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农
搜索文档
探秘武夷山:把一片叶子“玩”出150亿元
人民网· 2025-11-23 15:06
茶产业核心地位与规模 - 茶产业在武夷山具有极强的存在感,茶叶店密集,茶叶品种繁多,从低价到高端产品齐全,展销会期间客商云集,茶香浓郁 [1] - 2024年武夷山茶园面积约14.8万亩,从业人员超12万人,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亿元,茶产业收入占比高达49.2% [3] - 与国内其他茶区相比,武夷山以不大的面积创造了很高的产量和产值,领跑全国 [3]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 科技在突破土地资源局限中起到关键作用,例如与高校合作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在燕子窠开展生态茶园试点 [3] - “夏种大豆、冬种油菜”绿肥套种模式使示范区实现减肥、减药超30%,水体磷污染减少超60%,优品率3年内提高约80%,茶叶收购价翻一番 [3] - 推广绿色防控、以虫治虫等“硬科技”,通过院士工作站、茶产业科技研究院等平台赋能产业 [5] 文化赋能与品牌建设 - 作为“万里茶道”起点和“千年茶乡”,武夷山将茶文化深度融入旅游全流程,发布系列主题旅游产品,推动关联产业发展 [5] - 基于茶乡文化资源的“再创作”如喊山开茶仪式、制茶研学体验、文化演出等,增加了品牌厚度和附加值 [7] - 品牌价值显著:2022年制作技艺入选世界非遗,2023年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4年武夷岩茶以740.09亿元品牌价值连续8年蝉联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二位 [7] 产业生态与标准化建设 - 以“产业思维”进行规则建构,2019年启动区块链溯源平台,开启“认标购茶”和溯源管理,形成品质信任体系 [8] - 制定完善从种植、加工到审评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化实现稳定品质和规模化生产,例如发布研究白皮书为高端化提供支撑 [8] - 在招商活动中提前发布茶民宿、茶餐厅等规范导则,体现标准化建设的前瞻性,政府角色从管理者向平台提供者和规则设计者转变 [10] 前瞻性规划与系统发展 - 产业规划具有前瞻性,招商项目中政府已完成整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道路规划等前期工作,再交由市场选择 [10] - 发展模式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服务”,从“分散发展”转向“系统规划”,孕育“不止于茶”的良性产业生态 [10]
来场“麦海战术” ——“晚播小麦逆袭手册”系列报道②
河南日报· 2025-11-04 08:01
文章核心观点 - 针对冬小麦因秋雨延迟播种的问题,农业科技通过“以密补晚”策略进行有效应对,即通过适度增加播种量来补偿晚播导致的单株分蘖不足,从而保障来年产量 [2][4] - 科技助农提供从播种到后续管理的全程化跟踪服务,确保技术到位,即使晚播小麦也能实现高产 [3] - “以密补晚”的农业实践正从局部地区向豫北乃至全省麦区推广,显示出农业技术对稳定生产的支撑作用 [3][4] 农业技术策略 - 实施“以密补晚”策略,通过增加播种量弥补晚播造成的积温不足和分蘖少问题,播种量从往年每亩26斤增加至约32斤,以确保基本苗数达到30万株以上,为高产奠定基础 [2][4] - 技术应用需把握边界,播种量不宜过大,上限控制在每亩20~22.5公斤,以避免形成弱苗和增加倒伏风险 [3][4] - 针对土壤湿度差异采取分批播种策略,土壤散墒好的地块优先播种,其余地块待湿度适宜后再进行播种 [3] 田间管理措施 - 播种后采用镇压机进行镇压,此措施自2012年起持续实施,有利于小麦出苗,并能增强抗寒、抗旱能力及节水效果 [3] - 出苗后若出现苗不够或苗弱的情况,需及时补肥以促进分蘖,后续还将通过“促弱转壮”等关键管理技术保障小麦生长 [3] - 农业气象联盟提供天气信息支持,农户可通过手机查看“雷达拼图”等气象数据以安排农事活动 [3] 技术推广与影响 - 省科技特派员提供每年数十次的实地指导,将科技助农从一次性指导转变为全程化跟踪服务模式 [3] - “以密补晚”的具体操作标准为:适宜播期后,每晚播一天,亩播种量增加0.5公斤左右,以将基本苗数维持在每亩30万~40万株的合理区间 [4] - 该农业技术实践正从郝街村向豫北地区及全省麦区延伸,显示出其可推广性和对区域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3][4]
希望的田野迎来丰收季 五彩果蔬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央视网· 2025-10-28 18:58
