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里芬悖论
icon
搜索文档
日本三大行发行稳定币,背后暗藏美国策略,中国如何应对变局?
搜狐财经· 2025-10-28 02:00
日本三大银行联合推出稳定币 - 三菱、三井、瑞穗三家日本大型银行于10月17日联合推出用于企业结算的稳定币 [1] - 该稳定币是与日元和美元挂钩的区块链数字货币 [1] - 三家银行合计拥有超过30万家企业客户,业务量巨大 [1] 稳定币的主要模式与市场地位 - 市场上最主流的稳定币是法币抵押型,例如USDT和USDC,其模式是收到一美元即存一美元或购买短期美国国债 [2] - 另一种模式是加密货币抵押型,例如存入150美元的以太坊才能换取100个稳定币,超额部分作为风险缓冲 [2] - 算法稳定币没有抵押物,依靠程序调节,曾出现UST崩盘事件 [2] - 稳定币在加密货币市场中占据超过80%的份额,已成为硬通货 [4] 美元稳定币与美国国债的关联 - 美国《GENIUS法案》规定,发行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公司必须将用户资金全部用于购买现金或三个月以内的短期美国国债 [6] - 全球用户购买美元稳定币的资金实质上成为了美国国债的购买力,形成了一个新的美元循环体系 [6] - 这一循环通过区块链完成,绕过了传统银行体系 [6] 美国在区块链领域的主导力 - 全球40%以上的比特币算力集中在美国 [6] - 以太坊的大部分决策权由少数美国公司掌控 [6] - 波场链承载了超过一半的USDT流通量,其创始人孙宇晨向美国政坛投入了7500万美元,并与特朗普家族在加密项目上有关联 [8] 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 美元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上的高效率对人民币国际化构成压力 [10] - 资本账户未完全开放以及作为贸易顺差国的特性,使中国发行全球流通的人民币稳定币面临内在矛盾 [12] - 香港于2025年5月通过《稳定币条例》,成为中国参与稳定币领域的重要桥梁 [12] 行业监管动态 - 政策层面正在推进《价格法》修正草案和专门的稳定币监管条例 [16]
瞭望 | 美元信用加速透支
搜狐财经· 2025-10-14 10:55
美元资产安全性变化 -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出台"基准关税+对等关税"政策后,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美元资产内部分散风险机制失灵 [3][4] - 美国金融市场频现股债汇"三杀"局面:美股三大指数创五年来最大单日跌幅,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周上涨48.5个基点至4.494%,美元指数从109跌至约98,下跌近10% [4] - 美债与黄金等"替代资产"的相关性发生逆转,黄金价格大幅上涨,反映出投资者对美债安全性的信心下降,全球资金正在寻找新的避险和投资方向 [5] 美元体系结构性矛盾 - 美元体系存在"特里芬悖论"的结构性缺陷,即无法同时满足全球对储备货币的流动性需求和货币价值稳定的信用需求 [9] - 美国利用美元特权变"债权人逻辑"为"债务人逻辑",不受约束地大量举债,并将美元支付体系作为地缘政治武器 [8] - 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世界其他国家具有重大影响,而美国无需持有外国货币作为储备资产,其他国家必须大量持有美元储备 [7] 美国产业与科技基础弱化 - 美国制造业总产值占全球比重从2000年的25%下滑至2024年的15.9%,占美国GDP比重从13%降至不足10% [11] - 美国GDP的34%直接来源于金融服务等虚拟经济,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从二战后的近40%下滑至8%左右 [11] - 联邦政府研发投资已降至1955年以来最低水平,企业科技创新常表现为"造神运动",盈利多用于分红和股份回购而非投入研发 [12] 特朗普政府政策影响 - 2025年7月特朗普签署总额4.5万亿美元的《"大而美"法案》,据估算未来10年将净增赤字超过3.8万亿美元,对长期GDP增长贡献预计不足0.7% [19] - 高关税政策推高进口商品价格和国内生产成本,大规模财政刺激可能过度刺激需求,共同施加巨大通胀压力 [21] - 2025年6月通过的《天才法案》允许私人机构用美国国债作为抵押发行稳定币,创造危险的杠杆循环,可能破坏整体经济稳定 [20][21] 全球金融体系重构 - 美元霸权的衰落是数十年间产业根基流失、债务增长、国内政治极化等结构性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3] -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为规避风险,开始主动寻求供应链多元化和支付结算的"去美元化" [22] - 国际货币与金融新格局正在形成,未来将逐步走向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和区域性货币体系共存的局面 [23]
专访清华大学靳卫萍:稳定币的关键不在于锚定什么,而是能买到什么 | 祛魅稳定币
搜狐财经· 2025-07-21 19:27
全球稳定币监管动态 -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天才法案》推动稳定币监管框架建立[1] - 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生效[1] - 欧盟委员会6月通过《加密资产市场条例》补充修正案[1] 金融机构布局进展 - 摩根大通、花旗等金融巨头加快推进企业稳定币发行计划[1] - 亚马逊、沃尔玛等公司筹备自有平台稳定币[1] - 稳定币从加密货币边缘概念转型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1] 美国稳定币战略动机 - 特朗普政府通过稳定币解决美债融资问题 吸收市场美元或短期资金替代传统国债融资[6] - 稳定币资金配置限于美元现金、93天内到期美国国债及货币市场基金等短期资产[6] - 破解"特里芬悖论":在保持美元全球主导地位同时维持贸易平衡和制造业回流[8] 稳定币发行机制特性 - 发行机构具备"类商业银行"货币派发权力 存在超额发行动机[10] - 赌注用户不会大规模兑付美元 超发部分可流入灰色产业获取额外收益[11] - 美国商业银行监管持续放松加剧监守自盗风险[11] 稳定币竞争核心要素 - 关键竞争在于真实可信的交易场景而非锚定法币类型[1][2] - 规则制定权、算法能力和算力基础决定全球金融网络主导权[16] - 交易便利性和低手续费使稳定币成为最适合AI时代的交易方式[16] 实际应用场景拓展 - 真实世界资产(RWA)成为发展重点 如广发证券(香港)与HashKey Chain推出代币化证券"GF Token"[17] - 真实数据资产(RDA)应用场景持续扩大[17] - 英伟达、马斯克等非金融企业表露发币意愿[16]
一场8小时的投票:美国“加密周”暗流涌动!从“看空”到“力挺” 特朗普为何拥抱稳定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9 14:11
美国加密货币立法进程 - 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天才法案》),首次确立数字稳定币监管框架 [1] - 众议院通过三项加密数字货币法案,包括《天才法案》《数字资产市场清晰法案》《反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监控国家法案》,投票过程长达8小时创纪录 [4][5] - 《天才法案》要求稳定币受美元或美国短期国债支持,发行商需每月披露储备明细 [4] - 《数字资产市场清晰法案》旨在区分SEC和CFTC管辖权,明确加密货币属性 [4] - 《反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监控国家法案》禁止美联储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认为其侵犯隐私 [4] 特朗普立场转变与动机 - 特朗普从2019年公开反对加密货币转变为2024年高调支持,甚至发行个人品牌加密货币"特朗普币",市值一夜飙升600% [6] - 转变动机包括:维护美元霸权,通过稳定币延伸美元全球影响力 [7] - 解决美国国债问题,稳定币市场有望为美债带来2万亿美元级别新增需求 [7] - 维护华尔街利益,限制美联储权力,为私营数字支付领域腾出空间 [8] - 个人经济利益驱动,特朗普家族持有加密货币项目World Liberty Financial股份,2024年通过代币销售获利5735万美元 [9] 全球影响与应对 - 美国稳定币立法促使全球49国启动央行数字货币试点,欧盟加速推进数字欧元以应对美元稳定币 [10][11] - 日本修订《支付服务法》,严格限制海外美元稳定币进入本土市场 [11] - 欧洲央行担忧美元稳定币占全球99%市场份额会引发"数字美元化",威胁欧元地位 [10] - 前希腊财长警告美元稳定币可能成为"定时炸弹",一旦崩溃或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10]
