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肿瘤疫苗
icon
搜索文档
千亿mRNA赛道拐点渐至 云顶新耀“双轮驱动”再升级
新华财经· 2025-07-04 14:09
mRNA技术平台价值重估 - mRNA技术从新冠疫苗转向更广泛治疗领域 公司展示AI+mRNA自主平台及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管线进展 [2] - 行业巨头辉瑞、拜恩泰科、莫德纳因mRNA新冠疫苗2021年营收分别达1898亿欧元、18471亿美元 但2023-2024年营收腰斩至68亿/32亿美元 拜恩泰科2024年净亏损7亿欧元 [3] - 2025年行业拐点显现 拜恩泰科mRNA个性化肿瘤疫苗治疗胰腺癌试验显示复发风险降低86% 莫德纳首个mRNA肿瘤疫苗商业化推进股价单日涨1594% [4] 云顶新耀mRNA技术布局 - 公司基于加拿大Providence技术平台升级形成自主mRNA平台 布局个性化疫苗(EVM16)、现货疫苗(EVM14)、自体生成CAR-T三大管线 [5] - EVM16临床前数据与莫德纳/拜恩泰科效果相当 2025年3月首例患者给药显示低剂量即可激发T细胞反应 股价单日涨2012% [4][6] - EVM14靶向5种肿瘤抗原的通用型设计 成本可降至单抗水平 计划2025年Q3启动全球多中心I期临床 [7] 核心技术突破 - 公司建立自主LNP递送技术平台 拥有500+种专有脂质库 解决mRNA易降解问题 [8] - 开发"妙算"AI算法系统 完成三代升级 可识别已知及新型肿瘤抗原 与莫德纳mChat、拜恩泰科InstaDeep形成竞争 [9][10] - 浙江嘉善GMP基地投产 实现mRNA药物全流程本土化生产 模块化设计支持个性化/通用型疫苗快速切换 [11] 商业化与战略 - 2024年公司营收增长461%至707亿元 通过依嘉、耐赋康、维适平三款引进药物实现商业化盈利 峰值销售额预计达15亿/50亿/50亿元 [11] - 坚持License In+License Out双轮驱动 mRNA平台与全球Top20药企接洽 保持BD合作主动权 [12] - 全球mRNA市场预计以168%年复合增速增长 2023年4683亿美元至2028年1018亿美元 [13]
云顶新耀自研AI+mRNA平台 能否解锁癌症治疗“黑科技”?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4:00
mRNA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mRNA新抗原疫苗在胰腺癌治疗中展现出潜力,通过诱导长效、功能性的T细胞反应,有望为癌症免疫治疗带来新希望 [1] - mRNA技术通过特定编码的mRNA序列进入细胞后,刺激T细胞和B细胞产生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能形成免疫记忆,有效降低肿瘤复发风险 [1] - CD8或CD4的T细胞会形成对肿瘤细胞的攻击,包括产生抗体和细胞毒的毒素来攻击肿瘤细胞 [1] mRNA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 mRNA技术将药物开发从"分子筛选"转变为"信息设计",使人体成为生产蛋白药物的智能工厂 [2] - mRNA技术具备覆盖多种难治性疾病的药物开发能力,包括肿瘤、自免、代谢性疾病、传染病和罕见病 [2] - 递送系统是mRNA技术的主要壁垒,体外合成的mRNA直接进入人体易被降解,需要通过修饰碱基和加帽、加尾技术降低副作用 [2] 国内企业在mRNA技术领域的突破 - 公司已建立并持续优化自主的LNP递送技术平台,在可电离脂质和隐形脂质方面有专利布局 [2] - 公司自研的第三代AI mRNA序列算法可筛选出高表达的mRNA序列,在抗原序列设计这一核心环节取得突破 [2] - AI技术赋能的第三代算法模型实现了靶蛋白表达水平大幅提升 [3] 公司在mRNA肿瘤药物研发的进展 - 公司正在推进mRNA肿瘤药物研发,其中EVM16是个性化mRNA肿瘤疫苗,已于2025年3月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3] - EVM14是通用型现货肿瘤治疗性疫苗,靶向5种肿瘤相关抗原,拟用于鳞状细胞癌的治疗 [3]
