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蔬菜种植
icon
搜索文档
“智慧农业”点亮农旅融合发展 江上“菜篮子”将“流量”变“增量”
央视网· 2025-05-24 12:09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中坝岛新建50亩智慧大棚采用环境智能调控系统和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科学种植 [6] - 智慧大棚种植西红柿、青椒、茄子、黄瓜等当季蔬菜且品相优良 [3] - 相比传统露天种植智慧大棚使每亩蔬菜产量提高30%收益增长约50% [11] 农业产量与经济效益 - 岛上原有4500亩露天菜地品种有限且产量低2025年3月起通过引入新品种和先进技术实现增产 [8] - 智慧农业模式推动农户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11] 农旅融合产业发展 - 中坝岛利用江心岛独特环境吸引游客将蔬菜采摘发展为观光体验项目 [15] - 节假日高峰期单日上岛游客达2000-3000人需限流带动餐饮住宿需求增长 [17] - 政府补贴水上巴士("背篓轮渡")解决淡季蔬菜销售问题同时促进旅游业 [19][22] 销售与品牌效应 - 智慧大棚直接吸引游客采摘实现产销结合岛上蔬菜不愁销路 [12][13] - "蔬菜岛"知名度提升水上巴士既服务菜农又吸引游客形成产业联动 [22]
郴州产业大变身!传统矿业转型,新兴产业崛起,咋做到的?
搜狐财经· 2025-05-22 05:40
传统矿业转型 - 郴州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矿业产业在当地占据重要地位 [2] - 矿业从粗犷采矿转向绿色高效发展,增加环保和技术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减少污染物排放 [2] - 企业开展生态修复项目,设立绿色矿山示范点,实现从采矿向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的过渡 [2] - 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回收再利用尾矿等废弃物,解决处理难题并降低生产成本 [2] 文旅产业兴起 - 郴州景色优美、历史文化丰富,为文化旅游业奠定良好基础 [5] - 持续增加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和开发,成功举办多场旅游节庆活动,提升名声和影响力 [5] - 东江湖、莽山等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接待游客能力明显提升 [5] - 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繁荣,村民收入增加,生活环境改善,促进城乡交流与合作 [5] 现代农业发展 - 郴州依据当地情况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如永兴冰糖橙、宜章脐橙、汝城辣椒等 [6] - 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及科学管理方法,大幅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6] - 农业产业化进程持续向好,涌现大批农业企业及农民合作社,构建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加工设施 [6] - 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并保障农民收益,借助冷链物流和电商平台拓展市场 [6] 电子信息集聚 - 郴州电子信息产业崭露头角,政府打造产业园区吸引企业入驻,推动集聚式发展 [7][9] - 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与高校合作,产品线涵盖智能手机零部件、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 [9] - 电子信息产业带来大量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结构改善和升级 [9] 新能源潜力大 - 郴州拥有充裕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为新能源产业提供巨大潜力 [9] - 政府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建成多个风力发电站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站,降低对传统能源依赖并减少碳排放 [9] - 新能源产业推动设备制造、安装、运维服务等完整产业链发展,并在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 [9] 政策支持引导 - 郴州市政府出台多项促进产业增长策略,划拨专项基金扶持新兴产业和转型企业 [12] - 优先保障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实施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 [12] - 政府与企业密切合作打造高效服务体系,优化产业环境,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奠定基础 [12]
从潍坊寿光田头到哈萨克斯坦餐桌,数字货运让中国蔬菜跑出加速度
齐鲁晚报网· 2025-05-21 15:03
数字货运平台对农业物流的赋能 - 运满满平台数据显示小满前后潍坊寿光蔬菜发货量达到全年峰值[1] - 通过数字货运平台菜农可将新鲜蔬菜高效发往世界各地[1] - 平台实现手机下单叫车和实时运输轨迹追踪功能[3] 物流效率提升的具体表现 - 17.5米长货车可快速完成装车并启程[3] - 平台解决找车难问题响应速度比打车更快[5] - AI技术实现运输路线智能规划和车辆自动匹配[7] 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 从AI种苗培育到智能分拣技术创新重塑整个产业链[7] - 区块链溯源技术应用于蔬菜生产运输环节[7] - 数字化转型使潍坊寿光发展为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心[7] 行业模式创新 - "潍坊寿光模式"成为农业与数字技术结合的新范式[7] - 数字货运快车道推动中国智慧物流走向国际[9] - 传统农业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现代化转型[9]
