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产业化

搜索文档
国轩高科20250519
2025-05-19 23:20
纪要涉及的公司 国轩高科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与材料来源**:采用硫化物路线,还布局氧化物、卤化物等路线;材料来源兼顾自研和供应链采购,具体配方因电池型号而异[2][3] 2. **固态电池量产进度**:2025 年建 0.2GWh 中试线小批量生产测试电芯,2GWh 量产线预计 2026 年中下旬投产,目标 2027 年小规模量产,2030 年全面市场化[2][6] 3. **固态电池成本与应用领域**:硫化物固态电池电芯成本高,但原材料储量丰富降本潜力大;初期应用于高端汽车、垂直起降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对成本不敏感的高端市场[2][7] 4. **液态锂电池出货情况**:2024 年出货 63GWh,动力业务占比 64%,储能业务占比 34%;预计 2025 年出货量达 100GWh,一季度已完成约 20GWh[2][8][9] 5. **固态电池优势**:选择硫化物电解质提升电池功率和高温性能,定制正负极材料提高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开发适用于量产的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一致性和合格率,降低成本;具备小批量中试线生产能力,利于后端应用探索[10] 6. **准固态电池优势**:采用复合膜设计提高安全性,与现有产线设备兼容可快速切换产线;目标逐步减少液体含量增加固体比例最终实现全固态,有望近期放量;辐射其他产品体系提高整体安全性能[11][12] 7. **锂金属技术应用**:优先应用于半固态电池,产业化节奏比全固态更早;通过优化电流密度、电场强化等减少锂金属枝晶生成,提高库伦效率,保障电池循环寿命和安全性[5][13][14] 8. **全固态电池量产瓶颈**:面临材料体系和制造技术挑战,包括新材料开发和生产装备改动;设备参数、信号及生产效率需优化;成本受材料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影响[18][19] 9. **准固态电池相关情况**:12GWh 产能已具备生产线,开工率未详细披露;验证周期长,涵盖国标、行标及客户新车型测试;十年 50 万公里里程数据基于材料体系评测得出;采用复合电解质,对原位固化技术进行优化[21][23][24] 10. **固态电池固化问题**:固化过程产生的气体排放不彻底会影响电池性能,国轩采用多步方法使全固态电池直通率接近液态电池水平[25] 11. **固态电池原位固化技术**:热场自由基热聚合只需加热场,UV 固化控制点多但产气少,超声方式传导效率高但存在内部气体排出问题[26] 12. **全固态电池生产工艺**:目前使用湿法涂布制作极片和电解质膜,干法工艺用于降低成本及应对溶剂管控要求[27] 13. **全固态电池成本下降因素**:受材料成本(如磷灰石、硫化锂)、能耗控制、设备折旧、人工成本等影响[28] 14. **全固态电池生产设备变化**:需确保极片致密性处理,取消传统聚合物隔膜,采用涂布成型的固态电解质作为隔离层,需开发相应工艺和设备[29][30] 15. **全固态电池应用车型**:未来产业化优先应用于高端车型,具体装载车型未确定[31] 16. **固态电池产线情况**:全固态及准固态产线在新站试生产,通过周围工厂协同完成多型号生产;预计 2025 年内完成准备工作,量产时间视客户测试进展而定[32] 17. **准固态电池装车情况**:准固态技术已在车辆上路测,还需一段时间正式装车[33] 18. **全固态正极材料**:当前使用高镍正极,需特殊定制,现有供应链基本不变但需微调;未来可能转向富锂锰基或硅碳等新材料[3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国内硫化锂供应商目前供应能满足需求,许多公司积极布局制造技术以提高规模和降低价格[20] 2. 目前不提供出货目标指引,需根据下半年装车产业化进度决定;当前主要解决准固态技术和参数的平移、唤醒和切换问题[22] 3. 准固态电池产业化最大挑战在于客户车型开发周期,完成测试定点后将制定量产指标响应市场需求[28] 4. 国轩高科与几家核心客户正在对接准固态电池相关事宜,具体信息关注公开发布[35] 5. 2024 年推出固态电池手工件,2025 年产出中试件,预计 2026 年通报小批量生产线建设情况;准固态电池产业化概率大,路测反馈良好有望带来业绩增长[36]
每日速递|特斯拉又一电池高层离职
高工锂电· 2025-05-06 18:23
◆ 电池 ◆ 宁德时代或扩大印尼投资 01 消息称,宁德时代正寻求10亿美元贷款用于扩大印尼工厂。这笔贷款的期限可能为5至7年,资金 将用于支持宁德时代在印尼的合资公司,后者计划在西爪哇省卡拉旺建设电池工厂。 冠宇准固态动力电池项目通过验收 02 近日,由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准固态动力锂电池 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顺利通过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专家组验收。 该项目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5家科研单位,攻克准固态电池 产业化核心技术,推动我国准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 项目团队成功突破解决固体电解质膜卷对卷制备技术、高面容量电极低阻抗界面构筑技术、基于原 位聚合固态化界面融合的准固态单体电池制备技术、准固态动力电池失效机制、准固态电池健康状 态实时检测及管理技术等关键技术;完成准固态动力电池单体和PACK系统的开发,并实现装车示 范应用。各项指标均达到任务书指标要求,专家组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 1GWh固态电池项目落户河北 北京先进固态电池材料开发项目获批 06 北京市怀柔区生态环境局消息显示,先进固态电池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怀柔部分: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