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
搜索文档
“智能三大件”产业加速融合 剪刀差效应有望重现
证券时报· 2025-09-19 01:52
核心观点 - 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三大产业通过技术同源、供应链共享和场景关联实现深度聚合,显著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推动技术快速落地 [1][2][3] - 飞行汽车成本有望从千万元级降至20万元级,智能机器人成本未来将大幅缩减,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复用和规模化效应 [1][4][5] - 产业融合已引发企业跨界布局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交叉合作”生态,加速技术商业化进程 [6][7] 技术同源与耦合性 - 三大产业均以人工智能为底层技术,在移动控制、人机交互、能源动力、轻质材料等关键领域技术相通 [2] - 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供应链重合度超过60%,部分企业达70%,低空经济产业链高度重叠,形成“一套共性零部件+多个智能终端”的产业生态 [2][3] - 自动驾驶算法与硬件可降维或升维应用于机器人和低空出行,电动航空与汽车三电技术相似性达80%至90% [2] - 地平线统一BPU架构同时支持车载计算和机器人计算平台,体现技术复用性 [2] 成本降低路径 - 智能汽车规模化推动激光雷达单价从2019年10万元降至当前800元,线束计价标准从1万元/线降至4元/线,预示机器人和低空领域可能重现“成本—销量”剪刀差效应 [4] - 复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可使飞行汽车成本从千万元级降至20万元级,电动化和分布式动力解决传统直升机高成本与安全性问题 [1][4][5] - 智能机器人电机通过共享智能汽车电机量产能力(年出货千万套),研发周期缩短50%以上,成本大幅缩减 [5]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70%供应链来自原有汽车供应链,为跨界降本提供典型路径 [6] 产业融合与跨界合作 - 企业通过技术复用实现跨产业拓展,例如知行科技将车规级智驾域控技术迁移至机器人,联合地平线打造国产机器人控制器 [3] - 汽车零部件企业跨界布局智能机器人,如万安科技投资2000万元获得谐波减速器厂商同川科技2.72%股权,浙江荣泰通过收购进入智能装备领域 [6] - 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产业融合,武汉东湖高新区成立国内首个聚合智能创新平台EAI 100,覆盖产业链企业超300家 [6][7] - 区域发展需协同规划应用场景、基础设施和算力体系,并在政策法规方面先行先试 [7] 商业化进展 - 清华大学与奇瑞汽车联合研发复合翼飞行汽车,完成陆空衔接可行性测试,采用模块化设计(A+B为飞行模块,B+C为汽车底盘) [4] - 智能机器人产业处于早期阶段,产品价位在百万级,依赖政府补贴,但通过智能汽车量产能力推动未来成本将显著下降 [4][5]
中海达:2025年上半年内,公司成功获得国内两家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的IMU产品定点,已小批量交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21:35
公司业务进展 - 2025年上半年内成功获得国内两家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的IMU产品定点 [2] - 相关IMU产品已实现小批量交付 [2] 行业发展规划 - 持续关注智能驾驶及智能网联行业需求与发展变化 [2] - 持续关注人工智能行业需求与发展变化 [2] - 探索高精度定位技术在低空领域行业的融合应用 [2] - 探索高精度定位技术在工业机器人行业领域的融合应用 [2]
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在光谷举办
经济观察网· 2025-09-18 21:19
大会概况 - 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于9月16日至17日在武汉光谷召开,主题为“协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推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 [2] - 光谷将全面布局聚合智能产业,加快构建跨领域协同创新平台,打造产业发展高地 [2] 产业定义与市场前景 - 聚合智能产业以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为核心“三大件”,具有技术同源、链条相通的特征 [2] - 预计到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达近24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 [2] - 该产业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有望成为继出口“新三样”之后中国产业“出海”的新引擎 [2][3] 核心议题与发展路径 - 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研讨会聚焦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涉及五大核心议题 [3] - 核心议题包括三大产业的深度融合、智能机器人技术路径与产业分工、全球化合作体系构建、企业培育模式及空地一体化监管平台搭建 [3] - 产业发展需打破单一产业思维,以“聚合”理念推动协同,依托EAI 100平台形成产业合力 [3]
中国光谷成立国内首个聚合智能产业创新中心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19:49
