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建设
搜索文档
零售“3.0”点燃中国消费新引擎
搜狐财经· 2025-10-23 19:32
市场经济大潮涌来后,沃尔玛、麦德龙等大型连锁超市进入中国,第二代零售登上舞台。商品从稀缺变得丰富,消费者开始拥有选择权。但这一代零售商 的核心逻辑并非商品本身,而是以获取优质地产为目标,一边享受区块升值的地产红利,一边收取高额进场费、堆头费转嫁经营成本,对商品质量和供应 链投入不足。供应商交了"买路钱"换取曝光,却无暇顾及商品和服务本身是否充分满足了用户需求,消费者买得既不省心、也不省钱。一个普遍的生活经 验是:看到促销海报兴冲冲赶去,货架要么早就空了,要么剩下的都是临期存货。 今年9月,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推动消费新业态不断涌 现,提升消费活力",为零售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按下加速键。在政策与市场双驱动下,中国零售业正迎来一场从"地产红利"向"用户体验"的时代跃迁。 第二代零售表面在卖商品,实质在经营地产,核心是"地产的影子"而非"零售的内核"。2019年,麦德龙中国80%股权被收购,宣告这一模式在中国走不通 了。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零售业经历三次变革 当消费升级与消费者意识觉醒同时到来,"零售3.0"时代已悄然开启,其 ...
18岁外出打工,甘肃老板卖吐司年销10亿
创业家· 2025-10-19 18:06
公司发展历程 - 爸爸糖品牌由曹国亮于2015年创立,当时其29岁,此前曾联合创办奶茶品牌“舞茶道”,该品牌在2010年全国门店近1000家 [11][12] - 2021年,公司获得由IDG资本领投的过亿元A轮融资,巅峰时期门店数量超过500家 [4] - 2023年,公司与盒马合资建立的糖盒工厂在昆山落地,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国内首个实现“从一粒小麦到一只面包”全链路生产的烘焙工厂,每日为盒马生产超过7万包吐司 [4] - 公司还建设了谷百分工厂,据称为中国最大的单一贝果工厂,为开市客、奥乐齐等零售体系供应贝果 [21] 当前经营与战略调整 - 2023年面包烘焙行业新增门店12.2万家,关店12.01万家,净增长仅1874家,总门店数增长率仅为1%,行业经历大洗牌 [5] - 爸爸糖在门店数量达高峰后进入调整期,关闭部分门店,分为主动关闭不盈利门店和因商场续约政策导致的被动关闭 [5] - 公司全国门店终端GMV年销售额约10亿元,新开店型集中在无锡,为直营店,采用吐司“裸放”陈列以突出“现制”特色 [6][25] - 下一步策略将收敛至“以无锡为圆心”,先加密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再铺满江苏、浙江、上海市场 [6] - 公司现阶段调整包括在无锡新开的直营店中下调吐司克重和价格,商品结构从吐司作为唯一单品升级为招牌产品,并增加瑞士卷、小蛋糕等零食定位的烘焙产品 [25] 商业模式与核心竞争力 - 爸爸糖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全国三四百家店均为“一袋面粉进门,一块吐司出炉”,由门店师傅按SOP手工完成,以保障产品新鲜度和品质,但管理约400个水平一致的团队难度和成本高 [23] - 公司最初选择吐司作为细分赛道进行差异化竞争,因为吐司在日韩欧美是主食第一大单品,而当时国内烘焙店仅将其作为结构性商品 [14] - 品牌创立初期通过在不同商圈(商业街、商场、社区)开设三家门店验证了商业模式可行 [18][19] - 公司核心产品为600克吐司,均价30元,相较于市面通用的450克模具产出300-350克、定价10-15元的吐司,实际换算下来单价接近 [23] 创始人观点与未来展望 - 创始人认为过去十年创业者搭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顺风车,而未来十年将是真正的大考,需要应对不确定性的挑战 [6][27] - 公司未来将把90%的精力放在供应链建设上,计划实打实建几座超级工厂以提升生产效率,并加快线上渠道发展,目标在预包装烘焙流通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28] - 创始人强调现金流必须稳健,企业先要活下去,积极调整改进,总会有新一轮增长的机会 [25][29] - 创始人表示其目标是将“做面包”一件事做到极致,只要公司还活着,就有时间改变和成长 [29]
