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精准健康管理
icon
搜索文档
第八届华夏医学营养论坛:引领医学减重规范化,迈向精准健康管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5 21:05
行业政策与标准建设 - 国家层面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 [2] -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系统性规范了从病因学、诊断评估到多学科协作诊疗的流程 [2] - 行业已有《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和《健康体重管理中心建设管理规范》等标准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引 [2] 行业活动与规模 - 第八届华夏医学营养论坛暨医学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培训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模式举办,吸引了全国600余位从业人员参会 [1] - 会议包含线上医学减重工作坊和线下肥胖防治研讨会,有50余位国内外权威专家进行学术分享 [10] - 线上工作坊聚焦循证膳食模式应用、人工智能减重管理等14门精品课程 [10] - 线下研讨会通过七大学术专题覆盖全人群肥胖防治需求,并设有PBL教学案例分析等互动环节 [10] 行业发展现状与网络 - “医学营养减重门诊”已在全国千余家医疗机构广泛建立 [5] - 经严格筛选,“2026年度医学减重教学单位”得到全国560家医疗机构支持,加上历年入选的1000余家单位,形成了覆盖广泛的服务体系 [11] 行业战略方向与理念 - 行业响应“十五五”规划建议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强调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 [4][6] - 倡导“医学体重管理”理念,重点强调在医生监督下进行体重管理,使其更安全有效,并将其视为慢病防治的桥头堡 [6] - 行业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医研产用协同创新,坚持“学科为基础、学术为引领、科研为载体” [4] 专业技术与模式发展 - 肥胖被认定为涉及代谢、遗传、行为等多因素的复杂慢性疾病,其防治需要长期科学管理和多学科团队协同发力 [5] - 医学营养治疗是肥胖症治疗的基础和核心措施,为科学减重提供关键支撑 [5] - 多学科协同模式让医学减重从“粗放式减重”转向“精准化健康管理”,保证了科学性并降低了健康风险 [9] - 医学营养减重产品研发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兼顾营养均衡性与个性化需求,并针对不同场景进行开发 [9]
《新消费食代家庭饮食洞察报告》发布
第一财经· 2025-11-07 11:37
报告背景与核心观点 -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推进及国民超重肥胖人群占比达50.7%的背景下,家庭饮食核心需求从“吃饱吃好”升级为“精准适配全家、平衡效率与仪式感” [1] - 报告聚焦以80后、90后为核心的“新消费食代家庭”,其定义为生活讲究健康、品质和效率的家庭群体 [1] - 家庭饮食消费变革表现为四大转向:从个人化偏好到全家化适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规划、从功能型消费到情感型消费、从传统采购到技术赋能 [6] 新消费食代家庭画像 - 家庭决策者集中在26-40岁,占比50%,其中女性是饮食决策主力,占比67.5% [24] - 家庭月均收入1万元以上中高收入群体占比78.5%,其中1-2万占比36.0%、2-3万占比26.0%、3万以上占比16.5% [21] - 地域分布呈现梯度特征:一线/新一线城市占比37.3%、二线城市24.7%、三线城市23.5%、四线及以下14.6% [20] - 三线城市在“饮食分龄管理”方面表现突出,63.1%的家庭会选择分龄管理,比例高于一线/新一线城市(58.7%)和二线城市(60.0%) [20] 健康管理消费特征 - 82%的家庭在购买食品时会优先查看成分表,重点关注蛋白质、脂肪、能量三大营养指标 [33] - 超70%的健康管理控家庭每周运动频次不少于3次,形成“饮食+运动+体检监测”的闭环管理模式 [36] - 近60%家庭将“低脂低卡”融入饮食习惯,其中40.9%为全家执行,21.1%为部分成员执行 [60] - 7成家庭认为健康饮食不等于牺牲口感,超67%的家庭愿意为“低卡高美味”产品支付溢价,其中2/3能接受10%及以上溢价 [65][69] 食品安全与信任维度 - 82%的家庭购买食品时会优先查看配料表,进行“考古式”筛查 [84] - 近80%的家庭愿意为具有明确来源标识和可追溯性的食品支付更高价格 [88] - 超过九成受访者认可大品牌、老品牌的品质保障,非常认可和认可的比例合计达98% [103] 饮食效率与解决方案 - 超5成家庭工作日晚餐备餐时间集中在16-30分钟,39.7%的家庭需要31-45分钟 [44] - 为提高备餐效率,近90%的家庭会选择购买高品质速成菜 [44] - 智能厨具广泛普及,空气炸锅以6.38的综合评分位居“效率餐首选厨具”榜首 [115] - 超80%的家庭会使用“小时达”配送服务,其中一周3-4次的比例最高,达33.9% [122] 场景化与情绪消费 - 72.2%的家庭表示在饮食方面有场景化与情绪需求,67%的家庭认为自己是周末“精致党” [129] - 家庭户外露营野餐必备食品中,独立包装零食选择率76.3%,开袋即食卤味选择率74.4% [132] - 职场人群中,60.8%选择咖啡、奶茶等解压饮品作为“续命搭子” [137] - 社交仪式感凸显,“漂亮饭”相关社媒声量达92.7万,同比飙升1072% [49] 未来趋势展望 - 64.8%的消费者期待技术创新保障饮食品质,如AI营养定制与智能厨房设备深度融合 [147] - 48%的消费者重视饮食场景的仪式感,产品设计需更贴近具体生活场景 [148] - 45.7%的消费者希望深化饮食的社交情绪价值,通过社媒分享找到饮食同频的伙伴 [148] - 43.5%的消费者关注可持续性,注重“消费与责任” [148]
国脉科技向厦大捐赠630万股股份 情系母校助力人才建设与发展
长江商报· 2025-10-31 08:06
捐赠事件概述 - 国脉集团向厦门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无偿捐赠630万股国脉科技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0.63% [1][2] - 以公告当日收盘价11.52元/股计算,此次捐赠股票市值约7257.6万元 [1][2] - 捐赠股份来源于国脉集团非公开发行和增持的股份,均为无限售流通股 [2] 捐赠资金用途与安排 - 捐赠资金将用于支持厦门大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1] - 受赠方可选择继续持有股份或按规定转让变现,持有期间的分红收益或转让价款均用于支持厦门大学建设与发展 [2] 股权结构变动 - 本次捐赠实施后,国脉集团持股比例从3.72%下降至3.10% [3] - 一致行动人陈国鹰(持股21.56%)、林惠榕(持股27.36%)持股不变,三方合计持股比例从52.64%微降至52.02% [2][3] - 捐赠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也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及持续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3] 历史捐赠与合作 - 公司实际控制人陈国鹰曾于2021年厦门大学百年校庆时捐赠1亿元,用于设立“陈国鹰数学与生命科学突破奖基金” [1][4] - 2025年3月28日,公司与厦门大学等多方签约“国脉未来科学城”项目,计划总投资高达50亿元 [4][5] 战略合作项目 - “国脉未来科学城”项目旨在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4][5] - 项目聚焦人工智能、身联网技术、生命科学、精准健康管理等数字经济领域的未来产业 [5] - 公司作为投资与运营主体,厦门大学发挥学术优势,福州市马尾区政府提供全方位服务 [5][6] 公司经营业绩 - 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3.82亿元,同比增长4.54% [6] - 归母净利润为1.96亿元,同比增长32.30%;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15亿元,同比增长16.68% [6] 公司背景信息 - 国脉科技于2006年在创业板上市,成为A股第一家专注于电信外包服务的公司,目前总市值约116亿元 [4]
2025年适老食品品牌推荐:聚焦适老食品创新,科学营养助力品质晚年
头豹研究院· 2025-10-22 20:19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整体行业投资评级 [1][2][4] 核心观点 - 适老食品行业已从营销概念迈向规范化发展,形成政策引导、标准规范、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相结合的产业支持体系 [5] - 行业核心驱动力是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龄人口饮食需求变化与适老食品供需缺口的扩大 [8] - 未来行业将加速向精准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并深度融入医养结合体系,形成"营养干预-健康管理"的完整生态链 [7][18] 市场背景 - 适老食品是专门满足老年人特殊生理和健康需求的食品,核心在于适配老年人生理特点 [5][6] - 行业经历了从无序探索到规范发展的转型,2018年《老年食品通则(征求意见稿)》和2024年《老年营养通则》团体标准发布标志着政策端系统性引导产业规范化 [7] 市场现状 - 中国适老食品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9,430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1,94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1% [8] - 预计至2029年市场规模将攀升至14,639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1% [8] - 市场供给存在结构性问题,专业适老产品占比不足5%,软质食品占比高达394%,流质食品仅35个 [9] - 老年人群体普遍存在能量、维生素A及钙摄入不足的营养问题,农村老年人和75岁以上高龄人群问题更为突出 [10] 市场竞争 - 市场竞争评估涵盖五大维度:产品力、研发实力、医养资源整合度、专业服务能力、品控成熟度 [11][12][13][14][15][16] - 市场呈现传统乳企(如蒙牛、伊利)与创新品牌(如玛士撒拉、糖友饱饱)并存的多元化竞争格局 [17] - 与日本成熟的介护食品体系相比,中国在易咀嚼、营养强化等细分领域发展仍显不足 [17] 十大品牌推荐 - 报告推荐十大品牌包括江中食疗、玛士撒拉、糖友饱饱、秦老太、老金磨方、臻牧、完达山、旺旺集团、伊利、蒙牛 [19][20][21][22][23][24][25][26] 发展趋势 - 产品形态创新驱动市场精细细分,路径包括功能精准化、场景多元化和体验个性化 [28] - 行业通过融合跨界资源重塑"医食结合"生态,实现研发端"医食同源"和市场端"养食联动" [29][30] - 渠道发展呈现线上线下全场景融合,并加速完善标准与供应链两大基石 [31]
保健品行业专题系列二-三大因素驱动行业成长,年轻消费相关市场前景可期
搜狐财经· 2025-10-22 15:18
行业核心观点 - 中国保健品行业正经历由渠道、需求与供给三重力量驱动的颠覆性变革,一个以年轻化、场景化、高功效为特征的新消费时代已经到来 [1] - 行业增长驱动因素包括渠道端线上化转型、需求端健康意识强化以及供给端品类多元化和场景化 [5][6] - 未来增长最快的赛道将集中在运动营养、儿童健康、抗衰老、职场修复等与年轻消费高度相关的领域 [2][5] 渠道变革 - 线上销售占比从2019年的27.3%飙升至2024年的43.9%,累计上升16.6个百分点,而直销渠道占比从22.9%下降至13.0%,药房渠道从42.7%下降至38.0% [20] - 抖音、小红书等兴趣电商平台通过算法精准触达细分人群,让"职场修复"、"颜值管理"、"运动增肌"等功能性产品迅速出圈 [1] - 线上销售法规与平台监管日趋完善,产品功效清晰,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21] 需求端变化 - 年轻一代成为行业增长核心引擎,15-44岁人群服用保健品的比例增速远超中老年群体,儿童健康消费家庭渗透率高达72% [2] - 新冠疫情亲历感染强化居民健康意识,叠加老龄化趋势加剧,预计203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28] - 消费场景从单一"保健"拓展至"元气补给"、"职场修复"、"个人形象"等六大类,保健品正从"药罐子"走向"生活方式" [2] 供给端创新 - 保健品品类多元化,功效需求分化,颜值经济驱动美容养颜、身材管理等品类异军突起,精准健康管理深化护肝、抗衰等领域增长迅速 [37] - 年轻一代健康意识觉醒,2021-2024年全球15-29岁、30-44岁每日服用营养保健品人数占比增幅分别为5.9%、7.1%,显著高于45岁以上人群 [36] 细分市场格局 - 膳食营养补充剂以55.98%的份额稳居主流,但格局分散,CR5仅为27.6%,龙头企业汤臣倍健市场占有率为9.4% [7][48][51] - 运动营养市场规模虽小(2024年62.70亿元,占比1.42%),但201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3.72%,是增速最快的细分赛道,CR5为57.12% [61][62] - 传统滋补市场为第二大市场,2024年规模1408.44亿元,占比33.94%,但受"权健事件"影响发展承压,2024年同比增速仅为1.53% [54][56] - 儿童健康消费市场2010-2024年CAGR达8.37%,疫情后增速回落,但长期增长逻辑坚实 [2][7] 市场竞争与趋势 - 保健品行业毛利率持续较高,吸引大量厂商涌入,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代工生产完善 [49][52] - 监管趋严加速行业尾部淘汰,长期利好具备更强科研实力和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 [53] - 运动健身理念普及,健身人群突破8700万,蛋白粉、能量胶等产品量价齐升 [2][61]