mRNA巨头亏损背后,中国药企能否接棒下一个增长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1 12:53
mRNA行业技术发展 - mRNA技术从传统小分子拓展至大分子、细胞疗法与mRNA疗法,在新冠疫情期间通过疫苗研发迅速完成商业化验证 [1] - mRNA肿瘤疫苗有望成为泛癌种、高可及性、现货化与个性化兼具的新型肿瘤免疫疗法,市场潜力达数百亿美金 [1] - mRNA技术应用边界不断拓展,包括治疗性疫苗、肿瘤免疫、蛋白替代疗法、再生医学等领域,其中肿瘤免疫是继疫苗后第二大应用领域 [4] 全球mRNA巨头动态 - BioNTech通过战略收购布局ADC、PD(L)1/VEGF双抗等肿瘤管线,并斥资12.5亿美元收购CureVac强化mRNA癌症免疫疗法全链条能力 [1] - Moderna全力押注mRNA技术但发展态势喜忧参半,新冠疫苗收入显著下滑,2024年第四季度收入同比锐减66%,全年净亏损36亿美元 [6] - BioNTech 2024年收入下滑至27.51亿欧元,净亏损6.65亿欧元,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仅2亿欧元,净亏损4亿欧元 [7] mRNA技术优势与挑战 - mRNA疫苗具备安全性高、研发周期短、生产效率高、免疫原性强与生产成本更低五大优势 [3] - 2021-2024年Pfizer/BioNTech和Moderna的mRNA新冠疫苗累计销售分别达911亿美金和459亿美金 [3] - mRNA疫苗不良反应总体可控,但业界对其安全性仍有质疑 [3] 中国mRNA产业发展 - 中国mRNA赛道呈现冰火两重天格局,既有明星药企退场,也有企业加速布局 [8] - 立康生命科技的肿瘤新生抗原mRNA疫苗LK101注射液获美国FDA临床试验批准,为中国首个在FDA获批的肿瘤mRNA疫苗 [8] - 艾博生物覆盖多种KRAS突变的mRNA肿瘤疫苗获美国FDA临床试验批准 [9] mRNA技术未来前景 - mRNA技术将药物研发从传统模式革新为"编码核酸序列"的信息设计模式,开启"药物即信息"新时代 [5] - 肿瘤治疗被视为mRNA技术的第二增长曲线,但商业价值兑现时间仍不确定 [7] - 中国mRNA企业能否通过商务合作实现快速变现备受关注 [9]
去年我国新药临床试验数量再创新高
第一财经· 2025-06-20 15:36
新药注册临床试验总体趋势 - 2024年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数量达4900项,创近五年新高,同比增长13 9% [1] - 临床试验启动效率提升,超六成试验在6个月内签署首例知情同意书,生物制品该比例达70 2% [1] - 临床研发呈现积极态势,登记总量保持增长 [2] 地域分布特征 - 临床试验参加单位超2000次的地区增至6个,包括广东(2892次)、北京、江苏、河南、浙江和山东 [3] 热门治疗领域及品种 - 代谢类新药研发加速,化学药品前10位品种占6 1%,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以14项试验居首 [4] - 生物制品前10位品种中司美格鲁肽同样领先,共15项试验,全年该品种临床试验总数达29项 [7] - 1类创新药以抗肿瘤药物为主(占比39%),生物制品中抗肿瘤药物占比达50 1%,Ⅲ期临床试验持续增长 [8] 政策驱动型领域发展 - 儿童用药临床试验数量及占比双增长,适应证集中于呼吸系统疾病及疫苗 [9][10] - 罕见病用药临床试验逐年递增,血液系统疾病药物占比近三成 [10] - 细胞与基因治疗(CGTs)临床试验数量显著增长,监管政策趋向开放,外资准入限制在四地自贸区试点放宽 [11] 新兴技术领域动态 - 医学影像学和放射性药物临床试验数量小幅增加 [11] - CGTs被纳入"先进治疗药物"范畴征求意见稿,涵盖CAR-T和肿瘤疫苗等 [11]
药企革新时刻:巨头转身,创新者淘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6 21:27
