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偿二代二期
icon
搜索文档
险资密集举牌 长钱加速入市
财经网· 2025-08-20 16:28
险资举牌概况 - 年内险资举牌次数超30次,仅次于2015年的62次,创历史次高 [2][3] - 银行股成为重点配置方向,年内被举牌14次,占总数近半 [2][4] - 平安人寿增持农业银行H股比例从5%提升至14.08%,6个月内增幅达8个百分点 [2] - 邮储银行、郑州银行、浙商银行等银行H股被多次举牌,部分险企持股比例达15% [4] 险资举牌核心动机 - 负债端久期拉长需匹配高股息、低波动权益资产以锁定利差 [1] - 新金融工具准则下OCI账户可平滑市值波动,股息计入经常性收益稳定ROE [1] - 偿二代二期规则下长期股权投资资本占用系数低于交易性股票,可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 [1] - 政策引导通过调降风险因子、长周期考核鼓励险资增配权益资产 [1][5] 银行股受青睐原因 - 板块股息率约3.98%,分红稳定性强,具备"类固收"属性 [5] - 估值仅0.60倍PB,历史波动率行业最低,契合险资风控需求 [5] - 监管要求新增保费30%投入A股,银行股作为稳健标的成为首要承接对象 [5] - 零售存款占比高、股息政策透明的银行更符合险资"类固收"配置逻辑 [5] 险资举牌同业动态 - 中国平安耗资2.69亿港元举牌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H股,持股比例均达5.04% [5][6] - 保险板块A股P/EV仅0.4-0.6倍,股息率超6%,估值修复空间显著 [6] - 举牌同业可减少资本消耗并通过共享资源实现协同降本 [6] 新会计准则影响 - 新准则下金融资产分类更严格,市场波动直接冲击利润表 [7][8] - 增配FVTOCI类高股息资产可避免股价波动影响利润表,仅股息收入计入收益 [8] - 低利率环境叠加新准则加剧利差损风险,倒逼险企寻求高收益资产 [9] 险资权益配置趋势 - 二季度末险资股票投资余额超3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加近1万亿元 [10] - 人身险和财险公司股票投资占比分别达8.81%和8.33%,均为2022年以来高点 [10] - 权益配置呈"哑铃型"影响:OCI账户稳定利润表,权益乘数抬升影响偿付能力 [10]
上半年寿险驱动保费增长5%,险资持续加仓股票
第一财经· 2025-08-17 20:08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9 2%,总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 1% [1] - 二季度末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 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7 8%,较一季度末分别持平和增长1 3个百分点 [6] - 险资股票配置余额达3万亿元,环比增长8 92%,同比增长47 57%,占比从去年二季度末的6 74%提升至8 47% [1][4] 寿险业务 - 上半年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5 4%,6月单月寿险保费增速高达21% [2] - 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大幅增长,成为主要驱动渠道,受益于银保报行合一政策及银行网点合作限制放开 [2] - 8月末预定利率下调预期催化保险储蓄需求,但连续三年下调导致需求释放效果递减 [3] 产险业务 - 上半年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5 1%,车险6月单月同比增速5 0%,非车险单月同比增长4 4% [3] - 车险增长受益于汽车销量回升和车均保费企稳,农险增速回暖 [3] 险资配置动向 - 银行存款配置比例从去年二季度末8 97%下降至8 33%,债券配置比例从45 84%上升至49 31% [4] - 股票配置比例上升源于低利率环境下高股息策略及监管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 [4][5] - 今年以来险资举牌达28次,以红利股为主,包括新能源、环保等新兴战略行业 [5] 偿付能力 - 二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较去年三季度末回升(综合197 4%→204 5%,核心135 1%→147 8%) [6][8] - 上半年13家险企增资规模达500亿元,但行业偿付能力仍低于2021年末水平(综合232 1%,核心219 7%) [8] - "偿二代"二期规则导致核心偿付能力承压,部分公司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 [9]
险企二季度偿付能力对比,5家未达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4 15:18
记者丨 孙诗卉 实习生涂盛青 编辑丨杨希 近期,保险公司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密集披露。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 目前已 有6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和76家非上市财产险公司公布2025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其中,公 布报告的险企中有14家评级为AAA级,5家偿付能力处于未达标状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5年二季度,大多数保 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持稳定,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满足监管要求。五 家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极个别险企延迟披露,其原因主要包括董事会不健全、高管人员长期 空缺导致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股东纠纷导致公司战略方向不明确;公司经营不稳定,外部 资本补充困难,内部积累补充资本乏力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达标,但仍有5家企业风险 综合评级为C级,这五家企业分别为华汇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亚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安 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新疆前海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 司。 此外,瑞华健康保险公司发布公告,称由于技术原因,该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信息将 推迟于202 ...
