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抗ADC
icon
搜索文档
百利天恒(688506.SH):iza-bren(EGFR×HER3 双抗ADC)用于铂耐药复发上皮性卵巢癌III 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
格隆汇APP· 2025-08-18 23:29
公司研发进展 - 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First-in-class)、新概念(New concept)且唯一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EGFR×HER3双抗ADC(iza-bren)用于铂耐药复发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I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 [1] - Iza-bren是全球首创且唯一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EGFR×HER3双抗ADC [1] - Iza-bren正在中国和美国进行40余项针对多种肿瘤类型的临床试验 [1] 临床试验进展 - Iza-bren用于铂耐药复发上皮性卵巢癌的临床研究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 [1] - 除本次新入组的临床试验外,iza-bren在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鼻咽癌、食管鳞癌、尿路上皮癌等9项国内III期注册临床试验也处于受试者入组阶段 [1]
双抗ADC只是开胃菜!百利天恒的“创新家底”有多厚?
格隆汇· 2025-07-16 10:38
全球首个双抗ADC进展 - 百利天恒的EGFR×HER3双抗ADC伦康依隆妥单抗(BL-B01D1)用于治疗鼻咽癌的III期临床试验期中分析达到主要终点,成为全球首个完成III期临床验证的双抗ADC [1] - BL-B01D1与百时美施贵宝达成总额84亿美元的BD合作,显示其全球首创价值 [2] - 该药物已在非小细胞癌、小细胞癌、乳腺癌等10项III期临床研究中推进,其中5项适应证被中国NMPA列入突破性疗法名单 [2] BL-B01D1临床数据表现 - 鼻咽癌I期数据显示:24例患者客观缓解率(ORR)45.8%,疾病控制率(DCR)100% [3] - 非小细胞癌I期数据:68例患者ORR 35.3%,DCR 82.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6.7个月;EGFR突变亚组ORR 66.7%,DCR 100% [6] - 小细胞癌I期数据:ORR 55.2%,中位总生存期(mOS)12.0个月;PD-(L)1经治患者亚组ORR达80% [6] 多癌种布局与市场潜力 - 中国鼻咽癌新发病例占全球47%(2022年5.1万例),肺癌全球年新发病例约200万例(NSCLC占85%,SCLC占15%) [3][5] - 正在中美开展40余项临床试验,覆盖肺癌、乳腺癌、食管癌等实体瘤,2024年下半年预计公布多项III期关键数据 [2][6][7] ADC管线矩阵 - 基于HIRE-ADC平台布局近10款ADC药物,包括HER2 ADC(BL-M07D1)、CD33 ADC(BL-M11D1)、Claudin18.2 ADC(BL-M05D1)等 [7][8] - BL-M07D1在HER2阳性乳腺癌等11项临床试验中推进,BL-M14D1(DLL3 ADC)赛道竞争缓和且具海外授权潜力 [9][10] - BL-B16D1为第二代EGFR×HER3双抗ADC,采用新毒素技术,具备BD潜质 [10] 多抗与双抗平台技术 - 创新多抗平台(GNC)研发4款临床阶段药物,包括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四抗GNC-038(CD3×4-1BB×PD-L1×CD19) [12][15] - 双抗SI-B001(EGFR×HER3)在NSCLC、头颈鳞癌等II期研究中ORR达47.4%-58.2%,mPFS 5.4-7.2个月 [14] - PD-1×CTLA-4双抗SI-B003处于II期,差异化布局竞争缓和赛道 [14] 行业地位与研发战略 - 公司通过ADC、多抗、双抗平台构建丰富管线梯队,覆盖单抗ADC至四抗药物,展现从跟随到引领的创新能力 [16] - BL-B01D1三期成功标志中国创新药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未来可能继续达成高额BD合作 [16]
全球首个!百利天恒核心双抗ADCIII期研究达预期 业内人士:说明了中国创新药资产的实力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4 20:28
