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搜索文档
破解瓶颈提升整体竞争力
经济日报· 2025-08-27 06:04
战略定位与使命 - 成都都市圈是国家"十四五"时期培育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圈之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 [1] - 肩负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使命 [1] - 核心任务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产业协同破解发展瓶颈 [1] 资源配置优化 - 推进基础设施高效互联互通 将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结合促进实体和虚拟空间一体成网 [1] - 打破市域行政壁垒 深化同城化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政府协调主导向市场驱动主导转变 [1] - 促进人才、资金、数据、技术在成德眉资之间有序流动 [1] - 提高成都对区域、全国及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集聚和优化配置能力 [1] 产业协同发展 - 坚持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 成都聚焦总部经济、研发设计和高端服务 周边城市承接生产制造和物流环节 [2] - 探索建立产业链联盟 合力打造跨市域产业带和共建产业园区 [2] - 依托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强产业协同梯次培育和集群发展 [2] - 培育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共同体 促进创新要素与产业集群联动生长 [2] 空间结构优化 - 培育多层次嵌套型城市组团 优化五级城镇体系 [3] - 坚持网络化发展导向 推动基础设施联网和公共服务共网 [3] - 通过交通网络、数字网络和要素流动通道串联各中心、组团和节点 [3] - 加快形成"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 [3] 当前挑战 - 面临空间结构不优、要素流动不畅、产业链分工协作深度不足等问题 [2] - 这些问题制约着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
吉林奏响区域协调发展奋进曲(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7-27 05:52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 - 龙嘉机场与高铁站实现便捷通达 从龙嘉高铁站到长春站仅需十几分钟 到吉林市约半小时 [2] - 吉林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从约4000公里增长至超5000公里 高铁网络新增长春至长白山线路 通行时间从5小时压缩至2小时左右 [3] - 长春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三期建设将串联7个周边市县 实现"1小时通勤" 沈白高铁预计年内竣工通车 [4] 物流与对外开放 -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中欧班列2024年开行量同比增长40% 铁海联运实现"天天班" 多式联运体系完善 [4] - "一单制"便捷通关模式提升效率 吉林货物可在家门口直接通过远洋巨轮出口 [4] 汽车产业集群 - 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日均产量约1000台汽车 新能源汽车总装效率达54秒/辆 [5] - 四平市吉林世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中国一汽配套零部件 超120万台装有其零部件的汽车已投入使用 [5] - 长春市汽车产业集群2024年产值达4611亿元 形成以长春为核心 四平 辽源等地协同联动的产业格局 [5] 区域产业协同 - 轨道装备产业快速发展 光电信息产业创新升级 长春先进制造业与吉林市化工 辽源市冶金 四平市装备制造等产业互补发展 [6] 文旅与生态协同 - 松花湖度假区夏季客源中超七成来自长春等周边城市 跨城旅游成为常态 [7] - 长春与四平共治伊通河 通过生态修复形成"生态绿廊" 实现上下游水资源共享 [7] - "长吉通办"政务服务模式推出 首批79个事项实现长春与吉林市异地通办 [7]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吉林发展活力十足
搜狐财经· 2025-07-23 13:10
区域协调发展与都市圈建设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注重同东北地区协同联动,形成融合发展格局 [2] - 吉林省以都市圈为支点,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开放合作和乡村振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 汽车与轨道交通行业 - 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实现高度智能化生产,每54秒下线一辆汽车,日均产量约1000台 [3] - 中车长客自主开发生产制造管理系统,实现订单自动生成计划、精准派发任务,提升生产效能 [3] - 中车长客在碰撞吸能、振动噪音、超导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3] 光电信息产业 -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构建"卫星研发—数据应用—产业孵化"全链条生态,带动上下游超千家企业集聚 [4] - 形成从卫星零部件制造到遥感信息服务的产业集群 [4] 农业与粮食生产 - 吉林省以占全国4%的耕地产出全国6%的粮食,粮食商品率超90%,全国每10斤商品粮有1斤产自吉林 [5] - 吉林黑土耕地面积981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87%,推广"梨树模式"保护黑土地 [5] - 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挥国家级平台作用,推动玉米主导产业发展 [6] 种业与农业科技 - 鸿翔种业等企业培育优质玉米品种,为粮食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6] - 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发展鲜食玉米产业,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6] - 长春国家农高区推进种业振兴,应用卫星遥感、激光农业、物联网等新技术 [6] 对外开放与物流 - 2024年中欧班列承运货值超20亿元,TIR国际公路运输运量跻身全国前三 [7] -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构建海陆空铁"四位一体"物流体系,实现"借港出海" [7] - 珲春口岸2024年进口俄罗斯鲜活海产品2.5万吨,新口岸筹建将提升通关能力至年200万人次和200万吨 [8]