1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 怡宝“水战”输在哪?解开市值悬殊之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7 21:47
文章核心观点 - 农夫山泉与华润饮料(怡宝母公司)在终端零售价同为2元的包装饮用水市场上,资本市场估值存在巨大差异,农夫山泉市值达5994亿港元,而华润饮料仅为264亿港元,前者约为后者的23倍 [7] - 市值悬殊的背后是两家公司在盈利能力、产品多元化战略、渠道控制力及供应链模式上的根本差异,农夫山泉凭借更高的毛利率、成功的“水+饮料”双引擎、强大的渠道冷柜资源以及全自产供应链模式,建立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7][9][13][15][19] 市场竞争格局与市值表现 - 包装饮用水市场头部企业竞争激烈,价格战频发,但农夫山泉市场份额与市值一骑绝尘,而市场开创者怡宝则处于“千年老二”的位置且份额被蚕食 [7][9] - 截至2025年10月17日,农夫山泉市值上涨2176亿港元至5994亿港元,华润饮料市值则下跌17亿港元至264亿港元 [7] 财务业绩与盈利能力对比 - 2025年上半年,农夫山泉营收256.22亿元,归母净利润76.22亿元,包装饮用水营收占比36.9%;华润饮料营收62.06亿元,归母净利润8.05亿元,包装饮用水营收占比高达84.6% [7] - 农夫山泉毛利率显著高于华润饮料,2025年上半年整体毛利率为60.3%,而华润饮料为46.7%,两者相差13.6个百分点 [8][9] - 近三年华润饮料毛利率在40%以上,而农夫山泉同期毛利率接近60% [2] 产品多元化与业务结构 - 农夫山泉已构建“水+饮料”双引擎,2025年上半年茶饮料产品(以东方树叶为代表)营收突破百亿元,占比39.4%,其茶饮料营收在2024年已超过包装饮用水产品 [9] - 华润饮料饮料业务仍处追赶阶段,2025年上半年饮料产品收入仅9.55亿元,占比15.4%,上半年推出14款新品但市场渗透率远不及农夫山泉 [10] 渠道策略与终端控制力 - 线下渠道的冷柜资源是竞争关键,品牌方通过免费提供冷柜要求门店将其70%以上空间用于陈列自家产品,以提升终端展示效果和销量 [13] - 农夫山泉凭借饮料品类齐全、销量好,其冷柜被广泛使用;怡宝因饮品布局刚起步、产品种类不足,终端冷柜覆盖和展示效果处于劣势 [13] - 渠道网络数据显示,农夫山泉拥有约5000家经销商、300多万个终端网点及约80万台冰柜,而华润饮料拥有1198家经销商、200多万个终端网点,冰柜数量未披露但与其他头部品牌存在差距 [14] 供应链模式与成本控制 - 包装饮用水的主要成本来自PET等包装材料,水本身成本极低,例如农夫山泉2019年PET成本占销售成本比例超30% [11][12] - 农夫山泉采用全自产模式,已布局15个主要水源地、30余个自有生产基地,生产系统高度定制,有助于成本控制和维持高毛利率 [15][16][19] - 华润饮料广泛采用代工模式,2021年至2023年每年支付约20亿元“合作生产伙伴服务费”,该费用占营业成本比例约30%,挤压了利润空间 [19] - 截至2024年4月末,华润饮料包装饮用水自产比例仅约46%,仍有一半以上依赖代工生产 [22] 行业趋势与产能建设 - 包装饮用水行业竞争焦点正从产品创新转向供应链能力的比拼,高效、低成本的产能体系成为存量竞争的关键 [31] - 华润饮料正加速自有产能建设,计划在2025年将包装饮用水自有产能占比提升至60%以上,并在2026年前新增至少9座自有工厂,以减轻对代工的依赖并提升毛利率 [28][29] - 行业掀起“自建基地潮”,娃哈哈、景田等企业也纷纷投资建设自有生产基地,争夺供应链掌控权 [30]
1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怡宝“水战”输在哪?解开市值悬殊之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7 21:36
