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险
搜索文档
保险应更好守护长寿生活
经济日报· 2025-11-18 06:26
从宏观视角看,生命表的更新正在促使行业重新理解自身职责。保险不只是事后赔付,更是全生命周期 的风险治理;也不只是商业工具,更是国家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支撑力量。站在新的起点上,人身险行业 需要提升数据治理水平,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加快健康和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并把产品创新重点放 在高龄、带病等具有现实需求的群体身上,让长寿时代的挑战真正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保障增量。 生命表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质量的改善期待。把握住这一契机,人身险行业完全有能力在长寿时代实 现更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托稳长寿生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保险力量。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生命表的更新并非行业内部的技术性事件,而是长寿时代推动寿险业转型的重要节点。近年来,重疾险 销售下滑、寿险市场缺乏真正的拳头型产品,一些公司陷入价格竞争和手续费竞争的困境。监管部门推 进费率报行合一后,行业竞争从以销售为中心逐步转向以精算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产品质量为核心。 在此背景下,第四套生命表为行业重构产品体系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只有建立在真实生命规律之上的 产品,才能具备长期可持续性,也更能回应群众多层次保障需求。 生命表的发布将直接影响产品价格结 ...
新起点下的双向奔赴:“十五五”下金融发展机会暨2026年非银金融行业策略
国信证券· 2025-11-11 19:02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2026年)将形成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更深层次的良性互动,在政策与产业升级驱动下,金融资源将更精准流向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推动金融行业业务重构与高质量发展,形成产业与金融“双向奔赴”的新生态 [2] - 资本市场资金结构将更趋均衡,居民储蓄向投资转移、绝对收益型机构投资者入场与“国家队”资金调节将共同作用,促进成长与价值风格再平衡,同时再融资有序放开将助力产业结构转型 [2] - 证券行业有望通过融资渠道放宽支持其向AI技术应用、跨境业务等创新领域转型升级,从而提升ROE长期中枢(如从当前6%提至10%)[2] - 保险行业将逐步淡化对投资波动的依赖,转向深耕真实保险需求,通过发展分红险、健康险等保障型业务优化负债结构,推动新业务价值率与内含价值稳步增长 [2] 格局篇:繁荣的新起点 - 金融行业的发展受到多重周期叠加影响,包括跨度20年以上的科技大周期(如AI引领的GenAI、具身智能)、5-10年的中周期(资产投资周期)以及2-3年的短周期(货币流动性周期)[5] - 中国强大的基建能力是接棒全球科技周期的关键优势,当前中国发电量已是美国的2倍以上,为新基建投资周期提供了强大支撑 [12][13][15][27][29] -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正在转变,房地产、制造业与基建投资增速持续下降,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大幅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动能转换加速 [19][25][26] - 货币供应呈现“总量充裕与结构失衡”特征,2025年9月末M2余额335万亿元同比增长8%,但M2与经济相关性趋弱,需关注结构性变化以疏通货币传导堵点 [37][41][44] 市场篇:资金的新平衡 - 居民资产配置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在低存款利率和房地产投资属性弱化背景下,“资产荒”环境加剧了存款向资本市场搬家的压力,居民投资意愿提升 [107][108][109][110][123][125][127] - 2025年以来,两融资金是股市重要流入方,截至11月6日余额达24,988亿元创历史新高,占A股流通市值比重2.54%,资金重点流向电子、电力设备、通信、计算机等行业 [129][130][131][132] - 