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险
搜索文档
第四套生命表为人身险行业应对长寿风险提供行动指南
金融时报· 2025-11-05 09:29
生命表发布与核心意义 - 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这是我国自主制定的第四套生命表 [1] - 经验生命表基于历史保单数据编制,反映保险人群生存和死亡概率分布,是人身保险业厘定费率和计算保单价值的核心基石 [1] - 生命表的精确度直接关系到保险业的稳健经营与公平交易 [1] 生命表的历史演进 - 我国人身保险业每10年编制完善一次生命表,以反映人口结构和死亡率变化趋势 [1] - 第一套生命表于1996年发布,第二套于2005年发布,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死亡率下降的情况,第三套于2016年发布,显示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显著提升 [1] 第四套生命表的核心变化 - 第四套生命表显示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率普遍下降,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 [2] - 个人面临的养老、医疗等财务规划周期被大幅拉长,不确定性增加 [2] - 生命表体现风险分布“精细化”与“分化”特征,例如不同性别寿命差异显著、不同年龄段死亡率改善速度不一 [2] - 这些变化直接关系到重疾险、护理险、养老险等产品的风险成本测算 [2] 对行业产品端的影响 - 保险公司须依据新生命表对现有产品进行全面复盘与调整 [2] - 由于人们生存时间更长,保险公司支付养老金的时间随之延长 [2] - “带病生存”将成为普遍现象,保险公司的责任应向覆盖健康管理、慢病干预、康复护理等全链条的健康保障计划延伸 [2] 对行业服务端的转型要求 - 保险公司必须从“财务补偿者”向“风险管理伙伴”转型 [3] - 需要为客户提供“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科技”的综合解决方案 [3] - 通过管理客户生活方式,帮助延缓衰老、预防疾病,从源头上降低理赔风险 [3]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第四套生命表为人身险行业绘就了应对长寿风险的行动指南 [3] - 面对复杂多变的风险图景,行业应以更开放姿态拥抱变化,以更精细管理应对挑战,以更创新思维开拓未来 [3]
2025年半年度人身险行业分析
联合资信· 2025-10-15 16:09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2] 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人身险行业保费收入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主要受居民储蓄、理财及养老需求提升驱动,但预定利率下调对需求的刺激作用减弱 [4] - 行业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利润高度集中于头部大型保险公司,主要得益于保费收入增长、"报行合一"政策推进以及投资收益增长 [8] - 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持续提升,资本补充能力增强,行业风险整体可控 [9] - 监管政策持续完善,推动行业优化业务结构和风险控制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制度基础 [10] 保费收入与业务结构 - 2025年上半年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7705.2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38%,增速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4] - 保费收入结构以寿险和健康险为主,2025年上半年寿险业务占比82.57%,健康险业务占比16.65%,结构变动不大 [4] - 万能险与投连险产品新增保费规模有所下降,分红险业务竞争加剧 [4] - 行业处于满期给付高峰期,2025年1-6月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8269.04亿元,同比增长17.08% [4] 市场竞争格局 - 行业市场集中度处于较高水平,头部险企排名稳定,保费收入前五大人身险公司市场份额合计近50% [5] - 养老保险业务受政策支持,未来发展空间大;健康险业务规模保持稳定,但专业健康险公司市场份额不大 [5][6] 资金运用与投资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末,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2.60万亿元,同比增长8.86% [7] - 资产配置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债券投资占比51.90%,股票及长期股权投资合计占比16.82%,银行存款占比8.02% [7] - 权益投资力度加大,偏好银行及公用事业与能源等高股息行业,监管调整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以支持科创企业 [7] - 2024年人身险公司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7.45%,投资表现提升 [11] 盈利能力与资本状况 - 2025年上半年披露数据的73家人身险公司中,52家实现盈利合计1900.00亿元,21家亏损合计42.70亿元,净利润规模前十大公司占行业净利润90%以上 [8] - 截至2025年6月末,人身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6.6%,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4.3%,均持续提升 [9][11] - 人身险公司通过增资及发债进行外源性资本补充,进一步夯实核心资本 [9] 监管环境 - 2025年上半年监管政策发布频率保持高水平,涉及机构监管、分类监管以及"五篇大文章"相关业务高质量发展 [10] - 《保险集团并表监督管理办法》等政策有助于防范集团特有风险,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10]
