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强省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谋变链条创新品牌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河南日报· 2025-07-16 07:48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现状 - 河南已形成多个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包括漯河肉制品加工集群、郑州速冻食品集群、商丘饮料酒集群和新乡休闲食品集群 [1] - 农产品加工业存在链条较短、创新支撑较弱、价值链水平不高等问题,呈现大而不强特点 [1] 产业链延伸发展方向 - 向前端延伸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 [1] -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包括医用、药用、保健、美妆、预制等方向 [1] - 推动农产品加工与装备制造、包装印刷、生物医药、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宠物食品等产业衔接配套 [1] - 促进农产品加工与赏花采摘、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科普研学、农事体验等业态协同发展 [1] 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 - 重点技术研究领域包括生物育种、加工制造、机械装备、食品安全、冷链物流、营养健康等 [2] -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发展智慧农业 [2] - 整合农资、农机、农技、农艺、信息、人才等资源,完善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 [2] 品牌建设战略 -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智慧化监管及溯源体系建设 [2] - 建设豫农优品、美豫粮油品牌矩阵,建立省级公用品牌商标授权使用机制 [2] - 培育特色优势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2] - 打造"豫字号"农业精品品牌,包括"珍稀牌""工艺牌""文化牌"等乡土品牌 [2]
赵一德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暨“千万工程”工作推进会上强调锚定目标任务 加力补短强弱 扎实推动巩固衔接和“千万工程”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陕西日报· 2025-07-12 08:57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优化监测帮扶体系 把开发式帮扶作为重中之重 [2] - 强化针对性稳岗就业 因地制宜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 [2] - 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 统筹苏陕协作和定点帮扶 [2] - 分层分类完善常态化帮扶政策 构筑防止返贫致贫防线 [2] - 加强动态监测帮扶 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3] "千万工程"推进工作 - 纵深推进"千村示范 万村提升"五年行动 [2] - 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2] - 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 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提档升级 [2] - 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 - 以"千万工程"为引领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3]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 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2] -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升耕地地力产量效益 [2] -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 问题整改与机制建设 - 动真碰硬抓好考核发现问题整改 实行闭环管理 [2] - 健全自查自纠机制 完善涉农政策体系 [3] - 完善省负总责 市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 [2] - 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 深化农村改革 [2] 工作保障措施 -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培育壮大"新农人"队伍 [2] - 锚定目标补短板扬优势促提升 [3] - 确保如期完成过渡期工作任务 [3]
锤炼过硬作风 更好服务群众 为推进高效能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郑州日报· 2025-06-12 08:49
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 - 新郑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重点建设农业强省、农业强市,强调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发展良种选育等科技型农业 [1] - 新郑市通过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确保村集体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 [1] - 新郑市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紧扣"五个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 基层治理与作风建设 - 新郑市扎实开展学习教育,集中整治违规吃喝和群众身边不正之风,推动高效能治理和高质量发展 [1][2] - 新郑市制定完善基层网格权责清单,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创新服务群众方式方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2] - 新郑市坚持一体推进学查改,强化理论武装,深入查摆、深化整改,加强制度建设 [2] 县域经济发展 - 新郑市坚持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
全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查改一体推进大会召开
河南日报· 2025-05-26 18:38
会议背景与核心目标 - 全省召开大会动员开展专项行动,重点纠"四风"、转作风、树新风,聚焦"两高四着力"(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着力乡村振兴、实体经济、社会治理、警示教育)[1] - 专项行动旨在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具体措施,强调"学查改"一体推进,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2] 农业与乡村振兴领域 - 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加强耕地保护建设,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3] -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城乡共同富裕,加快农业强省建设[3] 实体经济与产业升级 - 深入企业调研,对照新发展理念整改突出问题,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3]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服务保障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3] 社会治理与基层建设 - 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升法治和诚信建设水平,排查整治风险隐患[3] - 通过网格化管理凝聚群众,将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3] 作风建设与警示教育 - 开展同级同类警示教育,紧盯重点人员和领域,以案促治推动作风严管[3] - 强调八项规定对党风政风的转变作用,深化风腐同查同治,破除"局""圈""托"等不良风气[4] 实施要求与组织保障 - 要求各地部门协同联动,将专项行动转化为问题整改、能力提升的实际成效[3] - 坚持以上率下,统筹"两手抓、两促进",通过真查实改转变干部作风[4]
奋发有为 扎实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全省三农战线引发热烈反响
河南日报· 2025-05-23 07:55
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 - 河南粮食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用不到6%的耕地生产全国近10%的粮食,小麦产量占全国超1/4 [3] - 确保秋粮面积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全力保障夏粮颗粒归仓,组织机械抢收和烘干晾晒 [2] - 通过抗旱保粮、"一喷三防"等措施应对旱情,力争重旱麦田少减产、轻旱麦田保稳产、无旱麦田多增产 [3][7] 农业科技与现代化 - 选育高产稳产优质小麦品种,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7] - 提升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改进收获机械性能实现减损,研发应急机械应对灾害 [7] - 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服务田间生产实际需求 [8] 农业产业链延伸 - 推动面、肉、油、乳、果、中药六大产业联盟发展,构建"航母式"产业集群 [9] - 河南食品加工业规模居全国前列,但存在产业链短、附加值低问题,需科技赋能提升 [10] - 桐淮茶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1万余亩茶叶基地,年效益超1亿元 [10][11] 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 - 培育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导区,探索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模式 [12] - 济源示范区推进城乡融合,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13] - 娄家沟村发展高山养殖海鱼产业年产值2400万元,探索"农业+旅游+深加工"模式 [13][14]
河南发文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农资配送与现代农业服务 - 全省新建改造100个农资配送中心 到2030年建成"2+4+N"国家战略性农资应急保障体系 形成1小时配送服务圈 [2] - 培育10个区域性农资骨干企业 打造5个全省领先的农业综合服务商 [2] - 建设现代农资研发中心 新建500家具备常年服务能力的庄稼医院 [2] 农业社会化服务 - 到2030年培育7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骨干企业 建设1300个为农服务中心 [3] - 发展7000个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达3500万亩次 [3] - 推广"供销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托管服务"模式 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 [3]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 形成50个县域流通服务强县 建设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和村级服务站 [5] - 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工程 建设冷链物流枢纽和产销集配中心 [5] - 做大做强郑州棉花交易市场 打造"供销集市"品牌 参与农产品城郊大仓建设 [6]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 建设50个县域绿色分拣中心 发展1000个标准规范回收网点 [7] - 在郑州洛阳建设"新三样"循环经济产业园 推动建设再制造中心 [7] - 打造跨地区再生资源平台企业 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 [7] 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 到2030年实现县级供销合作社"县基一体化"管理全覆盖 [8] - 50个以上县区开展"村社共建" [8]
周乃翔到省农科院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 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大众日报· 2025-04-29 08:59
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导向 - 强调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更高站位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省建设提供支撑 [1] - 指出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构建优良农业科技创新生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 山东省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创新成果转化成效明显,创新人才队伍加快壮大 [2] - 省农科院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特别是在畜禽生物组学和小麦玉米研究领域取得成果 [1] 科技创新重点领域 - 深入推进农业良种工程,开展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 [2]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 [2] 成果转化与人才建设 -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更多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 -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梯次培育农业战略科学家和优秀科技人才,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专业化水平 [2] 政策支持与保障 - 要求各级强化政策支持,加强要素保障,创造良好环境以持续激发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活力 [2] - 建强用好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