百利天恒核心产品伦康依隆妥单抗III期临床成功 - 公司旗下伦康依隆妥单抗(BL-B01D1)成为全球首个完成III期临床研究的双抗ADC,适应证为复发性或转移性鼻咽癌 [1] - III期临床试验(BL-B01D1-303)期中分析达到主要终点,鼻咽癌有望成为该产品的首发适应证 [1][2] - 该产品针对既往经PD-1/PD-L1单抗治疗且经至少两线化疗治疗失败的鼻咽癌患者 [1][2] 临床数据表现 - I期研究数据显示,24例鼻咽癌患者ORR为45.8%,DCR为100% [2] - Lancet期刊更新的I期数据显示,37例可评估患者ORR上升至59.5% [2] - 产品在国内外开展30余项临床试验,其中9个III期,5项适应证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 [2] 产品商业化进展 - 2023年底公司与BMS达成合作,BMS以84亿美元总交易金额引进BL-B01D1 [3] - BMS已启动BL-B01D1头对头化疗一线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注册II/III期临床 [3] - 公司将在首次启动海外一线III期临床后获得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3] - 产品海外单药及联合奥希替尼/PD-1两项早期篮子研究顺利推进中 [3] 产品竞争优势 - BL-B01D1为全球首创靶向EGFR×HER3双抗ADC,竞争格局优异 [5] - 产品前后5次被CDE纳入突破性疗法,具备广谱抗肿瘤活性 [5] - 已在多个瘤种中表现出优异临床数据,包括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 [3][5] 行业地位与影响 - 全球范围内进入临床阶段的双抗ADC数量较少 [1][5] - BL-B01D1的III期临床成功是对双抗ADC质量和前景的认证 [1][5] - 中国生物制药的TQB2102和康宁杰瑞的JSKN003也已进入临床III期研究阶段 [5] 公司其他产品管线 - 公司第二个III期临床ADC产品BL-M07D1靶向HER2,具有同类最佳潜力 [6] - BL-M07D1在全球推进11项临床,包括2个III期、3个II期等 [6] - 适应证覆盖HER2阳性乳腺癌、肺癌、消化道肿瘤等多个领域 [6]
和铂医药20250701
2025-07-02 09:24
纪要涉及的公司 和铂医药、阿斯利康、大冢、石药、再生元、赛诺菲、Fizer、大众公司、AZ(阿斯利康)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技术平台优势**:和铂医药拥有 h2l2 普通抗体平台和 HCAb 全人源单中链抗体平台,HCAb 是全球唯一专利保护平台,结构简单、分子量小,适合双抗或多抗开发,减少轻重链错配,提高生产良率和产率,在 TCE 领域优化疗效与安全性平衡,在表达丰度较低的靶点上表现出色,还拓展至细胞治疗、双抗 ADC 等领域[2][4][5][6] - **合作项目成果**: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大冢等公司建立多个合作项目,2025 年上半年完成四项重大 BD,与阿斯利康达成第三次长期项目合作,合作涉及 2+X 个项目,两个已达 PCC 阶段,计划年底前推进;与阿斯利康合作模式类似再生元与赛诺菲,预计重磅产品数据发布后市值显著提升[2][3][7][9] - **产品管线进展**:一款针对重症监护领域的三安产品预计 2025 年下半年或 2026 年初获批,已与石药进行商业化权益合作;TCM 单抗和双抗项目在 2 型炎症通路有巨大市场潜力;超长效单抗药物 Tespar 已上市,销售额达 12.5 亿美元,下一代超长效单抗药物预计 2029 - 2030 年上市;Tesla 双抗具备超长效特点;TCM 单抗二期数据 2026 年中下半年读出,双抗今年内 IND;在 B 细胞耗竭通路上与大冢公司展开相关研究,阿斯利康进行大一期临床试验并顺利入组接近 100 例患者;monsanta ADC 产品已卖给 Fizer,计划开展 360 万的大一期临床试验,CLAUDIN 10 八点二和 mesothelin ADC 两个品种临床试验进展顺利[2][10][11][12][13][14] - **财务状况与规划**:截至 2025 年 BD 总额超 60 亿美金,2024 年 CR 服务收入近千万美金,2025 年和 2026 年将收到 5000 万至 8000 万美元里程碑支付;2025 年上半年启动 2.4 亿港币回购计划,已使用约 1.1 亿港币,预计年底现金储备达 4 到 5 亿美金;未来有超 100 亿美元里程碑储备保障收入、现金流和盈利能力[15][16][17] - **公司优势与策略**:在抗体双抗领域优势显著,骨架无轻链,无轻重链错配问题,生产良率达 100%;具备优质分子和强大 BD 能力,BD 团队从未依赖 FA 或投行;与跨国公司合作经验丰富,通过子公司小型合作逐步发展到大型合作;过去因市场环境不佳早期授权产品,现计划将有潜力分子开发到一二期后再授权,推进减肥增肌等新机制产品,商业化重点开发自免领域产品矩阵[18][19][22][2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官司进展**:和铂医药与安静的官司预计 2026 年 1 月开庭,开庭前为准备阶段,不排除开庭前达成和解[20] - **减脂增肌项目**:减脂增肌项目预计明年进入临床 IND 阶段,采用双抗形式,是全新机制,已吸引众多基金和 MNC 关注;设立 Elancee 子公司专注减肥增肌相关产品[25][26] - **与阿斯利康合作细节**:阿斯利康认购 1.05 亿港元,占股 9.15%,增发价格 10.74 港元高于当前股价;合作持续十年,初期五年后续可延长五年,每年交付数个分子项目,首付款 1.75 亿美金,里程碑支付 44 亿美金;阿斯利康挑选两个分子进一步研究,预计 2025 年或 2026 年看到 RND 进展,分子有望快速进入临床阶段,阿斯利康支付预付款后有权选择是否继续投资并行使优先选择权[7][8][27][28]
2025年ASCO中国之声:百利天恒全球首创双抗ADC实现肺癌治疗双重突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3 20:07
