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保理
icon
搜索文档
按融资租赁金额的百分之五予以补贴,横琴发布《粤澳深度合作区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扶持办法》
搜狐财经· 2025-09-03 00:30
政策核心内容 -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布中小微企业融资扶持办法 对贷款贴息、保险费补贴、融资担保费补贴、融资租赁补贴、商业保理补贴提供资金支持 并按融资类型设定不同补贴比例和金额上限 [3][13] - 政策覆盖银行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保险机构、融资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及商业保理公司等多类金融机构 要求机构在合作区注册登记并实质性运营 [10] - 专项扶持资金实行预算管理 年度贴息和费用补贴资金规模不超过5000万元 风险补偿资金年度总规模不超过1亿元 [22] 补贴标准详情 - 融资租赁补贴按合同融资额的5%执行 年度补贴金额不超过企业实际融资成本 单个企业年度最高补贴100万元 [18] - 商业保理补贴按实际保理融资额的2%执行 年度补贴金额不超过企业实际融资成本 单个企业年度最高补贴30万元 [19] - 银行机构贷款贴息按LPR的50%或实际利率的50%执行 单个企业年度最高贴息60万元 澳门银行机构贷款贴息按利息的50%执行 [14][15] 特殊企业优惠条款 - 澳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等五类企业可享受120%的补贴标准 其中银行机构贷款贴息上限提高至120万元 融资租赁补贴上限提高至120万元 [4][20] - 首次获得合作区银行机构贷款的中小微企业 贴息比例和资金上限按标准的120%执行 [20] - 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银行融资的企业可享受更高补贴标准 但不含组合贷款方式 [4] 金融机构风险补偿机制 - 对银行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保险机构和融资担保公司的不良资产损失提供50%风险补偿 单笔补偿最高不超过600万元 [21] - 符合特殊条件的企业(如澳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不良资产损失补偿比例提高至60% 单笔补偿上限提高至720万元 [22] - 单个银行机构年度风险补偿上限1500万元 小额贷款公司、保险机构及融资担保公司上限1000万元 [22] 申报与实施规范 - 贴息和费用补贴为事后补助 每年申报一次 以利息支付凭证、保费支付凭证等作为依据 [23] - 风险补偿申报常年受理 按申请顺序补偿 贷款发放后三个月内需完成备案 [23] - 政策自2025年9月1日施行至2029年12月31日 2025年1月1日后符合条件的业务可申请 [32]
悦达国际控股(00629.HK)与恒发订立反向保理协议
格隆汇· 2025-08-29 12:31
核心交易 - 悦达国际控股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悦达商业保理与恒发订立反向保理协议 [1] - 协议授予反向循环信贷限额人民币2300万元 [1] - 年利率及保理管理费合计为8.5% [1] 协议条款 - 协议自2025年8月29日起生效并于2027年9月10日到期 [1] - 服务内容包括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管理及应收账款收款服务 [1]
悦达国际控股(00629)附属与恒发订立反向保理协议
智通财经网· 2025-08-29 12:30
核心交易 - 悦达国际控股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悦达商业保理与恒发订立反向保理协议 [1] - 协议授予反向循环信贷限额人民币2300万元 [1] - 年利率及保理管理费之和为8.5% [1] - 协议自2025年8月29日起生效并于2027年9月10日到期 [1] 服务内容 - 悦达商业保理提供应收账款融资服务 [1] - 同时提供应收账款管理及收款服务 [1]
悦达国际控股附属与恒发订立反向保理协议
智通财经· 2025-08-29 12:29
公司业务动态 - 悦达国际控股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悦达商业保理与恒发订立反向保理协议 [1] - 协议内容包括提供应收账款融资、管理服务及收款服务 [1] - 授予反向循环信贷限额人民币2300万元 [1] 协议核心条款 - 年利率及保理管理费之和为8.5% [1] - 协议自2025年8月29日起生效 [1] - 到期日为2027年9月10日 [1]
悦达国际:保理主业韧性凸显,业务“伪降实增”,坏账率和成本业界翘楚,拟战略转型打造医疗业务