一口气把关税拉到70%?美国亮明筹码,给100国下最后通牒
搜狐财经· 2025-07-07 23:35
美国关税政策动向 - 特朗普政府向100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8月1日前达成谈判,否则将恢复4月2日关税水平[1] -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主张将8月1日设为最终实施点,以最快速度迫使各国谈判[3] - 4月2日宣布在10%基准税率上加征关税,7月9日暂停期结束后可能面临最高70%对等关税[3] 美国关税战略目标 - 缩减贸易逆差并推动制造业回流,重点针对汽车和钢铁产业[6] - 通过增加进口商品成本降低外国商品竞争力,扩大美国商品出口[6] - 中期选举前争取选民支持,重塑美国贸易规则以提高议价权[6] - 遏制中国崛起,应对"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对美元霸权的威胁[6] 特里芬悖论与美元体系 - 美国国债突破35万亿美元导致全球通胀危机,推动信用货币时代到来[9] - 通过关税压缩贸易逆差,迫使贸易伙伴陷入美元陷阱以填补财政赤字[9] - 关税政策旨在维系美债信用和美元地位,但长期可能加速全球去美元化[9] 全球货币格局变化 - 东盟与中日韩达成"清迈机制2.0",使用人民币和日元结算[11] - 金砖国家推动本币结算,削弱美元储备依赖[11] - 中国数字人民币建立实时跨境结算网络,成本比SWIFT低40%[11] 贸易协议现状 - 目前仅与中国、英国达成"框架性协议",越南协议尚未敲定[3] - 即使达成协议也不保证获得更低税率,最终解释权归美国所有[3]
大危机!美元暴跌10%!特朗普是罪魁祸首还是背锅侠?
搜狐财经· 2025-07-02 09:26
美元指数暴跌与特朗普政策影响 - 美元指数跌破97关口创三年新低 美元暴跌超过10%创1973年以来最惨烈开局 [1] - 黄金价格飙涨至3400美元/盎司 全球资本涌向欧元和黄金等避险资产 [1] - 特朗普政策三把"烈火":加征10%全球关税、2.4万亿美元减税法案、施压美联储降息 [1][2] 关税与供应链冲击 - 对中国商品关税税率飙升至54% 美国企业囤积库存导致供应链面临瘫痪风险 [1] - 摩根大通CEO表示企业不敢做长期规划 美元指数因关税下跌5%创十六个月新低 [1] - 标普500公司90%在财报中提及"关税冲击" "衰退"一词出现频率从3%飙升至44% [6] 财政赤字与债务危机 - 《大而美》减税法案导致美国财政赤字达2.4万亿美元 国家债务突破36万亿美元 [2] - 每日利息支出超30亿美元超过五角大楼全年军费预算 美债收益率暴跌至4.28% [2][4] - 美国国债突破38万亿美元 外国持有美债比例从45%暴跌至28% 日本抛售139亿美元美债 [4] 石油美元体系瓦解 - 沙特与中国石油贸易18%采用人民币结算 俄罗斯推动卢布-卢比结算机制 [4] - 特朗普对中国稀土加征145%关税被五角大楼叫停 F-35战斗机钕磁体完全依赖中国供应 [4] - 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份额从88%骤降至78%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交易量达175万亿元 [4] 全球资本流动与市场反应 - 460亿欧元涌入德国市场创俄乌战争以来新高 欧元兑美元汇率飙升13%突破1.17 [6] - 对冲基金持有100亿美元净空头头寸创2024年以来最高纪录 [7] - 机构投资者对美元减持程度达20年峰值 54%资本押注非美股票 德国养老基金抛售370亿美元资产 [7] 企业盈利与经营压力 - 宝洁、百事可乐因成本飙升下调盈利预期 美国航空坦言无法预测未来 [6] - 联合航空发布两个版本业绩预测对应经济稳定与衰退两种情景 [6] - 中国将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占比降至53% 黄金储备达2279吨跃居全球第六 [6]
关税博弈40日
虎嗅APP· 2025-05-26 08:05
