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饮料
icon
搜索文档
“继承之战”,宗馥莉能赢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5 16:17
娃哈哈继承权争夺事件 - 涉及350亿遗产及娃哈哈集团29.4%股权的家族内斗 [2] - 三名自称"同父异母"弟妹在香港和杭州两地法院发起诉讼 要求分割21亿美元信托资产及股权 [2] - 香港诉讼核心为信托合同 杭州诉讼聚焦股权继承问题 [2] 宗馥莉的接班历程 - 2024年7月曾递交辞呈称"部分股东质疑其管理合理性" 一周后回归并接管29.4%股份 [3] - 2007年起独立执掌宏胜饮料集团 该企业掌握娃哈哈三分之一核心产能 [3] - 2024年8月接任董事长后实施激进改革 包括宏胜系高管入驻 关停弟妹关联代工厂等 [3] 公司治理变动 - 宏胜系在天津 成都等地新建生产线 [3] - 12个地区经销商合同转签至宏胜系公司 [3] - 原高管因管理层大换血产生离心 宗庆后弟弟公开指责宗馥莉 [4] 法律争议焦点 - 宗馥莉手握2020年遗嘱明确"境外资产由独女继承" [4] - 原告方质疑遗嘱见证人全为娃哈哈高管 程序存在瑕疵 [4] - 若法院认定非婚生子女继承权成立 娃哈哈股权结构将重组 [4] 市场影响 - 8月1日香港高等法院将进行聆讯并宣布决定 [4] - 事件结果将决定娃哈哈控制权归属及未来发展方向 [4]
大窑汽水,要卖给华尔街?
南方都市报· 2025-07-25 12:29
资本变局 - 国际私募巨头KKR通过收购远景国际有限公司85%股权实现对国产汽水品牌大窑的实际控制 [1][3][5] - 远景国际有限公司于2024年在开曼群岛成立,其关联公司在中国境内主要从事饮料业务,董事名为"WANG, QINGDONG",与大窑创始人王庆东拼音相同 [3][5] - 此前大窑创始人王庆东曾明确表示拒绝外资收购,但面对KKR的收购最终态度转变为"不予置评" [6] 交易细节 - KKR通过新设特殊目的公司Dynamo亚洲控股II私人有限公司间接收购远景国际85%股权 [3][5] - 交易前目标公司由自然人全资持有并单独控制,交易后KKR将取得单独控制权 [3][5] - 该交易符合简易案件理由第3条:不在同一相关市场也不存在上下游关系的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与交易有关的每个市场所占份额均小于25% [5] 企业战略转变 - 大窑面临全国化扩张压力,需要持续资金投入用于营销推广、渠道激励和终端建设 [8][10] - 公司曾试图冲击IPO但面临A股严格盈利要求,转而选择引入KKR作为财务投资者 [10][11] - KKR的全球消费品投资经验和资源网络可能帮助大窑优化供应链、引入技术、探索国际市场 [10][11] 行业影响 - KKR入主后将推动大窑聚焦汽水核心业务,加速全国化布局特别是南方市场和下沉市场渗透 [13] - 其他区域汽水品牌如冰峰、北冰洋等将面临更大竞争压力,可能寻求资本整合 [15] -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国际巨头将面临更强劲挑战,可能加速在中国市场的并购步伐 [16]
“豪门内斗”成对手东风?娃哈哈舆情风暴以来农夫山泉股价大涨20%,盘中市值重回5300亿港元大关,创2022年1月以来新高
金融界· 2025-07-25 12:04
产品营销与市场反应 - 复刻版红色尖叫饮料以怀旧情怀和猎奇流量引发市场狂热,从原价75元/箱被炒至8900元/箱,溢价达118倍 [1][3] - 二手平台出现异常交易现象:临期10天的单瓶售价88元,比保质期30天的同款贵20元,空瓶也被标价15元/个作为拍照道具 [3] - 实际成交稀少,近30天仅17笔,显示高价炒作存在泡沫 [4] 资本市场表现 - 7月25日股价一度涨至47.4港元(+5.57%),市值重回5300亿港元,创2022年1月以来新高 [1] - 受娃哈哈争产事件影响,7月12日至25日股价累计上涨19.18%,10日内成交额达48.87亿港元,日均换手率0.22% [1][2] - 大和资本将目标价从40港元上调至54港元,基于2025-2026年35倍市盈率预测 [5] 财务与业务复苏 - 