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

搜索文档
央企与地方国资齐出手,注册资本逾150亿元中国聚变公司在沪成立
第一财经· 2025-07-23 12:21
公司动态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为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并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 [1] - 公司股东包括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昆仑资本等七家机构,合计投资约114.92亿元,增资后注册资本超过150亿元 [2] - 中核集团以40.29亿元投资额持股50.35%成为第一大股东,中国核电以10亿元投资额持股6.65% [2] - 昆仑资本以30.06亿元投资额持股20%成为第二大股东,此前已投资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 [2] - 上海聚变、浙能电力、国绿基金、四川聚变分别持股11.81%、5%、3.19%和3% [4] 技术路线 - 公司采用磁约束托卡马克技术路线,按照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发展,最终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 [1][4] - 托卡马克装置通过螺旋形磁场加热等离子体实现核聚变,是目前全球主流核聚变装置 [5] 市场反应 - 可控核聚变概念股表现活跃,东方电气、雪人股份、国机重装等股涨停,常辅股份涨近13% [1] 政策支持 - 中国将可控核聚变纳入顶层设计,多项政策文件明确支持其研发和国际合作 [6] - 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可控核聚变视为未来能源唯一方向,资本加速涌入 [6] - 2024年《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可控核聚变列为重点支持领域 [6] 行业前景 -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人类"能源终极解决方案",全球竞相布局 [6] - 中信建投指出我国可控核聚变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招标采购加速开展 [6] - 建议关注超导带材/磁体、堆内构件、结构件、电源系统等产业链环节 [6]
中国核电参股聚变能源公司
搜狐财经· 2025-07-23 10:52
中国核电战略布局聚变能源 - 中国核电宣布参股国内聚变能源领域前沿企业 标志着传统核能巨头正式切入人造太阳赛道 为清洁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注入新动能 [2] - 参股的聚变能源公司是国内少数具备全链条研发能力的创新主体 团队核心成员多来自国家级科研院所 在高温超导磁体、等离子体控制等关键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5] - 合作将聚焦聚变堆关键部件研发、示范装置建设等环节 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聚变点火持续时长突破 为后续商用堆设计奠定基础 [6] 聚变能源技术特点与优势 - 聚变能源原理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通过氢同位素在超高温高压下聚合生成氦 释放巨大能量 [4] - 与核裂变相比具有燃料储量近乎无限、无长期放射性废料、安全性高等优势 被国际能源署视为解决气候危机与能源安全的核心技术 [4] - 需突破1亿摄氏度以上高温、持续约束等离子体等世界级难题 全球科研机构已投入数十年攻关 商业化仍面临技术、成本与工程化挑战 [4] 战略协同与发展前景 - 中国核电在核电站建设、安全运维、辐射防护等领域的经验可为聚变装置工程化落地提供关键支撑 [5] - 聚变技术的前沿探索将反哺现有核能业务 例如通过聚变中子源技术优化裂变堆材料研发 或为第四代核能系统提供理论支持 [5] - 此举是中国核电应对能源转型的主动选择 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推进 传统核电需向更清洁、更高效的方向升级 [5] 全球竞争格局与发展模式 - 聚变能源进入政府+企业+资本协同推进新阶段 美国CFS公司、英国Tokamak Energy等初创企业加速融资 欧洲ITER项目计划2025年启动氘氚实验 [6] - 中国呈现举国体制+市场机制优势 聚变能被纳入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 中核集团、中广核等央企通过不同形式参与研发 民营资本开始涌入 [6] - 中国有望在聚变能赛道实现从参与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转变 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东方智慧 [7] 商业化挑战与应对 - 技术上需降低超导磁体成本、提高等离子体约束效率 经济上初期投资或达千亿级 [6] - 需探索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国际合作等多元融资模式 公众对核技术的认知与接受度也将影响推广进程 [6]
全国首个!这3项国家标准验证点落户北京
央视网· 2025-07-23 09:40