新型城镇化系列之区域一体化篇:区域一体化的主线思路、建设进展及未来机遇
招商银行· 2025-03-14 22:5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核心观点 - 区域一体化进入新阶段,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为关键突破口,围绕大型城市转型和中小城市提速推进同城化,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市场要素和公共服务五个维度共建共治 [3][22] - 不同都市圈一体化进展不一,基础设施和产业协同布局力度大,生态环保合作有序,市场要素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偏慢 [4] - 未来五年区域一体化建设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大都市圈将以“重大项目、重大机制、重大平台”为抓手推进纵深发展,为银行区域深耕带来新机遇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区域一体化进入新阶段 - 空间尺度上,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是关键突破口,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政策发力方向和城镇化发展实际,未来五年围绕大型城市转型和中小城市提速推进同城化 [23][29][31] - 实施内容上,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市场要素和公共服务五个维度共建共治,形成“硬联通”“软联通”双轮驱动,各维度要点不同 [38][40][41] 主要都市圈一体化建设进展与趋势 - 基础设施:交通互联先行,路网密度和轨道交通发展良好,但部分城市仍有提升空间;民生保障类设施总体优于全国,但少数中西部都市圈存在短板;未来新基建是布局重点 [46][47][54] - 产业发展:呈现圈层化扩散,中心城市外溢辐射作用增强,产业梯度转移和集群共建势头强劲;未来产业创新协同将带来新动力 [60][63][70] - 生态环保:治理水平有所提升,生活垃圾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较高,绿化环境优化,但大气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区域联防联治是主攻方向 [71][74][78] - 市场要素: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资本、技术要素流通加快,但要素流动壁垒约束突出,多数都市圈仍处于要素向中心集聚阶段;未来区域统一市场建设将提速,头部都市圈将加大先行先试力度 [83][89][90] -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均等化水平有所提升,但部分都市圈存在结构化错配问题,公共服务资源与人口密度不匹配、内部不均衡;需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短板 [95][103][104] 关键推动路径及我行机遇 - 重大项目:作为区域一体化“硬联通”主要内容,投资规模巨大,未来基础设施升级与新基建是发力重点 [105][108] - 重大机制:城市治理机制迎来变革,智慧城市建设加速,跨区域协同机制逐步完善 [109] - 重大平台:公共服务、资源交易、产业合作等重大平台建设落地,围绕堵点难点发力,推进信息共享和要素流通 [110]
【招银研究|区域深度】新型城镇化系列之区域一体化篇——区域一体化的主线思路、建设进展及未来机遇
招商银行研究· 2025-03-12 17:43
区域一体化新阶段 - 我国区域一体化进入"深水区",将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为关键突破口,围绕大型城市转型和中小城市提速两大方向推进同城化发展 [1][5] - 都市圈建设契合城镇化发展实际:2023年36个主要都市圈人均GDP达10.7万元,显著高于全国8.9万元平均水平,常住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剪刀差达18.7% [9][10] - 实施内容将全面拓展至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市场要素和公共服务五个维度,形成"硬联通"与"软联通"双轮驱动 [13][14] 都市圈一体化进展 基础设施 - 交通互联成效显著:2023年全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9.7平方米,深圳(0.29公里/平方公里)、上海(0.13公里/平方公里)轨道交通密度接近国际水平,但东莞等城市路网密度仍低于全国平均 [17] - 民生设施领先全国:都市圈七成城市供水/燃气普及率高于全国99.4%/98.3%水平,长三角地区实现100%全覆盖 [18] - 新基建加速布局:超大城市公用充电桩密度达66.8台/平方公里,远超36城平均34.3台/平方公里 [23] 产业发展 - 呈现圈层化扩散:上海都市圈形成"中心城市服务业(75%)+周边工业"的互补格局,深圳都市圈实现"研发+制造"空间分工 [26][28] - 产业集群优势突出:8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六成集中在长三角等五大城市群都市圈,如杭州都市圈集聚浙江76%数字经济规模 [29] - 创新协同成新动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通过"科创飞地"模式促进跨区域创新要素流动 [30] 生态环保 - 治理水平提升:2023年都市圈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达100%/98.84%,绿化覆盖率较2014年提升3.6个百分点至43.78% [32][33] - 空气污染仍存挑战:2022年85个都市圈城市PM2.5超30μg/m³,西安/郑州等北方都市圈均值超40μg/m³ [33] - 联防联治成主流:长三角建立生态环境"三统一"制度,京津冀实现污染物排放标准统一 [36][37] 市场要素 - 流通有所改善:2018-2022年20个都市圈贷款差距收窄,杭州/宁波都市圈工资差距缩小 [38] - 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北京/合肥等都市圈仍呈现要素向中心集聚特征,仅长三角部分区域显现扩散态势 [40] - 统一市场建设提速:重点推进土地市场化配置、人才互认互通、区域股权市场等改革 [41] 公共服务 - 供给能力增强:2018-2022年都市圈每千人医疗床位数从4.97张增至5.48张,小学师生比从17.6:1降至16.9:1 [42][43] - 结构性错配突出:深圳都市圈每千人病床数不足3张,北京等都市圈资源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市 [49] - 跨城联动成突破点:沈阳成立"养老联盟",长株潭实现医保异地结算,浙江建立"钱随人走"制度 [42][43] 关键推动路径 - 重大项目投资强劲:2019-2023年36个都市圈市政设施投资累计达8.1万亿元,年均超1.5万亿元 [52] - 智慧治理加速:5G/AI等技术推动智慧政务、交通等多场景应用,跨区域协同机制不断完善 [53] - 平台建设突破瓶颈:重点发展公共服务平台、要素交易平台和产业科创合作平台三类载体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