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固态电池

搜索文档
如何推演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路线
2025-08-06 22:45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发展,包括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及半固态电池[1][2][3] - 公司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蔚蓝新能源、清陶能源、天铁科技、纳克诺尔等[1][4][26][27] 核心观点与论据 技术路线 -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被视为终极技术路径,因其高离子电导率和理论安全性,但量产时间表不确定,宁德时代预计成熟期在2030年[1][3][6] - 半固态和准固态电池可能率先量产,液态电解质含量逐步减少(液态25%以上,半固态5%-10%,准固态0%-5%),符合2026年新国标要求[1][12][13] - 光伏HJT技术兴衰表明第一性原理判断可能偏离实际应用,固态电池需结合工业条件与商业化考量[5][6] 材料与工艺 - 硫化物电解质优势:离子电导率最高,但生产面临安全(硫化氢毒性)、专利壁垒(日韩主导)、成本高(硫化锂300-400万元/吨)[17] - 氧化物电解质特点:高离子电导率(铌镧锆氧、磷酸钛锂铝),界面性能差需搭配聚合物,国内清陶、卫蓝新能源布局[16] - 聚合物电解质改进:稳定性高但离子电导率低(10^-7~10^-8 S/cm),改性后提升至10^-3~10^-4 S/cm[15] - 干法负极和锂金属电池为确定性机会,天铁科技获新界能源4亿元订单[4][22] 市场动态 - 2024年10月起行情发酵:初期关注硫化物(宁德时代引领),后扩散至氧化物、聚合物及半固态企业(清陶、蔚蓝)[10][11] - 2025年进展:清陶、卫蓝新能源进入量产关键期,纳克诺尔研发干法设备,长阳科技开发复合膜[27] 其他重要内容 挑战与瓶颈 - 界面阻抗是半固态电池最大卡点,工艺突破聚焦制备与成膜技术[12][14] - 硅碳负极2025年未达预期,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而非车用电池[21] 生产流程差异 - 全固态取消隔膜和注液环节,新增胶框印刷和等静压步骤;半固态设备改动较少(资本开支增加30%-50%)[25] - 干法工艺适配固态电池,国内纳克诺尔、宏工科技等布局设备[23][24][26] 企业动态 - 清陶能源:上汽体系支持,下半年订单预期释放[27] - 纳克诺尔:与清华研究院合作研发干法技术,小批量送样[27] - 长阳科技:开发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复合膜,提升支撑性[27]
珠海冠宇获多家车企定点!
起点锂电· 2025-06-24 18:12
活动信息 - 2025第五届起点两轮车换电大会及轻型动力电池技术高峰论坛将于7月10-11日在深圳宝安登喜路国际酒店举办,主题为“换电之城 智慧两轮” [1][2] - 活动由起点锂电、起点钠电、起点两轮车及换电主办,赞助/合作单位包括雅迪、台铃、新日、菜鸟、嘟嘟换电、派能科技、亿纬锂能等30余家产业链企业 [2] 珠海冠宇低压锂电池业务进展 - 公司近期接连获得东风日产和上汽大众定点,负责研发制造汽车低压锂电池,预计出货量将快速增长 [2] - 公司已获得通用、智己、捷豹路虎、上汽、广汽、理想、吉利、奇瑞、Stellantis、奔驰、蔚来等众多车企定点 [3] - 2024年公司辅助电池装车量近90万套,行业位居第一梯队 [7] 低压锂电池技术特点 - 传统低压锂电池电压低于3.0V,具有安全、轻薄、便宜三大特点 [5] - 汽车用低压锂电池有12V/24V/48V等规格,用于启停/照明/信息娱乐/电子控制单元等功能 [5] - 公司产品优势:1)宽温域(-40℃~85℃) 2)软包封装体积/重量缩减超60% 3)国内+海外双供应链体系 [7] - 公司是首家实现48V低压锂电池商用的厂商,48V技术可降低油耗、提升能量回收效率,同时电流仅为12V的四分之一 [7][8] 产能与项目布局 - 马来西亚项目总投资20亿元,占地16万平米,建筑面积15万平米,是全球化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10] - 重庆电池项目调整建设内容,主要用于生产消费类电池产品,计划2028年投产 [10] - 珠海斗门项目计划2024年11月投产,将新增多条全自动产线,建设3.7万平米零碳智造基地 [10] 技术研发拓展 - 公司建成全固态锂电池实验线,深化准固态电池技术探索 [10] - 公司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向多家头部厂商送样软包电池产品 [11] - 公司为雪佛兰赛车提供低压启停电池,在NASCAR赛事中表现优异 [5][6]
