的重视程度将取决于后续市场反馈 [3] 技术路线比较 - 鸿蒙系统在规则驱动型功能上表现更好 理想在AI推理型功能上更具优势 [3] - L4级技术开发与L2级产品打磨存在本质差异 后者技术复用性有限 [3] - 公司更注重开发具备面向陌生环境推理能力的AI系统 [3]
蔚来ES8预售爆了?买旗舰SUV的都是哪些人?
车fans· 2025-09-05 08:30
核心观点 - 新款ES8发布后门店客流量暴增 展车持续有人体验 预售订单超预期 [1][2] - ES8定价低于预期 预计正式上市买断价在40万以下 重塑品牌价格体系 [3][7] - 40万价位客户更关注品牌知名度和社交价值 而非单纯配置参数 [3][5] 目标客群特征 - 以认可蔚来品牌和换电模式的家庭用户为主 [2] - 客户注重冰箱/彩电/大沙发等舒适性配置 [2] - 高端客户追求情绪价值和个性化需求满足 [6] 市场竞争格局 - 主要竞品为理想L9/问界M9/腾势N9 但存在纯电与增程的技术路线差异 [2][3][6] - 问界M8纯电版本受冲击最明显 大量客户持观望态度 [3][5] - 理想系列因舒适性配置被超越而受影响 [2] 产品定价策略 - 预售定价具有利润空间 源于成本下降 [7] - 租电方案因购置税政策受关注 客户关心保值率和后期买断问题 [2] - 预计ES6/ES7/ET5等车型将跟进调价 但短期内不会降价 [2][3][7] 销售表现影响 - 公布价格当日导致竞品客户暂缓购车计划 [4] - 部分原关注乐道车型的客户转向ES8 [3] - 问界通过油电同价策略应对竞争 纯电版本定价较预期低2万 [5]
理想销量不敌蔚来和小鹏,李想还能再冲一次吗?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03 12:29
核心观点 - 理想汽车面临增长瓶颈 核心增程产品销量接近天花板 新推出的纯电车型i8市场表现不及预期 公司战略重心转向纯电和AI领域但面临激烈竞争和执行力挑战[4][12][14][20][28]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302亿元 同比下滑4.5% 车辆销售收入289亿元 同比下降4.7%[8] - 毛利率保持高位 车辆毛利率19.4% 整体毛利率20.1%[4][8] - 净利润11亿元 环比回升69.6% 运营费用同比减少8.2%[8] - 自由现金流转负至-38亿元 主要因充电网络建设等战略投入增加[4][8] - 现金储备达1069亿元 保持行业领先[4][8] 交付数据 - 2025年第二季度交付111,074辆 同比增长2.3%但环比大幅下滑[6][8] - 2025年1-7月累计交付234,670辆 其中L6占比47.4%(111,184辆) L7占比22.8%(53,611辆)[15] - 8月单月交付28,529辆 同比下降41% 落后于蔚来(31,305辆)和小鹏(37,709辆)[12] - 三季度交付指引下调至9-9.5万辆 环比下降14%-19% 远低于市场预期的13.8万辆[9] 产品结构变化 - L8和L9高端车型销量大幅下滑 L8在7月同比暴跌53.16% 1-7月累计下滑60.25% L9前8个月累计销量仅2.1万辆 同比下滑47%[17] - 产品结构向低价位转移 L6(20-30万元价位)支撑近半销量 用户群体年轻化和平价化趋势明显[15] - 5月曾对旧款L系列进行清库存促销 单车折扣1-1.6万元 平均降价幅度3%-4%[17] 市场竞争环境 - 增程市场增速从2024年78.7%大幅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16.5% 远低于纯电(46.2%)和插混(31.1%)[21] - 纯电车型占新能源车批发销量61.5% 增程仅占9.0%[21] - 面临多方竞争:问界在高端市场挤压(问界M9单月销量超理想L7+L8+L9之和) 零跑以"半价理想"策略月销达5万辆 乐道L90与理想i8直接竞争 小米YU7用户高度重合[17][22] 战略转型挑战 - 全力押注纯电市场 但i8上市后表现低迷 月度指引仅约3万辆[12] - 纯电市场竞争白热化:面临特斯拉Model Y L、问界M8纯电版、乐道L90、小米YU7等多款竞品[22] - 需通过极致性价比策略突围 若i6定价低于22万元(较L6再降2-3万元) 月销可能达1-1.5万辆[27] AI战略布局 - 李想将主要精力转向AI 两年内AI团队扩招千余人[28] - 推出自研VLA司机大模型 参数规模达40亿 较此前提升10倍 具备3D空间理解与逻辑推理能力[28] - 计划通过OTA推送给所有AD Max车型 声称将"重新定义自动驾驶"[28][33] - 但颠覆性表现尚未验证 需观察后续用户实际体验[33] 核心困境 - "次优解"产品策略失效:过去依靠精准需求定位创造品类红利 但行业进入同质化竞争阶段后优势减弱[14][27] - 技术迭代速度落后:竞争对手出牌频率更快 需加速技术平台和产品更新迭代[18] - 品牌定位模糊:过度依赖降价策略 未能建立技术差异化形象[20][27] - 增长路径不明:增程市场见顶 纯电市场进入艰难 海外扩张需大量资金试错[12][14][22]