国家标准验证点入选情况 - 北京市推荐的放射治疗和核医学、体外诊断试剂、健康照明、核能等领域3项国家标准验证点成功入选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第二批名单,均为全国首个 [1] - 放射治疗和核医学、体外诊断试剂国家标准验证点由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承担,是全国35家入选机构中唯一同时涵盖两个领域的标准验证点 [1] - 健康照明国家标准验证点由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承担 [1] - 核能—核安全与环境保护国家标准验证点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承担 [2] 各验证点重点任务与技术方向 医疗器械领域 -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将通过科学验证、技术评估和标准优化,开展质子重离子、分子诊断、基因测序等高端诊疗设备和技术标准化验证工作 [1] - 该验证点将填补医疗器械标准化验证平台空白,提升国家标准科学性、适用性和先进性 [1] 健康照明领域 - 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将围绕照明全产业链,聚焦光健康核心技术攻关 [1] - 通过标准验证推动技术进步与产品质量提升,助力节能低碳、减少光污染等技术应用 [1] 核能领域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将围绕辐射监测、核设施退役、电离辐射计量等关键领域开展标准实验验证 [2] - 重点研究前沿技术、评估方法、验证工具和设备,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融合 [2] - 构建技术体系先进、工作机制高效、验证资源丰富、国际化水平高的国家标准验证服务平台 [2] 标准验证点功能定位 - 标准验证点是对标准技术要求、核心指标、试验和检验方法等开展验证的机构,旨在提高标准科学性、合理性及适用性 [2] - 主要承担建设标准验证技术体系、建立协同高效工作机制、提升各类政府颁布标准质量等功能 [2] - 推动验证技术国际交流合作,融通验证资源创新市场服务 [2] 后续推进计划 -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会同相关行业部门加强标准验证点建设,保障其有效运行 [2] - 为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发展标准化服务业、服务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2]
可控核聚变板块高开,浙富控股等股3连板
快讯· 2025-07-23 09:31
可控核聚变板块表现 - 可控核聚变板块高开,浙富控股(002266)、东方电气(600875)、中国能建(601868)3连板 [1] - 浙能电力(600023)、中国核建(601611)、中核科技(000777)纷纷高开 [1] - 暗盘资金正在流入相关股票 [1] 行业动态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沪成立,为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 [1]
我国首台第四代百万千瓦商用快堆完成初步设计
快讯· 2025-07-23 08:49
项目进展 - 我国首台第四代百万千瓦商用快堆CFR1000完成初步设计 [1] - 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 [1] 技术特性 - 采用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技术 属于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优选堆型 [1] - 全面体现第四代核能系统对安全性 可持续性和经济性的要求 [1] - 钠冷快堆因增殖比高 嬗变长寿命放射性核素能力强及固有安全性高 成为四代核电首选堆型 [1] 行业地位 - 国际四代核电六种堆型中三种为快堆 包括钠冷快堆 气冷快堆和铅冷快堆 [1] - 快堆利用快中子进行核反应产生热量发电 [1]
新华财经早报:7月23日
新华财经· 2025-07-23 07:38
资本市场动态 - 2025年1-5月来华证券投资净流入约330亿美元,股权性质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311亿美元(同比增长16%)[1] - 2025年二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上半年新增贷款12.92万亿元,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3.81万亿元(同比增长0.3%)[1] - 国内期货主力合约多数上涨,焦煤涨停(涨幅11%),焦炭涨超5%,纯碱涨超3%[2] 行业与企业动向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沪挂牌成立,重点布局可控核聚变工程化及商业化,中核集团持股,中国核电和浙能电力分别投资10亿元(持股6.65%)和7.51亿元(持股5%)[1][7] - 峰飞航空自主研发的吨级eVTOL航空器V2000CG获民航局适航认证,成为全球首架"三证齐全"的吨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1] - 歌尔股份拟以104亿港元收购米亚精密科技及昌宏实业100%股权,标的公司专注精密结构件领域[2][7] - 贵州茅台拟与控股股东共同出资10亿元成立科研技术研究院,茅台出资4.9亿元(持股49%)[2][7] 政策与监管 - 《农村公路条例》将于2025年9月施行,旨在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1] - 市场监管总局推进智慧监管建设,计划建立食品企业监测系统、统一登记注册系统及网络交易监管平台[1] - 上海市印发《下一代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2030)》,提出布局智能眼镜产线及AI+AR/MR产品[1] 消费与贸易数据 - 2025年上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超6600万消费者购买家电1.09亿台,电动车换新905.6万辆[1] - 上半年非银行部门跨境收支规模达7.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53%[1] - 民航上半年运输总周转量783.5亿吨公里(同比+11.4%),旅客运输量3.7亿人次(同比+6%)[1] 公司公告摘要 - 中国电建中标112亿元抽水蓄能项目[7] - 广电计量拟定增募资13亿元用于AI芯片测试平台[7] - 万马股份子公司拟投建35万吨环保高分子材料项目(投资额12.45亿元)[7] - 孚能科技获广汽集团定点开发通知[7]
