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搜索文档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动城市发展能级跃升 ——访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健
河南日报· 2025-10-18 08:29
城镇化进程与成果 - 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20年的55.43%增长到2024年的59.22% [1] - 新增城镇常住人口287万人 [1] - 城市数量为38个 [1] - 近七成潜力县(市、区)的城镇化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 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 将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持续优化全省城镇化发展格局 [1] - 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1] - 推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1] 都市圈发展举措 - 聚焦现代化交通、产业、文化、城市、治理“五个都市圈”建设任务 [2] - 以提升郑州都市圈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区域影响力为目标 [2] - 强化郑开同城化、郑许一体化、郑洛协同发展 [2] - 推动都市圈高频政务事项跨域通办 [2] 县域城镇化与产业支撑 - 已培育20个县(市、区)新型城镇化试点 [2] -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因地制宜引导县城发展 [2] - 协调推动设施建设、产业转移、联合招引等合作事项 [2] - 加快促进潜力地区县(市、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 [2] 城市更新与项目投资 - 谋划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等城市更新重点项目 [2] - 全力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2] - 精准谋划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领域的补短板项目 [2] - 旨在提升城市宜居度和综合承载力 [2]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动城市发展能级跃升——访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健
河南日报· 2025-10-18 07:16
城镇化发展成就 - 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55.43%增长至2024年的59.22% [1] - 新增城镇常住人口287万人 [1] - 城市数量为38个 [1] - “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城镇化率等指标已顺利实现 [1] 未来战略方向 - 将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持续优化全省城镇化发展格局 [1] - 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1] - 推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1] 都市圈发展举措 - 聚焦现代化交通、产业、文化、城市、治理“五个都市圈”建设任务 [2] - 以提升郑州都市圈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区域影响力为目标 [2] - 强化郑开同城化、郑许一体化、郑洛协同发展 [2] - 推动都市圈高频政务事项跨域通办 [2] 县域城镇化发展 - 已培育20个县(市、区)作为新型城镇化试点 [2] - 84个潜力县(市、区)中近七成城镇化率增幅高于全省 [2] -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因地制宜引导县城发展 [2] - 协调推动设施建设、产业转移、联合招引等合作事项 [2] 城市更新与项目支撑 - 谋划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等城市更新重点项目 [2] - 全力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2] - 精准谋划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补短板项目,紧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 - 旨在提升城市宜居度和综合承载力 [2]
长三角迈向形神兼备现代化都市圈
经济日报· 2025-10-13 08:57
行动方案核心内容 - 方案全称为《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提升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行动方案》,已正式印发 [2] - 方案围绕“三个聚焦”破题,提出实现“七个一”和加强组织实施等八个方面的30项具体任务举措 [2] 发展背景与目标 - 2018年至2024年,长三角GDP年均增速达5.58%,并已形成多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2] - 核心目标是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形”与“神”深度融合,将其建设成为引领区域增长、参与全球竞合的重要空间单元,以支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4] 战略重点:“三个聚焦” - 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同向发力:旨在形成“中心城市—重要节点—战略支点”布局,加强都市圈间合作互动,实现破壁成圈、功能融合 [3] - 聚焦制度建设牵引:通过加强规划、政策、立法协同,健全工作推进与要素保障机制,以规制贯通提升同城化发展效能 [3] - 聚焦多措并举:兼顾守正创新、共性个性、内部外部,既复制推广经验又创新任务,既聚焦“最大公约数”又鼓励差异化探索 [3] 核心任务:“七个一” - 共建跨区域协调发展“一个群”:以中心城市为引领,深化重点领域突破,加强都市圈间合作 [3] - 共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张网”:重点在于贯通,完善都市圈通勤体系,提升物流效率,共建数字智慧都市圈 [3] - 共铸科技产业创新协同“一条链”:重点在于融合,协同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完善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3] - 共促市场环境优化提升“一站享”:重点在于畅通,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 [3] - 共下高水平开放合作“一盘棋”:重点在于链接,协同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共建共享高能级开放平台 [3] - 共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一把尺”:重点在于保护,合力保护生态空间,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 [3] - 共推民生服务便利共享“一张卡”:重点在于共享,共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3]
都市圈新信号释放:中国城市竞争 正从“虹吸”转向“协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00:03
都市圈规划新阶段 - 南京都市圈启动新一轮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标志着我国首个获批的都市圈开启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新阶段 [1] - 国家级都市圈已增至17个,其中南京、福州、成都等规划期至2025年的都市圈将启动新一轮规划编制 [1] - 2025年城市发展主基调从增量扩张转为提质增效,统筹融合成为都市圈建设核心 [6] 同城化发展重点 - 同城化是都市圈主要发展方向,当前重心是轨道一体化与一小时通勤、产业协同与供应链对接、公共服务共建 [2] - 南京都市圈同城化与产业协同全国领先,已形成研发在南京、转化在周边的格局,并实现30分钟至核心城市、1小时至周边城市的通勤 [2] - 新一轮规划重点包括以轨道上的都市圈推动四网融合、强化总部+基地产业模式、推动教育医疗资源辐射、创新区域协调机制 [3] 产业协同与挑战 - 产业同城化是当前短板,武汉都市圈产业已完成从虹吸到输血的转变,光电信息、纺织产业向周边配套,高校资源溢出效应明显 [3] - 南京都市圈需补短板,包括提升宁淮通勤效率、解决半导体等同质化竞争、强化链主企业+配套集群分工 [2] - 中心城市需让空间、让产业、让利益,武汉通过产业扩散和设立离岸科创中心实现从虹吸转向辐射 [9] 政策支持与改革试点 - 2025年国家陆续出台城市更新、城市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明确存量提质增效方向 [4][5] - 合肥都市圈成为全国唯一承担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的都市圈,试点方案涵盖技术、土地、资本等7大领域22项任务 [7] - 合肥模式旨在探索降低行政壁垒,形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试验田,若成功经验可复制至西安、兰州等科技强市+经济弱省组合 [8] 未来发展方向 - 都市圈同城化的硬指标是通勤网络,隐性指标是产学研用一体化与产业链跃升,需让市场和社会力量发挥关键作用 [6] - 成熟型与成长型都市圈均需深化生态制度创新、推动利益共享向市场主导,并强化数字协同与应急联动,最终弱化行政壁垒 [8][9] - 现有经验表明需在产业上破解虹吸失衡,在机制上突破行政壁垒,设实体化协调机构并推广利益共享模式 [8]
南京都市圈GDP突破5.4万亿,中国城市竞争释放新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00:00
记者丨柳宁馨 编辑丨周上祺 近期,南京都市圈已经启动了新一轮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作为我国第一个获批的都市圈,其上一轮规划 已到期,更新规划也意味着开启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新阶段。2024年南京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超5.4万亿 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都市圈前列。 (南京主城区夜景,拍摄:柳宁馨) 现代化都市圈规划建设始于2019年。当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 见》,明确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 截至目前,获得国家发改委函复的国家级都市圈已经增至17个,分别是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 安、重庆、武汉、沈阳、杭州、郑州、广州、深圳、青岛、济南、厦漳泉、合肥和石家庄都市圈。 其中,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等较早获批的都市圈,规划期都是到2025年,这些都市 圈也将启动新一轮规划编制。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发现,今年9月,《济南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5–2035 年)》公开征求意见, 南京、成都、福州、郑州、深圳、青岛等都市圈也有最新规划动向,空间格局、合作机制、同城化是规 划重点方向。 不过,南京都市圈新一轮规划需补上多方面短板。张春龙认为,交通上,宁 ...