资本市场表现与估值差异 - 农夫山泉与华润饮料(怡宝母公司)在二级市场估值悬殊,截至2025年10月17日,农夫山泉市值达5994亿港元,华润饮料市值仅为264亿港元,一个农夫山泉约等于23个华润饮料 [2][7] - 2025年上半年,农夫山泉实现营收256.22亿元,归母净利润76.22亿元;华润饮料营收为62.06亿元,归母净利润仅8.05亿元 [7] - 2025年上半年,农夫山泉整体毛利率为60.3%,较华润饮料的46.7%高出13.6个百分点 [8][9] 产品结构与多元化布局 - 农夫山泉已构建“水+饮料”双引擎,2025年上半年茶饮料产品(以东方树叶为代表)营收突破百亿元,占比39.4%,其茶饮料营收在2024年已超过包装饮用水产品 [10] - 华润饮料业务结构相对单一,2025年上半年包装饮用水营收占比高达84.6%,饮料产品收入仅9.55亿元,占比15.4% [7][10] - 饮料品类的多元化布局直接影响线下渠道关键资源冷柜的获取,农夫山泉因产品种类全、销量好,其冷柜在终端门店渗透率高;华润饮料因饮品矩阵刚起步,终端展示效果受限 [13] 成本结构与供应链模式 - 包装饮用水的主要成本在于PET等包装材料,而非水本身,例如农夫山泉2019年PET成本占销售成本比例超30% [11][12] - 农夫山泉采用全自产模式,已布局15个主要水源地、30余个自有生产基地,有助于成本控制和维持高毛利率 [15][16] - 华润饮料依赖代工模式,2021年至2023年每年支付约20亿元的“合作生产伙伴服务费”,该费用占营业成本比例约30%,截至2024年4月末其包装饮用水仍有一半以上由合作伙伴生产 [19][22] 产能扩张与行业趋势 - 华润饮料正加速自有产能建设,计划到2025年将全国包装饮用水自有产能占比提升至60%以上,其新建及扩建工厂预计将新增年产能661万吨 [30][33][34] - 包装饮用水行业掀起“自建基地潮”,娃哈哈、景田等企业也纷纷投资建设自有生产基地,行业竞争核心转向供应链能力的比拼 [37][38] - 自有工厂建设属于重资产投入,从签约到投产往往需两至三年,资金压力大且见效周期长,华润饮料2021年官宣的四大项目总投资60亿元,约为其当年净利润的7倍 [38]
一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怡宝“水战”输在哪?揭开市值悬殊之谜
36氪· 2025-10-17 20:50
核心观点 - 农夫山泉与华润饮料(怡宝母公司)在终端零售价同为2元的包装饮用水市场上,资本市场估值存在巨大差异,农夫山泉市值达5994亿港元,而华润饮料市值仅为264亿港元,前者约为后者的23倍 [1][6] - 市值悬殊的背后是两家公司在盈利能力、产品多元化、渠道控制力和供应链模式上的显著差距,农夫山泉凭借高毛利率、成功的“水+饮料”双引擎、强大的渠道掌控力以及全自产供应链模式,建立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1][6][8][10][11][12][13][14][17] 市场表现与盈利能力 - 截至2025年10月17日收盘,农夫山泉市值上涨2176亿港元至5994亿港元,而华润饮料市值则下跌17亿港元至264亿港元 [6] - 2025年上半年,农夫山泉实现营收256.22亿元,归母净利润76.22亿元;同期华润饮料营收为62.06亿元,归母净利润仅8.05亿元 [6] - 盈利能力差距显著,2025年上半年农夫山泉整体毛利率达60.3%,较华润饮料的46.7%高出13.6个百分点 [7][8] 近三年农夫山泉毛利率均接近60%,华润饮料毛利率则在40%以上 [1][7] 产品结构与业务多元化 - 农夫山泉已构建“水+饮料”双引擎,产品结构均衡,2025年上半年包装饮用水营收占比36.9%(94.43亿元),茶饮料等产品营收占比39.4%,其中东方树叶茶饮料营收已突破百亿元 [8] - 华润饮料业务结构相对单一,2025年上半年包装饮用水营收占比高达84.6%(52.51亿元),饮料产品收入仅9.55亿元,占比15.4% [6][9] - 华润饮料正积极推出新品以完善饮品矩阵,2025年上半年推出14款新品覆盖无糖茶、运动饮料等品类,但市场渗透率与品类完整度远不及农夫山泉 [9] 渠道与终端掌控力 - 渠道终端的冷柜资源成为关键竞争要素,品牌方通过免费提供冷柜换取门店70%以上的陈列空间,从而影响产品展示与销量 [11] - 农夫山泉凭借丰富的饮料品类获得终端青睐,其拥有约80万台冰柜,覆盖超过300万家终端网点;华润饮料冰柜数量未披露,终端网点约200万家,经销商数量为1198家,远少于农夫山泉的约5000家 [11][12] - 品类单一导致华润饮料在终端冷柜争夺中处于被动,缺乏专属冷柜影响了其产品的终端展示效果和销量提升 [11] 供应链与成本控制 - 包装饮用水的主要成本在于包装材料,例如PET(用于制造瓶子)在销售成本中占比较高,农夫山泉2019年PET成本占销售成本比例超30%,华润饮料2023年主要原材料及包装材料占销售成本比例超60%,其中PET采购额占采购总额超20% [10][17] - 