险企二季度偿付能力出炉:14家达3A 仍有5家不达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13:47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概况 - 2025年二季度已有6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和76家非上市财产险公司公布偿付能力报告 [1] - 公布报告的险企中有14家评级为AAA级,5家偿付能力未达标 [1] - 大多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保持稳定,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满足监管要求 [1] - 五家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原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股东纠纷、经营不稳定等 [1] 偿付能力监管要求 - 保险公司须同时满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 [2] - 偿二代二期体系将风险综合评级细化为AAA至D八类,C级代表公司在多个风险维度存在显著缺陷 [2] AAA级险企表现 - 14家险企评级为AAA级,包括国民养老(590.78%)、中英人寿(217.40%)、恒安标准人寿(226.22%)等 [3] - 东能源自保财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最高达845.44% [3] - 已披露险企在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方面均已达标 [3] 未达标险企情况 - 5家企业风险综合评级为C级,包括华汇人寿、亚太财险、安华农险等 [4] - 瑞华健康因技术原因推迟披露,一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73.71% [4] - 新疆前海联合财险已对评级问题进行整改 [4] - 华安财险2024年成立工作组采取多项管理举措并取得成效 [4] 偿二代二期过渡期进展 - 监管层将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缓解险企适应新规则压力 [6] - 行业需要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6] - 部分险企已建立专项管控机制应对公司治理和流动性风险 [6] - 过渡期仅剩半年,资本缺口公司需短期内完成补充 [6] 险企增资补血动态 - 2025年上半年13家保险公司公布增资方案,总资金近500亿 [7] - 平安人寿获股东拟增资约200亿元,注册资本增至360亿元 [7] - 国联人寿完成25.586亿元增资,引入7家地方国资新股东 [7] - 多家险企通过发债补充资本,平安人寿发行117.65亿港元可转债 [7] 行业发展趋势 - 随着偿二代二期过渡期结束,监管要求将全面落地 [8] -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补充效率成为险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8]
中国财产险行业展望,2025年4月
中诚信国际· 2025-04-30 20: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中国财产险行业展望为稳定,未来12 - 18个月行业总体信用质量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车险保费稳步增长,非车险业务贡献度提升,行业保费增速放缓且分化显著,承保端盈利承压,投资收益推动净利润增加,行业偿付能力较充足但个别中小公司有流动性风险,未来需关注保费增速、承保利润、投资收益及投资资产风险对行业信用水平的影响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监管环境 - 2024年监管延续严监管、防风险模式,9月国务院发布保险业新“国十条”,从多方面部署保险业未来5 - 10年高质量发展,更强调严监管和防风险 [5] - 12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行动方案,确保未来五年财产险行业平稳增长;2025年1月发布评级办法,综合评定保险公司风险水平,搭建分类监管体系 [6] - 以“五篇大文章”为牵引,承保端鼓励财产险公司发展绿色、普惠、科技保险;投资端引导险资入市,同时加强资产质量监管 [7][11] - 强化逆周期监管,将“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缓解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压力 [14] 业务运营 - 2024年宏观经济缓慢修复,财产险行业保费增速放缓但保险金额同比增长,市场竞争激烈、分化明显,第一梯队公司集中度高,中小公司生存空间承压 [15] - 车险保费稳步增长、占比下降但仍为最大险种,保费和盈利集中度高;非车险保费增速放缓但仍为增长主要动力,各细分险种发展有差异 [20][22] - 财产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增长,坚持多元化配置策略,2024年投资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增配股票和基金,未来投资面临诸多挑战 [27] 财务状况 - 2024年财产险行业保费增速放缓,自然灾害使综合赔付率上升,费用管控使综合费用率改善,综合成本率略降,投资收益提升,净利润大幅增加,中小公司盈利仍面临挑战 [33][36] - 2024年财产险公司偿付能力较充足,资本市场回暖增厚股东权益,但增资和发债仍是重要资本补充途径,部分中小公司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40][44] - 财产险行业资产流动性较好,但对流动性管理能力要求高,目前流动性风险整体可控,个别公司面临较大风险 [47][50]