银行理财存续规模截至2025年9月末达30.67万亿元环比增长约5%,其在资产配置上呈现双重倾向:增配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提供稳定收益,同时适度提升权益资产占比(2025年6月末权益资产占比2.4%)[135][136][137][139] - “国家队”资金(如中央汇金)作为市场稳定器,2025H1持有股票ETF市值近1.3万亿元,占全部股票ETF市值比重超过40%,其操作呈现“托底”特征,在市场企稳后或有阶段性减持 [157][158][159][160][161][165] 证券篇:融资后新转型 - 以中信证券为例,其通过熊市并购(如收购万通证券、华夏证券)和牛市再融资(如2022年配股募资272亿元)的战略布局,实现了业务扩张与净资产增长(2022年净资产较2003年IPO时翻了约44倍)[182][183][184][185] - 证券公司资产结构发生变化,充分受益于股票市场回暖,客户保证金、融资类资产等被动扩表资产增长迅速,同时金融投资资产中OCI权益投资占比逐步提高 [187][188][189][190] - 2025年以来A股融资功能有序恢复,IPO承销金额810.1亿元已超2024年全年,再融资承销金额8,565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的4倍,储架发行制度有望提升融资效率 [166][167][168][169][170] 保险篇:稳固后新价值 - 保险行业正从博取投资收益转向挖掘真实客户需求,产品创新聚焦于分红险、健康险、养老险等保障型业务,这有助于优化负债结构、降低利差依赖,更契合社会老龄化与健康管理需求 [2][133][134] - 保险公司权益配置结构呈现分层建设,浮动收益产品要求放大风险偏好,而固定收益要求确定性,这一转变旨在推动行业新业务价值率与内含价值稳步增长 [2][133][134]
“十五五”下金融发展机会暨2026年非银金融行业策略:新起点下的双向披荆斩棘
国信证券· 2025-11-11 15:33
核心观点 报告认为,作为“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的2026年,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将呈现更深层次的良性互动,形成产业与金融“双向奔赴”的新生态 [2] 在此背景下,资本市场资金结构将更趋均衡,证券行业有望迎来ROE长期中枢提升机会,而保险行业则将转向挖掘真实客户需求,推动价值水平提升 [2] 格局篇:繁荣的新起点 - 报告从周期视角分析金融行业,重点把握大周期(科技周期,跨度20年以上)、中周期(资产投资周期,跨度5-10年)和短周期(货币流动性周期,跨度2-3年)的叠加影响 [5] - 当前正处于新一轮以AI(GenAI、具身智能、AIGC)引领的科技大周期起点,中国凭借强大的基建能力(如发电量已是美国的2倍以上)有望接棒全球科技周期 [6][12][15][76] - 投资周期方面,房地产和基建旧周期渐行渐远,新基建(如特高压、充电桩、5G、工业互联网等)投资周期逐步加大,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高于整体固定资产投资 [17][19][25][26][27][76] - 流动性周期方面,利率中枢持续低位(如2025年9月末M2余额335万亿元,同比增长8%),为经济转型提供宽松流动性基础 [37][75][76] 市场篇:资金的新平衡 - 资金流入端呈现多元化:居民储蓄在低利率和资产荒环境下持续向投资“搬家”,投资意愿提升;保险资金(2025年前9月原保险保费收入约5.2万亿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2025年9月末规模5.96万亿元)、杠杆资金(截至2025年11月6日两融余额24,988亿元)等均为重要增量来源 [107][109][110][118][120][129][132][178] - 资金流出端有序调整:“国家队”资金(如中央汇金持有股票ETF市值超1.2万亿元)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IPO和再融资功能有序恢复(2025年IPO承销金额810.1亿元,再融资承销金额8,565亿元);产业资本减持随市场回暖有所增加 [157][158][159][165][167][169][170][172][177][178] - 资管行业规模扩张且结构优化,银行理财(2025年9月末规模30.67万亿元)、公募基金等机构对ABS、REITs等新型直接融资形式需求增长,进入“大而美”新时代 [112][113][114][116][117][118][120] 证券篇:融资后新转型 - 资本市场功能恢复背景下,券商融资渠道有望逐步放宽,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资本支撑,预计行业ROE长期中枢可从当前的6%提升至10% [2][3] - 证券公司资产结构发生变化,客户保证金、融资类资产等被动扩表资产增长迅速,投资类资产(尤其是OCI权益投资)占比逐步提高,成为重要扩表方向 [187][189][190] - 行业将把资源更多投向AI技术应用、跨境业务布局及机构资本中介等创新领域,以提升服务效能与资产定价能力,逐步摆脱同质化竞争格局 [2][3] - 以中信证券为例,其通过熊市并购实现业务扩张、牛市再融资扩大资本金的战略,展示了行业龙头的前瞻性布局和发展路径 [182][183][184][185] 保险篇:稳固后新价值 - 保险公司正从博取投资收益转向深耕真实保险需求,聚焦发展分红险、健康险、养老险等保障型业务,这一转变有助于优化负债结构、降低利差依赖 [2][4] - 产品创新推动价值水平提升,后续主要销售浮动收益产品(如分红险固定收益率1.75%,浮动收益率1.25%-1.5%),这要求资产端放大风险偏好,权益配置结构分层建设 [133][134] - 行业发展更契合社会老龄化与健康管理需求,有望推动新业务价值率与内含价值稳步增长 [2][4]