农夫山泉采用全自产模式,已布局15个主要水源地、30余个自有生产基地,2025年上半年新增三个水源地,高度定制化的生产系统有助于成本控制和维持高毛利率 [13][14][17] - 华润饮料依赖代工模式,2021年包装饮用水自产比例仅31%,截至2024年4月末自产比例提升至约46%,仍有一半以上产品由合作伙伴生产 [20] 代工模式带来显著成本压力,2021年至2023年每年支付约20亿元“合作生产伙伴服务费”,占营业成本比例约30% [17] 同时存在商业秘密泄漏的风险 [25] 行业趋势与产能建设 - 包装饮用水行业竞争焦点转向供应链能力的比拼,行业掀起“自建基地潮”,娃哈哈、景田等企业均在投资建设自有生产基地 [34] - 华润饮料正加速“补课”,计划通过新建和扩建工厂大幅提升自有产能,其“十四五”规划目标是将包装饮用水自有产能占比提升至60%以上 [29][32][33] 预计到2026年,公司自有工厂数量将增至至少19座,6年内增加9座 [33] - 供应链建设属于重资产投入,周期长、资金压力大,华润饮料2021年官宣的四大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为其2021年净利润的7倍,单座工厂从签约到投产通常需两至三年 [35]
一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怡宝“水战”输在哪?
虎嗅· 2025-10-17 20:28
资本市场估值悬殊 - 农夫山泉市值达5994亿港元,华润饮料市值仅264亿港元,一个农夫山泉约等于23个华润饮料 [3][11] - 2025年上半年,农夫山泉归母净利润为76.22亿元,华润饮料归母净利润仅8.05亿元 [12] - 市值差距源于盈利能力迥异,是资本市场通用的底层逻辑 [14] 盈利能力与成本控制 - 2025年上半年农夫山泉整体毛利率为60.3%,华润饮料为46.7%,相差13.6个百分点 [13][15] - 2024年农夫山泉毛利率为58.1%,较华润饮料同期高10.8个百分点 [15] - 包装饮用水主要成本来自PET等包装材料,农夫山泉2019年PET成本占销售成本30%以上,华润饮料2023年主要原材料及包装材料占销售成本60%以上 [22] - 瓶装水行业毛利率稳定在25%左右,头部企业如农夫山泉2019年包装饮用水毛利率超60% [23] 产品多元化与业务结构 - 农夫山泉构建“水+饮料”双引擎,2025年上半年茶饮料营收占比39.4%,2024年茶饮料营收规模已超过包装饮用水 [19] - 华润饮料2025年上半年饮料产品收入仅9.55亿元,占比15.4%,同期推出14款新品但仍处于追赶阶段 [20] - 产品品类单一影响终端渠道资源争夺,特别是冷柜的铺设 [24] 渠道与终端网络 - 农夫山泉拥有约5000家经销商、超300万家终端网点及约80万台冰柜 [25] - 华润饮料拥有1198家经销商、超200万家终端网点,冰柜数量未披露但明确少于头部品牌 [25][26] - 冷柜合作规则要求门店70%以上冷柜空间放置品牌产品,品类丰富的品牌更易获得终端展示优势 [24] 供应链与生产模式 - 农夫山泉采用全自产模式,拥有15个主要水源地、30余个自有生产基地,生产系统高度定制 [29] - 华润饮料依赖代工,2021年至2023年每年支付约20亿元合作生产伙伴服务费,占营业成本约30% [32] - 截至2024年4月末,华润饮料包装饮用水自产比例仅约46%,代工模式带来成本压力及商业秘密泄漏风险 [35][40] 产能建设与行业趋势 - 华润饮料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将包装饮用水自有产能占比提升至60%以上,2023年自产产能为638万吨 [47][51] - 公司计划在2024年至2026年间新增至少9座自有工厂,新增产能将超过2023年自有产能 [52][53] - 行业掀起自建基地潮,娃哈哈、景田等企业纷纷投资自建生产基地,供应链能力成为未来竞争核心 [54][55] - 自有工厂建设属重资产投入,投资金额大、周期长,如华润饮料2021年四大项目总投资60亿元,为其当年净利润的7倍 [57]
“不促不销” ! 看方便面行业的中年危机,这是衰退而非调整
搜狐财经· 2025-09-26 01:53