勇敢还是盲目?追觅高调跨界 要造“世界上最快的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07:19
追觅科技造车项目概述 - 追觅科技官宣内部孵化新造车项目 计划2027年推出首款超豪华纯电车型 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1] - 追觅汽车BU规划S/A/B/C/D五大产品线 覆盖从高端超跑到大众市场车型 同时开辟创新品类如扫地机与汽车跨界融合[1] - 追觅首款量产车目前仍在造型评审阶段 原计划2027年2月量产节点已不再提及 短期内将先推出一批样车用于展示和融资[1] 项目筹备与人才建设 - 追觅2021年秘密启动造车项目并组建超过200人汽车专项团队 2024年加速招揽汽车人才[2] - 2025年1月成立星空计划汽车科技公司作为造车核心主体 目前已组建千人规模造车团队 员工多来自吉利/华为/小米/比亚迪/理想等头部企业[2] - 创始人俞浩2009年在清华创建"天空工厂" 2013年撰写数十页造车报告 认为需先在其他领域积累经验[2] 技术积累与迁移路径 - 截至2025年5月追觅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 全球授权专利3155件 大量涉及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3] - 追觅2018年自研10万转/分钟高速数字马达打破戴森垄断 2024年推出20万转/分钟高速马达获"全球首创者"认证[7] - 家电端马达2.5kW/kg功率是主流车规级电机2倍 理论上可通过降速增扭设计输出600kW+峰值功率[7] 技术挑战与差距 - 汽车驱动电机需持续高扭矩输出 特斯拉Model S Plaid电机峰值扭矩达1045N・m 而追觅工业四足机器人电机仅10N・m[7] - 汽车电机需在-40℃至150℃宽温域运行并通过IP67/IP6K9K防护认证 追觅马达缺少车载场景盐雾/振动等耐久性测试验证[7] - 对标目标仰望U9工程测试车最高时速达472.41km/h 搭载四电机系统总功率2220kW(约3019匹马力) 体现全产业链技术整合能力[7] 商业模式与实施策略 - 采取"左右手模型":左手代表代工(ODM)业务 右手代表自研造车项目[4] - 右手业务计划将量产车售往海外 目前卡在造型评审阶段 计划借鉴国外超豪华汽车设计做到"形似神不似"[4][5] - 左手业务将获得授权的国内车型改造后贴牌卖到国外 目前正与汽车设计公司龙创谈合作 并对接北汽探讨基于BJ40车型合作[5] - 计划用左手业务收益养右手业务 已组建数十人海外销售团队并计划扩充至百人规模[5] 资质获取困境 - 国家已停止发放新造车资质 追觅无法复制小米的独立申请路径[10] - 获取资质仅剩两条路径:收购现有资质(价格昂贵且涉及复杂跨省兼并重组)或寻求代工(委托方也必须具备生产资质)[10] - 可能效仿华为轻资产模式 寻求与其他车企合作代工生产 固定资产投入一减再减[10] 行业背景与竞争环境 -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惨烈 利润空间被极致压缩 车企需在运营效率/供应链控制/技术储备/品牌力等多方面持续提升[1] - 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自2021年579万台销量峰值持续下滑至2024年406万台[11] - 追觅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份额滑落至8% 排名第四 被石头科技(16%)拉开差距[11] 同业跨界案例参考 - 智米仅通过与奇瑞合作为iCAR赋能 石头造车首款产品极石01由北京汽车制造厂代工 国内市场表现不温不火[11] - 小米为获取资质通过注销宝沃/转手北京现代工厂提升产能利用率 凭技术实力纳入北京"朱雀计划" 先挂靠北汽越野生产SU7 最终在2024年7月拿到独立资质[10]
想造“世界上最快的车”,追觅是“无畏”还是“无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19:08
