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造船业
icon
搜索文档
停一次2000万元,美国为何对中国船舶开征天价“港口费”?
虎嗅APP· 2025-04-24 18:07
美国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口费政策 -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于4月17日公布针对中国航运业的"港口费"政策,分为两类:第一类针对中国船东和运营商,从2025年10月14日开始每次美国航程收取每净吨50美元,未来三年每年增加30美元/净吨,每艘船每年最多征收五次[3];第二类针对使用中国制造船舶的非中国运营商,收取每净吨18美元或每集装箱120美元(择高收取),未来三年按比例递增[3] - 以中远海运的COSCO THAILAND号(8500TEU/5.9万净吨)为例,2025年10月起每次航程需交295万美元(约2150万人民币),每年靠泊五次需交1475万美元,此后逐年递增至2369万/3245万/4130万美元[3] - 收费将分阶段实施:中国运营商2025年10月14日起50美元/净吨,2026年4月17日80美元,2027年110美元,2028年140美元;中国造船舶同期从18美元递增至33美元/净吨,集装箱从120美元涨至250美元/TEU[6] 政策影响分析 - 全球航运业高度依赖中国船舶:中国造船吨位全球份额从1999年5%飙升至2024年50%以上,全球每两艘新船就有一艘中国制造,运营船舶中中国造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11][17] - 主要航运公司中国造船占比:地中海航运未来订单中国占比92%,马士基、达飞等欧洲巨头超50%[14] - 政策将导致运价飞涨:船公司可能将中国造船舶撤离美国航线造成班期紊乱,运力结构性短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显示运价翻倍会使通胀率上升0.7个百分点[18][19] - 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将全面上扬:高度依赖集装箱海运的消费品供应成本增加,最终转嫁给消费者[11] 全球造船业格局 - 中国造船业主导地位:2024年交付全球近60%船舶(按吨位),在建船舶占比57%,新订单超3/4流向中国船厂[25] - 三大造船国市场份额:中国(70%/4645万CGT/1711艘)、韩国(17%/1098万CGT/250艘)、日本等(13%/838万CGT/451艘)[27] - 高端船舶建造能力:LNG船主要集中在中韩,汽车运输船新订单全来自中日韩,韩国在高价值船舶(如LNG/LPG/超大型油轮)领域保持竞争优势[27] - 韩国政府加大支持:2025年计划投资2586亿韩元(约13.28亿人民币)增强造船业竞争力,预算同比增40%,3月订单量(82万吨)罕见超越中国(52万吨)[28] 政策效果评估 - 美国振兴造船业目标难实现:本土造船成本是中国的3-5倍,技术落后且面临军工订单积压、熟练工短缺等结构性制约[12][21] - 可能利好日韩造船业:订单或向韩国日本转移,韩国正筹备韩美造船业合作计划[25][28] - 国际航运界强烈反对:世界航运理事会指出政策会削弱美国贸易竞争力,惩罚高效大型集装箱船(占美国进口近半),扰乱供应链[18] - 中国商务部回应:措施具有明显歧视性,严重扰乱全球产供链,违反世贸规则,要求美方纠正错误做法[1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严正声明!
券商中国· 2025-04-19 14:59
4月19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关于美对华造船业实施限制措施的严正声明,内容如下: 责编: 刘珺宇 校对:吕久彪 百万用户都在看 俄乌局势突变!特朗普,刚刚宣布! 降息25个基点!刚刚,欧洲宣布! 关键时刻!英国,突传重磅! 针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4月17日发布的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采取限制措施的公告,中国船舶工 业行业协会表示极度愤慨和坚决反对。美方基于虚假指控和失实调查,对中国船舶工业进行无理打压,是 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公然践踏,更是对全球海事工业协同发展的严重破坏。 中国船舶工业坚持开放竞争、互利共赢的发展原则,始终遵循国际公约、技术标准和市场竞争规律,通过 持续创新和高效协作赢得全球船东的信赖。美国造船业的衰落是其保护主义恶果,与中国无关。美国对中 国造船业进行限制,将不可避免的扰乱全球海事工业体系,不但对恢复美国造船业毫无益处,甚至将直接 导致国际海运成本飙升,同时也会进一步加剧其国内通胀困境,损害美国民众基本生活权益。 面对美国毫无根据的恣意打压,我们呼吁全体造船业同仁团结起来,与所有真诚的国内外合作伙伴携手同 行,为全球海事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稳定力量。我们呼吁,国际海事工业界共同抵制美 ...