南京都市圈GDP突破5.4万亿,中国城市竞争释放新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23:19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 南京都市圈已启动新一轮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是我国首个获批的都市圈,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超5.4万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1] - 当前发展重心正从“地理临近”向“功能提升”转变,重点包括轨道一体化与一小时通勤、产业协同与供应链对接、公共服务共建、跨省协同治理 [4] - 同城化与产业协同总体领先,“轨道上的都市圈”成型,与核心城市30分钟直达,周边城市1小时通勤,产业呈“研发在南京、转化在周边”格局 [6] 国家级都市圈整体进展 - 截至目前,获得国家发改委函复的国家级都市圈已增至17个,包括南京、福州、成都等 [3] - 多个较早获批的都市圈规划期将至2025年,正启动新一轮规划编制,空间格局、合作机制、同城化是规划重点方向 [3] - 2025年城市发展主基调从“增量扩张”转为“提质增效”,中央政策将“统筹融合”定为都市圈建设核心 [8][9] 都市圈发展重点与挑战 - 交通上以“轨道上的都市圈”推动“四网融合”、打通“断头路”,实现1小时通勤 [6][8] - 产业上强化“总部+基地”模式,推进跨区域产业链整合与创新走廊建设,需破解半导体等同质化问题,强化“链主企业+配套集群”分工 [6][8] - 公共服务领域需推动教育医疗资源辐射、户籍改革及社保互通,解决周边城市优质医疗稀缺等问题 [6][8] - 需创新区域协调机制,如设立专门办公室、建立利益共享制度,破解协同堵点 [6][8] 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 - 合肥都市圈是全国唯一承担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的都市圈,试点方案涵盖技术、土地、人力等7大领域22项任务 [11] - 试点首要任务是将大科学装置的原始创新能力在更大区域内转化为产业实力,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效率 [11] - 若合肥模式成功,其经验可复制到西安、兰州等“科技强市+经济弱省”组合,为全国改革提供可操作方法 [12] 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协同关系 - 中心城市需带头“让空间、让产业、让利益”,实现从“虹吸”转向“辐射”,例如武汉将传统产业及中高端环节扩散至周边城市 [13] - 公共服务同城化可做成“双向流通”,如人才下沉轮岗、允许周边城市在中心城市设立离岸科创中心,实现“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外围” [14] - 产业上需破解“虹吸”失衡,中心城市聚焦核心功能,周边承接非核心环节,形成梯次分工 [13]
都市圈新信号释放:中国城市竞争,正从“虹吸”转向“协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21:12
国家级都市圈规划进展 - 我国已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数量增至17个,包括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沈阳、杭州、郑州、广州、深圳、青岛、济南、厦漳泉、合肥和石家庄都市圈 [1] - 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等较早获批的都市圈,其规划期均至2025年,并将启动新一轮规划编制工作 [1][1] - 南京都市圈作为首个获批的都市圈,已启动新一轮发展规划编制,标志着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进入新阶段 [1] 都市圈规划重点方向 - 新一轮都市圈规划的重点方向集中在空间格局、合作机制和同城化 [1] - 具体规划重点包括以“轨道上的都市圈”推动交通“四网融合”、实现1小时通勤,强化“总部+基地”产业模式,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以及创新区域协调机制 [3] - 都市圈同城化的硬指标是构建完善的通勤网络,隐性指标是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与产业链跃升 [6] 同城化发展现状与挑战 - 南京都市圈同城化与产业协同在全国领先,已形成“研发在南京、转化在周边”的产业格局和“轨道上的都市圈”交通网络 [2] - 同城化的短板在于产业同城化,需破解产业同质化、提升跨区域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建立有效的利益共享和跨区协调机制 [2][3] - 中心城市需“让空间、让产业、让利益”,推动产业从“虹吸”转向“辐射”,并实现公共服务“双向流通” [10] 政策定调与发展阶段转变 - 2025年城市发展主基调从“增量扩张”转为“提质增效”,中央政策将“统筹融合”定为都市圈建设核心 [5][6] - 关键政策文件包括《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定调 [4][5] - 新发展阶段强调让市场和社会力量在都市圈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政策需务实、成本可分担、产业要可持续 [6] 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 - 合肥都市圈是全国唯一承担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的都市圈,试点方案涵盖技术、土地、人力、数据等七大领域22项任务 [7] - 改革试点旨在将合肥的原始创新能力在更大区域内转化为产业实力,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效率 [7] - 若合肥模式成功,其经验可复制到西安、兰州、昆明等“科技强市+经济弱省”组合,为全国改革提供操作方法 [8] 不同类型都市圈发展路径 - 南京都市圈属于成熟型,需补强交通短板、解决产业同质化、深化跨省协同 [2][9] - 合肥都市圈属于成长型,需强化交通基础、依托龙头建跨市产业链 [9] - 两者均需深化生态制度创新、推动利益共享向市场主导,并强化数字协同,最终弱化行政壁垒 [9]
破解瓶颈提升整体竞争力
经济日报· 2025-08-27 06:04