科技赋能“菜篮子” 资阳安岳设施农业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中国经济网· 2025-05-21 12:34
设施农业基地运营情况 - 红双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建成于2024年7月 已累计种植10余种蔬菜作物 包含101个大棚(1个育苗棚 96个蔬菜大棚 4个试验棚)[1] - 基地240亩蔬菜大棚年产量达150万斤 预估产值380万元 已采购育苗机 播种机 旋耕机等现代化设备[2] - 真南村蔬菜示范种植基地占地367亩 包含160亩露地蔬菜 140亩塑料连栋大棚 20亩阳光温室大棚 农作物综合年产值逾600万元[2][3] 农业科技创新应用 - 红双村基地与四川省农科院合作建立新品种试验基地 企业可优先种植高附加值实验品种[1] - 真南村基地部署物联网系统 包含智能云平台 远程监控 环境监测 智能联动四大模块 实现手机远程操控灌溉补光[3] - 基地配备旋耕机 除草机 覆膜机等数十种现代化机具 实现从旋耕到收获全程机械化种植[3] 产业配套设施建设 - 真南村基地建有完整基础设施体系 包含机井 水肥一体化设备 农机展示中心 初加工中心等配套[3] - 基地累计用工超5000人次 通过固定渠道向资阳市各区县输送西红柿 南瓜 黄瓜等蔬菜产品[2][3]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设施农业大棚改变传统靠天吃饭模式 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2] - 安岳县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 实现大棚蔬菜周年化生产 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机制[4] - 县域拓展物联网智慧农业应用场景 完善机械化种植体系 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4]
清风为伴产业兴丨花菜田里话丰收
行业概况 - 漳浦县是福建省主要出口保鲜蔬菜种植区之一,202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9.2万亩,年产蔬菜60.5万吨,产值近22亿元[1] - 近年来漳浦县纪委监委推动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1] 土地复耕与产业转型 - 梅东村50余亩撂荒地被复耕,此前县纪委监委推动清理全县撂荒地1226亩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2] - 复耕地通过"头茬种水稻,二茬种花菜"模式实现高效利用,花菜亩产突破5000斤,按每斤1.5元计算可创收近40万元[2] 政策支持与技术赋能 - 县农业农村局组织高级农艺师提供技术指导,结合气候土壤特点制定科学种植方案[2] -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引进优质品种,解决种植户普遍反映的问题[2] - 三级监督网络覆盖种植销售全链条,2024年已解决灌溉渠淤塞等5个具体问题[3] 基础设施改善 - 新修机耕路使运输损耗率从30%降至5%,货车可直接抵达田边[4] - 监督推动冷库租赁纠纷等问题的解决,保障产业链顺畅运行[3] 监督机制创新 - 采用"室组地"联动监督机制,推动多部门联合行动[2] - 通过惠农政策落实清单核查补贴发放情况,防范农资采购腐败[3] - 嵌入式监督覆盖产业资金监管、农田水利建设等关键环节[3]
外媒聚焦乌兰察布冷凉蔬菜产业: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16 15:11
农业科技赋能 - 乌兰察布通过科技赋能将气候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出年产值数亿元的冷凉蔬菜产业[1] - 北纬41度特殊地理位置与1400米平均海拔的独特气候,成为西兰花、洋葱等喜凉作物的"天然温室"[3] - 1999年起联合中国农科院等机构,在高产技术、良种培育、绿色防控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3] 产量与产业规模 - 冷凉蔬菜多个品种实现亩产跃升,如洋葱亩产从7000斤升至14000斤[3] - 形成八大产业带,每年夏季稳定供应北京等地的"菜篮子"[3] - 机械化种植和科学管理技术保障农户收入,实现产量与生态双重提升[3] 技术创新应用 - 智能节水灌溉系统通过精准调配水电资源,在传统滴灌基础上提升30%节水效率[5] - 食品级生物杀虫剂技术已在坦桑尼亚等国成功应用,兼具食品安全与环境友好特性[5][7] - 土壤传感器芯片实时传输作物需水数据,数字化技术破解北方水资源短缺难题[5] 国际合作潜力 - 老挝记者认为中国技术输出+跨国合作模式可为亚洲国家提供可复制解决方案[7] - 无害杀虫剂技术被评价为"老挝农业急需的解决方案",建议邀请中国专家指导合作[7] - 智能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突破具备跨国推广价值[7]
桦川:“菜篮子”装满乡村振兴新希望
央广网· 2025-05-16 15:06
乡村振兴模式创新 - 桦川县横头山镇万宝村通过发展"城郊经济"和打造本土"菜篮子"实现特色发展 [1] - 采用"村集体统筹基础设施+家庭农场精细运营"协作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2] - 推动农户角色转变,从传统农民变为"产业工人",实现"一地生三金"(土地流转租金、务工收入、年底分红) [2] 科技赋能农业 - 建设150亩集中连片富民蔬菜基地,配备3栋暖棚、16栋阳光棚和1座气调库 [1] - 创新采用垄沟、垄台同步套种模式,结合管线滴灌、覆膜保墒技术,使作物提前20天上市 [1] - 依托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育盛唐香妃香瓜、莫力达瓦菇娘等特色品种,实现产量与品质双提升 [1] 生态农业实践 - 采用黄板诱虫、生物菌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农药使用量下降60% [2] - 同步套种模式抑制杂草生长并通过根系互补提升土壤肥力,实现生态种植与土壤改良双赢 [2] - 计划打造"万宝蔬菜""横头菇娘"区域公用品牌,将生态理念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2] 市场与供应链 - 与佳木斯市区连锁生鲜超市签订订单,年供应蔬菜达200吨 [2] - 形成"春提前、秋延后、冬反季"的错季种植格局,保障新鲜果蔬高效供应市场 [1] - 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稳定城区"菜篮子"供应 [1][2] 未来发展规划 - 推进智慧大棚(二期)建设,开发农旅研学项目 [2] - 以"菜篮子"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推动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富民农业融合发展 [2] - 村民年均增收4万余元,发展模式带动效应显著 [2]