58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上半年“成绩单”揭晓:合计实现净利润286亿元,同比大增242%
证券日报· 2025-08-05 07:52
行业整体表现 - 2023年上半年58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7276.47亿元,同比上升 [1][2] - 同期合计净利润达286.4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42% [1][2] - 37家公司实现盈利,合计盈利329.14亿元,21家公司亏损合计42.73亿元 [2] - 32家公司净利润同比上升,占比55% [2] 驱动因素分析 - 产品转型降低负债成本:保险公司普遍下调产品预定利率并转向分红型产品 [3] - 投资收益回升:股票市场复苏带动权益投资表现,保险公司增持权益资产 [3] - 预定利率调整:7月行业发布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触发下调机制 [5] 市场格局特征 - 马太效应显著:泰康人寿和中邮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均超1000亿元,建信人寿以338.03亿元排名第三 [4] - 头部集中度高:泰康人寿净利润159.98亿元,占行业总利润56%,同比增长164.6% [4] - 同质化竞争加剧:预定利率下调背景下,消费者更倾向选择头部险企 [4] 未来发展路径 - 中小险企破局方向:深耕细分市场,提供特色化产品如居家养老、健康保险增值服务 [5] - 负债成本管理: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和定价利率,匹配投资能力与成本核算 [5] - 盈利模式优化:通过客群选择、渠道调整、费用管理减少对利差依赖 [5] - 长期发展模式:重塑能力体系,满足客户真实需求,实现多方利益共赢 [5]
持续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
金融时报· 2025-07-07 09:46
中国金融双向开放政策 - 金融双向开放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障 也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1] - 金融双向开放是高水平开放的组成部分 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方面[1] 金融开放具体措施 - 全面取消银行 证券 基金管理 期货 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2] - 大幅减少外资准入数量型门槛 鼓励外资机构参与新业务试点[2] - 开通债券通"北向通"并持续完善双向互联互通机制[2] - 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2] - 优化跨境资金管理 延长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时间[2] 制度型开放建设 - 从规则对接 市场联通 配套改革多维度构建与国际高标准深度衔接的开放体系[2] - 主动融入全球金融治理 在更多领域实现规则兼容[3] -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标准制定和完善 推动中国规则与国际互认[3] - 完善自贸试验区(港)金融创新试点范围和内容[3] 多元开放格局构建 - 持续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3] - 进一步放宽外资机构市场准入要求 营造审慎经营和公平竞争环境[3] - 积极拓展新兴市场 推动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3] - 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 吸引多样化国际资本[3] 金融开放与风险防控 - 高水平金融双向开放需要匹配的监管与风控能力[3] - 持续加强金融风险监测 评估和预警 完善应急处理机制[4] - 加快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 健全风险防范化解处置长效机制[4] - 金融机构需完善跨境业务风险隔离机制[4]
中国人身险行业展望,2025年4月
中诚信国际· 2025-04-30 20: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中国人身险行业展望为稳定,未来12 - 18个月行业总体信用质量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人身险行业保费因续期业务增长,但新单销售低迷、险种结构调整、渠道转型及换挡调速使保费增长承压;利率下行增提准备金,资本市场回暖提升投资业绩,行业盈利优化,偿付能力充足且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增强;未来需关注低利率和资本市场波动对盈利及资本充足性的影响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监管环境 - 保险业新“国十条”以严监管和防风险为导向完善监管制度,健全产品定价机制,鼓励险资参与权益投资,强化逆周期监管优化偿付能力政策 [6] - 2025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统一评价框架提升同业可比性,搭建分类监管体系 [7] - 为防范利差损、费差损风险,监管在产品设计下调预定利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开发分红型产品;在渠道销售出台“报行合一”政策,取消合作限制促进行业竞争 [8][9] - 监管引导险资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发布《保险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压实投资端资产质量 [11] - 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延长“偿二代二期”过渡期至2025年底,缓解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压力 [12] 业务运营 - 2024年人身险行业新单销售承压,续期业务推动保费收入增长但增速放缓;未来健康、养老及理财保险需求有望提升,但短期内产品切换及渠道重塑使保费增长承压 [13] - 寿险向分红险转型,新单销售乏力,续期业务推动保费规模及贡献度上升;健康险和意外险保费贡献度持续下降;预计2025年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健康险平稳发展,意外险低迷 [17][19] - 代理人渠道转型深化,队伍规模降幅收窄,渠道发展有望企稳;银行代理和经纪代理渠道受“报行合一”影响进入换挡调速期,未来渠道竞争格局有望重塑 [22][25] - 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增长,坚持多元化配置策略,投资资产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增配长久期利率债和高分红股票;未来需关注资本市场波动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25][27] 财务状况 - 2024年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放缓,赔付支出因满期给付和保险普及增加,渠道费用因“报行合一”大幅压降;准备金增提压力大,但投资业绩回升,盈利水平优化,马太效应显著 [31][32][37] - 未来影响盈利的因素包括新单保费增长乏力但负债端成本降低、投资标的供需矛盾和资本市场不确定性、准备金增提压力以及新保险合同准则切换对中小公司的影响 [38] - 低利率环境下资产负债久期错配使市场风险管理难度增加,需关注保险和信用风险;行业流动性风险可控,但需关注部分中小公司新单业务和给付对流动性的影响 [39][41] - 2024年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增强,增资和发债是资本补充重要渠道;未来行业仍面临资本补充压力,需关注新保险合同准则切换对净资产的影响 [42][43][47]
中国人身险行业展望,2025 年 4 月
中诚信国际· 2025-04-30 19:1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中国人身险行业展望为稳定,未来12 - 18个月行业总体信用质量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人身险行业保费增长,险种结构调整,盈利优化,偿付能力充足,但未来需关注低利率和资本市场波动影响 [4] - 监管环境完善,承保业务新单承压、结构调整,投资业务多元配置,财务表现盈利提升但需关注可持续性及偿付能力变动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监管环境 - 保险业新“国十条”以严监管和防风险为导向,完善监管制度,促进渠道竞争,引导险资入市,强化逆周期监管 [6] - 2025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统一评价框架,搭建分类监管体系 [7] - 监管出台规定防范人身险公司利差损、费差损风险,下调产品预定利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开发分红型产品 [8] - 监管出台银保渠道“报行合一”政策,降低销售费用率,取消合作限制,促进有序竞争 [9] - 监管引导险资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力度,同时发布《保险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压实投资端资产质量 [11] - 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延长“偿二代二期”过渡期至2025年底,缓解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压力 [12] 业务运营 - 2024年人身险行业新单销售承压,续期业务推动保费增长,但增速放缓,2025年增速或进一步放缓 [13] - 寿险向分红险转型,新单销售乏力,续期业务推动保费规模及贡献度上升;健康险平稳发展,意外险低迷 [17][19] - 代理人渠道转型深化,规模降幅收窄,有望企稳;银行代理和经纪代理渠道受“报行合一”影响进入换挡调速期,渠道竞争格局有望重塑 [22][25] - 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增长,坚持多元化配置策略,投资资产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增配长久期利率债和高分红股票,需关注资本市场波动影响 [25][27] 财务状况 - 2024年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放缓,赔付支出增长,渠道费用压降,准备金增提压力大,但投资业绩回升,盈利水平优化,马太效应显著 [31][37] - 未来影响盈利因素包括新单保费增长乏力、投资标的供需矛盾、准备金增提压力及新保险合同准则切换影响 [38] - 低利率环境下资产负债久期错配使市场风险管理难度增加,需关注保险和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可控 [39] - 2024年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增强,增资和发债是资本补充重要渠道,但行业仍面临资本补充压力,需关注新保险合同准则切换对净资产影响 [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