中金预计2024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8%,利润增长20%,茶饮及果汁业务超预期 [5] - 2024年包装水收入同比下降21.3%,但茶饮料收入占比逆势提升至39%,首次超过包装水 [6] - 东方树叶系列增长超20%,水溶C100果汁增长超20%,功能饮料与咖啡实现双位数增长 [6] 行业竞争格局 - 娃哈哈因家族遗产纠纷导致电商销量下滑,直播锐减,经销商信心受挫 [7] - 里昂证券认为农夫山泉与华润饮料将受益于娃哈哈市场份额波动 [7] - 大和资本预测农夫山泉下半年收入增速或达21%,部分动能来自娃哈哈事件 [7]
中金:维持农夫山泉“跑赢行业”评级 升目标价至54港元
智通财经· 2025-07-25 10:05
盈利预测与估值调整 - 上调25/26年盈利预测5%/7%至147/168亿元,当前对应32/28倍25/26年P/E [1] - 上调目标价35%至54港币,对应38/33倍25/26年P/E和20%空间 [1] - 预计1H25收入同比+18%,利润同比+20%,收入增长高于市场预期 [1] 收入增长驱动因素 - 包装水在低基数下同比增长中双位数,市占率逐月恢复,现代渠道1-5月收入+8.8%,份额提升2ppt [2] - 茶饮在东方树叶带动下增长略超20%,现代渠道1-5月收入+17.5%,份额同比+3.5% [2] - 果汁同比增长超20%,主要由水溶C100带动,100%果汁表现强劲 [2] - 功能饮料及其他产品如咖啡、苏打水同比增长双位数 [2] 利润率与成本控制 - 受益于PET价格下行及产品结构提升,预计1H25毛利率持续提升 [3] - 销售费用率保持平稳微跌,运输费率下降,A&P费用或略有提升 [3] - 管理费用率随人员激励增加有所提升,但整体OPM呈提升态势 [3] - 预计净利润同比+20%,净利率微增 [3] 下半年及长期展望 - 预计2H25收入增速改善,包装水份额逐月提升趋势明朗 [4] - 无糖茶全年有望同比增长20%+,东方树叶通过活动提升复购及竞争力 [4] - 果汁、功能饮料持续亮点,碳酸新品冰茶表现值得关注 [4] - 产品力、渠道力夯实,长期竞争力稳固 [4]
中信证券:饮料旺季有望迎来良好表现
快讯· 2025-07-25 08:42
饮料行业旺季表现 - 高温天气和出行较好的双因素催化下,饮料旺季有望迎来良好表现 [1] - 建议重点关注板块投资机会 [1] 饮料板块投资主线 - 外部竞争环境变化下,有望提升份额、实现收入利润快增长的水饮龙头 [1] - 高股息龙头 [1] - 高景气功能/运动饮料龙头 [1]
【史海回眸】40年前,可口可乐改经典配方险“翻车”
环球时报· 2025-07-25 06:50
产品配方调整 - 美国总统特朗普建议可口可乐将甜味原料从玉米糖浆改为蔗糖,公司宣布将于今年秋季推出采用美国蔗糖的新款可乐产品 [1] - 20世纪80年代因原材料价格波动,全美可口可乐生产商将配方中的蔗糖改为高果糖玉米糖浆,但口味和热量差异不大 [7] - 1985年公司推出更甜的新配方可乐引发消费者强烈抗议,日均投诉电话达8000通,迫使公司在两个多月后恢复经典配方 [7] 历史起源与发展 - 可口可乐前身为1880年代药剂师彭伯顿研发的"法式可卡酒",1886年因禁酒令移除酒精并加入糖浆和碳酸水,正式命名为可口可乐 [4] - 初代产品在雅各布药房以5美分/杯销售,首年销售额仅50美元,1888年彭伯顿以1750美元出售经营权 [5] - 创始人坎德勒通过收购配方使可口可乐在10年内成为全美最受欢迎饮品,并拓展至国际市场 [5] 配方演变与法律适应 - 早期配方含古柯叶中的可卡因成分,1903年正式弃用,1911年因政府诉讼减少咖啡因含量 [6] - 19世纪产品宣传为"理想戒酒饮料",原始定位具有医疗保健属性,声称能助消化、改善呼吸和强化神经系统 [4][5] - 配方调整反映社会变迁,南北战争后美国普遍存在药物成瘾问题,可口可乐最初含有合法兴奋剂成分 [5][6] 市场竞争与消费者反应 - 20世纪70-80年代百事可乐构成竞争威胁,公司试图通过更甜配方应对但遭遇市场反弹 [6][7] - 1985年配方更改引发消费者组织抗议活动,包括街头倾倒新品和诉讼威胁,最终经典配方回归带动销量回升 [7] - 历史案例显示消费者对经典配方存在强烈情感依附,商业决策需平衡创新与传统 [7]
奉旨吹牛 | 华夏稳盛近一年已涨超30%,反弹后还能买吗?
