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反向飞地
icon
搜索文档
为各类经营主体“破壁清障”——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8-08 14:48
公平竞争审查 - 百色市有关部门要求研学旅行承办机构必须进入推荐目录才能参与招标 导致未在当地设立分公司的企业被排除在外[4] - 石城县通过特许经营权将充电桩建设运营权独家授予当地城投公司 阻碍其他企业进入市场[5] - 2024年8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后 广西废止了百色市研学机构目录限制文件 江西取消石城县充电桩特许经营权[6][7] - 政策调整后 研学公司在百色市成功开展上千人规模活动 充电桩企业获得备案许可并安装100多台设备[6][7] 远程异地评标 - 广西政府采购采用跨区域专家在线评标系统 实现评标过程实时监督和全程留痕[12] - 该系统通过"盲配"场地和"盲抽"专家机制 有效防止围标串标行为[15][16] - 北海市远程评标项目中外地企业参与率从58%提升至83% 中标率从15%跃升至70%[17] - 企业投标成本显著降低 单项目可节省近1万元标书制作和差旅费用[17] - 2024年广西超1/4政府采购项目采用该模式 累计为企业节约6000万元[17] 区域协同发展 - 深汕特别合作区实现深圳主导管理 提供与深圳同质的营商环境和产业政策[18][19] - 好兄弟电子搬迁后产能扩大 生产线从12条增至50多条 年销售额从1.2亿翻倍至2.4亿元[19] - 南宁在深圳设立"反向飞地"创新中心 孵化企业采用"深圳研发+南宁制造"模式[22] - 中科华瑞公司通过该模式实现销售额从2700万增至7900万 关联企业累计获200项专利[22] - 粤东粤西粤北12个地市均在珠三角设立"反向飞地" 利用发达地区资源培育创新动能[21]
产业转移加速推进,还有这些阻碍待突破|数说中国
第一财经· 2025-06-26 20:17
产业集群与产业转移 - 产业集群培育建设为产业国内梯度转移提供有力支撑,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 - 推动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是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迫切需要[1] - 2022年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形成区域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制造业格局[1] 产业转移模式 - 产业梯度转移模式分为五种:成本驱动型、技术变革驱动型、产业链布局驱动型、"飞地合作"驱动型和外部因素驱动型[1] - 成本驱动型是最典型模式,东部地区企业因成本上升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2] - 产业链布局驱动型表现为核心企业迁移带动整个产业链转移,如成都承接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形成完整产业链[5] - "飞地合作"驱动型包括发达地区在欠发达地区建立经济飞地,以及欠发达地区在发达地区设立"反向飞地"实现研发生产联动[6] 区域经济发展数据 - 东部地区GDP从2018年48.1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70.2万亿元,中部地区从18.4万亿元增长至28.7万亿元,西部地区从5.7万亿元增长至6.3万亿元[5] - 2022年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东部占30个(66.7%),中部8个,西部5个,东北2个[6] - 2024年新增35个集群中中部占5个,西部8个,东北5个,合计占新增总数51.4%,增速明显提升[6] 产业转移成效 - 中部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和培育新兴产业,在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光电子等领域形成国内领先的先进制造业集群[2] - 重庆成为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四川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发展[2] - "反向飞地"模式如衢州海创园已引入70多家科创企业,其中2家实现"研发在杭州,生产在衢州"[6] 产业转移挑战与建议 - 产业转移面临中西部承接条件不足、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外部环境挤压等阻碍[7] - 建议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实现资源高效流动,创新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机制[7] - 具体措施包括支持东部龙头企业托管中西部项目,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增强转移合作,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7]
黑龙江—浙江园区合作交流会召开
搜狐财经· 2025-06-01 09:12