【早报】市场监管总局:暂停对杜邦公司的反垄断调查;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
财联社· 2025-07-23 07:00
宏观新闻 - 国务院公布《农村公路条例》,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以适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 [5] - 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5、6月份净增持规模达188亿美元,显示全球资本配置境内股市意愿增强 [5] - 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3.33万亿元,同比增长0.4%,增速较上年末高0.6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4166亿元 [6] - 阿根廷对中国公民放宽签证政策,持有有效美国签证者可免签入境旅游或商务 [6] - 世贸组织裁决中方标准必要专利禁诉令未影响其他成员保护专利权,中方对部分裁决表示不满并将评估处理 [6] - 外交部回应中美关税谈判,强调通过对话沟通增进共识并推动关系稳定发展 [7] 行业新闻 - 上交所与中证指数公司将发布上证科创板民营企业指数及50策略指数,提供科创板民营企业投资标的 [8] - A股融资余额达1.90万亿元,单日融资买入额1776.88亿元,占成交额比例10.29% [11] - 五部门开展老年用品"惠老助企"活动,聚焦老年群体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创新 [11] - 中国足协计划组建国家电子竞技足球队参与国际赛事 [11] - 上海推动下一代显示产业发展,支持智能眼镜主控芯片研发与产业化 [11] - 航旅纵横上线民航直销平台,实现多航司机票比价与直销 [12] - 中国牵头发布全球首个光伏直流国际标准,为分布式光伏发展提供指南 [12] - 青海省推进虚拟电厂试点,鼓励提供节能服务、碳交易等综合能源服务 [13][14] 公司新闻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沪成立,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 [15][17] - 贵州茅台出资4.9亿元成立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15] - 国光电气董事李泞被实施留置 [16] - 利欧股份筹划港股上市 [16] - 中国核电拟10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 [17] - 广联航空实控人王增夺被立案调查并留置 [18] - 浙能电力拟7.51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5%股权 [18] - 格尔软件拟收购微品致远51%以上股权,标的拥有智能体编排平台 [18] - 歌尔股份拟104亿港元收购香港联丰子公司米亚精密及昌宏实业 [19] - 广电计量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3亿元用于AI芯片测试平台项目 [20] - 中设股份股东减持150万股 [21] - 中晟高科控股股东变更为福州千景 [22] 投资机会 - 低空经济博览会即将召开,2023年市场规模5059.5亿元(增速33.8%),预计2026年突破万亿 [25] -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跨域混训技术方案,支持千亿参数大模型多智算中心互联 [26] - 火山引擎封测新一代数字人平台"奇美拉",覆盖金融、直播等场景 [27][28] - ASIC芯片成为AI算力新动力,云厂商加速推进项目以降低成本并提高能效比 [29]
深度|注册资本150亿元,国家队可控核聚变“巨无霸”正式启航
新浪财经· 2025-07-22 21:37
公司成立与资本结构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150亿元,由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昆仑资本等7方共同增资1149157.48万元,认购新增注册资本1146927万元,增资价格为1.0019元/注册资本 [1] - 股东结构中,中核集团以现金和知识产权出资,持股50.35%,中国核电持股6.65%,昆仑资本出资超30亿元持股20%,上海聚变与国绿基金合计持股15%,浙能电力与四川聚变分别持股5%和3% [1][2] - 中核集团知识产权评估值接近30亿元,其他股东均以现金出资 [3] 技术背景与研发进展 - 公司采用磁约束托卡马克技术路线,规划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发展路径,目标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 [4] -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西物院)研发的"中国环流三号"已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显著提升 [3] - 可控核聚变预计2045年进入示范阶段,2050年前后实现商业化发电,需突破稳态运行、材料与工程等瓶颈 [8] 股东战略布局 - 