搜狐财经· 2025-07-24 21:03
来源:财富大侦探007 我们来看看基金经理罗皓亮的信息吧,天天基金数据显示,罗皓亮管理产品时间才6年多,主要做偏股票类产品,目前管理规模10.24亿元,择时能力、抗 风险、经验值、收益率和稳定性都还不错。目前似乎没有拿过大的投研奖项。 来看看基金经理罗皓亮在2025年二季报的分析,看看他对今年市场研判。 "二季度,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提升。美国政策失序,激起全球市场的风险回避情绪,与此同时,国内维持较为稳定宽松的剩余流动性环境,继 续推动刺激内需等政策,A股市场体现出了极强韧性,呈现出红利资产和高成长性资产均受市场不同资金青睐的特殊格局。 基金分享 616 : 华夏稳盛( 005450 ) 各位侦探哥的粉丝们大家好,三年前,我们每天都分享一只基金,现在这个栏目又重新开始了,我们继续按照最新季度的规模排名从大到小来分析基金, 超过600只!最近我们的锐评基金都不敢"锐了",现在只要反应基金产品业绩不好,基金公司高管变动、基金经理一拖多、风格漂移啥的,都有可能给你 戴上"写黑稿"、"敲诈勒索"的帽子,咱现在尽可能给基金公司吹牛! 今天来分享的的这只产品是——华夏稳盛(005450),这是华夏基金基金经理罗皓 ...
大窑老板套现离场,32亿中国饮料巨头,终被“卖身”美国资本大鳄
搜狐财经· 2025-07-24 16:02
交易概况 - 美国私募巨头KKR以85%的绝对控股权收购大窑汽水,创始人王庆东放弃控制权 [1] - 交易引发舆论争议,消费者对民族品牌"卖身外资"表达失望情绪 [3] - 此前公司曾多次否认被可口可乐、维维股份等收购传闻 [1]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王庆东以三轮车推销起家,瞄准餐饮场景中"不喝酒人群"的空白市场 [5] - 产品定位为"啤酒替代品",采用厚重玻璃瓶、5元亲民价格及"大口喝"营销策略,主攻20-50岁男性客群 [7] - 通过餐饮渠道实现爆发增长,85%销售额来自全国数十万家餐厅,年销售额达32亿元 [7] - 聘请吴京代言强化"硬汉"形象,成为中国碳酸饮料市场第三大品牌 [7] 经营挑战 - 产品配方依赖白砂糖和食品添加剂,与健康化趋势脱节,低糖版本市场反响平淡 [9] - 标志性玻璃瓶包装导致运输成本高昂,全国扩张时利润受严重侵蚀 [11] - 重资产模式压力显著,单条生产线投资达12.6亿元,渠道分利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12] - 65岁的创始人面临健康化转型、互联网营销等新挑战 [14] 收购方战略分析 - KKR以"买断-重组-出售"模式著称,曾操作蒙牛、海尔、字节跳动等案例 [16] - 预计将推动生产线升级、渠道拓展及管理效率提升,可能进军海外市场 [16] - 潜在变革包括替换玻璃瓶包装、调整配方迎合健康趋势、更换创始团队 [18] 品牌价值争议 - 交易引发对品牌本质的讨论:创始人情怀、产品独特性与国民情感的平衡 [20] - 外资控股后继续使用本土明星代言形成形象割裂 [21] - 未来产品可能更标准化,但存在丧失原有消费场景情感联结的风险 [23]
高盛:关于香港IPO回暖的八大核心问题
搜狐财经· 2025-07-24 15:39
