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手机
icon
搜索文档
Counterpoint Research:预计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将同比小幅增长
智通财经网· 2025-07-04 15:21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2025年Q2销量预测 -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预计实现小幅同比增长,华为与苹果成为主要增长驱动者 [1] - 华为预计将成为该季度中国市场同比增长最快的品牌,并有望重登销量榜首 [1] - 苹果5月份销量增长得益于iPhone 16系列促销活动,特别是iPhone 16 Pro和iPhone 16 Pro Max机型 [1] 品牌表现与促销策略 - 苹果在5月调整iPhone价格的时机选择恰当,反响良好,恰好在618促销前一周启动 [1] - 实际618促销期间销量同比持平,大多数增长集中在5月 [3] - 苹果在大促期间位列销量榜首,三款iPhone机型进入热销榜单前列 [3] 华为市场表现与用户行为 - 华为在促销期间增长明显,核心用户群体表现出高度忠诚度,正在购买新品替换旧机 [4] - 第二季度销售表现部分得益于国家智能手机补贴政策拉动,但该政策下半年或将逐步缩减 [4]
机构: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预计将小幅同比增长 华为、苹果成主要增长驱动者
快讯· 2025-07-04 15:08
机构: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预计将小幅同比增长 华为、苹果成主要增长驱动者 智通财经7月4日电,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的《中国智能手机周度销量追踪》初步数据,2025 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预计将实现小幅同比增长,华为与苹果成为主要增长驱动者。华为预计将 成为第二季度中国市场同比增长最快的品牌,并有望重登销量榜首。苹果方面,苹果5月份的销量增长 得益于iPhone 16系列的促销活动,尤其是iPhone 16 Pro和iPhone 16 Pro Max。 ...
2025年Q2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华为、苹果在低迷市场中实现强劲同比增长
Counterpoint Research· 2025-07-04 15:01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2025年Q2销量趋势 - 2025年Q2中国智能手机销量预计同比小幅增长,华为与苹果为主要增长驱动品牌 [1][6] - 华为预计成为同比增长最快品牌,并有望重返销量榜首 [1][6] - 苹果实现高个位数增长,iPhone 16 Pro和Pro Max机型销售强劲 [6] 品牌表现分析 - 华为核心用户群体忠诚度高,新品替换旧机需求推动销量增长 [7] - 苹果5月通过价格调整策略(提前618促销一周)有效刺激销量,三款iPhone机型进入热销榜前列 [3][5] 促销与政策影响 - 5月政府补贴叠加品牌促销活动显著提升华为和苹果销量 [6] - 618大促期间销量同比持平,反映节日消费支出低迷 [5][6] - 国家智能手机补贴政策对Q2销量有拉动作用,但下半年可能逐步缩减 [7] 数据与时间范围 - 2025年Q2统计周期为4月1日至6月22日,2024年同期为4月1日至6月23日 [5] - 第22-25周具体日期(2025年5月26日至6月22日)见表格 [7]
小米新车配套纸巾盒卖169元雷军解释成本巨高,”被骂上热搜但已经售罄”
搜狐财经· 2025-07-04 14:39
罗马仕充电宝召回风波 - 多位消费者反映罗马仕充电宝退款流程受阻,召回问题持续发酵[1] - 母公司三个月内两次变更法定代表人,公司回应称正在进行内部整改和产业链自检[1] 小米磁吸纸巾盒争议 - 小米汽车配套磁吸纸巾盒定价169元引发热议,被质疑价格过高[3] - 雷军解释产品需满足车规测试,耐高温低温且工艺复杂,承认价格偏高并承诺降成本[3] - 尽管争议不断,产品在小米商城已售罄[3] 云海肴新加坡食品安全事件 - 云海肴新加坡CEO因食物中毒事件当庭认罪,涉事菜品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2000倍[8] - 事件导致130人肠胃不适,60人送医,公司面临最高5000新元罚款(约2.8万元人民币)[8] - 云海肴在中国有130家门店,此次事件可能冲击其出海战略和品牌信任度[8] 美团进军折扣超市 - 美团旗下硬折扣超市品牌"快乐猴"将于8月在北京、杭州开设首批门店,面积800-1000㎡[9] - 品牌由小象超市团队运营,对标盒马NB,小程序已上线但未开放门店[10] - 美团此举被视为应对盒马NB扩张和京东入局的战略调整[11] 三养食品中国建厂 - 韩国三养食品宣布投资10亿元在浙江嘉兴建厂,年产8.4亿份方便面供应中国市场[13] - 中国已成为三养最大出口市场,占其总出口量近30%,公司计划拓展辣味产品线[13] Skims品牌战略 - Skims联合创始人提出目标成为"内衣界星巴克",主打"平价高端"定位[15] - 品牌估值超40亿美元,产品定价高于主流(文胸50美元起),品类从女性扩展到男士内衣[15] 《纸嫁衣8》游戏上线 - 中式恐怖游戏《纸嫁衣8》7月4日上线,延续系列民俗恐怖风格并优化解谜机制[17] - 系列在Taptap评分超9.0,微博话题阅读量破3亿,成为中式解谜游戏头部IP[17]