昆仑资本(中石油旗下)同时持股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20%,后者为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成果转化平台 [4] - 上海未来聚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分支,实控人为上海国资体系,系为投资中国聚变能源公司设立的专项平台 [4][5] - 浙能电力深耕核电市场,参股多个中核旗下核电项目,包括秦山核电(28%)、三门核电(20%)等 [5] 政策与行业支持 - 上海拥有国内最完整核电产业链,近200家核能相关企业参与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自主技术建设 [6] - 国家政策将可控核聚变列为"低碳前沿技术攻关"重点领域,国务院国资委将其纳入未来产业启航行动 [8] -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主导的钍基熔盐堆(TMSR)为四代堆技术,上海计划成为其供应链基地 [7] 公司定位与战略意义 - 公司由中核燃料有限公司更名而来,定位为中核集团聚变能源产业实施主体、投融资平台及抓总单位 [4] -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将其作为首个直投项目,视为未来能源领域重大战略布局 [7] - 公司技术研发与国家能源安全、环保战略高度一致,但商业化落地仍需长期资金投入 [7]
中国核电10亿元入局核聚变赛道 携手央企民企押注“人造太阳”
凤凰网· 2025-07-22 20:09
投资计划概述 - 中国核电参与对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重大增资计划 总投资金额高达114.9亿元人民币 [1] - 中国核电自身拟投资金额为10亿元人民币 [1] - 增资旨在为核聚变能源技术研发注入动力 为未来聚变堆商业化应用铺路 [1] 投资方阵容 - 领投方为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核集团) [1] - 其他投资方包括中国石油集团旗下昆仑资本、上海未来聚变能源科技、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浙江浙能电力及四川重科聚变能源科技 [1] - 集结了能源、资本和科技领域国家队力量 [1] 股权结构变化 - 中核集团保持控股地位 持股50.35% 出资方式包含现金及价值近30亿元的知识产权 [2] - 昆仑资本成为第二大股东 持股20.00% [2] - 中国核电将持有6.65%股份 [2] - 增资完成后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50亿元 [2] 技术发展阶段 - 可控核聚变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 需要长期研究和大量资金投入 [3] - 技术突破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3] 财务表现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均未录得营业收入 [3] - 公司处于净亏损状态 [3] - 投资短期内实现盈利可能性较低 [3] 交易性质与进展 - 交易已获得所有必要内部审议及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批复 [3] - 具备股权交割条件 各方将在未来三年内分期完成出资 [3] - 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3] - 被视为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巩固聚变产业核心地位的关键一步 [3]
中国“人造太阳”,大消息!
中国基金报· 2025-07-22 18:07
投资事件 - 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浙能电力等共同向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投资114.92亿元 认购新增注册资本114.69亿元 每股价格1.0019元[2][5] - 中国核电投资10亿元 持股比例6.65% 浙能电力投资7.51亿元 持股比例5%[5] - 增资完成后聚变公司注册资本达150亿元 中核集团持股50.35% 昆仑资本持股20% 上海聚变持股11.81%[6] 公司财务数据 - 截至2024年底聚变公司资产总额6.12亿元 所有者权益6.11亿元 2024年度营业收入0元 净利润亏损2.03亿元[7] - 截至2025年6月30日资产总额增至53.69亿元 所有者权益53.67亿元 上半年营业收入0元 净利润亏损4325.89万元[7] - 2024年10月31日评估基准日股东权益评估值8.13亿元 该评估结果已获国务院国资委备案[7] 公司背景与技术路线 - 聚变公司成立于1983年 原为中核集团下属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 现作为中核集团聚变能源产业实施主体和投融资平台[7] - 采用磁约束托卡马克技术路线 按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发展 最终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7] - 可控核聚变目标为实现安全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 俗称"人造太阳"[7] 市场反应 - 核聚变概念股常辅股份、国光电气、中洲特材等出现震荡上涨[2] - 中国核电7月22日收盘价9.34元/股 市值1921亿元 浙能电力收盘价5.23元/股 市值701亿元[2] 股东关系 - 浙能电力持有中国核电多家重要控股子公司股权 包括秦山核电28%、核电秦山联营20%、三门核电20%等 系中国核电关联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