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监管
搜索文档
强监管严执法优机制 提升资本市场保护投资者权益质效
上海证券报· 2025-10-31 02:28
监管执法体系建设 - 证监会强调突出打大打恶打重点,依法从严打击各类证券期货违法违规活动,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监管,加强法治建设以提升监管效能和投资者权益保护质效 [1] - 资本市场以"零容忍"理念为指引,通过强监管、严执法、优机制构建三位一体的投资者保护体系,下一步将从"严监管"向"善治"深化,构建长效监管机制 [1] - 法治化监管走深走实,对违法行为"零容忍",市场化监管重心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科技化监管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穿透式"监管体系 [2] 法规制度与监管措施 - 过去五年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期货和衍生品法、私募基金监管条例等发布实施,严把入口和出口关,深入开展财务造假专项惩治 [1] - 完善股份减持、量化交易、融券等监管规则,推动出台先行赔付、当事人承诺、欺诈发行责令回购等制度,明确申报即担责、中介机构执业质量评价等要求 [3] - 联合最高法印发指导意见,不断完善行政、民事、刑事追责体系 [2] 执法成效与案例 - "十四五"期间共2214份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相关案件被行政处罚,罚没共414亿元,较"十三五"分别增长58%和30% [2] - 恒大地产及其审计机构被分别开具41.75亿元、3.25亿元的史上最大罚单,越博动力案中监管部门首次对配合造假方同步追责 [2] - 当前执法特点为覆盖广、力度大、精准度提升,下一步将坚持执法"严而有度、严而有效",重点惩治严重扰乱秩序和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 [3] 投资者保护机制 - 投资者保护是强监管、严执法的最终落脚点,持续健全事前事中事后有序衔接的投保体系 [3] - 《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发布,将投资者保护融入改革全流程,被视为中小投资者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 [3] - 对主动改正、积极赔付、消除影响的违法主体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3] 科技监管应用 - 针对隐蔽性较强的违法行为,推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推动监管平台系统迭代升级,促进监管"所需"与科技"所能"深度融合 [1] - 科技化监管赋能提质增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应用,显著提升监管精准性与威慑力 [2]
【省应急管理厅】以“技防”筑牢安全生产“智慧防线”
陕西日报· 2025-10-27 08:14
技术支撑与智能化监测预警 - 陕西北元化工集团通过本地私有化部署的视频分析平台构建14条AI分析规则 包括皮带跑偏检测 合成炉火焰检测 安全带佩戴识别等 实现后台图像AI行为智能分析并发出预警信息 [2] - 陕煤集团调度指挥系统集成接入各类传感器1万余个 覆盖38处矿井的428套重要设备 监测精度高达99%以上 系统24小时不间断采集关键参数 [3] - 陕煤集团系统接入50余家生产单位的1200余路工业监控视频 实现无死角可视化监管 2025年上半年共处置各类超限预警19836次 处置及时率高达99.5%以上 [3] - 全省835家煤矿 粉尘涉爆等企业安装安全风险监测系统 实现对除尘设备 粉尘浓度等关键参数的24小时实时监测与动态预警 [3] 创新技术与工程应用 - 西安城投热力集团采用非开挖内衬修复技术对李家村支线134米老旧供热管网进行升级 施工过程运用CCTV管道内窥镜检测并植入特制高分子材料软管 [5][6] - 技术团队改良国际通用工法 创新气压成型+注胶固化双保险工艺 修复后管道承压能力恢复至新建标准的100% 热传导效率恢复至设计标准 使用寿命可延长15年以上 [6] - 该非开挖技术仅用3天时间便在免开挖 不扰民的前提下完成管道升级 为传统开挖换管方案需封闭主干道20天提供了创新替代实践 [5][6] 数字化平台与监管效能 - 西安工投园区建设运营有限公司企业自主双控平台融合园区日常安全管理 风险管控 事故隐患管理等功能 实现安全全流程精准管控 [7] - 该平台运行后隐患整改率持续提升 风险巡查覆盖率达100% 工作计划完成效率提升60%以上 为园区33户企业 2000余名员工提供安全保障 [7] - 西安市各职能部门积极将数字化技术融入行业监管 交通部门拓展TOCC平台作用 住建部门搭建质量安全监管数字化平台 应急部门新建企业监管等功能建立应急数据资源库 [8]
创新供应链金融“脱核模式” 开辟中小企业融资“快车道”
齐鲁晚报网· 2025-10-17 21:39