新疆于田县沙产业发展 - 将沙漠生态治理与发展沙产业相结合,鼓励村民种植红柳、梭梭等生态林并接种肉苁蓉 [1] - 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投资建设肉苁蓉交易市场解决销售和仓储问题,实现当天收购 [3] - 沙产业不仅为沙漠披绿,更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种植户收益增加后更有信心扩种防沙林 [1][3] 江西永丰县辣椒产业 - 万亩“秋延后”辣椒喜获丰收,通过智慧农业确保冬季辣椒优良品质 [5] - 运用“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采用双层覆膜、水肥一体化等智能管控措施,使1.5万亩辣椒提前上市,供应期可持续至明年3月 [7][9] - 引进新品种辣椒具有转色快、糖度高、辣香醇厚特点,全自动分拣机依托图像识别技术实现精准分级,效率显著提升 [7] 新疆伽师县石榴产业 - 2.4万亩石榴迎来丰收,当地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种植、管理、销售的规模化运作 [10][14] - 通过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使石榴种植管理更科学,推动传统种植向优质化、规模化转型 [12][14] 甘肃兰州市百合产业 - 食用甜百合迎来采收季,通过推广“覆草保墒”技术使亩均增产300到400斤,该技术应用面积已达3000亩左右 [14][16] - 建立百合繁育示范基地,采用快速繁育技术培育优质、抗病百合,种植面积已超10万亩,今年秋季采挖面积2.5万亩,预计产量3万吨 [18]
无人机吊运成本仅数百元,科技助农效率提升显著
新浪财经· 2025-10-26 15:13
农业劳动力成本与效率 - 传统人工搬运作业需要10名工人 [2] - 传统人工搬运作业每人工资为300元 [2] - 传统人工搬运作业总人力成本较高 [2] 农业科技应用与替代 - 无人机可替代人工完成吊运作业 [2] - 无人机单次作业成本仅为数百元 [2] - 科技助农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2]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高平:科技赋能沃野 秋粮颗粒归仓
中国新闻网· 2025-10-21 11:14
文章核心观点 - 山西省高平市在持续阴雨天气的不利条件下,通过组织“农机+无人机”的协同抢收作业模式,有效应对秋收挑战,保障秋粮颗粒归仓 [1][5][7] 抢收作业模式与技术应用 - 采用“农机+无人机”协同作业模式,利用雨停间隙窗口期进行抢收 [1][7] - 矿企组建40多人的抢收小分队,使用挖掘机在泥泞田地中帮助村民收获红薯 [2] - 国企“智能助农先锋队”利用无人机进行短途运输,每次载重150斤,每小时可运送近3000斤,效率远超人工搬运 [2][5] 抢收作业成效与案例 - 在东周村古纂兴合作社的500余亩红薯地,通过企业支援,每天可采收6至7亩,极大提高了效率,避免了因土壤湿度过高导致的腐烂损失 [5] - 在南坡村,无人机解决了农机无法进地、玉米搬运难题,帮助村民在20多分钟内完成2亩玉米的转运工作 [5] 政府支持与保障措施 - 农业部门完成全市履带式收获机的摸排与检修,并公布23个设备的地址和电话方便农户调度 [6] - 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和国企单位工作人员联合开展人工抢收,并及时公布10个粮食烘干点,保障抢收与烘干作业有序衔接 [6]
七叶茄、柿饼冬瓜、苹果青西红柿......京东七鲜上线“老北京味”蔬菜
中金在线· 2025-09-24 15:16
公司供应链与产品策略 - 公司通过其供应链能力将京郊老口味蔬菜和地标特产直接送达都市消费者货架[1][9] - 公司同步上新多款北京地标性农产品,包括庞各庄沙地红薯和怀柔板栗[7] - 公司提供3公里内最快30分钟即时配送服务,通过京东APP、七鲜APP或微信小程序下单[9] 行业消费趋势 - 消费观念升级和本土意识增强,推动消费者追求“食在当地、食在当季”的趋势[9] - 老口味蔬菜不仅赢得老一辈人的认可,也激发了年轻一代的烹饪兴趣[5] - 老口味蔬菜的回归得益于近十年来农业技术推广站对品种的系统挖掘与示范推广[3] 产品特点与优势 - 新上市北京本地蔬菜以其自然生长成熟、营养丰富、风味浓郁而受消费者喜爱[1] - 老口味蔬菜品种多为曾几近消失、如今重新回归的非市面常见品种[3] - 具体产品特点包括:柿饼冬瓜果肉坚实、瓜味清甜、耐炖煮;苹果青西红柿通身翠绿、酸甜多汁沙瓤;心里美萝卜脆甜微辣;七叶茄肉质细腻易入味[5] - 地标产品如庞各庄沙地红薯口感软糯香甜,怀柔板栗甘甜饱满、内皮易剥、糯香扑鼻[7]
喜迎农民丰收节!南京高淳一农民合作社北京签下5296万元农产品订单
扬子晚报网· 2025-09-23 21:49