香港IPO市场复苏 - 2025年初至今已有51家公司在港上市 融资额达1240亿港元 较2024年全年880亿港元显著增长 [2] - 超过200家公司正筹备在港上市 其中10家为A+H双重上市 [2] - 港股上半年表现创十年最佳 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分别上涨20%和17% 推动企业融资意愿回升 [5] 双重上市驱动因素 - A股IPO监管趋严 2024年A股IPO数量降至100家 2025年至今仅54家 企业转向香港融资 [5] - 港交所政策优化 缩短IPO审核时间至40个工作日 科技企业可保密申报和采用同股不同权架构 [5] - 80%美国机构投资者已持有港股 ADR退市风险下企业选择香港双重上市可平滑转移交易 [14] 市场流动性影响 - 年初至今IPO融资额仅占港股总市值和成交额的1%以下 市场需求足以消化新增供给 [15] - 港交所FINI电子平台通过预资金模式减少超额认购锁资 缓解流动性压力 [15] - 大型IPO前港股指数短期承压约1% 但上市后迅速反弹 成交额在首日显著回升 [23] 投资者结构特征 - 基石投资者贡献42%融资额 其中三分之二为外资 三分之一为境内资金 [32] - 散户参与度达多年高位 今年IPO平均认购倍数为9% [32] - 基石投资者持股比例30%-50%的公司IPO后表现最佳 高增长企业即便估值较高仍能实现超额回报 [33][38] 行业与指数影响 - 医疗、科技、材料行业新股需求更高 消费行业新股上市后3个月回报领先 [55][60] - 新股快速纳入指数可带动约1340亿美元被动资金 双重主要上市可纳入南向通 [54] - 11家双重主要上市公司在纳入南向通后一年内 南向持股比例上升7%-16% [53] 潜在上市企业 - 20家优质A股计划赴港上市 2024-2026年EPS增速超10% PEG<2倍 外资持股超2% [60] - 27家ADR符合香港双重上市条件 包括PDD、Futu、Full Truck Alliance等 [61]
汽水之王大窑,被美国KKR啃下85%
搜狐财经· 2025-07-24 11:05
交易动态 - 大窑饮品通过境外控股主体远景国际被KKR收购85%股权,创始人王庆东保留15%少数股权[1][8] - 交易获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无条件批准,标志大窑从拒绝外资收购到突然转向美资私募的立场转变[1][7] - KKR作为"华尔街收购王"以绝对控股入主,交易结构显示大窑估值可能低于此前传闻的100亿元[7][8] 市场地位 - 大窑以2.64%市场份额位列碳酸饮料第三,是冰峰10倍、北冰洋3倍,2023年营收突破32亿元[7] - 餐饮渠道贡献85%销售额,通过极致让利策略(终端毛利70%+)绑定大排档等场景[15] - 520毫升产品经销商进货价不足2元,终端售价5-15元,单瓶毛利超3元[15][21] 品牌策略 - 采用"大汽水喝大窑"洗脑广告+吴京代言,精准切入消费降级趋势[16] - 产品定位填补"非酒精大瓶饮料"空白,复购率声称达80%[14][15] - 2024年推出果汁气泡茶等新品试图年轻化,但市场反响平淡[17][18] 行业背景 - 碳酸饮料市场被可口可乐、百事垄断90%份额,国产品牌多因外资收购后雪藏而衰落[2][5] - 2021-2024年碳酸饮料赛道发生70余起融资,超六成资金流向国产品牌[21] - 当前消费赛道并购活跃,蜜雪冰城等饮品企业密集推进资本运作[21] 发展路径 - 创始人1983年收购八一饮料厂,通过餐饮渠道错位竞争避开商超红海[13][15] - 2014年启动全国建厂降低供应链成本,2021年营销升级加速扩张[15][16] - 面临上市估值分歧(传闻5亿美元IPO未果)后选择出售控股权[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