格隆汇· 2025-08-27 03:5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总营收达3225.6万元,期内溢利1535.3万元 [2] - 总营收同比下降15.8%,期内溢利同比下滑16.3%,主因2024H1单笔公允价值收益429万元在2025H1未重现 [3] - 剔除429万元干扰项后,可比除税前溢利同比增长9.2% [2][3] 业务结构特征 - 传统保理业务收入2557.8万元,占总营收79.3%,同比增长16% [2] - 工程建筑类客户占比提升至75.3%,抵押覆盖率高达120.4% [3][4] - 主动收缩通讯类保理业务,终端客户数缩减35.6%,应收款规模压降51% [4] 运营效率优势 - 人均创收268万元,达行业均值的2.1倍 [3] - 12人团队管理6.67亿元传统保理资产及14.5万终端客户 [3] - 行政费用率压缩至8.8%,低于同业3-5个百分点 [3] 资金成本控制 - 资金成本锁定4.0%,同比微增0.2个百分点,仍低于市场均值50bp [3] - 新增4000万元低息贷款用于扩表优质资产 [3] 风险控制能力 - 传统保理坏账率0.22%,显著低于行业均值3.5%-4.8% [5] - 融资应收款本金6.67亿元均以应收账款抵押,抵押覆盖率120.4% [4][5] - 通讯类保理业务AI风控渗透率100%,历史回收率达97% [5] 战略布局进展 - 以5200万元分步收购成都诺医德医学检验实验室52%股权,切入类器官技术赛道 [5] - 公司现金储备6896万港元可完全覆盖交易对价 [5] - 通过轻资产模式实现低风险跨界协同,匹配42%低资产负债率 [5][6] 资产质量优化 - 融资应收款本金增至6.67亿元,同比增长2.6% [4] - 工程类客户利息收入同比增长45.8%,粮贸、金属及工程类国企客户保持零违约记录 [4][5] - 资产负债率稳定于42.00%,流动比率1.91,显著优于同业 [2][5]
东莞控股(000828):坏账冲回等增厚利润,拟中期分红回报股东
中泰证券· 2025-08-26 16:31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4]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H1营业收入7.66亿元,同比-8.57% [6] - 2025年H1归母净利润5.32亿元,同比+20.51% [6] - 2025年H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9.31亿元,同比+332.74% [6] - 2025年Q2归母净利润3.13亿元,同比+699.24%,环比+43.02% [6]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81/8.93/9.31亿元 [4][6] 业务收入构成 - 通行费收入6.27亿元(同比-0.37%),占比81.9% [6] - 融资租赁收入0.10亿元(同比-71.52%) [6] - 保理业务收入0.71亿元(同比-40.66%) [6] - 新能源汽车充电业务收入0.42亿元(同比+10.86%) [6] - 莞深高速混合车流量6008.58万辆,同比-0.26% [6] 重大工程项目 - 莞深高速改扩建工程累计投入35.36亿元,占总投资20.11% [6] - 预计2028年12月建成通车,将申请延长收费期限 [6] 利润增厚因素 - 信用减值损失0.63亿元(上年同期-1.74亿元),因收回东莞信托股权处置款冲回坏账准备 [6] - 财务费用-0.11亿元(上年同期0.36亿元),因利息支出减少且利息收入增加 [6] - 对联营企业投资收益1.11亿元,同比+26.22% [6] 战略投资布局 - 完成受让东莞证券7.1%股权,持股比例升至27.1% [6] 股东回报计划 - 拟中期分红每10股派现1.5元,合计1.56亿元 [6] - 未来三年每年现金分红不少于0.475元/股 [6] - 按当前股价测算股息率约4.1% [6] 盈利预测与估值 - 2025-2027年每股收益预测0.85/0.86/0.90元 [4][6] - 对应PE为13.6X/13.5X/12.9X [4][6] - 净资产收益率预计8%-9% [4][7] - 毛利率稳定在65%左右 [7]
中企云链:2025年Q2中国产融数字化市场洞察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8-26 14:53
今天分享的是:中企云链:2025年Q2中国产融数字化市场洞察报告 报告共计:34页 t w eals 市场洞察报 告 2025年Q2中国产融数字化市场洞察报告总结 2025年Q2中国产融数字化市场在政策、市场、场景产品等维度呈现显著发展特征,行业规范与创新并行,各参与主体积极调整 以适应新趋势。 政策与监管层面,多部门联合发力构建完善体系。2025年4月30日,六部委印发《77号文》,明确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产品地位, 强调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审核与风控体系,推动脱核供应链金融发展。5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与上海票交所分别发布自律规 则及信息报送通知,形成"1+7"监管及自律体系,规范业务参与主体、流程及信息披露等。同时,商业保理行业严监管态势持 续,监管聚焦ABS业务、虚构应收账款等问题,明确合规要点;《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发布,供应链 金融成为普惠金融重要载体,助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市场与发展方面,行业资源整合与实力提升明显。商业保理行业迎来增资与评级潮,2025年上半年超30家商业保理公司增资, 字节跳动旗下字跳保理等企业注册资本大幅增加,22家公司获主体信用评级,央国企占比高。产融 ...