小米才是特斯拉“真正的威胁”
36氪· 2025-07-04 11:48
特斯拉销量下滑与经营问题 - 特斯拉4-6月全球销量同比下降13%至38万4122辆 连续2个季度两位数下滑[3] - CEO马斯克因政治言论引发欧美抵制运动 5月回归经营但客户流失难以挽回[3] - Model Y升级版投放未扭转颓势 中国出货量连续8个月下降 欧洲销量因抵制大幅减少[5] - 销售高管6月辞职 管理层混乱显现临时救火迹象[5] 小米汽车快速崛起 - 小米涉足EV领域仅1年多 YU7车型价格比Model Y低1万元 续航里程高40%[8] - 2024年3月启动EV业务 首年毛利润率23.2% 超越特斯拉12.5%[9] - 采用AI驾驶辅助系统 接近特斯拉技术水平[10] - 依托智能手机硬件+软件收费模式 直接对标特斯拉未来发展方向[8][10] 中美EV产业竞争力对比 - 比亚迪1-6月EV销量首超特斯拉 海鸥车型4月全球销量超越Model Y[8] - 中国企业占据全球EV市场55%份额 美国企业仅21%[13] - 中国掌控全球60%电池供应链 政府补贴强化成本优势[13] - 美国取消EV补贴计划或进一步削弱本土企业竞争力[13] 产品与技术对比 - Model Y售价26.35万元 续航593公里 小米YU7售价25.35万元 续航未披露[9] - 特斯拉EV业务营收占比70% 小米智能手机仍占50%营收[9] - 特斯拉2024年EV销量178万辆 小米2025年目标35万辆[9]
iPhone中国销量2年来首次增长
财联社· 2025-07-04 10:00
中国市场iPhone销量表现 - 2024年第二季度iPhone在中国销量同比增长8% 这是自2023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实现增长 [1] - 5月份促销活动和"618购物节"前价格调整有效提振了销售业绩 [2] - 苹果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排名第三 次于华为和Vivo [4] 促销策略与市场反应 - 电商平台电子产品促销中iPhone 16获得售价折扣 同时提高以旧换新旧机价格 [2] - 价格调整时机选择在"618购物节"前一周 被评价为"很好且受欢迎" [2] 行业竞争格局 - 华为第二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12% 保持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 [4] - 华为用户忠诚度高 核心用户旧机换新需求持续释放 [4] 宏观环境影响因素 - 苹果股价2024年累计下跌约15% 中国市场恢复增长被视为积极信号 [2] - 面临美国关税政策压力 但产业链转移被认为几乎不可能实现 [4]
8点1氪|罗马仕辟谣倒闭传闻;利物浦前锋若塔车祸去世;上海交大回应是否会调整进校政策
36氪· 2025-07-04 08:02
上市动态 - 宇信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华泰金融控股及法国巴黎证券[1] - 美格智能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保荐人为中国国际金融证券[2] - 深圳承泰科技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独家保荐人为国泰君安证券[3] 公司事件 - 罗马仕辟谣倒闭传闻,承认账户资金压力导致供应商款项延付[4] - 阿里巴巴拟发行约120亿港元零息可交换债券,资金将用于云基础设施和国际商业业务[8] - 泡泡玛特否认以6300万英镑购买伦敦牛津街大楼的传闻[13] 科技与创新 - 美国政府取消部分对华芯片设计软件出口限制,三大EDA软件商恢复对华供货[6] - OpenAI与甲骨文扩展合作,将在美国多地建设数据中心[17] - 京东物流推出自研VAN无人轻卡,载货空间达24立方米[19] - 小鹏G7正式上市,售价区间19.58-22.58万元[21] 投融资 - 上海耐本云链完成500万元天使轮融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升级[22] - 华太极光完成A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太赫兹技术产业化建设[23] - 天瞳威视完成5亿元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上汽集团等[24] 行业动态 - 商务部表示将加强对二手车出口工作指导,促进健康发展[12] - 韩国三养食品投资1.48亿美元在浙江建厂,年产8.4亿份方便面[15] - 日本企业今年平均加薪5.25%,创34年来最大增幅[15] 产品与技术 - 苹果iOS 26新增FaceTime裸露行为检测功能[16] - LiblibAI推出"星流Agent",支持多模态内容生成[18] - 多地高速公路设置"禁用智驾"提示牌,涉及多条主要高速[8]