行业转型背景 - 仿制药市场利润空间持续压缩,近三年超过60%仿制药企利润率跌破警戒线,传统"以仿养创"模式难以为继 [3] - 国家集采政策导致药品价格大幅下调,恒瑞医药入围集采药品价格普遍下降,信立泰2018-2020年营业收入从46.52亿元降至27.39亿元,净利润从14.58亿元降至6086万元 [3] - 行业共识认为仿制药高利润时代终结,亟需从"仿制"向"创新"转型 [4] 企业转型策略 - 恒瑞医药精简销售团队,从2020年17138人减少至2024年8910人,降幅达48% [5] - 石药集团通过子公司新诺威(现更名为石药创新)布局创新药,2025年股价涨幅达85%,子公司市值813亿元超过复星医药等企业 [5] - 科伦药业分拆科伦博泰专注ADC药物研发,2023年与默沙东达成118亿美元合作 [5] - 华东医药和信立泰清理低价值仿制药项目,剥离非核心资产 [6] 创新药领域发展 - 2025年一季度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额达369.29亿美元,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 [8] - 康方生物以50亿美元授权双抗药物海外权益,荣昌生物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以26亿美元出海 [8] -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12.5亿美元首付+60.5亿美元总额的双抗授权交易,翰森制药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获再生元最高19.3亿美元里程碑款 [8] - 创新药企市值快速提升,信达生物1326亿港元,康方生物887亿港元,与传统药企市值差距缩小 [8] 技术布局与产能 - 恒瑞医药广州基地建设mRNA生产线,预留区域用于快速扩产,年产能可达1000万支制剂 [1][16] - 恒瑞医药已推出15款1类创新药及4款2类新药,19个在研创新药进入3期临床,80多个产品处于临床开发阶段 [17] - AI技术加速药物研发,恒瑞医药等与DeepSeek合作,目标将研发周期从13年缩短至8年,成本从24亿美元降至6亿美元 [15] 行业未来格局 - 行业将形成"研发去中心化、发行与商业化集中化"格局,大输液赛道已现寡头垄断 [14] - 传统药企采用"双平台战略",保留仿制药现金流同时搭建创新药平台 [10] - 企业需同时布局产品创新(储备新品种)和销售转型(开拓海外市场) [11][12]
佰泽医疗开启招股,将在港交所上市,1名基石投资者认购
搜狐财经· 2025-06-14 18:38
上市计划 - 公司计划于2025年6月23日在港交所上市,拟全球发售1.33亿股,招股时间为6月13日至6月18日 [1] - 发行价格区间为每股4.22港元至6.75港元,每手600股,募资总额约为5.62亿港元至8.98亿港元,按中位数计算募资约7.3亿港元 [3] - 引入1名基石投资者Harvest Oriental,认购金额为1900万美元 [3] 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7年7月,注册资本12.34亿元,法定代表人为陈昊阳 [3] - 主要从事投资及提供医疗相关服务的肿瘤医疗集团,运营8家医院(6家民营营利性医院和2家民营非营利性医院) [5] - 医院分布在北京、天津、山西、安徽、河南等地 [5] 业务模式 - 专注于肿瘤相关医疗服务,包括肿瘤诊断、治疗、康复及临终关怀等 [5] - 收入主要来自医院业务和医院管理业务,其中医院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39.3%提升至2024年的49.4% [8] - 截至2024年底,旗下医院均成立了早癌筛查中心,推广早癌筛查标准 [6]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8.03亿元、10.72亿元和11.89亿元,呈现增长趋势 [6] - 净亏损分别为7551.5万元、2440.6万元和355.7万元,亏损持续收窄 [6] - 经调整净利润从2022年的-7533.7万元改善至2024年的1249.6万元 [7] - 经调整EBITDA从2022年的3531.8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36亿元 [7] 医疗资源 - 截至2024年底,体系内医院执业医师共1119名,包括190名主任医师和287名副主任医师 [9] - 拥有医疗专业人员2829名,提供从早癌筛查到肿瘤康复的全流程服务 [10] 医院升级 - 太原和平医院于2023年3月升级为三级康复专科医院,成为山西省首家 [5] - 武陟济民医院于2024年4月升级为三级综合医院,成为武陟县首家 [5]