行业核心挑战 - 方便面行业面临消费量下滑,2020年至2023年消费量减少40亿包,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额同比下滑8.9% [5] - 行业陷入“不促销没销量,促销没利润”的恶性循环,价格战加剧利润空间压缩 [2][5][6] - 消费者需求转变,外卖市场每增长1%导致方便面消费量减少约0.0533%,高铁营运里程每增长1%导致方便面消费量减少0.3191% [10] 成本压力分析 - 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过去十年间主要原材料及综合生产成本涨幅普遍在30%-65%区间 [3] - 袋装方便面成本结构中原材料占比约35%,包装占20%,生产加工占25%,物流与渠道占20% [3] - 农心上半年营业利润962亿韩元(约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4%,凸显成本高企与促销费用对利润的侵蚀 [3] 市场竞争与促销内卷 - 品牌通过买赠、扫码红包、直播带货等方式促销,例如电商平台5袋装售价11.9元(约2.38元/袋) [5] - 线上低价促销扰乱价盘,导致经销商库存积压和甩货,形成恶性循环 [5] - 消费者促销依赖症导致品牌忠诚度下降,销量增长依赖短期刺激而非产品价值 [6] 出海机遇与挑战 - 韩国方便面出口额增长显著,2023年出口额1.81万亿韩元(约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1%,对美国出口额2.1561亿美元,同比增长70.3% [7] - 农心、三养食品等品牌海外营收增长,三养食品第二季度海外营收达4,402亿韩元,占总营收近80% [7] - 出海面临关税壁垒(如北美关税)和供应链成本问题,三养火鸡面在华物流与关税成本占售价30%以上 [7] - 非洲市场潜力大,预计2028年规模突破5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8%,但需应对食品安全、关税等合规门槛 [8] 消费需求变迁 - 健康意识提升,59.3%的消费者担心方便面油炸工艺及反式脂肪酸风险,一包普通泡面含盐量达6克,超过每日推荐摄入量 [10] - 替代品多元化(如螺蛳粉、酸辣粉)蚕食市场,传统口味创新不足,缺乏新爆款 [11] - 消费场景变化,高铁普及消解旅途“充饥刚需”,方便面需转向家庭正餐、工作午餐等新场景 [10][16] 供应链优化需求 - 全球供应链波动推高物流成本,品牌需通过本地化生产降本,如某品牌投资1.5亿美元在华建厂,年产能达8.4亿包 [12] - 供应链智慧化升级趋势明显,需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端到端可视化 [13] - 中国品牌在海外供应链建设不足,需借鉴本地化生产战略以降低关税和运输风险 [12] 行业转型方向 - 行业需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某品牌董事长预测2030年中国方便面销售额有望达1,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需达7.11% [14] - 产品创新重点包括非油炸工艺、高端袋煮面、迷你桶等,强调健康营养与情绪价值 [14][15] - 品类延伸机会大,如开发低脂荞麦面、预制菜搭配,拓展家庭共享、户外露营等新场景 [16][17]
Eli Lilly unveils plans for $5B manufacturing facility near Richmond, Virginia
Youtube· 2025-09-16 23:16
投资计划 - 礼来公司宣布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投资50亿美元建设新生产基地 专门生产抗癌药和自身免疫疾病药物的活性药物成分及药品 [1] - 该生产基地是公司总投资270亿美元建设四个新生产基地计划中的第一个 将使公司首次具备生产靶向化疗药物或抗体药物偶联物的能力 [1][4] - 自2020年以来 礼来公司的制造业总投资已达到500亿美元 [4] 战略动机 - 投资目的包括创造新的制造产能并将更多制造工作内部化 疫情期间生产大量单克隆抗体时公司决定控制更多制造供应链 [2] - 美国较低的企业税率形成吸引力 公司税率从35%降至21%后 与其他市场15%的税率差异变得边际 在美国建厂比以往更具经济意义 [3][5] - 新生产基地建设时间可能略低于行业标准的5年 因为土地已经部分开发完成 [4] 运营策略 - 公司专注于建设供应链 创建平衡和冗余 确保药物持续供应患者 并利用美国较低的企业税率优势 [5] - 公司对关税政策持观望态度 但表示无论何种情景都不会大幅改变其投资决策数学计算 [5][6] - 公司明确表示不希望看到任何关税政策出台 目前仍在等待政府最终决策 [6]