中国船协发布关于美对华造船业实施限制措施的严正声明
快讯· 2025-04-19 12:5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对美对华造船业实施限制措施表示极度愤慨和坚决反对,认为美方是无理打压,践踏国际贸易规则,破坏全球海事工业协同发展 [1] 事件主体 -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于4月19日发布严正声明 [1] -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于4月17日发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采取限制措施的公告 [1] 行业态度 -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对美方措施表示极度愤慨和坚决反对 [1] 事件影响 - 美方基于虚假指控和失实调查对中国船舶工业无理打压,践踏国际贸易规则,破坏全球海事工业协同发展 [1]
为什么强行对中国船只收费,也救不了美国造船业?
虎嗅· 2025-04-19 12:09
据媒体报道,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301调查对中国海运和造船业的最终措施,其中尽管有 所调整——包括设置180天过渡期和非累积性收费机制,但这些措施仍可能对中国相关产业构成重大负 面影响。这一决定与特朗普政府于4月9日签署的"恢复美国海事主导地位"行政命令形成政策呼应,后者 初步勾勒了美国重塑海洋力量的战略方向。 美国造船业的没落绝非一日之寒,而是数十载积累的结果。这一衰退历程与全球造船格局的剧变和美国 国内政策环境的演变相伴而行。从国际竞争力的丧失到国内结构性顽疾的根深蒂固,再到对国防安全的 重大冲击,美国造船业正面临多重挑战,亟需从历史脉络和现实困境两个层面深入剖析。 (一)从巅峰到谷底:美国造船业的衰落历程 这背后,是美国造船业深深的危机感。美方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各地造船厂仅建成5艘大型远洋 商船,总吨位76000吨,而同一时期,仅中国船舶集团下属一家企业建造的商船总吨位,就已超越美国 造船业自二战结束以来的累计产量。有美国人认为,美国造船业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为严峻的结构性挑 战,不仅直接削弱美国海军的战备能力和应急反应水平,更从根本上威胁美国在全球海洋战略格局中的 长期主导地位。 ...
海上“超级带货王”交付 中国造船业接连刷新纪录
央视网· 2025-04-15 12:15
文章核心观点 4月15日全球最大24000箱级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交付,体现中国造船能力,且中国造船业订单饱满,正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发展 [1][3][12] 新船情况 - 全球最大24000箱级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4月15日交付,用于远东至欧洲航线货物运输 [1] - 一次可承载22万吨货物,24000个集装箱堆叠高度相当于25层楼,以液化天然气为动力,单个航次续航近2万海里,更清洁环保,提高海运效率和经济性 [3] 建造能力 - 中国在集装箱船建造领域接连刷新纪录,船越造越大且建造周期越来越短 [3] - 船只建造通过技术工艺革新突破,建造到出坞在码头时间压缩到4 - 5个月,该船提前半年以上交船,周期控制水平处行业一流水准 [5] 订单情况 - 该船是出口订单第一艘,后续中国船舶集团还将完成3艘同类型船建造 [8] - 船企出口订单增多,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占比提高,沪东中华造船今年创纪录20多艘船同时在建 [8] - 沪东中华造船订单排期到2029年,手持订单金额近1400亿元人民币 [12] 发展原因 - 中国造船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体系,船舶建造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管理能力大幅提升,能按计划履约甚至提前交付,助船东扩展航运版图,吸引全球客户下单 [10]
从中美造船多维度对比,看美301调查结论的荒谬|专家热评