黑龙江与浙江园区合作交流会 - 黑龙江与浙江在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上高度互补,黑龙江承载"中华大粮仓"的生态与资源底蕴,浙江引领"数字经济"的创新活力 [1] - 两省合作响应"东北振兴"与"共同富裕"战略,以园区为载体推动经贸合作,黑龙江省92个开发区加速构建"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浙江开发区以占全省7%的土地面积贡献70%的规上工业增加值,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领跑全国 [1] 合作项目与成果 - 2024年浙江企业在黑龙江新签约项目103个,签约额244.8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8.24亿元 [1] - 浙江省开发区研究会与黑龙江省开发区协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绍兴柯桥经开区与海林经开区达成共建合作 [2] - 黑龙江省浙江商会累计在黑龙江投资约3000亿元,促成农产品深加工、智能制造等领域合作 [2] 合作模式与未来方向 - 提出"飞地经济"与"反向飞地"模式,浙江企业在黑龙江建生产基地,黑龙江企业在浙江设研发中心 [3] - 未来合作可聚焦数字经济、绿色农业、冰雪经济等领域,例如黑龙江借浙江电商平台推广"黑土优品",浙江利用黑龙江冰雪资源开发文旅项目 [2] - 两地企业通过互访互学强化互动,以"以商引商"模式增强项目可行性 [2]
“人地钱技”自由流动!广东乡村图景更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1 20:56
广东"百千万工程"实施成效 核心观点 - 广东通过"百千万工程"系统性推动县域经济升级,重塑城乡发展格局,2025年进入"三年初见成效"关键阶段[1][4] - 工程以产业重组、要素流动为核心,形成"产业强、生态美、治理优"新范式,57个县市经济增速超全省均值[2][5] 产业转型升级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 肇庆四会依托小鹏汽车建成109家配套企业集群,2024年经济总量达818亿元,人均GDP超12万元[4] - 智能汽车零部件基地实现与小鹏工厂"零距离"供应,带动肇庆成为全省少数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4] 特色产业集群培育 - 全省122个县区实施"一县一策",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4] - 目标打造10个千亿级、20个百亿级现代农业集群,推动17区县跻身全国百强[5] 区域经济重构 产业梯度转移 - 粤东粤西粤北12个产业转移园承接珠三角项目超300个,投资额1100亿元,清远广清产业园带动规上工业增速全省第一[7] - "反向飞地"模式突破要素流动壁垒,粤东西北在珠三角设立110个飞地,汕头濠江区"濠创园"吸引12家企业入驻[7] 生态价值转化 - 森林海度假区改造7个废弃矿坑为144公顷生态景区,年游客160万人次,经济收益3亿元,带动就业6500个岗位[7][8] - 城乡新增绿化面积2100公顷,建成生态小公园及4156公里美丽河道,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97%[5] 品牌农业升级 - 打造"东方爱情果"荔枝文化IP,文博会签约1.5万吨采购量(含5000吨出口),"粤字号"品牌达123个[8] - 河源"紫金蝉茶"品牌价值35亿元,英德红茶、西牛麻竹笋形成百亿产业链[8] 居民收入增长 - 2025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21元,增速6.1%,快于城镇居民1.8个百分点[9]
“反向飞地”招商引资新模式的经验做法及启示
搜狐财经· 2025-05-28 14:22
反向飞地经济模式 - "反向飞地"由经济欠发达地区主动飞入较发达地区,将招商触角延伸到飞出地,对地方经济和招商引资发展意义重大 [2] - 长三角地区通过建立飞地快速获取发达地区人才、区位、资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3] - 浙江衢州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设立"反向飞地",引进创新资源和要素,实现"逆向孵化"和"逆向创新" [3] 反向飞地设立案例 - 2013年底衢州在上海张江设立"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基地",成为生物医药企业"孵化飞地" [3] - 2016年4月投资3.2亿元建设6.7万平方米的衢州海创园在杭州未来科技城 [3] - 2018年5月4000平米的浙江衢州绿海飞地(深圳)产业园落户深圳前海桂湾金融先导区 [3] - 这些"反向飞地"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学、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 [3] 反向飞地园区模式 - 上海虹桥商务区"东方美谷·虹桥中心"总部楼宇由五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购买,投资额1.3亿元 [4] - 该模式旨在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并将研发生产基地引入奉贤区南桥镇 [5] - 创新"以税抵租"政策,企业免费入驻虹桥总部楼但税收交在奉贤 [5] - 浙江余姚在虹桥商务区购买7000平方米办公楼宇,目标年税收100亿元 [6] 飞地经济发展瓶颈 - 传统飞地模式中飞入地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导致物流成本高企 [7] - 反向飞地模式中飞入地开发用地紧张,企业入驻排队现象严重 [7] - 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发展后期出现博弈和效率下降 [7] 高质量发展路径 - 将传统飞地模式与反向飞地模式相结合是有效途径 [8] - 浙江慈溪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同时在北京、深圳、杭州设立研发中心 [8] - 武汉城市圈通过传统飞地扩散制造业,周边城市利用反向飞地获取高科技优势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