平台核心模式与创新 - 平台采用政府主导、国企运营模式,由政府牵头建立,县属国企冠州陆港集团作为运营主体负责监管存货 [3] - 模式创新为平台提供强大公信力,相当于为企业存货提供信用背书,解决银行对存货价值认定和监管的信任问题 [3] - 平台核心在于盘活企业庞大的存货资源,将仓库里沉睡的钢材存货变成银行认可的抵押物 [1][3] - 平台于2024年7月11日正式上线,是全国首个县区级产业集群金融服务平台 [2] 融资产品与服务机制 - 平台创推存货融资和预付款融资两类核心融资产品 [3] - 存货融资模式可赋予存货金融属性,直接盘活企业积压在存货上的资金 [3] - 预付款融资模式允许企业购货时仅支付20%订金,银行以贷款方式配资剩余80%,实现杠杆采购 [3] - 建立537快速响应机制,即5分钟内响应、3个工作日内完成调研、7个工作日内帮助企业达到银行放款条件 [4] 技术应用与风险防控 - 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 [2] - 通过物联网、AI看货等技术将线下关键业务动作可视化,实时抓取现场业务数据校验 [4] - 创新515110预警管理机制,对异常情况做到5分钟内干预、15分钟内人员到场管控、遇重大风险联动公检法等部门到场控制 [4] - 智能识别监管企业财务风险、库存风险、超发风险、违规行为风险等 [4] 运营成效与规模 - 截至9月末,平台已准入银行7家,注册企业140家,收到企业融资意向总规模约92亿元,成功放款12.1亿元 [5] - 平台累计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超过7000万元,平均降低融资成本6个百分点以上 [5] - 用低成本的银行资金替代综合成本11%以上的传统托盘模式 [2][5] - 冠县钢板加工企业180余家,年采购能力高达1100万吨,货值约500亿元 [2] 行业影响与推广价值 - 平台成功经验为全国县域供应链金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冠县样本 [6] - 河南信豫链、合肥E链融合等区域平台已借鉴类似模式实现规模化运营,累计放款超50亿元 [6] - 相关经验做法被多家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并在多个重要金融会议上进行专题报告 [6] - 人民银行聊城市分行正联合东昌府区政府筹备建设服务于主城区重点钢管加工产业链的供应链金融平台 [6]
无船承运人电子备案全解析:数字化如何赋能行业监管
搜狐财经· 2025-10-10 10:08
文章核心观点 - 无船承运业务电子备案系统的推行是行业监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数字化技术通过流程再造和数据驱动重塑监管生态,推动行业向高效、透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1] 电子备案系统架构与流程 - 电子备案通过“水路运输建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构成了数字化监管的基础设施 [3] - 系统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操作路径,但要求信息填报具备更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因为每次提交都会形成可追溯的电子记录 [4] - 实现一站式接入,企业无需前往线下窗口,通过互联网即可完成注册、信息填报、材料上传和提交申请,实现备案流程全程电子化 [5] - 系统设定清晰的备案指引,将复杂法规要求转化为具体填报项,引导企业规范提交信息,包括主体信息备案、运价备案及后续信息变更备案等 [5] - 企业可随时登录系统查看备案申请的处理状态,如“待受理”、“审查中”或“已备案”,流程透明度显著提升,减少了信息不对称 [5] 数字化赋能监管的核心体现 - 电子备案系统将原本分散的企业信息汇集到统一平台,监管机构能动态掌握全国数万家备案企业的基本情况、业务范围和运价信息,构建行业“全景视图” [8] - 系统能对备案信息进行自动校验与逻辑分析,例如对运价备案的规范性进行持续监测,基于大数据的模型有助于识别异常备案行为或潜在市场风险点 [8] - 真实、及时的电子备案数据是构建行业信用体系的核心,企业的备案状态、合规历史等可成为评价其诚信水平的依据,推动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的市场环境 [8] - 在进行现场检查时,执法人员可提前通过系统调取企业电子档案,了解其备案历史和运营概况,使检查更具针对性,电子数据作为法律证据也提升了监管权威性 [8] 企业的应对策略 - 企业应确立数据质量意识,确保在电子备案系统中提交的每一项信息的准确、真实与及时更新,视其为“数字身份证”的一部分 [11] - 建议企业建立与电子备案要求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负责人员,规范从信息采集、核对到提交、归档的全过程 [11] - 企业可以主动利用官方公开的查询接口或第三方合规平台,定期自查备案状态,验证运价备案有效性,并关注监管部门通过数字渠道发布的最新政策 [11] 未来展望 - 无船承运人电子备案数据有望与海关、税务、市场监督等部门实现更深度的共享与联动,构建贯穿整个国际贸易链条的协同监管网络 [11] - 人工智能技术可在备案材料智能预审、运价波动智能分析、市场风险智能评估等方面发挥作用,提升监管的智能化水平和决策支持能力 [11] - 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可追溯特性,为解决电子提单、业务数据存证等领域的信任问题提供了潜在方案,有望增强数字化监管的公信力 [11]