公司订单与业务发展 - 公司签订为期一年的农产品供货协议 订单总供应量约1515吨 预计金额达5296万元 [2] - 订单产品包括生态养殖的固城湖螃蟹和特色深加工的蟹虾等水产品 [2] - 该订单是公司与菁锋易多鲜中渔物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在十年合作基础上的续签协议 [2] 公司运营模式与技术应用 - 公司采用"稻虾共作"和"蟹螺混养"等生态养殖模式 既提升产品品质又减少农业污染 [2] - 在现代种植板块引入智能温控和滴灌施肥等技术 培育精品瓜果蔬菜 [2] - 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吸纳200余户农户 提供统一种苗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服务 [3] 公司产业链拓展 - 公司从最初的水产养殖发展为集水产养殖 蔬菜种植 食材配送和电商直播的综合性农业企业 [3] - 建设农产品加工车间和研学体验基地 将初级农产品加工成即食型休闲食品 [3] - 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售至全国市场 [2] 行业推广活动 - 2025中国·南京品牌农产品北京推介会作为重要推广平台 展示南京都市现代农业成果 [1] - 推介会通过产品展示 品鉴体验和产销洽谈等环节吸引京津冀地区采购商和经销商 [1] - 展示产品包括固城湖螃蟹和"食礼秦淮"品牌旗下的粮油 果蔬 水产等特色农产品 [1] 社会经济效益 - 公司帮助合作农户实现每户年均增收0.8万余元 [3] - 公司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3] - 订单成功体现高淳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成果 [3]
措姆:用灵芝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中国青年报· 2025-09-20 09:04
公司业务与运营 - 公司运营200亩仿野生林下灵芝种植基地和160亩温室大棚种植基地,其中温室大棚包含90个大棚[1][7] - 公司集灵芝育种、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并采用"四个统一"模式(统一提供菌包、培训、技术指导和回收)带动农户种植[2][8] - 公司拥有"贡布阿杰杰博"和"贡布岗"两个品牌,通过线下线上结合方式销售产品[5] - 公司2024年干品灵芝产量达3.5万斤,实现产值1000余万元[9] 市场拓展与销售 - 公司最初以低端线下销售为主,后通过品牌包装和线上渠道开拓市场[4][5] - 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方式进行线上营销,最火视频播放量达30多万人次[5][6] - 产品销售范围从林芝扩展至全国市场[6] 种植技术发展 - 种植方式从温室大棚(1.0)进阶到仿野生林下种植(2.0)[6][9] - 仿野生林下种植基地达532亩,分布在7个基地,因自然环境优势(海拔高、温差大、雪水优质)使灵芝肉质更厚实、营养更丰富[9] 社会影响与带动效应 - 带动米林市4个乡镇7个村1000余名村民参与种植,其中直接带动260多户村民形成产业链[2][8] - 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常年用工30多人,高峰期单日用工达100多人[8] - 2019年为7个村种植农户免费提供价值70余万元灵芝菌种[8] - 每年支付村集体土地租金51万元,为7个村集体年分红95万元[9] - 2024年带动村民务工110余人次,助力年增收总额超过400万元[9] 荣誉与认证 - 公司发展为西藏自治区级示范家庭农场,2023年获批国家级林芝灵芝栽培标准化示范区[8] - 创始人尼玛2021年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措姆2024年获"新时代青年先锋"荣誉称号[8][9]
陕西柞水:小木耳撑起亿元级产业
科技日报· 2025-09-05 09:28
产业现状与规模 - 木耳产业处于秋季种植关键期,农户正进行菌包搬运和菌袋悬挂等生产活动[1] - 柞水县木耳年种植规模突破1亿袋,品牌价值达到53.23亿元[1] - 木耳产业已成为柞水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且品质日益提升[1] 技术升级与品种改良 - 产业长期面临技术落后、产量低、品质不稳定等问题,2012年后在科技部帮扶下迎来转机[1] - 大棚应用温度、湿度传感器和二氧化碳浓度监测仪等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1] - 先后引进27个适生菌种并培育出7个本土良种,实现全县木耳良种覆盖率100%[1] 产业发展历程 - 柞水县拥有悠久的木耳种植传统[1] - 通过学习和应用先进种植理念与技术,成功将小木耳发展为致富大产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