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品类延伸
icon
搜索文档
拟赴港上市,自然堂“珊珊来迟”
北京商报· 2025-10-13 21:18
当几乎同一时期成立的竞争对手如珀莱雅、上美股份、丸美生物等早已登陆资本市场,近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自然堂显得有 些"姗姗来迟"。关于此次募集资金的用途,自然堂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划——提升品牌力、丰富品牌矩阵、建立国际品牌知名 度……而这背后是自然堂面临的长期以来对主品牌自然堂的依赖,以及销售费用持续走高等现实情况。 与几乎同一时期成立的珀莱雅、丸美生物、上美股份等国货美妆品牌先后登陆资本市场不同,一直以来自然堂在资本市场迟迟未有 动作,这也曾多次引发业界猜测,其中被谈到最多的原因不乏不缺钱、想掌握更多主动权等。 如今,启动上市进程,自然堂想改变了? "相对而言,港股上市对于企业未来走向海外市场、开启国际化拓展更为有利。所以,这时候选择在港股上市,应该也是企业出于 对未来发展的需要。上市可以增强企业的资本实力,推动企业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化以及通过上市获得更多资本支持,通过并购等方 式增强企业的实力。"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给出自己的观点。 根据招股书数据,2022年至2024年,自然堂收入分别为42.92亿元、44.42亿元、46.01亿元,2023年及2024年增速分别为3.49%、 3.58%。20 ...
“不促不销” ! 看方便面行业的中年危机,这是衰退而非调整
搜狐财经· 2025-09-26 01:53
行业核心挑战 - 方便面行业面临消费量下滑,2020年至2023年消费量减少40亿包,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额同比下滑8.9% [5] - 行业陷入“不促销没销量,促销没利润”的恶性循环,价格战加剧利润空间压缩 [2][5][6] - 消费者需求转变,外卖市场每增长1%导致方便面消费量减少约0.0533%,高铁营运里程每增长1%导致方便面消费量减少0.3191% [10] 成本压力分析 - 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过去十年间主要原材料及综合生产成本涨幅普遍在30%-65%区间 [3] - 袋装方便面成本结构中原材料占比约35%,包装占20%,生产加工占25%,物流与渠道占20% [3] - 农心上半年营业利润962亿韩元(约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4%,凸显成本高企与促销费用对利润的侵蚀 [3] 市场竞争与促销内卷 - 品牌通过买赠、扫码红包、直播带货等方式促销,例如电商平台5袋装售价11.9元(约2.38元/袋) [5] - 线上低价促销扰乱价盘,导致经销商库存积压和甩货,形成恶性循环 [5] - 消费者促销依赖症导致品牌忠诚度下降,销量增长依赖短期刺激而非产品价值 [6] 出海机遇与挑战 - 韩国方便面出口额增长显著,2023年出口额1.81万亿韩元(约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1%,对美国出口额2.1561亿美元,同比增长70.3% [7] - 农心、三养食品等品牌海外营收增长,三养食品第二季度海外营收达4,402亿韩元,占总营收近80% [7] - 出海面临关税壁垒(如北美关税)和供应链成本问题,三养火鸡面在华物流与关税成本占售价30%以上 [7] - 非洲市场潜力大,预计2028年规模突破5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8%,但需应对食品安全、关税等合规门槛 [8] 消费需求变迁 - 健康意识提升,59.3%的消费者担心方便面油炸工艺及反式脂肪酸风险,一包普通泡面含盐量达6克,超过每日推荐摄入量 [10] - 替代品多元化(如螺蛳粉、酸辣粉)蚕食市场,传统口味创新不足,缺乏新爆款 [11] - 消费场景变化,高铁普及消解旅途“充饥刚需”,方便面需转向家庭正餐、工作午餐等新场景 [10][16] 供应链优化需求 - 全球供应链波动推高物流成本,品牌需通过本地化生产降本,如某品牌投资1.5亿美元在华建厂,年产能达8.4亿包 [12] - 供应链智慧化升级趋势明显,需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端到端可视化 [13] - 中国品牌在海外供应链建设不足,需借鉴本地化生产战略以降低关税和运输风险 [12] 行业转型方向 - 行业需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某品牌董事长预测2030年中国方便面销售额有望达1,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需达7.11% [14] - 产品创新重点包括非油炸工艺、高端袋煮面、迷你桶等,强调健康营养与情绪价值 [14][15] - 品类延伸机会大,如开发低脂荞麦面、预制菜搭配,拓展家庭共享、户外露营等新场景 [16][17]
润本股份(603193):2025H1业绩稳健 看好后续品类延伸贡献增量