全球贸易关税冲击下的中国企业应对 - 东亿洋山科技公司出口的咖啡豆烘焙设备在美国市场占比达35%,加征145%关税后设备价格从3000美元飙升至7000-9000美元,但德国同类设备价格更高(1.5万-3万美元)使中国产品仍具竞争力[2][3][12] - 义乌双童吸管公司通过FOB条款将关税成本转嫁给美国客户,吸管终端售价仅需上涨0.3美元即可覆盖145%关税影响,显示小商品货值低但韧性强的特点[9][10][11] - 青岛星源金属科技对美出口占比70%-80%,客户因无法找到替代供应商而承担40%关税成本,甚至采用空运方式紧急补货[15][17] 产业链重构与企业战略调整 - 天津重钢机械2024年承接1亿元美国采矿设备订单,虽采用FOB条款但客户仍承担20%额外成本,公司开始布局海外办事处和小工厂以应对供应链重构[17][18] - 国内船舶行业面临美国301调查威胁,拟对中资船舶征收每净吨位50-140美元费用,导致3月韩国造船业接单量短暂超越中国[19] - 东亿洋山科技计划开拓沙特、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市场,预计美国市场仍能保持5%增长[26] 中美贸易结构与美元体系困境 - 2024年中美货物贸易额6882.8亿美元,中国对美顺差3610亿美元占全球顺差36%,反映美元本位制下美国结构性逆差问题[20][28][32] - 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从2018年6210亿美元扩大至2024年9184亿美元,货物贸易逆差达1.21万亿美元创纪录,显示关税战未能扭转失衡[28][29] - 布雷顿森林体系遗留的特里芬悖论导致美国必须持续输出美元维持国际清算,同时面临黄金储备不足的困境[30][31] 企业应对策略与市场韧性 - 部分企业采用DDP(双清包税)方式降低关税影响,如咖啡机每台中间成本仅增150美元而非3000美元[12] - 义乌小商品通过终端价格调整消化关税,如吸管采购价从2元涨至4元后终端售价仅需从1美元调至2美元[11] - 美国零售商沃尔玛因关税压力拟在6月大幅涨价,尤其食品类将成重灾区,显示成本最终转嫁消费者[14]
渣打王昕杰,最新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5-13 11:46
"美国例外论"叙事收敛 - "美国例外论"叙事正在加速收敛 特朗普关税政策成为导火索 加速了收敛速度[3] - 该理论核心是美元作为全球储蓄货币的地位 通过贸易逆差输出美元 再通过资本账户回收美元形成闭环[3] - 收敛深层次原因是美国财政和贸易失衡 导致上周美国资本市场出现股债汇"三杀"[3] 全球资金流向变化 - 全球资金开始从美国流向政策更稳定、估值更低的亚洲市场[4] - 5月初以来亚洲货币集体暴涨 主要因美国经济预期下调、亚洲贸易顺差积累美元资产平仓需求增加、美元虹吸效应降低[5] - "卖出美国 买入亚洲"的交易趋势可能延续 香港市场因大型IPO受关注 韩元和新台币受追捧[5] 全球资产配置建议 - 美欧政府债可能优于股票 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反弹至4.0%~4.5%区间将提供优质债券入市机会[6] - 黄金在每盎司3000~3250美元区间可增持 作为抗风险资产[7] - 建议借美股反弹机会转投欧洲和中国股票 因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可能推动经济增长[7] - 建议配置对冲基金、私募股权等另类投资资产 以降低组合波动并提升长期回报[7] 中国投资机会 - 中国已建成全产业供应经济体 "卡脖子"影响减弱 重点转向提振内需消化产能[8] - 2025年一季度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上升3.58% 农林牧渔增幅最大 钢材建材有色、计算机、出口行业表现亮眼[8] - 建议关注"本土自主可控"和"政策刺激"两大方向 包括消费电子、农业医药、食品饮料、基建周期类和高科技产业[9]
实际利率模型失效与本轮购金潮的底色
搜狐财经· 2025-05-06 03:24