助贷新规前夜资金大迁徙:银行拒高息资产 信托资金走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09:07
新规核心要求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于10月1日实施 明确控制综合融资成本并推行名单制管理 [1][2] - 要求商业银行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平台服务及增信服务费用标准 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 禁止平台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 [2] - 新规促使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优化资源布局 向头部合规平台倾斜 [1][4] 助贷行业分层与资金成本变化 - 助贷平台以规模划分利率阶梯:600亿元以上平台定价普遍低于24% 600亿元以下平台以36%资产为主 300亿元以下平台坚持高定价策略 [2] - 年化综合成本36%的助贷机构基本被银行和消费金融机构拒绝合作 [3] - 年化利率24%以上资产资金成本显著上升 较去年上涨2-3个百分点 部分甚至高出5个百分点 [3] - 24%及以下优质资产竞争激烈 流量巨头掌握议价权 挤压中小平台生存空间 [3] 资金供给结构迁移 - 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推行名单制管理 优先选择大厂助贷平台、头部互金平台及持牌机构助贷平台 腰部以下平台挤出效应明显 [4] - 中小助贷平台积极寻找非主流资金渠道 包括信托、商业保理及小贷公司 [5] - 信托资金再度活跃于消费金融市场 主要因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资金供给缩减 [6][7] - 信托资金成本较高 综合成本区间在6%至7%之间 [9] - 信托资金更倾向与头部平台合作 未明显介入年化综合成本24%以上资产领域 [8] 替代资金渠道现状 - 商业保理公司通过转让助贷平台应收账款方式开展业务 多应用于有场景的消费贷体系 [11] - 保理资金在助贷领域规模难以突破上亿 需针对具体项目向银行融资 [11] - 全国性商业保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禁止基于消费应收账款开展名为保理实为消费贷的业务 [12] - 融资租赁公司的消费贷业务逐步纳入监管整顿范围 [12] 行业过渡期动态 - 新规实施前过渡期内 助贷平台存在资金需求 部分平台转向信托和商业保理等渠道填补短期缺口 [13] - 资金迁徙仍在进行 但尚未形成主要趋势 [13]
助贷行业出现资金大迁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21:17
助贷新规核心内容与行业影响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于10月1日实施,明确控制综合融资成本、严管收费行为并推行名单制管理 [2]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禁止平台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变相提高费率 [4][5] - 监管导向促使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优化布局,资源向头部合规平台倾斜,中小助贷平台面临挤出效应 [6][7] 助贷行业资金分层与成本变化 - 以600亿元规模为分界线:头部平台(600亿以上)定价普遍在24%以下,腰部平台(600亿以下)以36%资产为主,300亿以下平台坚持高定价策略 [5] - 年化综合成本36%的助贷机构被银行、消金机构全面拒绝,24%以上资产融资成本上涨2-5个百分点 [6] - 24%以下资产竞争激烈,流量巨头掌握议价权,中小平台生存空间受挤压 [6] 信托资金回流助贷市场 - 信托资金因中小银行供给缩减重新活跃,成为助贷机构填补缺口的选项之一,主要合作方为头部平台 [9][10] - 信托消费金融业务规模曾突破万亿,2024年末主要玩家业务余额仍保持百亿级别 [10] - 信托资金综合成本区间6%-7%,风控标准提高导致业务规模阶段性收缩 [12] 其他非主流资金渠道动态 - 商业保理公司通过应收账款转让模式参与助贷业务,但规模受限且面临监管收紧 [14][15] - 全国性商业保理管理办法拟禁止"类消费贷"业务,融资租赁公司消费场景业务也被纳入整顿范围 [16] - 中小助贷平台在过渡期内积极寻求信托、保理等替代资金,但长期趋势尚未形成 [17]
助贷行业出现资金大迁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20:17
助贷新规实施影响分析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助贷新规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 明确控制综合融资成本 严管收费行为并推行名单制管理 [1] - 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正优化布局 将资源向头部合规平台倾斜 助贷行业资金面临收缩 [1] - 信托 商业保理等资金提供方正成为填补助贷机构资金缺口的重要选项 [1] 高息资产融资成本变化 - 助贷平台以规模为界存在多个阶梯利率 600亿以上平台定价普遍在24%以下 600亿以下平台以36%资产为主 24%资产为辅 规模低于300亿平台坚持高定价策略 [3] - 年化综合成本达36%的助贷机构几乎全部被银行 消费金融机构拒之门外 [5] - 年化利率24%以上资产的资金供给成本出现明显抬升 市场价格比去年涨了2-3个百分点 部分甚至高出5个百分点 [5] 资金流向分层现象 - 24%及以下的相对优质资产陷入"红海竞争" 流量巨头凭借客群与数据优势掌握议价权 挤压中小助贷机构生存空间 [5] - 名单制管理下 大厂助贷平台 头部互金助贷平台 持牌机构助贷平台成为金融机构首选合作平台 腰部以下助贷平台挤出效应明显 [6] - 600亿以下助贷机构正寻找资金"替补队员" 信托 商业保理 小贷等资金提供方日益重要 [6] 信托资金回流助贷市场 - 信托资金近期再度活跃于消费金融市场 成为助贷机构资金预案之一 [8] - 截至2024年末 主要信托公司消费金融业务余额保持在百亿级别 [9] - 信托资金更倾向于与头部平台合作 未明显介入年化综合成本24%以上资产领域 [10] - 信托资金成本显著高于银行 综合成本区间在6%至7%之间 [11] 其他资金渠道补充 - 商业保理公司通过转让助贷平台应收账款方式参与 但规模难以突破上亿 [13] - 全国性商业保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禁止"基于消费应收账款开展名为保理实际为消费贷的融资业务" [14] - 融资租赁公司的"擦边球"消费贷业务也在逐步纳入监管整顿范围 [15] 行业整体趋势 - 中小助贷平台受银行等机构收缩资金影响最大 正积极寻找新的资金供给 [15] - 新规实施前过渡期内 助贷平台转向信托 商业保理等渠道寻求解决方案以填补资金缺口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