刘强东,“买买买”
创业家· 2025-09-11 18:18
京东产发物流资产收购 - 京东产发联合瑞士合众集团及高瓴支持的Eza Hill收购新加坡4处物流资产 交易金额3.06亿新元(约17亿元人民币)[5] - 被收购资产总建筑面积186,346平方米 平均剩余土地年限27年 平均租期1.6年[22] - 最大单项资产为班丹大道Senkee物流枢纽 建筑面积87,842平方米 售价1.4亿新元(占交易总额近50%)[19] 物流资产战略价值 - 乌美路资产毗邻电子制造产业集群 与京东家电零售业务形成协同效应[20] - 樟宜南街仓库依托樟宜机场航空货运优势 适合高时效性电子产品及生鲜运输[21] - 裕廊东大厦位于制造业基地大士裕廊工业区 可快速响应企业原材料采购与配送需求[21] 高瓴资本深度参与 - 高瓴通过Rava Partners设立的不动产平台Eza Hill参与本次收购[26][28] - 高瓴曾参与京东产发A轮及B轮融资 两轮共计投资15亿美元[6] - 高瓴早年参与京东集团C轮融资 投资金额达9.61亿美元[6] 京东国际化战略布局 - 近期拟180亿元收购欧洲零售商CECONOMY 40亿港元收购香港佳宝食品 合计金额超200亿元[12][13] - 通过收购佳宝超市将供应链能力从深圳平移到香港 并整合生鲜品类优化大湾区物流服务[40] - 海外现有2000多名员工 物流网络覆盖19个国家地区[16] 全球供应链网络扩张 - 2024年在马来西亚及越南新增3座自营海外仓 巩固东南亚供应链网络[38] - 斥资2.5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Wacol物流中心 拓展大洋洲业务[38] - 中东地区运营9个海外仓 覆盖阿联酋及沙特阿拉伯[38] - 计划2025年底实现全球自营海外仓面积超100%增长[39] REIT资本运作计划 - 收购的新加坡物流资产将纳入REIT资产池 计划最早2025年在新交所挂牌[31][32] - 与瑞士合众集团、Eza Hill共同筹备规模超10亿美元(约72亿元)的新加坡REIT[33] - 该REIT将成为新加坡市场逾一年来最大规模新晋基金[34] 物流生态体系构建 - 京东旗下6家上市公司中4家涉及物流业务(京东物流/达达快送/德邦物流/中国物流资产)[42] - 2024年底京东产发与鼎晖投资等机构完成50亿物流基金募集 投资大湾区及长三角90万平米智慧物流园区[36]
刘强东,“买买买”
投中网· 2025-09-07 15:02
京东产发物流资产收购 - 京东产发联合瑞士合众集团及高瓴支持的Eza Hill收购新加坡4处物流资产 交易价3.06亿新元(约17亿元人民币)[3] - 收购资产包括乌美路工业资产、樟宜南街仓库、裕廊东大厦及班丹大道物流枢纽 总建筑面积186,346平方米[6][7] - 最大资产为班丹大道Senkee物流枢纽 建筑面积87,842平方米 售价1.4亿新元(占交易总额近50%)[7] 高瓴资本深度参与 - 高瓴通过Rava Partners设立的不动产平台Eza Hill参与本次收购[3][9] - 高瓴曾参与京东产发A轮与B轮融资 两轮共计投资15亿美元[3] - 高瓴早年参与京东集团C轮融资 该轮融资额达9.61亿美元[4] 国际化战略布局 - 京东近期海外收购包括180亿元收购欧洲零售商CECONOMY及40亿港元收购香港佳宝食品[6] - 物流网络已覆盖19个国家地区 海外员工超2000人[6] - 2024年在马来西亚、越南新增3座海外仓 澳大利亚斥资2.5亿澳元购物流中心[12] - 计划2025年底全球自营海外仓面积实现超100%增长[13] REIT资本运作计划 - 收购资产拟纳入REIT资产池 计划最早2025年新加坡交易所挂牌[10] - 三方共同筹备规模超10亿美元(约72亿元人民币)REIT 为新加坡REIT市场一年来最大新晋基金[10] - REIT化可快速盘活资本 形成"融资-投资-融资"再循环机制[10] 物流供应链体系构建 - 京东系拥有4家物流相关上市公司:京东物流、达达快送、德邦物流、中国物流资产[13] - 2024年底联合鼎晖募集50亿元物流基金 投资大湾区/长三角90万平方米智慧物流园区[12] - 通过收购佳宝超市将供应链能力从深圳平移到香港 优化大湾区物流配送体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