【大佬持仓跟踪】固态电池+低空经济,准固态电池已装车,全固态电池开始路测,这家公司携手头部企业打造eVTOL动力电池解决方案
财联社· 2025-06-10 12:09
固态电池与低空经济 - 公司准固态电池已实现装车应用 全固态电池进入路测阶段 [1] - 公司在细分电池装机领域位列中国第四 并与头部企业合作开发eVTOL动力电池解决方案 [1] - 公司完成全产业链布局 业务覆盖全球化市场 [1] 行业技术发展 -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准固态向全固态迭代推进 [1] - 低空经济领域需求催生新型动力电池应用场景 如eVTOL飞行器 [1] 市场地位与合作 - 公司通过技术积累占据中国电池行业第一梯队位置 [1] - 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 与头部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 [1]
国轩高科20250519
2025-05-19 23:20
纪要涉及的公司 国轩高科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与材料来源**:采用硫化物路线,还布局氧化物、卤化物等路线;材料来源兼顾自研和供应链采购,具体配方因电池型号而异[2][3] 2. **固态电池量产进度**:2025 年建 0.2GWh 中试线小批量生产测试电芯,2GWh 量产线预计 2026 年中下旬投产,目标 2027 年小规模量产,2030 年全面市场化[2][6] 3. **固态电池成本与应用领域**:硫化物固态电池电芯成本高,但原材料储量丰富降本潜力大;初期应用于高端汽车、垂直起降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对成本不敏感的高端市场[2][7] 4. **液态锂电池出货情况**:2024 年出货 63GWh,动力业务占比 64%,储能业务占比 34%;预计 2025 年出货量达 100GWh,一季度已完成约 20GWh[2][8][9] 5. **固态电池优势**:选择硫化物电解质提升电池功率和高温性能,定制正负极材料提高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开发适用于量产的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一致性和合格率,降低成本;具备小批量中试线生产能力,利于后端应用探索[10] 6. **准固态电池优势**:采用复合膜设计提高安全性,与现有产线设备兼容可快速切换产线;目标逐步减少液体含量增加固体比例最终实现全固态,有望近期放量;辐射其他产品体系提高整体安全性能[11][12] 7. **锂金属技术应用**:优先应用于半固态电池,产业化节奏比全固态更早;通过优化电流密度、电场强化等减少锂金属枝晶生成,提高库伦效率,保障电池循环寿命和安全性[5][13][14] 8. **全固态电池量产瓶颈**:面临材料体系和制造技术挑战,包括新材料开发和生产装备改动;设备参数、信号及生产效率需优化;成本受材料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影响[18][19] 9. **准固态电池相关情况**:12GWh 产能已具备生产线,开工率未详细披露;验证周期长,涵盖国标、行标及客户新车型测试;十年 50 万公里里程数据基于材料体系评测得出;采用复合电解质,对原位固化技术进行优化[21][23][24] 10. **固态电池固化问题**:固化过程产生的气体排放不彻底会影响电池性能,国轩采用多步方法使全固态电池直通率接近液态电池水平[25] 11. **固态电池原位固化技术**:热场自由基热聚合只需加热场,UV 固化控制点多但产气少,超声方式传导效率高但存在内部气体排出问题[26] 12. **全固态电池生产工艺**:目前使用湿法涂布制作极片和电解质膜,干法工艺用于降低成本及应对溶剂管控要求[27] 