云顶新耀(01952)管理层:没有任何出售或减持股份的行为 公司运营状况良好
智通财经网· 2025-06-13 08:23
公司管理层及股东信心 - 公司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罗永庆及执行董事、总裁兼首席财务官何颖未出售或减持公司股份,管理层及大股东对公司发展充满信心 [1] - 公司运营状况良好 [1] 大宗交易及投资人结构优化 - 康桥资本通过场外大宗交易出售部分股份,交易不会对公司场内股价产生直接影响 [1] - 交易吸引了国际长线持有机构投资者和专业医药机构投资者的买入意愿 [1] - 交易进一步拓宽高质量、关注基本面的长线持有国际专业机构投资人阵营,优化投资人结构 [1] - 康桥资本交易后仍持有超过25%股权,保持控股股东地位和信心 [1] 产品管线进展及价值提升空间 - 大单品耐赋康纳入医保后销售放量超预期,累计超过2万名新患者 [1] - EVER001(BTK抑制剂)在膜性肾病中公布亮眼初步数据,2025年下半年将公布1年随访数据 [1] - EVER001逐渐成熟的临床数据吸引跨国公司合作意愿,有望年内落地出海授权合作 [1] - mRNA平台步入收获期:EVM16个性化肿瘤疫苗预计今年完成1a部分入组及初步免疫原性数据读出 [1] - EVM14通用现货型肿瘤相关抗原疫苗已获美国IND批准,下半年首例患者入组,中国IND批准也将于下半年获得 [1] - 自体生成CAR-T项目近期将完成大动物临床前验证 [1] - 多家跨国制药公司表达合作意向,为全球BD合作创造机会 [1]
细胞与基因疗法将获“先进治疗药品”新身份,加速审评审批上市
第一财经· 2025-06-11 12:22
政策框架与监管动态 -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先进治疗药品的范围、归类和释义(征求意见稿)》,明确"先进治疗药品"定义及分类,征求意见时限1个月[1][2] - 文件制定目的为统一规范名称/范围/归类,加速审评审批,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加强国际监管协调[1][4] - 先进治疗药品定义为按药品路径管理,经体外操作生产的细胞治疗药品、基因治疗药品及基于创新技术生产的药品[2] - 分类采用国际接轨命名,分为细胞治疗药品(CTMPs)、基因治疗药品(GTMPs)及其他三大类[2][5] 行业现状与研发进展 - 中国CGT药物研发加速,2024年全球17款获批疗法中中国占4款,全球已获批CAR-T产品中国占6款[3] - 截至2024年底中国登记细胞治疗临床试验489项占全球47%,仅次于美国(48.3%)[3] - 中国细胞治疗产业已进入与国际"并跑"阶段,多款药物将进入BLA申请阶段[3][4] - 基因编辑类药品因技术特殊性被单独分类,体现对前沿技术创新的包容[6][7] 分类标准与技术特征 - CAR-T被归类为"体外基因修饰细胞药品",区别于欧盟的"基因治疗药品"分类[6] - 排除范畴包括输血用血液成分、移植用人体组织、生殖细胞及预防用疫苗[6] - 分类体系为新技术/产品预留接口,具有前瞻性和包容性[7] - 基因编辑类药品单独划分因其风险级别和审评技术要求差异[6][7] 国际协调与产业影响 - 文件制定参考全球监管政策框架及国际分类规范[2][4] - 中国分类方案获WHO会议国际监管机构认可[7] - 采纳70余条专家及企业意见,反映产业共识[7] - 先进治疗领域被视为培育生物经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赛道[3][4]
云顶新耀20250525
2025-05-25 23:31
纪要涉及的公司 云顶新耀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公司发展模式与现状**:云顶新耀 2017 年成立,2020 年在港交所上市,从引进孵化模式发展为自研与引进双轮驱动的平台型公司,已商业化两款产品,2024 年销售收入超 7 亿人民币,有完善商业化体系且多领域研发[4] - **肾科核心产品情况** - **耐普康**:2024 年纳入医保,预计 2025 年在医保支持下显著增长,公司指引单品销售额超 10 亿人民币,总营收目标 14 亿人民币;领先国产 IgA 肾病治疗药物两到三年,2028 - 2029 年接近达峰;2024 年七个月销售额 3.5 