第一财经· 2025-04-11 18:16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造船业竞争力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产业链空心化、技术工人断层、配套体系失能等结构性矛盾,美国应正视并解决自身问题,而非指责中国“不公平竞争”,其单边制裁措施无法打压中国造船业和重振自身造船业 [1][12] 船舶成本对比 - 不同船型美国船厂新造船价格较中国船厂可高达6倍,如2014年MR型成品油轮美国船厂报价1.25亿美元,中国船厂报价3650万美元;2020年2200吨风电安装船美国船厂报价6.25亿美元,中国船厂报价3.3亿美元;2022年美森航运公司订造的3600标箱集装箱船美国每艘造价约3.33亿美元,中国仅为5500万美元,美国国会研究处报告指出美国建造船舶价格高达国际市场水平四倍甚至更多 [3] - 船舶成本构成中钢材等原材料占25%-35%,人工成本占20%-30%,设计管理成本占5%,船舶配套占40%-50%,不同国家各项费用占比因工时价格、自动化水平、产业链完备程度等略有不同 [3] - 中国船舶配套产业进步,长江入海口形成全球最大造船产业集群,降低物流成本和造船成本;美国配套产品成本高、国产化率低,仅41%,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归因于产业空心化和高生产成本 [4] 建造效率对比 造船周期、工时效率 - 中国造船业优化生产流程和采用先进技术缩短建造周期,江南造船将大型集装箱船建造周期从28个月缩至13个月,沪东中华将17.4万立方米LNG船从40个月左右缩至18个月以内,部分企业分段建造效率从约40余工时/修正总吨降至15工时/修正总吨 [5] - 美国船厂建造同一艘船所需工时比许多外国造船厂多40%-60%,2018 - 2019年美国建造4艘符合《琼斯法案》的远洋船舶周期为35 - 42个月,《琼斯法案》削弱其全球市场竞争力 [5] 自动化、智能制造水平 - 中国造船业以关键环节智能化改造为切入点,骨干企业基本实现三维数字化工艺模型应用,研发出一批智能制造生产线和设备,船舶行业制造自动化、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三维模型共享率提升80%以上,生产设计总体效率提高20%以上 [6] - 美国军用造船是高端技术领导者,但民用船舶建造自动化水平低,虽有尝试但整体未达国际先进水平 [6] 技术创新对比 高技术船舶 - 中国是全球唯一集齐造船工业“三颗明珠”的国家,沪东中华第五代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性能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底,超大型原油轮手持订单中国占比77.4%,17000标箱以上集装箱船手持订单中国占比91.6%,LNG运输船手持订单占比从2020年的6.8%升至2024年的30% [7] - 美国在高技术船舶领域集中在军舰和特种船舶,绿色和智能船舶有技术储备,但产业化应用需突破瓶颈 [7] 绿色船舶 - 2024年中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78.5%,实现主流船型全覆盖,包揽卡塔尔能源集团“百船计划”中24艘全球最大27万立方米超大型LNG船建造合同 [8] - 美国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严格,但绿色船舶技术创新滞后,主要研究在小型船舶应用氢燃料或电动化,与中国差距大 [8] 配套体系对比 - 中国拥有完整工业门类,为造船业提供坚实支撑,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船舶配套产业体系,动力主机和甲板机械等实现国产化 [9] - 美国产业空心化导致产业链缺失,生产成本高,配套体系不完备,《琼斯法案》使产业链缺乏国际化协作,未融入亚洲主导的高效造船供应链网络 [10] 规模优势对比 - 中国造船厂年产能约2325万吨,是美国的232倍,拥有超75家大型造船厂,10万吨以上船台/船坞56座,30万吨以上30多座 [11] - 2024年中国船厂交付新船1286艘、3912万总吨,全球占比54.6%;美国船厂交付新船28艘、30万总吨,全球占比0.04%,无远洋货船交付 [11] - 规模效应使中国造船业单位成本降低,能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和服务,提升全球市场领先地位 [11]
外交部:中方将继续采取坚决有力措施!