第四套生命表为人身险行业应对长寿风险提供行动指南
金融时报· 2025-11-05 09:29
生命表发布与核心意义 - 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这是我国自主制定的第四套生命表 [1] - 经验生命表基于历史保单数据编制,反映保险人群生存和死亡概率分布,是人身保险业厘定费率和计算保单价值的核心基石 [1] - 生命表的精确度直接关系到保险业的稳健经营与公平交易 [1] 生命表的历史演进 - 我国人身保险业每10年编制完善一次生命表,以反映人口结构和死亡率变化趋势 [1] - 第一套生命表于1996年发布,第二套于2005年发布,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死亡率下降的情况,第三套于2016年发布,显示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显著提升 [1] 第四套生命表的核心变化 - 第四套生命表显示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率普遍下降,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 [2] - 个人面临的养老、医疗等财务规划周期被大幅拉长,不确定性增加 [2] - 生命表体现风险分布“精细化”与“分化”特征,例如不同性别寿命差异显著、不同年龄段死亡率改善速度不一 [2] - 这些变化直接关系到重疾险、护理险、养老险等产品的风险成本测算 [2] 对行业产品端的影响 - 保险公司须依据新生命表对现有产品进行全面复盘与调整 [2] - 由于人们生存时间更长,保险公司支付养老金的时间随之延长 [2] - “带病生存”将成为普遍现象,保险公司的责任应向覆盖健康管理、慢病干预、康复护理等全链条的健康保障计划延伸 [2] 对行业服务端的转型要求 - 保险公司必须从“财务补偿者”向“风险管理伙伴”转型 [3] - 需要为客户提供“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科技”的综合解决方案 [3] - 通过管理客户生活方式,帮助延缓衰老、预防疾病,从源头上降低理赔风险 [3]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第四套生命表为人身险行业绘就了应对长寿风险的行动指南 [3] - 面对复杂多变的风险图景,行业应以更开放姿态拥抱变化,以更精细管理应对挑战,以更创新思维开拓未来 [3]
人身险第四套生命表明年实施,如何影响你的保费
国际金融报· 2025-10-31 07:55
新生命表发布概述 - 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1] - 金融监管总局同步发布通知,对人身保险业科学规范使用第四套生命表提出具体要求 [1] - 新生命表被视为行业迈向精细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将促使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数据积累、风险识别和精算能力的深度较量 [1] 生命表编制背景与特征 - 生命表是保险产品定价、准备金评估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工具,每10年编制完善一次 [2] - 第四套生命表编制采集了行业近10年全量保单数据,数据样本量居全球保险市场第一 [2] - 新生命表呈现三大显著特征:保险人群预期生命较第一套生命表增长约10岁;少儿段死亡率改善最快;经济欠发达地区保险人群死亡率明显降低 [3] 对行业经营与产品的影响 - 更准确的死亡率数据能帮助公司更精确评估风险、计算准备金和产品定价,减少“死差损”风险,使财务基础更稳健 [3] - 新生命表将引导保险业更好地服务老龄化时代需求,倒逼公司加强在养老、长期护理等领域的产品创新 [3] - 新生命表有助于公司科学精准设定保险保障责任,提供更丰富多样、质优价稳的保险产品 [4] 生命表分类与应用规则 - 第四套生命表包括养老类业务表、非养老类业务一表、非养老类业务二表、以及首次编制的单一生命体表 [5][6] - 单一生命体表首次以被保险人证件号而不是保单号为线索,提升与人口死亡率的可比性 [6] - 《通知》明确了不同类型产品应适用的发生率表,例如两全保险、年金保险应采用养老类业务表,健康保险、定期寿险应采用非养老类业务一表 [6] 对产品费率的影响 - 对于定期寿险等以身故为给付条件的产品,由于死亡率下降,费率下降概率较高 [7] - 对于年金险、养老险等以生存为给付条件的产品,因预期寿命延长,费率上升概率增加 [7] - 产品费率还受预定利率、附加费用率、“三差”等影响,单一生命表变化对整体市场价格影响有限 [7] - 新生命表确立了“行业基准+公司经验”的双轨模式,将导致不同类型产品价格走势分化 [7] 监管新要求与行业方向 - 《通知》首次引入“死亡率偏离度评估机制”,要求公司对死亡率与实际经验可能存在的偏离度进行合理评估 [8] - 公司应当建立回溯机制,定期开展回溯,发现死亡率背离偏离度评估区间的需在年度精算报告中说明原因并提出整改举措 [8] - 新机制将倒逼公司加大在精算模型、数据系统和专业人才上的投入,提升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8] - 金融监管总局下一步将督促行业落实要求,严格生命表等精算参数监管,引导行业科学运用基础工具 [9]