公司研发进展 - 百利天恒自主研发的EGFRXHER3双抗ADC药物iza-bren(BL-B01D1)在2025年ASCO年会上展示两项肺癌临床数据,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新治疗选择 [1] - iza-bren是同类首创、新概念且唯一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EGFRXHER3双抗ADC药物,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团队以口头汇报形式发布临床结果 [1] - 药物在EGFR野生型NSCLC、EGFR突变型NSCLC等实体瘤中显示良好安全性,EGFR突变NSCLC患者客观缓解率(ORR)达63.2% [2] 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数据 - 针对经典EGFR突变外驱动基因变异的NSCLC患者,iza-bren治疗ORR为46.2%,疾病控制率(DCR)达85.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7个月 [4] - 83例患者中81.3%出现肿瘤缩小,中位缩小范围29.2%,部分患者缓解持续长达18个月 [4] - 患者基线特征:68%接受过1线治疗,74.7%接受过铂类化疗,50.6%接受过PD-(L)1单抗,51.8%接受过靶向治疗 [3] 小细胞肺癌(SCLC)临床数据 - iza-bren治疗SCLC的ORR为55.2%,确认ORR(cORR)44.8%,DCR为81%,中位总生存期(mOS)达12个月 [6] - 58例患者中位随访16.4个月,mPFS为4个月,缓解持续时间(mDoR)为4.6个月 [6] - 血液学毒性为主要不良反应,≥3级事件可通过剂量调整管理,停药率仅2.4% [4][6] 专家评价与行业意义 - AACR主席Lillian L Siu指出iza-bren在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NSCLC中ORR达69%(突变亚组86%),mPFS为10.5个月,疗效显著 [7] - SCLC患者中,前线接受伊立替康治疗后使用iza-bren仍显示32%的ORR,突破现有治疗局限 [7] - 双抗ADC被评价为未来肿瘤治疗重要策略,有望成为抗肿瘤领域支柱技术 [7]
弘则研究 :ADC不同payload特征及安全性
2025-05-27 23:28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ADC(抗体药物偶联物)药物行业 - **公司**:西雅图遗传学公司、第一三共公司、ImmunoMedics 公司、科伦药业、恒瑞、默克、Netlist、顺药、百丽、阿斯利康、白奥赛图、宜联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常用 ADC payload 类型及肿瘤敏感度 - **类型**:常见分为微管抑制剂(如 MMAE)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如 DM1),还有公司使用贝罗替康或伊立替康及其类似物[1][2] - **敏感度**:拓扑异构酶 I 毒素对乳腺癌和卵巢癌敏感,对结直肠癌效果不明显;微管抑制剂在头颈鳞癌、食管鳞癌等实体瘤中表现良好,但个体差异大[1][2][3] ADC payload 安全性问题 -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易引发口腔黏膜炎,部分早期 ADC 药物出现间质性肺炎,可能与 IgG1 Fc 段与肺部巨噬细胞结合有关,但非所有同机制 ADC 都会出现[1][3] - **微管抑制剂**:常见眼毒性、外周神经炎和胃肠道毒性,眼毒性因亲水性微管抑制剂易进入眼睛组织[1][5] 不同药物对比 - **Topotecan 比 MMAE 受欢迎原因**:耐受效果优于 MMAE,安全窗更大;耐药情况比 MMAE 罕见,多数 MMAE 类型化合物是 P - 糖蛋白泵底物,易耐药,而 Topotecan 多数不是[6][7] - **MMAE 发展空间**:未来在 ADC 领域发展空间有限,存在耐药和眼毒性问题[2][8] - **微管抑制剂与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微管抑制剂与 PD - 1 联用时表现出更好的协同作用[2][11] 各类 ADC 研发趋势及潜力 - **多毒素 ADC**:研发主要为克服耐药问题,如顺药的 due payload 组合基于临床验证而非初始研发目的为解决耐药[13] - **双抗 ADC**:结合两个靶点提供额外毒性窗口,但选择病人要求两个靶点都高表达;部分产品有显著效果,如百丽研发的 EGFR 单抗 ADC、阿斯利康研发的 EGFR 突变型以 c - Met 为驱动因素的产品[16] - **新一代 ADC 产品**:恒瑞 1,811 通过优化疏水性和降低大值,在 8,201 框架上寻求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平衡,但具体效果需临床验证[2][19] 其他要点 - **Linker 作用**:影响 ADC 大分子理化性质和药代动力学特征,决定药物释放机制和释放速度[22] - **配置对安全窗影响**:配置是决定 ADC 产品安全窗的重要因素,若不如现有标准,新产品需显著优于才能获竞争优势;未来某些小分子克服新机制可能展现额外潜力[23]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判断中国 ADC 公司产品方法**:临床数据出来前,可评估 LD 解决的问题、公司技术平台及其宣称的优化措施,但最终依赖临床数据[20] - **宜联技术平台评价**:虽 B7H3 ADC 产品不良反应率高,有血液毒性,但血液学毒性相对易管理;DL3 ADC 在小细胞肺癌上效果好,评价需综合多因素,横向比较多个项目数据[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