“扫码入企”数字化监管 让营商环境更优
搜狐财经· 2025-10-02 19:26
监管模式创新 - 未央区市场监管局开启“扫码入企”数字化监管新模式,旨在规范涉企执法行为并提升监管效能 [1] - 该模式通过科技赋能推动执法透明化和服务精准化,为企业营造更优质营商环境 [1] 执法流程优化 - 执法人员通过“互联网+监管”平台提前录入检查事项、法律依据及人员信息,系统自动生成专属二维码 [3] - 企业可扫码提前知晓检查内容、检查人员和具体时间,实现“阳光执法” [3] - 检查结束后结果同步上传平台,全程留痕可追溯,有效杜绝随意检查、多头执法等问题 [3] 企业负担减轻 - 平台通过数据共享自动整合各部门检查计划,对同一企业多项检查统筹安排,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4] - 企业可通过扫码反馈意见建议,监管部门动态优化检查频次,减少对企业重复打扰 [4] - 目前区市场监管局通过“扫码入企”平台开展检查58家次 [4] - 联合区应急局、区城管执法局、公安未央分局等部门在餐饮行业试点“综合查一次”,并对3家企业开展联合检查 [4] 政企互动与服务提升 - 执法人员现场检查时同步开展政策宣传和合规指导,宣传《市场监管领域“一业一册”合规经营指南》 [5] -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帮助企业排查风险隐患 [5] - 企业可通过平台对执法过程在线评价,监管部门实时跟踪整改效果,形成“检查—反馈—提升”闭环管理 [5]
上海今年已查办直播电商相关案件50件
新京报· 2025-09-23 17:39
监管行动与案例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六起直播电商典型案例,其中上海占两起,分别为德馨医院虚假宣传案与沉浸机遇科技公司虚假宣传案,均涉及直播虚假营销 [1] - 上海市今年以来已查办直播相关案件50件,持续加大监测监管力度以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1] 监管机制与协作 - 上海建立起覆盖监测、处置、共治的全链条监管机制,推动直播行业规范发展 [1] - 上海推动网络直播营销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联合十余个部门梳理出16大类监管事项,通过数据共享与执法联动形成监管合力 [1] - 自9月起已对重点平台和直播间开展跨部门联合检查 [1] 风险监控与平台整改 - 围绕商户资质、内容审核等关键环节对主要直播平台开展定期"体检",整合投诉举报、舆情、监管等数据以精准发现风险 [1] - 目前已通过行政指导书形式指导平台完成49项风险问题整改 [1] 数字化监管技术应用 - 探索数字化监管新路径,推动重点平台开发协同共治系统以实时报送直播数据,并引入第三方机构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开展监测抽查 [2] - 依托数字化监管系统建立"监测—分派—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机制,打通问题发现到查处整改的关键环节,显著提升处置效率 [2]
实践故事丨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16 10:33
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 - 辉县市纪委监委推动打造"互联网+校园阳光食堂"平台 构建全链条监督体系 实现食材采购、质量检测、配送流程数字化管理[1] - 平台实时上传每批次检测数据 扫码核验产地和供应商资质 重点核查农残、瘦肉精、二氧化硫残留等风险项[1] - 监管平台实时跟踪冷链物流车恒温运输 出现轨迹异常或温度波动时10分钟内触发预警[2] 食材配送管理 - 针对不同规模学校定制差异化配送方案 规模较大学校实行下午二次配送保障晚餐食材新鲜 规模较小学校采用上午集中配送减少周转环节[2] - 食材每天23时起开始配送 40所中小学次日所需食材陆续运抵市校园食品安全筹控中心[1] - 确保食材"新鲜直达" 工作人员逐一检查食材新鲜度、果形规整度和包装合规性[1] 后厨操作监管 - 监督组定期到操作间核查 从核对食材"三证一码"是否齐全到检查食材存放温控要求和加工操作规范[2] - 督促学校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确保每道菜品经得起安全检验[2] - 学校可通过平台实时监督后厨操作流程[2] 多方协同监督体系 - 构建"政府统筹、教育监管、学校主责、家长参与、社会监督"监管网络[2] - 家长通过"校园阳光食堂"APP可随时查看食材来源、检测报告和配送轨迹等信息[2] - 纪委监委持续紧盯平台数据真实性和制度执行有效性 推动校园餐饮从保安全向提品质升级[3]
货物高效清关背后的“数字”力量
陕西日报· 2025-09-12 08:44