公司战略与产品规划 - 追觅科技官宣内部孵化新造车项目 计划2027年推出首款超豪华纯电车型对标布加迪威龙 [1] - 公司规划S/A/B/C/D五大产品线 覆盖从对标迈凯伦、兰博基尼的高端品牌到对标小米、特斯拉、蔚来、理想、问界的平价品牌 并开辟扫地机与汽车融合的创新品类 [1] - 采取"左右手模型"双轨策略:左手开展代工(ODM)业务改造授权车型贴牌出口 右手推进自研造车项目计划先量产增程式SUV对标问界M9/理想L9/极氪9X [5][6] - 右手自研项目仍处造型评审阶段 计划基于现有车型平台改造样车 最接近量产的增程式SUV主打"更豪华、更贵气"差异化标签 [6] - 左手代工业务正与汽车设计公司龙创洽谈SUV改造出口 并接触北汽探讨基于BJ40车型的合作可能 [6] 技术储备与研发基础 - 截至2025年5月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 全球授权专利3155件 大量涉及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技术 [4] - 2018年自研10万转/分钟高速数字马达打破戴森垄断 2024年推出20万转/分钟高速马达获沙利文"全球首创者"认证 [9] - 家电端马达功率密度达2.5kW/kg 是主流车规级电机2倍 理论上可通过降速增扭设计输出600kW+峰值功率 [9] - 但汽车电机需持续高扭矩输出(如特斯拉Model S Plaid峰值扭矩1045N・m) 而公司工业四足机器人电机扭矩仅10N・m [9] - 汽车电机需满足-40℃至150℃宽温域运行及IP67/IP6K9K防护认证 当前20万转马达缺乏车载场景盐雾、振动等耐久性验证 [9] 团队建设与历史沿革 - 2021年秘密启动造车项目并组建超200人汽车专项团队 2024年加速招募汽车领域人才 [3] - 2025年1月成立星空计划汽车科技公司作为造车核心主体 目前已组建千人规模团队 员工多来自吉利、华为、小米、比亚迪、理想等头部企业 [3] - 创始人俞浩2009年在清华创建"天空工厂" 2013年撰写数十页造车报告 结论显示需先在其他领域积累经验 [3] 行业环境与竞争态势 -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烈度被形容为"无尽地狱" 利润空间极致压缩 车企需在运营效率、供应链控制、技术储备及品牌力多维度竞争 [1] - 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2021年销量峰值579万台持续下滑至2024年406万台 公司全球市场份额滑落至8%排名第四 石头科技份额达16% [13] - 行业资质获取难度极高:国家已停止发放新资质 小米通过注销宝沃/转手北京现代工厂提升产能利用率 并凭技术实力纳入北京"朱雀计划" 最终2024年7月才获得独立资质 [12] 实施挑战与资源调配 - 原计划2027年2月量产节点已不再提及 短期内仅计划推出样车用于展示和融资 [2] - 左手代工业务收益将用于供养右手自研项目 海外销售团队已组建数十人并计划扩充至百人规模 [7] - 固定资产投入一减再减 可能效仿华为轻资产模式寻求代工合作 但新规要求委托方也必须具备生产资质 [12] - 技术整合存在显著差距:对标对象仰望U9极速472.41km/h 搭载四电机系统总功率2220kW(3019匹马力) 需全产业链技术整合能力 [9]
理想汽车的多事之秋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1 09:03
公司近期动态与舆论风波 - 公司创始人近期通过视频播客回应争议话题 包括MEGA造型争议 i8和车主被黑舆论风波以及供应商欺压经历 并在回忆融资艰难时刻时情绪激动 [2] - 公司近期陷入多事之秋 包括碰撞测试事件争议和车主素质风波 同时内部正在进行深度调整 撤销运行不足半年的五大战区 重新回归省区直接管理 [2] - 公司目前正处于下滑周期 正全力拼搏以期重返增长轨道 [2] 市场定位与产品结构分析 - 公司车型结构呈现低端车型热销而高端车型遇冷的特点 L6销量最佳而L9表现最弱 与问界品牌高端车型领先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3] - 高端市场表现直接关系到品牌溢价能力和长远发展潜力 公司高端车型遇冷的情况削弱了品牌高端定位 后续进军高端市场难度较大 [3] - 公司国际化战略定位模糊 在国内市场采用直营模式 但在海外市场对直营或授权模式摇摆不定 中亚市场存在价格混乱和单车盈利能力低等问题 [3] 市场竞争与运营挑战 -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直营模式在市场顺风顺水时展现优势 但在当前竞争激烈环境下暴露出运营能力短板 [4] - 公司近期对国内销售网络进行调整 撤销五大战区并回归省区直管制 新增相关部门并任命新负责人 以应对市场变化和解决运营问题 [4] - 公司已实现盈利且年销量突破40万辆 但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增长速度从每年30%~50%放缓至10%~20% [4] 销量增长与转型压力 - 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速降至7.8% 增程产品销量已接近天花板 增程市场逐渐趋于饱和 [6] - 明年各品牌将有十几款涵盖10万~40万元的增程产品上市 