证券时报· 2025-04-10 18:41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今天(4月10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 外交部:中方将继续采取坚决有力措施 在回答有关中方发布赴美风险提示的问题时,林剑表示,这是因为美方对华一味地进行极限施压的霸道霸 凌行径,严重恶化中美关系的社会基础和民意环境,严重干扰两国各领域的交往与合作。中方将继续采取 坚决有力措施,坚决维护自身的正当合法权益。 中美是否就关税问题进行沟通?外交部回应 在回答中美是否会就关税商谈的问题时,林剑表示,美方仍在对中国滥施关税,对这种霸道霸凌的行径, 中方坚决反对,绝不接受。施压、威胁和讹诈,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美方如果真的想谈,就应 该拿出平等、尊重、互惠的态度。如果美方置两国和国际社会的利益于不顾,执意打关税战、贸易战,中 方必将奉陪到底。 中西关系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中国同西班牙的贸易额突破500亿美元,西班牙对华的出口增 长了4.3%。近年来中国企业在西班牙开展新能源产业合作,助力绿色低碳发展。两国在多边领域保持沟 通,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正如中国同其他各国的良 好关系一样,中西合作始终为两国经济添动力,为人民添福祉,为世界稳定和发展 ...
各国纷纷与美国谈判,争相让步
日经中文网· 2025-04-10 11:11
随着特朗普政府全面启动对等关税,世界各国急于与美国进行单独谈判。各国相继提出了降 低从美国进口的关税、扩大购买美国产品等让步方案。美国政府表现出根据谈判情况放宽关 税的态度,为达成交易而展开的竞争在激化。 在对等关税即将全面启动的4月8日,特朗普与韩国代总统韩德洙首次进行了电话磋商。磋商 结束后,特朗普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文称,"韩国的顶级团队正在前往美国,情况良好",强 调"其他国家也正在试图进行交易"。 韩国政府透露,韩德洙提议在特朗普视为美国国内制造业复兴象征的造船业和美国产液化天 然气(LNG)出口方面进行合作。已派遣负责贸易的阁僚立即前往美国华盛顿。 特朗普对日本和韩国等同盟国也毫不留情地征收了对等关税。 日本首相石破茂提名经济财政再生相赤泽亮正与负责对日谈判的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对接。 石破茂已派遣外务省和经济产业省的审议官,为正式启动谈判而进行协调。日本计划将扩大 美国产LNG进口等能源和安全保障等作为一揽子政策提出,推进谈判。 美国总统特朗普(资料图,Reuters) 越南表示正在准备协商将从美国进口的关税降至0%,柬埔寨表示下调对美国产食品和汽车等的关 税,印度尼西亚除了扩大小麦和棉花的进口之 ...