大会概况 - 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于9月16日至17日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召开 聚焦智能汽车 智能机器人 低空飞行器三大领域[1] - 大会主题为协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 推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 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院 长江产业集团 湖北科投联合主办[3] - EAI100光谷聚合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成立 为国内首个该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平台[1][3] 产业意义 - 智能汽车 智能机器人 低空飞行器具有技术同源 链条相通 应用融合的特征 有望成为我国产业出海新引擎[3] - 发布《壮大聚合智能产业核心链——推动智能汽车 智能机器人 低空飞行产业链协同发展报告》[3] - 建议以聚合思维推动三大产业协同发展 包括抓牢制造环节 推动部件企业交叉合作 面向国际化布局 完善产业推进机制[3] 发展举措 - 创新中心将打造高端智库+行业活动+产业对接+科创平台四位一体的产业服务平台[3] - 探讨产业链深度融合 产业分工演进方向 新型企业培育模式 空地一体化监管平台搭建等核心议题[4] - 光谷将全面布局聚合智能产业 加快构建跨领域 跨学科 跨部门的协同创新平台[4] 区域优势 - 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中国光谷 是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1][4] - 光谷发展聚合智能产业基础雄厚 生态完备 将全力打造产业发展高地[4]
VLA的论文占据具身方向的近一半......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8 12:00
VLA技术发展现状 - VLA及其相关衍生方向占据近一半的具身产出 包括长程操作 泛化 少样本 VLA+RL 人形相关等领域[1] - VLA打破传统单任务局限 使机器人能在多样化场景中自主决策 灵活应对未见过环境 广泛应用于制造业 物流和家庭服务等领域[1] - 推动多个前沿项目发展 包括pi0 RT-2 OpenVLA QUAR-VLA和HumanVLA 促进学术界与工业界合作[1] - 适应多种机器人平台 包括机械臂 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 为智能机器人发展提供广泛潜力和实际应用价值[1] 产业生态布局 - 国内外具身智能领域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Unitree 智元 星海图 银河通用 逐际动力等团队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3] - 科技巨头积极布局 包括华为 京东 腾讯等国内企业与国外Tesla Figure AI等公司共同推动领域发展[3] 科研培训体系 - 课程聚焦智能体通过感知-认知-行动循环与物理世界交互 详细剖析VLA范式技术演进[7] - 涵盖从早期抓取位姿检测到行为克隆 再到近期Diffusion Policy和多模态基础模型的技术发展路径[7] - 深入分析具身智能核心挑战 包括跨域泛化 长期规划与世界模型构建[8] - 研究如何将大型语言模型推理能力与机器人控制系统结合 实现从高级任务描述到低级运动规划的有效转换[8] - 探讨PaLM-E RT-X等模型通过多模态预训练和微调策略增强机器人开放环境适应性和鲁棒性[8] - 关注前沿发展方向 包括多模态感知融合 触觉反馈整合 基于物理的推理以及社会互动能力[8] 课程特色与产出 - 培养独立学术研究能力 系统性梳理隐式端到端 显式端到端 分层端到端三大VLA模型体系[9] - 提供从理论到实践全链路培养 包含仿真环境搭建 实验设计与论文撰写全过程指导[10] - 传授学术研究方法论 包括论文写作 文献阅读 创新点提炼等研究者必备技能[10] - 分析领域研究热点与未解决难点 包括长期记忆 VLA+RL原子技能库构建 动作解码问题 多模态思维链等前沿方向[13] - 通过个性化研究指导 帮助学生形成研究idea并完成初步实验 掌握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学术论文的能力[10][13] - 课程最终产出包括论文初稿 并使学生全面掌握具身智能VLA模型理论基础与技术演进路径[14] 技术要求 - 推理要求4090以上算力 训练算力建议4卡4090(可租借)[15] - 需要一定pytorch和python基础 能够自行修改代码[15]
新石器成立科技新公司 含AI及机器人业务
新浪财经· 2025-09-18 11:49
公司成立与股权结构 - 常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于近日成立 法定代表人为李子夷 [1] - 公司由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1] 业务经营范围 - 业务包含智能机器人研发及人工智能硬件销售 [1] - 业务包含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及换电设施销售 [1]
从“单点创新”到“聚合发展” 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召开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8 10:20
文章核心观点 - 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三大产业基于技术同源、产业链互通和应用融合进入协同发展阶段 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与创新平台建设 [1][3][4] 技术同源性 - 三大产业均以AI为底层技术 智能汽车与电动航空技术理论基础相通 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在AI算法和云端基础设施上高度相通 [4] - 知行科技依托汽车产业控制器和算法积累成功开发全球首款国产中高算力机器人控制器 [4] - 电动航空技术浪潮源于汽车产业电动化技术 [4] 产业链互通性 - 全球聚合智能产业链形成"一套共性零部件+多个智能终端"的产业生态 覆盖感知部件、计算部件、算法模型、执行部件、电池、通信及材料等领域 [5] - 维他动力机器人供应链90%延续汽车供应链 [5] - 沃飞长空希望借助汽车供应链在3-5年内将低空飞行器价格从千万级降至数百万级 [5] - 电动航空领域对汽车产业链核心供应链复用率不足20% 主要因适航安全要求差异 [7] 应用场景融合 - 三大产业在城市综合管理、立体智能交通领域形成组合式应用 快递物流行业已开展无人车、无人机和仓储机器人试点 [5] - 飞行汽车提供低空交通解决方案 多旋翼适用于15公里内出行 复合翼适合更长距离城市出行 [5] - 飞行汽车电池需求与电动汽车不同 飞行时间约10分钟无需大电池 [7] 差异化发展挑战 - 三大产业电池技术性能诉求不同 机器人电池强调小而灵巧 电动航空要求更高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导致散热问题 [7] - 智能汽车座舱交互存在识别不准确问题 正通过大模型应用向主动感知转变 [7] - 低空飞行存在适航认证成本高、城市环境建模复杂等痛点 全球近300款飞行汽车预计收敛为5-6款核心构型 [8] 产业发展路径 - 聚合发展理念有望推动智能机器人在5年内达到"电动汽车时刻"水平 [9] - 通过汽车产业链优势建立"三大件"制造优势 推动零部件供应商向智能机器人和低空飞行领域拓展 [9] - 聚合"三大件"将成为新出海引擎 需加快国际布局和多元化出海路径 [9] - 需完善产业推进机制 包括聚合统筹发展、协同规划基础设施和政策法规先行先试 [9] 协同发展建议 - 政产学研用需集智攻关 在部分地区试点应用 完善标准及政策法规制定 [10] - 加速进化通过赛事和K12到高校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生态 [10] - 车企可基于整车研发和供应链管理优势 联合飞行器与机器人公司培育技术生态网 [10]
常州先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09-18 07:13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常州先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陈寒俊,注册资本100万人民 币,经营范围为一般项目: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股权投资;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 动;融资咨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互联网销售(除销售需要许可的商 品);五金产品批发;五金产品零售;金属制品销售;金属工具销售;食用农产品批发;农业机械销 售;棉、麻销售;针纺织品销售;针纺织品及原料销售;服装辅料销售;服装服饰批发;服装服饰零 售;鞋帽批发;鞋帽零售;日用品销售;电子产品销售;电子元器件批发;电子元器件零售;电力电子 元器件销售;金属材料销售;玩具销售;汽车零配件批发;汽车零配件零售;汽车装饰用品销售;日用 百货销售;家用电器销售;仪器仪表销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 动)。 ...
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研讨会在光谷召开
中国经济网· 2025-09-17 19:29
会议概况 - 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期间召开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研讨会暨聚合智能产业委员会(EAI100)第一次工作会议 会议于9月16日-17日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举行 参会人员包括100余位EAI100专家组成员和企业代表以及政府及行业机构嘉宾 [1] 会议主题与议题 - 会议主题为构建聚合智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重点探讨智能机器人 低空飞行与汽车产业链深度融合问题 [3] - 议题包括智能机器人的大脑 小脑及本体发展路径与产业分工演进方向 [3] - 议题涵盖全球化产业链合作体系构建路径及聚合智能企业新型培育与服务模式 [3] - 讨论智能机器人 低空飞行与自动驾驶汽车协同应用所需的空地一体化监管平台搭建 [3] 产业委员会建设情况 - 聚合智能产业委员会(EAI100)于2025年3月30日在北京发起成立 旨在推动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 低空飞行的协同与融合发展 [5] - 委员会打造高端智库+行业活动+产业对接+科创平台四位一体产业服务平台 致力于解决产业共性问题并加速产业化进程 [6] - 截至9月 EAI100专家及企业成员已超过110家 覆盖智能汽车 智能机器人 低空出行等主机厂 零部件及解决方案商 服务运营商 高校及投资机构等全领域 [6] 未来工作重点 - 将围绕关键共性问题开展研究 并举办聚焦聚合智能领域关键共性的闭门研讨会 [8] - 通过汽车前沿技术合作平台(TECH100)和汽车产业供应链合作平台(S100)推动技术链与供应链对接 [8] - 聚焦底层通用技术开展孵化与投资 筹备设立香港聚合智能国际创新中心以开展国际科创合作 [8]
广东南控一号产业投资基金招GP
FOFWEEKLY· 2025-09-17 18:07
南控母基金设立背景 - 广东南控一号产业投资合伙企业由广东南海控股集团及旗下私募基金管理公司联合设立 总规模20亿元 [1] - 基金按市场化方式运营 重点通过布局子基金加速产业优化和区域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再造 [1] 投资方向与行业重点 - 重点围绕机械装备 汽车 泛家居等战略支柱产业 [1] - 覆盖新能源 新材料 新一代电子信息 新型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 [1] - 关注数字经济 智能机器人等关键环节 [1] 运作模式 - 采用参股投资方式与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 [1] - 通过增资或受让股权等方式参股已成立的股权投资基金 [1] - 开设常年申报通道和定期申报通道公开招募子基金管理机构 [1] 战略目标 - 推动佛山市南海区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再造 [1] - 助推南海区"三高四新六集群"产业布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