黄金定价模型与传统逻辑的背离 - 传统模型中黄金价格与实际利率呈负相关,但本轮行情中该相关性显著弱化 [2] - 类似2003-2007年情景再现:实际利率上升周期中黄金仍上涨,主因包括地缘冲突(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美元指数下跌14%、美国双赤字恶化(财政赤字/GDP从1.5%升至3.2%,贸易逆差从4680亿增至7080亿美元)及央行购金转向 [2] - 2022年至今的新周期中,主权货币信用危机成为驱动黄金上涨的核心因素 [3][4]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特里芬悖论 -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美国黄金储备占全球70%,工业产值占40%,形成美元-黄金双挂钩机制 [5] - 特里芬悖论导致体系崩溃:1970年美国黄金储备仅能覆盖海外美元债务的19%,暴露两大矛盾——贸易逆差维持流动性VS贸易顺差维持币值稳定 [5][6] - 沃尔克时代通过20%高利率和债务货币化(美债占美联储资产超60%)使美债成为美元隐性锚点 [6] 美债信用危机与黄金货币属性重估 - 美债规模从1971年4000亿激增至2024年36万亿,年利息支出突破1万亿,2025年预计达1.4万亿(占财政收入28%) [6][7] - 债务/GDP达123.3%(2024年GDP 29.2万亿),接近历史峰值130%,叠加美元武器化(冻结俄外汇储备)加速70余国转向本币结算和黄金储备 [6][7] - 全球央行储备结构剧变:黄金占比从2015年8.9%升至2024年21.5%,美元占比从66.75%降至57.8% [8] 央行购金行为分化与驱动因素 - 新兴市场成购金主力:中国(331.26吨)、波兰(217.4吨)、土耳其(201.2吨)分别对应人民币国际化、俄乌冲突、中东地缘风险 [9] - 发达国家黄金储备占比普遍超70%(美/德/法等),但增量有限;新兴市场如中国黄金储备占比仅5.53%,俄罗斯32%,印度11.35% [8][18] - 全球央行购金量连续三年超1000吨/年(2022年1080吨+140.36%,2023年1050.8吨,2024年1045吨),预计未来维持800-1200吨/年 [18] 欧洲央行黄金政策演变 - 1999-2009年通过四轮《央行售金协议》限制抛售(累计抛售3864吨),金价从255美元/盎司回升至1008美元/盎司 [11][12][13] - 2008金融危机后欧洲从抛售主力转为惜售方:第三轮协议(2009-2014)实际抛售仅24吨,第四轮(2014-2019)后协议终止 [14][15][16] - 1990年代欧洲抛金主因包括美债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6%)和黄金仓储成本,2008年后转向对冲美元信用风险 [11][14] 黄金作为主权保险的长期逻辑 - 债务货币化循环机制不可持续,美债规模扩张速度远超政府承受能力 [6] - 逆全球化背景下黄金"去法币化"属性凸显,成为多元化外汇储备的核心资产 [4][6] - 央行购金为金价提供长期支撑,尤其新兴市场储备结构调整空间巨大(如中国黄金储备占比不足发达国家1/10) [18][19]
突破7%,创新高!全球跨境贸易金融业务,人民币占比仅次于美元
搜狐财经· 2025-04-29 13:26
全球跨境支付货币排名 - 美元以49.08%的份额位居全球支付货币榜首 [1][2] - 欧元占比21.93%排名第二 英镑以6.64%位列第三 [1][2] - 人民币占比4.13%排名第四 日元(3.87%)和加元(2.82%)分列第五、六位 [2] - 前十大货币合计占比94.23% 前二十名货币占比达98.49% [2][3] 跨境贸易支付专项排名 - 美元在跨境贸易支付中垄断地位显著 份额高达81.08% [4] - 人民币以7.38%的份额首次突破7% 位居跨境贸易支付第二位 [4][5] - 欧元占比6.23%排名第三 前三大货币合计占比94.69% [4] 特朗普政策对美元体系的影响 - 美国加征关税政策要求贸易伙伴消除顺差 可能削弱美元需求 [6][9] - 政策实质要求各国向美转移制造业或购买长期美债 将降低美元流通性 [9] - 货币制造成本近乎零 但政策可能促使他国寻求美元替代方案 [12] - 贸易逆差是美元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限制逆差将动摇美元主导地位 [14] 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 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支付份额创新高 目标两年内突破10% [5] - 当前跨境贸易支付份额已超越欧元 稳居全球第二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