13. **全固态电池成本下降因素**:受材料成本(如磷灰石、硫化锂)、能耗控制、设备折旧、人工成本等影响[28] 14. **全固态电池生产设备变化**:需确保极片致密性处理,取消传统聚合物隔膜,采用涂布成型的固态电解质作为隔离层,需开发相应工艺和设备[29][30] 15. **全固态电池应用车型**:未来产业化优先应用于高端车型,具体装载车型未确定[31] 16. **固态电池产线情况**:全固态及准固态产线在新站试生产,通过周围工厂协同完成多型号生产;预计 2025 年内完成准备工作,量产时间视客户测试进展而定[32] 17. **准固态电池装车情况**:准固态技术已在车辆上路测,还需一段时间正式装车[33] 18. **全固态正极材料**:当前使用高镍正极,需特殊定制,现有供应链基本不变但需微调;未来可能转向富锂锰基或硅碳等新材料[3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国内硫化锂供应商目前供应能满足需求,许多公司积极布局制造技术以提高规模和降低价格[20] 2. 目前不提供出货目标指引,需根据下半年装车产业化进度决定;当前主要解决准固态技术和参数的平移、唤醒和切换问题[22] 3. 准固态电池产业化最大挑战在于客户车型开发周期,完成测试定点后将制定量产指标响应市场需求[28] 4. 国轩高科与几家核心客户正在对接准固态电池相关事宜,具体信息关注公开发布[35] 5. 2024 年推出固态电池手工件,2025 年产出中试件,预计 2026 年通报小批量生产线建设情况;准固态电池产业化概率大,路测反馈良好有望带来业绩增长[36]
全固态电池固固界面“破局”进度
起点锂电· 2025-03-18 17:55
固态电池产业现状 - 固态电池概念股股价上涨,产业进程提速但技术成熟度仅达到4(1-9级)[3] - 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大规模产业化仍需时间,未给出明确量产时间表[3] - 全固态电池研发核心在于材料与化学体系,固固界面问题是最大难点[4][5] 固固界面技术难题 - 固体接触导致界面阻抗高、锂离子通道减少和应力堆积[6] - 锂枝晶生长带来短路风险,界面空隙和裂纹阻碍离子传输[9] - 需12MPa以上压力抑制空隙但可能引发短路,需优化无压力解决方案[10] - 当前重点在于改善材料与工艺,如浇筑技术和表面处理[10][11] 企业技术突破进展 **南都电源** - 展示氧化物路线全固态电池,采用增韧材料和三明治结构设计[14] - 开发致密电极干法工艺,电极致密度达80%[15] **当升科技** - 布局双相复合正极材料,解决正极与电解质界面问题[16] - 复合材料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18][19] **中科固能** - 采用软碳材料与氮化锂界面保护层抑制锂枝晶[20] - 开发软碳-氮化硅复合层提升电化学性能[20] **宁德时代** - 研发单晶正极多层级包覆技术和复合粘结剂[21] **太蓝新能源** - 开发氧化物-聚合物混合电解质降低界面阻抗[22] - 与长安汽车合作无隔膜技术简化界面结构[22] 科研机构研究成果 - 华中科大与同济大学采用超声成像技术监测界面降解[24] - 上海交大提出多层电解质、SEI中间层和锂合金负极策略[25][26][27] - 哈工大开发Al/Zr修饰单晶阴极改善界面接触[28] 半固态过渡方案 - 行业普遍采用半固态(电解液含量约10%)作为过渡方案[34] - 清陶能源通过半固态产线积累全固态工艺经验[35] - 卫蓝新能源采用原位固化技术实现液固界面转换[35] - 多家企业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达360-400Wh/kg[36] 产业化挑战 - 设备改造和生产线重建导致成本高昂[41] - 材料成本高(如锆、锗等稀有金属)[42] - 全球范围内技术突破缓慢(丰田、QuantumScape等案例)[43] - 2023年全球风险投资降至五年最低,2024年有所回升[44] 政策与市场动态 - 2024版锂电池规范要求固态电池能量密度≥300Wh/kg[45] - 半固态电池已能满足政策要求并逐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46] -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进技术改进和商业化进程[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