战略定位与使命 - 成都都市圈是国家"十四五"时期培育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圈之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 [1] - 肩负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使命 [1] - 核心任务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产业协同破解发展瓶颈 [1] 资源配置优化 - 推进基础设施高效互联互通 将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结合促进实体和虚拟空间一体成网 [1] - 打破市域行政壁垒 深化同城化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政府协调主导向市场驱动主导转变 [1] - 促进人才、资金、数据、技术在成德眉资之间有序流动 [1] - 提高成都对区域、全国及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集聚和优化配置能力 [1] 产业协同发展 - 坚持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 成都聚焦总部经济、研发设计和高端服务 周边城市承接生产制造和物流环节 [2] - 探索建立产业链联盟 合力打造跨市域产业带和共建产业园区 [2] - 依托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强产业协同梯次培育和集群发展 [2] - 培育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共同体 促进创新要素与产业集群联动生长 [2] 空间结构优化 - 培育多层次嵌套型城市组团 优化五级城镇体系 [3] - 坚持网络化发展导向 推动基础设施联网和公共服务共网 [3] - 通过交通网络、数字网络和要素流动通道串联各中心、组团和节点 [3] - 加快形成"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 [3] 当前挑战 - 面临空间结构不优、要素流动不畅、产业链分工协作深度不足等问题 [2] - 这些问题制约着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
吉林奏响区域协调发展奋进曲(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7-27 05:52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 - 龙嘉机场与高铁站实现便捷通达 从龙嘉高铁站到长春站仅需十几分钟 到吉林市约半小时 [2] - 吉林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从约4000公里增长至超5000公里 高铁网络新增长春至长白山线路 通行时间从5小时压缩至2小时左右 [3] - 长春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三期建设将串联7个周边市县 实现"1小时通勤" 沈白高铁预计年内竣工通车 [4] 物流与对外开放 -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中欧班列2024年开行量同比增长40% 铁海联运实现"天天班" 多式联运体系完善 [4] - "一单制"便捷通关模式提升效率 吉林货物可在家门口直接通过远洋巨轮出口 [4] 汽车产业集群 - 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日均产量约1000台汽车 新能源汽车总装效率达54秒/辆 [5] - 四平市吉林世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中国一汽配套零部件 超120万台装有其零部件的汽车已投入使用 [5] - 长春市汽车产业集群2024年产值达4611亿元 形成以长春为核心 四平 辽源等地协同联动的产业格局 [5] 区域产业协同 - 轨道装备产业快速发展 光电信息产业创新升级 长春先进制造业与吉林市化工 辽源市冶金 四平市装备制造等产业互补发展 [6] 文旅与生态协同 - 松花湖度假区夏季客源中超七成来自长春等周边城市 跨城旅游成为常态 [7] - 长春与四平共治伊通河 通过生态修复形成"生态绿廊" 实现上下游水资源共享 [7] - "长吉通办"政务服务模式推出 首批79个事项实现长春与吉林市异地通办 [7]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吉林发展活力十足
搜狐财经· 2025-07-23 13:10
区域协调发展与都市圈建设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注重同东北地区协同联动,形成融合发展格局 [2] - 吉林省以都市圈为支点,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开放合作和乡村振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 汽车与轨道交通行业 - 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实现高度智能化生产,每54秒下线一辆汽车,日均产量约1000台 [3] - 中车长客自主开发生产制造管理系统,实现订单自动生成计划、精准派发任务,提升生产效能 [3] - 中车长客在碰撞吸能、振动噪音、超导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3] 光电信息产业 -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构建"卫星研发—数据应用—产业孵化"全链条生态,带动上下游超千家企业集聚 [4] - 形成从卫星零部件制造到遥感信息服务的产业集群 [4] 农业与粮食生产 - 吉林省以占全国4%的耕地产出全国6%的粮食,粮食商品率超90%,全国每10斤商品粮有1斤产自吉林 [5] - 吉林黑土耕地面积981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87%,推广"梨树模式"保护黑土地 [5] - 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挥国家级平台作用,推动玉米主导产业发展 [6] 种业与农业科技 - 鸿翔种业等企业培育优质玉米品种,为粮食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6] - 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发展鲜食玉米产业,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6] - 长春国家农高区推进种业振兴,应用卫星遥感、激光农业、物联网等新技术 [6] 对外开放与物流 - 2024年中欧班列承运货值超20亿元,TIR国际公路运输运量跻身全国前三 [7] -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构建海陆空铁"四位一体"物流体系,实现"借港出海" [7] - 珲春口岸2024年进口俄罗斯鲜活海产品2.5万吨,新口岸筹建将提升通关能力至年200万人次和200万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