亿人民币,2025 年一季度新进患者超 1 万人,预计全年营收达或超 10 亿人民币[2][5][10] - **BTK 抑制剂**:治疗膜性肾病一期临床数据优异,预计 2025 年三季度公布完整数据,具有全球稀缺性,有潜力进入国际市场,预计 2025 年底进入注册临床阶段[2][5][13] - **其他领域研发进展** - **自免疫领域**:依曲莫德 2024 年申报上市[6] - **抗生素领域**:新的抗生素产品预计 2025 年递交上市申请;布局抗感染领域新型四环素类抗生素及针对复杂尿路感染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的新型抗生素[6][13] - **MRA 平台**:早期布局,有三个方向药物研发,计划 2025 年看到首个临床数据[6] - **其他研发项目进展** - **个性化肿瘤疫苗**:EBM16 预计 2025 年下半年有更多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个性化肿瘤疫苗预计 2025 年递交临床申请[16] - **肿瘤相关抗原疫苗**:项目 2025 年 3 月获 FDA IND 批准,未来可能海外开拓临床试验[16] - **自体 CAR - T 产品**:通用型现货 EBM14 预计 2025 年 9 月 30 日前获国内批件,中美两地招募患者,2026 年可能有数据[16] - **市场竞争格局**:中国 IgA 肾病患者约 500 万人,耐福康领先国产药物,海外新药未进入,国内 IgA 肾病治疗市场竞争相对少,是蓝海市场[2][9] - **盈利预期与估值**:2025 年盈利指引能达或超预期,整体估值空间可能超 200 亿人民币,目前市值约 120 亿人民币,存在较大上涨空间,股价未来几个月可能触底反弹,给予强烈推荐评级[3][17][1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中美关税政策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8] - 市场对耐福康 2025 年销售预期存在分歧,BTK 抑制剂授权事宜受关注,早期 MRA 药物发现平台未纳入公司估值体系[8] - 耐福康 2024 年售价高,九个月治疗周期费用平均约 14 万人民币[10] - 2025 年二季度耐福康预计覆盖 800 家核心医院,新版 KDIGO 肾脏治疗指南可能将耐福替尼作为一线推荐用药[11][12] - IMURA 产品在东南亚市场成功上市验证公司技术平台,后公司终止与合作方合作,整合 mRNA 相关知识产权和全球权益到自身体系[15] - 公司布局 mRNA 技术平台,与海外公司合作推进新冠疫苗研发[14]
PD-1/VEGF的大额对外授权对FIC药企的影响
创新药行业周期视角 - 创新药行业具有"前赌后崩"特性,适合用周期视角分析,重点关注技术或产品从不受关注到新兴大赛道的价值跳升周期 [1] - PD1双抗(如PD1/CTLA4和PD1/VEGF)的价值跳升周期始于2020/2021年,预计持续至2027/2028年,因其临床数据证明其代际优势 [2] PD1双抗竞争格局 - 三生707与依沃西相比属于局部改良的me-too药,未在动物实验中展现显著优效,不足以中断依沃西的价值跳升周期 [3][4] - PD1双抗+ADC组合被视为未来实体瘤治疗的基石,辉瑞400亿美元收购seagen强化ADC布局,但三生707的引入短期可能压抑港股原研药企 [5] 港股原研药企价值潜力 - 当前港股PD1双抗原研药企处于第二级火箭阶段,市场对卡度尼利和依沃西在NSCLC、HCC及结直肠癌的潜力关注不足 [7][8] - 依沃西海外授权交易价值被低估:假设峰值100-150亿美元,港股授权方潜在市值应为320-480亿港币,当前估值仅反映约200亿港币预期 [8][9] - 第三级火箭的突破需依赖PD1双抗联用疗法(如TROP2 ADC、mRNA肿瘤疫苗)提升泛癌有效率至30%-35%,相关公司已布局双抗ADC和mRNA疫苗研究 [10][11][13] 行业并购与合作动态 - 除辉瑞外,强生、艾伯维、阿斯利康等药企仍有收购PD1双抗的需求,SUMMIT错失辉瑞后仍存其他并购可能 [6] - 辉瑞引进三生707虽短期负面,但长期对PD1*VEGF赛道有背书效应,且ADC合作选择空间仍大(如一三共、百利天恒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