2025金融街论坛|周亮:“车险好投保”平台已为110多万车主提供投保便利
北京商报· 2025-10-28 15:08
行业战略方向 - 保险业坚持人民至上,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 - 推动科技运用以更好地惠及民生 [1] 科技提升保险服务质效 - 在农业保险、农房保险、巨灾保险领域运用卫星、无人机、风险模型等科技手段 [1] -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保险承保、查勘、理赔服务效率 [1] - 在健康险、养老险领域加大“可穿戴设备+大模型”等技术应用 [1] -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投保客户提供主动健康管理建议 [1] 科技拓展保险服务外延 - 通过科技链接保险业和相关产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服务 [1] - “车险好投保”平台通过科技手段建立信息服务渠道,已为超过110万车主提供投保便利 [1] - 科技应用助力破解“投保难”问题 [1]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周亮:保险业要通过科技 提升保险服务质效、拓展保险服务外延
上海证券报· 2025-10-28 11:27
行业战略方向 - 保险业坚持人民至上 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 - 保险业需推动科技运用以更好地惠及民生 [1] 科技提升服务质效 - 在农业保险 农房保险 巨灾保险领域 积极运用卫星 无人机 风险模型等科技手段 [1] - 运用科技手段可提升保险承保 查勘 理赔服务效率 推进风险减量服务 [1] - 在健康险 养老险领域 需发挥第三方服务作用 加大"可穿戴设备+大模型"技术应用 [1] -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为投保客户提供主动健康管理建议 [1] 科技拓展服务外延 - 通过科技链接保险业和相关产业 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服务 [1] - 例如与商务领域合作建立二手车信息服务平台 运用科技解决信息不对称痛点 [1] - 合作有利于促进二手车交易 更好维护消费者权益 [1] - "车险好投保"平台通过科技建立信息服务渠道 已为110多万车主提供投保便利 [2] - 平台助力破解"投保难"问题 并将更多营运车辆纳入以提供更多便利 [2]
保险代理人队伍:规模企稳 角色重塑
金融时报· 2025-10-22 14:19
行业核心观点 - 保险代理人队伍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行业迈向高质量增长新阶段 [1] 队伍规模趋势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五家A股上市险企代理人合计约133万人,较去年末微降4.0% [2] - 截至2024年末,人身险公司营销员人数为264万人,虽较2019年高峰时的912万人下降超过七成,但与2023年末的281万人相比,降幅已显著收窄 [2] - 队伍规模趋稳源于行业"清虚"工作进入阶段性尾声及"优增优育"策略的有效实施 [2] 分支机构调整 - 2020年至2024年,全国被裁撤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数量分别为980家、2196家、3020家、2065家和2012家 [3] - 2025年以来已有超过2400家分支机构退出市场,过去五年多累计注销机构数量已超过1.2万家 [3] 代理人角色转型 - 头部险企推动代理人角色从单一销售向综合顾问跃迁,例如平安人寿推出"保险康养顾问",新华保险强化"全生命周期规划师"培养,泰康人寿首创"健康财富规划师"新职业 [4] - 政策层面明确要求加快营销体制改革,推动保险销售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转型发展 [4] 代理人素质提升 - 保险营销员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72.34%,较去年上升5.5个百分点 [5] - 主要保险公司新人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从五年前的不足30%提升至近70% [5] - 公司招募更看重学习能力与专业背景,新人须经过系统性培训和严格考核 [5] 质量提升的业绩体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个险渠道新业务价值达243.37亿元,同比提升9.5% [6] - 