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 L系列增程产品销量上限已清晰可见 [6] - 纯电动车型MEGA和i8未如预期般热销 对标L6的20万元纯电动车型i6被寄予厚望 若能达到L6销量水平则年销80万甚至100万辆目标有望实现 [6] 产品战略与建议 - 建议i6需尽早推出 以改善市场 媒体和资本市场对公司的预期 为纯电动转型注入新动力 [7] - 建议公司更加低调务实 对产品外观 定价等进行务实调整 避免上市后反馈不佳再降价 [7] - 若i6上市后再次出现短期调价或外观争议 负面声音将直接影响初期销量 可能第三次出现类似MEGA和i8的情况 影响企业增长潜力 [7] 产品创新与竞争应对 - 公司团队可能过于追求短期业绩和利润规模 忽视了产品层面战略布局 导致纯电动平台投入力度不足 [9] - L系列成功形成路径依赖 但增程和家用市场门槛不高 公司本有资本实力在20万元级纯电动市场破局 但缺乏决心和投入 [9] - 市场竞争环境已变 竞争对手产品实力大幅提升且价格更低 公司车型对消费者吸引力大幅下降 曾经策略不再奏效 [9] - 公司若想扭转局面 关键在于推出真正具有创新性的产品 突破冰箱彩电大沙发现有模式 瞄准客户更深层次需求 [10]
极氪9X 48小时一线预售快报
车fans· 2025-09-01 08:34
具体情况如下: 1,订单情况: 均店新增订单:90~120台 进店量占比:30% 进店量上涨:20% 需要注意: -绝大部分门店展车试驾车都还没到店,预售效果很不错,客户认为价格偏高预期,但是不影响下订。 2,客户画像:35~45岁,男性比例:90% ,BBA车主增换购 需要注意: -整体客户画像跟极氪009接近,经济实力较强,家里多台BBA车型。偏企业高管、老板和极氪早期车主为主,对比009高管比例明显增加。 -预热时间较长,绝大部分下订客户之前了解过新车。相比其他竞品家庭看车为主有明显区别,出现大比例男性客户进店直接下单。 3,配置选择: 10个的话 max 版本:1 ultra 版本:2 hyper版本:7 外观颜色: 极夜黑(主销) 内饰颜色: 月影蓝(主销) 需要注意: -客户对极氪9X外观、内饰非常认可,之前谍照时焦虑的16英寸中控单屏变成双联屏,明显提升客户的购车欲望。 -客户普遍认为已经买到这个价位,就不会太考虑配置价格,ultra多了电动门、投影大灯,认为价值就不止2万。 -商超店和极氪家出现配置差异,城区门店的千里浩瀚H9方案选装较高,普遍对提车时间非常在意。 4,竞品对比:10个客户里, ...
理想汽车(2015.HK):2025Q2毛利保持韧性 VLA规模化部署在即
格隆汇· 2025-08-31 03:04
财务表现 - 2025Q2单季营收302.5亿元 同比-4.5% 环比+16.7% [1] - 汽车业务收入288.9亿元 同比-4.7% 环比+17.0% [1] - 归母净利润10.9亿元 同比-0.8% 环比+68.0% [1] - non-GAAP归母净利润14.6亿元 同比-2.7% 环比+43.8% [1] - 汽车业务毛利率19.4% 同比+0.7pct 环比-0.3pct [1][2] - 经营性利润8.3亿元 利润率2.7% 同比+1.3pct 环比+1.7pct [2] - 平均售价由26.6万元降至26.0万元 [2] 销量与产品结构 - 2025Q2交付11.1万辆 同比+2.3% 环比+19.6% [1][2] - L6占比46.8% L7占比23.8% L8占比13.3% L9占比13.0% Mega占比3.1% [2] - 其他业务营收13.6亿元 同比+0.1% 环比+9.0% [2] 成本与费用 - 研发费用28.1亿元 同比-7.2% 环比+11.8% 费用率9.3% [3] - 销售管理费用27.2亿元 同比-3.5% 环比+7.4% 费用率9.0% [3] -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30亿元 自由现金流-38亿元 [3] 基础设施与网络 - 零售中心530家覆盖151城 售后维修中心511家覆盖222城 [3] - 超充站2,902座 充电桩15,945根 覆盖255城 [3] 未来展望 - 2025Q3预计交付9.0-9.5万辆 同比-41.1%至-37.8% [4] - 2025Q3预计收入248-262亿元 同比-42.1%至-38.8% [4] - 纯电SUV i6计划9月发布 起售价25万元 续航720km [4] - VLA系统9月覆盖增程AD Max车型 11月有重大更新 [4] - 预计2027年实现L4自动驾驶 [4] 长期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1,272.1/1,780.4/2,009.5亿元 [4] - 预计同期归母净利润50.1/114.1/145.5亿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