保健品行业专题系列二:三大因素驱动行业成长,年轻消费相关市场前景可期
万联证券· 2025-10-20 18:54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强于大市”(维持)[4] 报告核心观点 - 保健品行业在中长期预计将保持增长趋势,主要由三大因素驱动:渠道端向线上转型、需求端健康意识强化、供给端品类与场景多元化 [1][2] - 与年轻消费和高功效相关的细分市场,如运动营养、儿童健康、职场修复、抗衰老等,被判断为增长最快的赛道 [1][85] - 建议重点关注在高增长领域积极布局、且在渠道、研发、品牌实力方面较强的龙头企业 [1][85] 行业驱动因素 渠道端:线上转型成为主流 - 保健品销售渠道经历从直销、药房到电商的演变,线上电商渠道销售占比从2019年的27.3%上升至2024年的43.9%,累计上升16.6个百分点;同期直销渠道占比从22.9%下降至13.0%,药房渠道从42.7%下降至38.0% [13] - 线上渠道分为以天猫淘宝、京东为代表的传统电商(面向大众)和以抖音、小红书为代表的兴趣电商(精准营销细分人群) [14] - 线上销售法规日趋完善,如《食品安全法》、《广告法》、《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等,保障了产品信息清晰和消费者权益 [14][19] 需求端:健康意识持续强化 - 新冠疫情亲历感染强化了民众对免疫提升的健康需求 [20] - 老龄化趋势加剧,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3.50%,预计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20][23] - 银发经济潜力巨大,2014年到2050年老年人口消费规模预计从4万亿元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目前92%的老年人保健品月均支出在500元以下,人均消费有提升空间 [21][26] - 政策层面鼓励老年健康意识,如《“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老年营养改善行动和新版《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 [22] 供给端:品类多元化与场景创新 - 年轻一代健康意识觉醒,2021-2024年全球15-29岁、30-44岁每日服用营养保健品人数占比增幅分别为5.9%、7.1%,高于45岁以上人群 [31] - 约72%的家庭正在给孩子服用儿童保健品 [31] - 功效需求分化,颜值经济(如美容养颜、身材管理)和精准健康管理(如护肝、抗衰)驱动品类创新 [32] - 消费场景化趋势明显,分为元气补给、家庭养护、个人形象、职场修复、体型管理和舒适睡眠六大类,其中职场修复、个人形象、体型管理等年轻化场景成为高增长赛道 [33] 主要细分市场分析 市场格局概览 - 2024年保健品市场中,膳食营养补充剂占比55.98%,传统滋补产品占比33.94%,两者合计占市场90%;运动营养品占比1.42%,儿童健康消费占比3.95%,体重管理占比4.13% [36][40] - 2019-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运动营养品为10.83%(最快),儿童健康消费为7.82%,膳食营养补充剂为6.25%,传统滋补产品为5.95%,体重管理为3.52%(最慢) [37] 膳食营养补充剂市场 - 2024年市场规模为2,323.4亿元,占行业55.98%;201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72% [40][43] - 市场集中度较低且下降,CR5从2015年的34.24%降至2024年的27.6%;龙头企业汤臣倍健市占率为9.4% [46][48] - 行业具有低门槛、高毛利率特征,毛利率显著高于食品饮料其他子行业 [49][51] - 长期看,监管趋严及竞争加剧将加速尾部淘汰,利好具备科研实力和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 [53] 传统滋补市场 - 2024年市场规模为1,408.44亿元,占行业33.94%;201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04%,但2024年增速放缓至1.53% [54][56] - 受“权健事件”及后续监管整治影响,发展一度停滞 [54] - 市场格局分散,2024年CR6为16.6%;无限极市占率从高峰期的11.3%降至2024年的4.3% [55][59] - 面临量(客群流失)价(高售价挑战)下行压力,但中医药文化底蕴和政策支持(如《中医药法》)为市场提供支撑 [60] 运动营养市场 - 2024年市场规模为62.70亿元,201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3.72%,为行业最快 [63][65] - 市场集中度较高,2024年CR5为57.12%;西王食品为龙头,市占率为18.7% [64][66] - 