业务规模与增长 - 西安航空口岸前7月进出境个人物品类快件量达398.8万票 货值近10亿元 业务规模居全国第二 [2] - 跨境电商出口(9610)清单达1310余万票 同比增长3.3倍 总重量1.4万余吨 同比增长8.4倍 人民币货值15.5亿元 同比增长4.8倍 [5] - 上半年跨境电商交易额14.87亿元 同比增长272.7% 单量1065.69万单 同比增长269.2% [7] 监管技术创新 - 采用国际快件全链条数字化智慧监管系统 实现通关前端核验和智慧化动态监控 [5] - 运用CT安检机扫描和全景式智能审图系统 实现快件全链条可视化监管 [3][7] - 人工查验时间缩短50% 进境快件最快实现6秒验放 清关时间提前近1天 [5][7] 口岸建设与经济效益 - 西安航空口岸为全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 空运进出口值558.4亿元 占全省进出口总值22.8% [6][7] - 创新集拼出口模式 支持在空港综保区内对多来源商品理货分拣后集拼出口 [5] - 建立"新城+海关"港城直通互联工作机制 为近20家国际快件企业提供发展空间 [7] 系统优势与行业地位 - 系统为全国海关首个快件全链条智能监管标杆项目 通过海关总署自贸创新备案 [6] - 创立"翼跨境"通关服务品牌 实现通关流程再造和时效提升 [5] - 监管模式实现"管得住"与"通得快"并重 强化海关监管效能和国门安全防线 [5]
济南工伤智控监管数字化平台上线远程监控让工伤培训更“真”、监管更“准”
齐鲁晚报· 2025-08-19 15:29
培训基本信息 - 培训名称为2025年工伤预防(矿山企业)莱新铁矿管理人员培训 定员80人 预约85人 实际签到30人 [1][2] - 培训时间为2025年7月29日8:00至18:00 地点为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 由济南市莱芜安康安全培训中心承办 [2] - 培训对象为专职安全及职业健康管理人员 来自莱新铁矿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 [2][5] - 核心培训内容包括《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矿山企业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价及控制》 [2] 数字化平台应用 - 济南市工伤智控监管数字化平台于2025年7月1日正式上线 核心功能为远程监控 [7][11] - 平台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讲师讲解与学员状态 同步传输至监管后台 [7] - 学员可通过刷身份证完成签到 数据直接同步至系统 平台自动汇总信息并生成标准化审计报告 [8] - 全市已有9家培训机构启用该平台 其中7家累计上传108个线下培训班资料 55个班次完成全流程备案 [8] 平台运行成效 - 线上学习端注册学习人数达37265人 覆盖1843家企业 自培训启动以来新增注册学习人数3169人 新增注册企业831家 [11] - 平台自动抓取并归集培训预约记录 人脸识别签到数据 现场视频片段及学员互动记录 生成带防伪水印的审计报告 [9] - 远程监控功能从根本上杜绝"摆拍式培训"和"形式化培训" 确保培训真实性和质效提升 [9] - 基于可靠数据的系统分析能精准评估课程效果 通过对比参训前后工伤事故数据变化 为优化培训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9]
宿迁实现涉企检查“一网统管”
新华日报· 2025-07-28 07:48
宿迁市营商环境优化措施 - 宿迁市将2023年明确为"营商环境提升年",并出台《宿迁市"营商环境提升年"若干措施》推动政策落地 [2] - 通过数字化手段建设"宿懿查"综合监管系统,于3月中旬正式投入运行,实现涉企检查"一网统管" [1][2] 监管系统覆盖范围与功能 - "宿懿查"系统覆盖全市352个具有检查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整合571项检查事项和54604家企业信息 [2] - 系统发布涉企检查"三类清单":10条负面清单、5条正面清单、5条监督清单,要求所有检查"凭单、亮证、扫码入企" [2] - 特殊检查需通过系统提前报审,未经审核不得实施,计划外检查需法定事由 [2] 监管模式创新成效 - 推行企业"安静期"制度,每月20日前限制行政检查(突发事件等除外) [2] - 采用"信用+风险"监管模式,为21万户经营主体信用画像,对信用等级"优"的企业实施"无事不扰" [2] - 运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在生态环境、消防等领域开展"无感监管" [2] 执法效率与处罚数据 - 1-5月全市涉企联合检查3601次,重复检查频次同比下降42% [1][2] - 同期涉企行政处罚案件1260件(同比降2.06%),罚款金额405.6万元(同比降23.25%) [2] - 依法不予处罚案件102件,同比增加92.49% [2] 自由裁量权规范 - 制定并公布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三张清单,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