李迅雷专栏 | 升级的关税战: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4-09 18:57
关税加码现状 - 美国拟对中国加征34%关税,对欧盟、越南、日本等贸易伙伴征收20%-49%不等关税,最低对等税率为10% [3] - 若方案落地,美国进口商品实际关税税率将从2024年底的2.3%升至26%,达131年来最高水平,其中对中国关税超70% [3] - 中国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向原产于美国的所有商品加征34%关税,但回应相对克制并留有谈判余地 [6] 美国政策动机与矛盾 - 特朗普政策核心为MAGA战略:对外加征关税目标收入超5000亿美元以重振制造业,对内精简机构、减税及限制移民 [6] - 高关税政策与美国高通胀现状形成矛盾,可能进一步推升物价和薪酬成本 [9] - 制造业回流面临现实障碍:美国工人薪酬为新兴经济体8-10倍,供应链重建难度大,如造船业全球份额不足1%而中国超50% [9] 全球经济影响 - 关税战扰乱全球经济秩序,供应链中断和交易成本上升加剧通胀,全球股市大幅下跌反映投资者担忧 [10][11] - 美国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政府债务和贸易逆差问题与美元国际地位形成"特里芬悖论" [13] - 历史对比显示,1830年代中国对英贸易顺差年均261.5万两白银成为鸦片战争诱因,当前关税战或引发类似结构性冲突 [15] 中国应对策略 - 外循环受阻下需转向内需驱动:2024年净出口对GDP贡献占30%,但2025年预计为负,需扩大消费占比(当前55.6%低于全球均值17.4%) [17][33] - 构建区域联盟:加强中国-东盟自贸区3.0、CPTPP合作,推动中日韩自贸协定,扩大与南美经贸互补(如巴西大豆进口量已达美国两倍) [26][29][30] - 维护国际航运关键节点,如巴拿马运河对南美大豆运输的战略意义(节省8000公里航程) [30] 国内经济调整方向 - 财政政策加码:建议增发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促消费补贴,中央政府杠杆率仅25%存在空间 [34][35] - 收入分配改革:60%居民家庭仅占30%可支配收入,若每年提升其占比1%可带来超2500亿元消费增量 [39][41] - 货币政策宽松:降准降息可缓解企业融资压力,汇率调整或成应对高关税的配套措施 [43]
升级的关税战: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关税加码与贸易战升级 - 美国拟对中国加征34%关税,对欧盟等贸易伙伴征收20%-49%不等关税,最低对等税率为10% [1] - 若方案落地,美国进口商品实际关税税率将从2.3%升至26%,达131年来最高水平 [1] - 中国对美加征34%关税属克制回应,留有谈判余地 [4] - 特朗普政策目标包括通过关税获取5000亿美元收入、重振制造业,同时精简政府机构 [4] 关税战的经济影响 - 加征关税将拉高美国物价,加剧通胀,限制移民可能进一步推高薪酬成本 [8] - 美国制造业回流面临挑战,工人薪酬成本是新兴经济体8-10倍,供应链重建难度大 [8] - 全球股市下跌反映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担忧,关税战或加大全球经济衰退概率 [8] - 中国出口依存度下降,但2024年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仍占30%,预计今年为负 [23] 中国经济与出口结构变化 - 中国GDP占全球份额从1992年2%升至17%,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5年已超美国 [14]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以上,部分行业产能份额超50% [17] - 出口占全球份额从8%提升至15%,但通过新兴经济体转口贸易增加 [20] - 2025年高关税下中国出口或现负增长,需转向内需驱动 [17][23] 应对策略与区域合作 - 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强多边经贸合作 [26] - 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对接CPTPP规则,加大与日韩、欧盟合作 [27] - 南美经贸互补性强,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量是美国的2倍多,需深化合作 [27] - 维护巴拿马运河航运权益,巴西90%大豆经此运往中国,节省8000公里航程 [27] 促消费与内需提振 - 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例55.6%,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7.4个百分点 [28] - 政府部署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拟增加财政支出中消费比重 [28] - 建议增发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促消费,如发放失业补贴、食品券 [28] - 居民储蓄达157万亿元,需分类施策提振中低收入群体消费 [28] 货币政策与风险应对 - 中国或面临物价下行压力,降准降息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35] - 主动汇率下调或成应对高关税策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首要任务 [35] - 全球股市暴跌背景下,需及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稳定市场 [35] 历史比较与长期趋势 - 19世纪初中国对英年均贸易顺差261.5万两白银,占全球出口70%以上 [12] - 当前美国单边主义与历史霸权更迭相似,修昔底德陷阱风险上升 [23] - 全球80年和平期后分化加剧,社会与经济结构扭曲可能引发冲突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