量价齐升驱动增长:2024年底全国健身会员达8,752.5万人,同比增长25.47%;乳清蛋白等产品单价较高 [67] - 中国健身人口渗透率(28.8%)远低于美国(47.8%)和欧洲(42.5%),在“健康中国”等政策鼓励下增长潜力巨大 [68][70] 儿童健康消费市场 - 2024年市场规模为417亿元,201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37%;疫情后2024年增速明显下降,但预计未来将回升 [71][73] - 市场竞争格局分散,2024年CR5为26.2%;龙头企业合生元市占率为6.1% [74][76] 体重管理市场 - 2024年市场规模为171.51亿元;2010-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91%,但2020-2024年为-3.49%,2022年同比增长率转负至-14.83% [77][78][83] - 增长放缓受健康意识提升(关注成分安全)和减重药品(如司美格鲁肽)挤压影响 [78] - 市场集中度降低,CR5从2020年的46.9%降至2024年的34.7%;康宝莱市占率从2018年的44.1%大幅降至2024年的10.6% [80][81] - 长期看,中国成年人肥胖率达16.4%(约2亿人),且代餐产品渗透率(29.7%)远低于欧美(超90%),叠加“体重管理年”等政策规范,市场增长可期 [82][88]
中年人的健身哲学变了
虎嗅· 2025-09-11 21:36
体检报告驱动健身需求 - 体检异常指标如脂肪肝 低密度脂蛋白偏高 血糖升高等成为中年人健身的核心触发因素[1][3][7] - 32%体脂率与血脂异常等具体数据推动健身决策 三年健身后体脂率降至20%[8] - 29岁人群体检异常指标从7项增至13项 包含HPV52型阳性和宫颈TCT异常[7] 健身目标转变 - 健身目标从美学追求转变为体检指标恢复正常 如有氧运动降血脂 力量训练强骨骼[1][7][8] - 健康焦虑取代容貌焦虑 成为核心驱动力 关注生存质量与家庭责任[1][9][12] - 追求功能性目标如无痛弯腰 轻松提重物 长途行走等生活能力提升[13][14][16] 健身行为特征 - 训练原则注重功能性与可持续性 如保加利亚蹲和山羊挺身强化核心[15][16] - 健身融入日常生活 包括骑车通勤 早训提神 午间散步和周末亲子徒步[16] - 效果评估标准转向睡眠改善 精力充沛 疼痛缓解等实际指标[16] 社会与职场影响 - 健康身体在职场展现实际价值 减少病假并提升职业形象竞争力[11] - 家庭角色转变推动健康管理 从被带动运动转变为带动家人运动[10] - 肌肉每年1%~2%流失率与基础代谢下降成为不可逆的健康挑战[10] 行业消费趋势 - 体检报告作为科学健身处方 提供个性化训练方向与量化评估标准[7][8][17] - 健身哲学转向务实温和长期主义 认可身体改善是渐进过程[12][16] - 健身行业需关注功能型需求 如关节灵活性训练与筋膜放松服务[16]
华大基因:公司目前正处于业务转换的关键时期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10 16:09
公司业务转型 - 公司正处于业务转换的关键时期 [1] - 公司致力于全面推动自动化和智能化能力的提升 [1] - 公司业务从精准医学领域全面延伸至精准健康管理领域 [1] 行业痛点与研发投入 - 基因检测及测序行业普遍存在操作复杂、成本较高、解读和咨询壁垒较高等痛点 [1] - 公司针对行业痛点加大了研发布局与投入力度 [1] 现有业务布局与新产品 - 公司在生育健康、肿瘤和传感染防控等多个医学检测领域已进行长期布局 [1] - 公司今年发布基于"133111i"核心技术支撑的"i99智健系统" [1] - 新产品将拓展业务边界并提升服务价值 [1]
精准肠道管理新时代!华大营养即将推出首个“一人一方”定制益生菌
36氪· 2025-09-05 15:50
行业市场概况 - 全球益生菌市场预计以年均复合增长率8.7%增长至2030年934.9亿美元 [1] - 中国益生菌消费市场规模每年以11%~12%速度递增 [1] - 增长驱动因素包括消费者对健康管理的重视及对益生菌改善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等功效的认可 [1] 行业现存挑战 - 益生菌效果因人而异 因不同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千差万别 通用型产品难以满足所有人需求 [2] - 产品同质化严重 众多品牌强调高活菌数和多种菌株 但缺乏精准匹配个体需求的能力 [3] - 缺乏个性化解决方案 大多数产品未考虑个体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肠道健康状况差异 [4] 公司解决方案创新 - 推出全球首个"一人一方"定制化益生菌 基于肠道菌群基因检测和数据库指导的精准健康管理 [4][6] - 采用"检测+干预+指导"全流程 涵盖慢性病预防、肠道健康和营养干预 [6] - 运用自主研发设备DNBSEQ-G99基因测序仪 3天内完成肠道菌群检测 全自动化操作且数据解读标准化 [7][8] 