山东:知识产权护航胶州大白菜产业富民增收
新华社· 2025-05-12 07:48
胶州大白菜产业现状 - 胶州市大白菜常年种植面积约6万亩 年产量约30万吨 全产业链年综合产值近15亿元 产品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 青岛绿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种植900亩胶州大白菜 2022年亩均收入6 8万元 带动周边2000余农户亩均增收1 8万元 [1] - 胶河源农产公司基地种植面积达600亩 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00余个 农忙时节临时用工超1600人次 [2] 品牌建设与质量管理 - 胶州大白菜2006年获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 需通过土壤 水质 大气等环境检测并遵循团体标准 [1] - 山东省建立数字化地理标志产品特色质量保证体系 结合防伪码 追溯二维码增强品牌公信力 [2] - 胶州市大白菜协会统一包装并完成专利与著作权登记 专用标志被列入黄河生态经济带重点监管名录 [1][2] 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 - 1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研发保鲜蔬菜 脱水蔬菜等产品 极速冻干蔬菜成功打入日本 韩国市场 [2] - 每棵胶州大白菜配备"电子身份证"二维码 可查询种植记录 质检数据和地理标志认证信息 [1] 产业带动效应 - 形成"规模种植+就业帮扶+季节性用工"的富民产业链 政府部门定期开展专项执法打击侵权行为 [2][3]
沙漠旁的疏勒蔬果香(经济新方位·县域经济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5-11 05:30
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 - 喀什(山东水发)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位于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由撂荒盐碱地改造而成,包含879个温室蔬菜拱棚、7万平方米智能玻璃温室和6500平方米育苗中心 [4][9] - 示范园采用"智能温室试验+农户订单生产"模式,智能温室筛选适种品种并提供种植数据,农户租用拱棚进行规模化生产,园区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品牌和销售,单个拱棚年产值约15万元 [9] - 园区已吸引600多农户租用拱棚,农户布威海丽且姆·图尔荪租用3个拱棚种植普罗旺斯西红柿,首年收入超10万元 [8][9]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 疏勒县建立水发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学校,通过援疆项目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累计培训超3.8万人次 [8] - 农户从技术员到独立经营者的转型路径清晰,示范园为租棚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包括翻地、栽苗、授粉等环节 [7][8] 盐碱地改良与品种筛选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在疏勒建设试验示范基地,筛选出400多个蔬菜品种中的40个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良品种 [12] - 企业通过成立专家小组检测土壤成分并针对性改良,例如新疆蔬乐农业对50多个西瓜品种进行试种筛选 [12] 产业链延伸与市场拓展 - 疏勒县已形成30多个蔬菜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约15万吨,配套建设深加工生产线、2万平方米冷库和1.3万平方米交易市场 [13] - 当地建成2万亩蔬菜生产基地、5600亩日光温室和4万多个拱棚,年产蔬菜超60万吨,产值15.6亿元,产品销往乌鲁木齐、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 [13] 生态屏障建设 - 沙漠边缘防护林工程使疏勒县沙尘天气能见度从5-10米提升至100-500米,为设施农业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10][11]
河北丰宁用蔬菜产业撑起农民钱袋子
中国经济网· 2025-05-08 16:22
蔬菜种植产业发展现状 - 丰宁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8万亩 总产值超9亿元 [1] - 坝上地区发展特色蔬菜13万亩 占全县种植面积14.7% [2] - 设施蔬菜种植面积2.5万亩 年销售蔬菜10万吨 年产值2.6亿元 [3] - 有机和绿色认证蔬菜13.5万亩 在京津市场形成"放心产地"品牌 [3] 产业布局优化 - 规划"一区两带"生产布局 坝上大田蔬菜与坝下设施果蔬互补 [2] - 利用海拔气候差异实现时差种植 延长供应周期 [2] - 坝上地区夏季气温21℃ 比平原晚一季 填补京津夏季供应空白 [2] 规模化经营推进 -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767家 规模化有机蔬菜种植企业6家 [3] - 建成8个千亩设施蔬菜园区和5个千亩露地蔬菜园区 [3] - 发展4家规模化育苗企业 年产蔬菜秧苗5.5亿株 供应多地区 [3] - 带动当地就业6500人 [3] 现代化种植案例 - 荣达农业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240余亩智能水培蔬菜温室 [4] - 发展数字化种植大棚180多个 采用智能控制系统 [4] - 形成年产250万斤优质叶菜能力 单棚产值达3万余元 为传统农业10多倍 [4] 个体经营案例 - 赵文兴蔬菜育苗基地从1个大棚发展到50个 占地80亩 [1] - 年育苗近10万盘 满足3000亩土地需求 年毛收入80万元 [1] - 采用专用育苗肥和管道施肥技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