新浪财经· 2025-08-21 16:33
财务表现 - 2025H1营收8.95亿元 同比增长20.3% 归母净利润1.88亿元 同比增长4.2% [1] - 2025Q2营收6.55亿元 同比增长13.5% 归母净利润1.43亿元 同比下降0.9% [1] - 公司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00元 分红率达43.15% [1] - 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下调至3.32/4.24/5.34亿元 原预测值为3.91/4.99/6.24亿元 [1] - 当前股价对应PE为37.5/29.4/23.3倍 [1] 业务结构 - 婴童护理业务收入4.05亿元 同比增长38.7% 收入占比提升至45.3% [2] - 驱蚊业务收入3.75亿元 同比增长13.4% 增速因夏季启动较晚而放缓 [2] - 精油业务收入0.92亿元 同比下降14.6% [2] - 2025Q2婴童护理产品售价提升6.9% 驱蚊产品售价下降0.8% 精油产品售价下降11.4% [2] 渠道运营 - 线上渠道收入6.43亿元 同比增长20.0% [2] - 线下渠道收入2.51亿元 同比增长21.2% [2] - 新增山姆渠道合作 非平台经销渠道已开发胖东来/永辉/屈臣氏等KA渠道及WOW COLOUR等特通渠道 [3] - 在天猫/京东/抖音/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保持较高市占率 [3] 费用结构 - 销售费用率30.3% 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 [2] - 管理费用率1.8% 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2] - 研发费用率1.8% 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2] 产品发展 - 2025H1推出40余款单品 防晒系列加快布局 包括儿童水感防晒啫喱和防晒棒等新品 [3] - 护理类产品线拓展至青少年群体 拓宽客群年龄段覆盖 [3] - 定时加热器推出童锁款提升使用安全性 [3]
开源证券给予润本股份买入评级:2025H1业绩稳健,看好后续品类延伸贡献增量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1 15:4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0.3% [2]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2% [2] 业务发展 - 婴童护理系列产品收入贡献显著上升 [2] - 销售费用投放力度略有加大 [2] 评级结论 - 开源证券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2]
燕京啤酒跨界布局无酒精饮料:一场供应链协同驱动的战略突围
新浪证券· 2025-05-21 13:49
公司战略 - 燕京啤酒推出"倍斯特嘉槟汽水"跨界布局无酒精饮料市场,已在内蒙古、河北、山东等省份上市,构建"啤酒+汽水"消费组合 [1] - 跨界战略基于生产端与渠道端的深度协同:汽水与啤酒在无菌冷灌装生产线、仓储物流体系上高度兼容,30余个生产基地可直接用于汽水生产 [3] - 依托50万家餐饮终端网络,优先在火锅店、烧烤店等场景推广汽水产品,采用"啤酒主销、汽水补充"组合策略提升单店SKU渗透率 [3] 行业背景 - 中国啤酒行业连续十年波动下行,2024年规模以上啤酒企业产量同比下降1.9%,而碳酸饮料市场以8.58%年均增速扩张,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达1622亿元 [2] - 餐饮场景中无酒精饮品需求显著,火锅店每10桌顾客中有3桌需要非酒精饮品组合,Z世代对酒精接受度低于千禧一代 [2] - 头部酒企集体探索"去酒精化"路径,如百威英博的苏打水、青岛啤酒的咖啡饮料等 [6] 财务表现 - 2024年燕京中高端产品营收占比达67.01%,吨酒收入同比提升1.6% [4] -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3.74%至10.56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连续三年正增长 [4] - 燕京U8大单品2024年销量69.6万千升,同比增长31.4% [3] 产品策略 - 汽水产品以"倍爽倍欢乐"为核心传播语,包装延续啤酒瓶经典造型,强化"本土健康标签" [3] - 产品定位差异化:口味以橙味、荔枝味为主,定价预计3-5元/瓶 [5] 竞争挑战 - 碳酸饮料赛道已形成农夫山泉、可口可乐、元气森林等巨头割据格局,本土品牌市占率不足30% [5] - 跨品类运营需应对啤酒与汽水在消费场景、营销逻辑上的差异,如汽水需更高频次品牌曝光与终端陈列 [5] - 品牌认知迁移难度大,需解决消费者对"啤酒企业做饮料"的固有认知 [5] 行业趋势 - 传统酒企从"渠道驱动"向"消费者需求驱动"转型,探索品类延伸与场景创新 [6][7] - 行业进入"量稳价增"阶段,头部企业通过中高端产品提升吨酒收入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