公司科研与技术基础 - 基于超50万中国人群数据形成权威数据库和分析模型 发表100+SCI论文 [8] - 研发团队自2008年参与人体肠道宏基因组计划 拥有17年肠道菌群研究经验 [15] - 每株益生菌需经过全基因组测序、体外实验、细胞模型、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的严谨循证过程 [15] 产品核心流程 - 精准肠道健康评估:采用二代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1000+菌种 覆盖25种核心益生菌和11种条件致病菌等100+指标 [11] - 个性化微生态配方:结合6万+菌株数据库和AI算法匹配专属配方 靶向加强健康干预并支持慢病管理 [12] - 全程营养师1V1服务:累计服务超10万人次 提供健康报告解读、个性化管理方案和持续生活指导 [13] 服务模式优势 - 全流程在线化服务 通过微信小程序实时查看检测结果与健康建议 [10] - 配备专业营养师团队 根据用户检测结果和生活习惯制定饮食计划及服用指导 [13] - 提供从前端检测到后期指导的完整健康管理服务 提高用户依从性和效果 [16] 公司战略定位 - 以科技创新驱动 致力于推动益生菌市场向规范化、精准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16] - 依托华大集团在基因测序和大数据分析领域的技术积累 强化产品科学性和有效性 [15]
华大基因:布局银发经济的万亿消费新蓝海
钛媒体APP· 2025-09-03 17:58
行业背景与挑战 - 基因检测行业面临上游寡头垄断挤压利润 下游价格战与渗透率瓶颈并存 叠加集采重压与出生率下滑带来的需求萎缩 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承压[4] - 2025年国内出生人口呈现下降趋势 市场对华大基因核心业务生育健康的未来发展走势产生担忧[5] 人口结构变革与银发经济机遇 - 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3.10亿人 占全国人口比例22.0% 相当于每5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5] - 银发经济2024年市场规模达8.3万亿元 预计2030年突破20万亿元 2050年增长至106万亿元左右[5] - 75%老年人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 超过80%死亡与慢性病相关 催生巨大预防、诊疗和健康管理市场需求[6] 公司战略转型 - 华大基因将老年健康管理作为未来增长重要引擎 重点布局以老年群体为核心的健康市场[4][7] - 公司围绕遗传代谢病、心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等慢性病防控领域持续发力 发布多款认知障碍疾病风险评估及心血管风险评估检测产品[7] 阿尔茨海默病检测布局 - 中国AD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一且增速最快 目前已成为第五大死因[8] - 2025年上半年推出基于化学发光平台的六款AD血检试剂(p-tau 217/181, Aβ1-42/40, NfL, GFAP) 满足AD血液标志物检测要求[8] - 同步推出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基因检测(APOE基因)及认知障碍疾病基因检测等产品 形成多维度检测方案[8] 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 - 高血压导致约50%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20%心血管疾病死亡[8] - 子公司获批质谱法同型半胱氨酸代谢产品 能同步检测Hcy及其代谢通路上5-甲基四氢叶酸、4-吡哆酸等关键指标[9] - 提供早发冠心病风险基因检测、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全外显子组检测、心血管药物基因检测等基于基因层面的检测产品[9] 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 - 通过人工智能与多组学技术深度融合 为老年人群提供从疾病预测到健康管理的全链条服务[10] - 多模态大模型GeneT能高效解读超百万级基因组数据 提升老年疾病风险预测准确性和效率[10] - 推出"i99智健"多组学健康管理系统 整合基因组、代谢组、影像组等多维度数据 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10] 行业影响与市场前景 - 技术突破降低检测成本 使基因检测从高端消费变为普惠服务[10] - 智能化解读降低使用门槛 让技术创新惠及广大老年群体[10] - 银发经济正从传统养老服务向科技驱动的精准健康管理转型升级[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