平安寿险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0%,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增长21.6% [6] - 新华保险个险渠道实现新业务价值31.05亿元,同比增长11.7%,人均产能提升74% [6] 未来发展趋势 - 客户需求从单一风险保障扩展至健康管理、养老规划、财富传承等综合性需求 [7] - 行业加速推进以浮动收益型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化转型,对代理人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8] - 专业能力不足的代理人将持续被市场出清,动态优胜劣汰将延续 [8]
养老险公司迎“消保新规”:销售误导、理赔难戴上“紧箍咒”
南方都市报· 2025-09-19 18:45
监管新规核心内容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印发《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 将养老保险公司首次纳入核心评价对象并立即施行[2] - 评价体系设定7大要素包括体制机制 适当性管理 营销行为管理 纠纷化解 金融教育 消费者服务和个人信息保护 其中营销行为管理与纠纷化解权重合计高达50%[3] - 评价结果分为1-5级 2级和3级细分为A B C档 1级和2A级机构获正向激励如降低检查频率 3级及以下机构面临增加检查频率等约束 5级机构可能被暂停业务并追究高管责任[3] 评价执行与整改要求 - 保险机构需针对评价结果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并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 3级 4级和5级机构应在90日内提交整改进展报告[4] - 新规倒逼保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承担消保最终责任 推动机构转变重业务轻消保观念 将消保要求融入企业文化 绩效考核与业务流程[5] 行业经营与投诉现状 - 国民养老2024年保险业务收入48.08亿元同比增长329.67% 净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36.51% 但收到投诉70件[6] - 新华养老2024年保险业务收入仅1.20亿元 收到投诉5件 恒安标准养老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降96.14%至0.13亿元 收到投诉14件[6] - 2025年上半年国民养老保费收入25.20亿元同比下降38.93% 大家养老保费收入11.80亿元同比下降5.25%[7] - 新华养老保费从0.12亿元增至7.97亿元 恒安标准养老从0.07亿元增至0.28亿元[7] 行业影响与发展趋势 - 养老保险公司需聚焦养老主业并逐步剥离短期健康险等个人业务 预计投诉量将显著下降但保费规模面临下行压力[7] - 消保评价结果与机构发展直接挂钩 消保合规能力将成为与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并列的核心竞争力[7] - 新规推动销售误导减少和理赔效率提升 促进行业走向更规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8]
9月1日起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保险机构调整经营策略
搜狐财经· 2025-09-01 23:12
核心政策调整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确定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 触发下调机制 [1] - 自9月1日起 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从2.5%下调至2.0% 降幅0.5个百分点 [1] - 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从2.0%降至1.75% 万能型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从1.5%降至1.0% [1] 行业产品策略转变 - 各保险公司提前调整产品策略 重点发力分红险产品 [1][3] - 预定利率调整对分红险影响相对较小 客户参与分红的基本机制不受影响 [3][5] - 医疗险和养老险将进入分红类产品领域 预期综合收益不逊于调整前 [8] 行业发展趋势 - 保险行业加快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转型 成为多数公司共同选择 [7] - 保险公司持续加强经济形势研究 推进降本增效和产品转型 [7] - 保险公司坚持审慎经营原则 通过资产负债匹配应对资本市场收益率变化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