让折叠屏成为用户“主力机” 荣耀推进“阿尔法战略”
证券日报· 2025-07-04 00:20
产品发布 - 公司发布全新旗舰产品Magic V5,主打"比轻更轻,比薄更薄"的折叠屏形态和"一句话搞定所有事"的AI智能体 [1] - 该产品被公司称为"重新定义折叠旗舰标准",承载着冲击高端市场的野心 [1] 折叠屏市场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284万台,同比增长53.1% [2] - 公司以9.1%的市场份额稳居中国折叠屏市场第二 [2] - 公司在海外市场增速超30%,市场份额稳居全球前列 [3] 产品技术特点 - Magic V5以8.8毫米厚度、217克重量刷新行业纪录 [2] - 通过鲁班大模型优化铰链精度,将最小分类精度从0.04mm提升到0.003mm [2] - 配备全焦段三摄影像系统,包括1/2英寸超大传感器和6400万最高像素 [2] - 搭载多项AI影像功能如AI超级长焦、AI超清人像等 [2] AI战略布局 - 公司宣布未来五年投入百亿美元推进"阿尔法战略",年均AI投入达150亿元人民币 [4] - 2024年发布行业首个跨应用开放生态智能体 [4] - Magic V5实现全栈式个人知识库、多智能体协同、全品牌互联互通三大AI闭环技术 [4] - AI智能体YOYO升级支持8大"一语"AI应用 [4] AI生态建设 - 构建7大AI生态领域:智慧办公、生活、出行、陪伴、车联、家居、服务 [5] - 支持MCP和A2A协议,与阿里巴巴、比亚迪、美的等行业头部伙伴合作 [5] - 推动AI从工具转向结果落地,从云端转向端侧 [5] 行业影响 - 公司通过材料学突破与操作系统级创新,在硬件轻薄化与软件智能化两个维度构建技术护城河 [6] - 公司证明下一代终端是能主动理解用户、自主调用资源、持续进化服务的智能体 [6]
折叠屏市场竞争再升级,但只卷“薄度”还不够
第一财经· 2025-07-03 21:54
折叠屏市场现状与增长动力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284万台,同比增长53.1%,但增长主要来自厂商产品节奏调整而非需求改善[1] - 2025年全球折叠屏市场规模预计约1700万部,同比持平,但苹果入局后2026年可能增长至2300万部[5] - 折叠屏市场仍处于调整观望阶段,需从"形态革新"转向"体验重构"才能实现大规模爆发[1][5]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荣耀Magic V5将折叠屏厚度缩至8.8mm,重量低于iPhone 16 Pro Max的227克[2] - 国产供应链在屏幕、UTG盖板、铰链等关键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涌现赛德半导体等本土配套企业[2] - 荣耀研发硅含量25%的青海湖刀片电池,能量密度达901Wh/L,并采用航天特种纤维材料提升耐用性[3] - 华为Mate X5采用玄武钢化昆仑玻璃外屏,兼顾强度与轻量化[3] 厂商战略与生态布局 - 国产厂商研发投资周期已拉长至3-4年,供应链技术储备和能力发生巨大改变[4] - 行业竞争焦点将从"轻薄"硬件逐步过渡到"AI应用场景",AI落地呈现三大结构性转变[5] - 折叠屏结合AI可实现PC级生产力,如多任务并行、实时翻译等办公场景应用[6] - 国产厂商通过提升与苹果生态适配度,降低用户迁移阻碍,瞄准高端增量市场[7] 市场挑战与未来趋势 - 小折叠屏因高返修率影响用户换机意愿,大折叠屏价格偏高制约销量增长[8] - 高端市场机会窗口逐渐缩小,厂商需加快技术创新实现突破[8] - 折叠屏下一步进阶之战本质是生态整合能力的较量[7]
美越达成贸易协议,对亚洲市场意味着什么?
华尔街见闻· 2025-07-03 21:09
美越贸易协议核心观点 - 美国将对越南商品征收20%关税 对转运商品征收40%关税 越南则对美国商品零关税并完全开放市场 [1] - 协议高于预期的关税税率和转运商品高额关税释放了担忧信号 可能波及其他亚洲经济体 [1][3] - 美国谈判实力增强 其他国家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未来贸易协议可能更不利于亚洲新兴市场 [3] 协议对亚洲市场的影响 - 亚洲利率市场面临持续降息压力 韩国和马来西亚仍有宽松空间 新加坡可能调整新元汇率政策 泰国或提前降息 [4] - 外汇市场复杂化 贸易协议损害亚洲新兴市场贸易顺差 阻碍本区域货币走强 欧元兑亚洲货币交叉盘受支撑 [4] - 亚洲新兴市场货币影响分化 马来西亚林吉特 泰铢 韩元和新加坡元受直接冲击较大 [6] 协议细节揭示的风险点 - 20%关税税率高于市场预期的10% 为后续贸易谈判树立严苛起点 [5] - 40%转运商品关税打击第三方转运行为 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供应链相关国家易受冲击 [5] - 对越南外国投资者的溢出效应 如韩国企业在越南的生产活动面临压力 [5] - 美国可能针对制药和汽车等特定行业实施关税 [5] 协议带来的谈判压力 - 90天关税豁免期截止临近 亚洲各国面临前所未有的贸易谈判压力 [1] - 越南达成协议给其他国家带来更大压力 促使短期让步 谈判地位不对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