中国人身险行业展望,2025年4月
中诚信国际· 2025-04-30 20: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中国人身险行业展望为稳定,未来12 - 18个月行业总体信用质量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人身险行业保费因续期业务增长,但新单销售低迷、险种结构调整、渠道转型及换挡调速使保费增长承压;利率下行增提准备金,资本市场回暖提升投资业绩,行业盈利优化,偿付能力充足且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增强;未来需关注低利率和资本市场波动对盈利及资本充足性的影响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监管环境 - 保险业新“国十条”以严监管和防风险为导向完善监管制度,健全产品定价机制,鼓励险资参与权益投资,强化逆周期监管优化偿付能力政策 [6] - 2025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统一评价框架提升同业可比性,搭建分类监管体系 [7] - 为防范利差损、费差损风险,监管在产品设计下调预定利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开发分红型产品;在渠道销售出台“报行合一”政策,取消合作限制促进行业竞争 [8][9] - 监管引导险资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发布《保险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压实投资端资产质量 [11] - 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延长“偿二代二期”过渡期至2025年底,缓解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压力 [12] 业务运营 - 2024年人身险行业新单销售承压,续期业务推动保费收入增长但增速放缓;未来健康、养老及理财保险需求有望提升,但短期内产品切换及渠道重塑使保费增长承压 [13] - 寿险向分红险转型,新单销售乏力,续期业务推动保费规模及贡献度上升;健康险和意外险保费贡献度持续下降;预计2025年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健康险平稳发展,意外险低迷 [17][19] - 代理人渠道转型深化,队伍规模降幅收窄,渠道发展有望企稳;银行代理和经纪代理渠道受“报行合一”影响进入换挡调速期,未来渠道竞争格局有望重塑 [22][25] - 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增长,坚持多元化配置策略,投资资产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增配长久期利率债和高分红股票;未来需关注资本市场波动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25][27] 财务状况 - 2024年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放缓,赔付支出因满期给付和保险普及增加,渠道费用因“报行合一”大幅压降;准备金增提压力大,但投资业绩回升,盈利水平优化,马太效应显著 [31][32][37] - 未来影响盈利的因素包括新单保费增长乏力但负债端成本降低、投资标的供需矛盾和资本市场不确定性、准备金增提压力以及新保险合同准则切换对中小公司的影响 [38] - 低利率环境下资产负债久期错配使市场风险管理难度增加,需关注保险和信用风险;行业流动性风险可控,但需关注部分中小公司新单业务和给付对流动性的影响 [39][41] - 2024年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增强,增资和发债是资本补充重要渠道;未来行业仍面临资本补充压力,需关注新保险合同准则切换对净资产的影响 [42][43][47]
中国财产险行业展望,2025 年4 月
中诚信国际· 2025-04-30 19:1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中国财产险行业展望为稳定,未来12 - 18个月行业总体信用质量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车险保费稳步增长,非车险业务贡献度提升,但行业保费增速放缓且分化显著;承保端盈利承压,投资收益推动净利润增加;行业偿付能力较充足,个别中小公司有流动性风险;需关注保费增速、承保利润、投资收益及投资资产风险对行业信用水平的影响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摘要 - 监管以“五篇大文章”牵引,承保端支持绿色、普惠、科技保险,投资端鼓励险资入市,强化逆周期监管缓解偿付压力 [4] - 2024年宏观经济修复慢,行业保费增速放缓但保额增,车险保费稳增占比降,非车险占比升,未来保费或维持低速,非车险为主要动力,行业分化仍显著 [4] - 2024年固定收益类是主要配置,债券投资占比升,权益资产增配,未来权益市场等因素对投资管理和风控要求更高 [4] - 2024年自然灾害致综合赔付率升,承保端盈利承压,投资收益增加使净利润提升,偿付能力较充足,个别中小公司有流动性风险,需关注中小公司资本充足情况 [4] 监管环境 - 2024年监管延续严监管、防风险模式,9月国务院发布保险业新“国十条”,从多方面部署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更强调严监管和防风险 [5] - 12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财险业行动方案,确保未来五年平稳增长;2025年1月发布评级办法,综合评定保险公司风险水平,统一评价框架 [6] - 以“五篇大文章”为牵引,承保端鼓励财产险公司发展绿色、普惠、科技保险,助力重点领域发展 [7] - 监管引导险资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参与权益市场投资服务实体经济,同时发布办法压实投资端资产质量 [11][13] - 金融监管总局延长“偿二代二期”过渡期至2025年底,缓解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压力,防范行业风险 [14] 业务运营 - 2024年宏观经济缓慢修复,财产险行业保费增速放缓但保额同比增,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分化明显,第一梯队集中度高,中小公司生存空间承压 [15] - 车险保费稳步增长占比下降,仍为最大险种,保费和盈利集中度高;非车险保费增速放缓但占比提升,健康险增速回升,农险和责任险增速放缓,非车险是增长主要动力 [20][22] - 财产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增长,坚持多元化配置,2024年投资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债券投资规模和占比升,权益类投资占比升,其他投资占比降,资本市场等因素带来挑战 [27] 财务状况 - 2024年行业保费增速放缓,自然灾害使综合赔付率升,费用管控使综合费用率降,综合成本率略降;权益市场和债券市场推动投资收益提升,行业净利润增加,但中小公司盈利挑战大 [33][36] - 2024年财产险公司偿付能力较充足,资本市场回暖增厚股东权益,增资和发债是资本补充途径,部分中小公司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40][44] - 财产险行业资产流动性好,但面临重大赔付事件对流动性管理要求高,“偿二代二期”加强流动性风险指标监管,个别公司面临流动性风险 [47][49]
中国人身险行业展望,2025 年 4 月
中诚信国际· 2025-04-30 19:1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中国人身险行业展望为稳定,未来12 - 18个月行业总体信用质量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人身险行业保费增长,险种结构调整,盈利优化,偿付能力充足,但未来需关注低利率和资本市场波动影响 [4] - 监管环境完善,承保业务新单承压、结构调整,投资业务多元配置,财务表现盈利提升但需关注可持续性及偿付能力变动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监管环境 - 保险业新“国十条”以严监管和防风险为导向,完善监管制度,促进渠道竞争,引导险资入市,强化逆周期监管 [6] - 2025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统一评价框架,搭建分类监管体系 [7] - 监管出台规定防范人身险公司利差损、费差损风险,下调产品预定利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开发分红型产品 [8] - 监管出台银保渠道“报行合一”政策,降低销售费用率,取消合作限制,促进有序竞争 [9] - 监管引导险资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力度,同时发布《保险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压实投资端资产质量 [11] - 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延长“偿二代二期”过渡期至2025年底,缓解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压力 [12] 业务运营 - 2024年人身险行业新单销售承压,续期业务推动保费增长,但增速放缓,2025年增速或进一步放缓 [13] - 寿险向分红险转型,新单销售乏力,续期业务推动保费规模及贡献度上升;健康险平稳发展,意外险低迷 [17][19] - 代理人渠道转型深化,规模降幅收窄,有望企稳;银行代理和经纪代理渠道受“报行合一”影响进入换挡调速期,渠道竞争格局有望重塑 [22][25] - 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增长,坚持多元化配置策略,投资资产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增配长久期利率债和高分红股票,需关注资本市场波动影响 [25][27] 财务状况 - 2024年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放缓,赔付支出增长,渠道费用压降,准备金增提压力大,但投资业绩回升,盈利水平优化,马太效应显著 [31][37] - 未来影响盈利因素包括新单保费增长乏力、投资标的供需矛盾、准备金增提压力及新保险合同准则切换影响 [38] - 低利率环境下资产负债久期错配使市场风险管理难度增加,需关注保险和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可控 [39] - 2024年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增强,增资和发债是资本补充重要渠道,但行业仍面临资本补充压力,需关注新保险合同准则切换对净资产影响 [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