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检
icon
搜索文档
体检江湖恩怨录
36氪· 2025-08-07 14:36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体检行业面临公众误解,公众对体检与看病的边界不明确,导致对体检效果期望过高 [1] - 行业从三足鼎立(美年健康、爱康国宾、慈铭体检)演变为双雄争霸(美年健康、爱康国宾) [3][18] - 行业规模扩张遇瓶颈,美年健康体检中心数量从2019年703家下滑至2023年576家,爱康国宾从2019年120家增至2023年170家但增速放缓 [20][23] - 头部企业业绩下滑,美年健康2024年营收107.02亿元同比降1.76%,净利润2.82亿元同比降44.18%,瑞慈医疗2024年营收29.72亿元同比降1.56% [23][26] 行业发展历史 - 中国民营体检行业始于2004年,爱康网、慈铭体检、美年健康相继成立 [4][6] - 行业早期通过并购快速扩张,爱康国宾合并国宾医疗并收购新华卓越等,美年大健康合并沈阳大健康并收购深圳瑞格尔等 [7][9] - 2014年行业格局初定,美年健康以94家体检中心领先,爱康国宾50家,慈铭体检42家 [9] - 爱康国宾2014财年营收2.9亿美元超美年健康14.3亿元人民币,净利润3630万美元超美年健康1.5亿元 [9] 资本市场竞争 - 爱康国宾2014年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体检第一股",美年健康2015年借壳江苏三友登陆深交所成为"A股体检第一股" [12][13] - 美年健康2015年试图收购爱康国宾,报价从每股ADS 22美元抬至25美元,爱康国宾启动"毒丸计划"抵御 [18] - 慈铭体检2014年寻求出售,最终被美年健康收购,行业从三足鼎立进入双雄时代 [17][18] 技术与竞争困境 - 行业技术门槛低且升级空间有限,依赖设备而非医疗人才,公立医院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26] - 2023年全国健康检查5.25亿人次,三大头部企业合计接待量不足市场总量10% [26] - 行业陷入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存在"护士冒充医生"、"伪造检测结果"等乱象 [27] - AI体检技术被引入但普及需时间,且公立医院同样可能采用,技术突破需求迫切 [27] 市场反应与未来 - 资本市场对行业预期降低,美年健康股价从近70元跌至5元区间,瑞慈医疗股价腰斩 [27] - 行业需通过技术革新或新模式打破同质化竞争,重塑消费者和资本市场信心 [28]
爱康国宾CEO曾痛斥体检乱象,如今“回旋镖”回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8-06 07:13
爱康国宾舆情事件 - 爱康国宾因董事长张黎刚"几百元体检无法查所有病"言论陷入舆论漩涡 核心争议源于一名连续10年体检未检出癌症的律师客户指控其漏检误诊 [4] - 公司回应称体检仅用于疾病线索筛查 非临床诊断 已对客户提起诉讼以维护员工尊严和行业名誉 [4] - 事件引发消费者对体检行业价值的质疑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爱康国宾相关投诉达1222条 包括报告错误、漏诊等案例 [17] 张黎刚创业历程 - 创始人张黎刚为哈佛生物医学博士 曾任职搜狐并创立e龙网 2004年因健康检查转向体检行业 [5][6] - 2007年通过合并上海国宾转型线下体检中心 2013年成为美股"中国体检第一股" 私有化后与美年健康爆发收购战 [6][7] - 2018年公开揭露行业"护士冒充医生""伪造检测结果"等乱象 被视作行业吹哨人 [9][10] 体检行业经营现状 - 行业毛利率高达40% 但净利率普遍偏低 美年健康2024年毛利率42 78% 净利率降至3 82% 2025Q1进一步恶化至-16 97% [20][23] - 成本结构失衡 美年健康2024年销售费用25 46亿元(占收入23 8%) 研发费用仅5496万元(占比0 51%) [22][23] - 客单价持续上升 美年健康2024年个检客单价672元(同比+8 2%) 但团体客户仍占76%收入 [20] 行业竞争格局 - 美年健康以576家分院规模领先 爱康国宾分院数量约为其1/3 行业呈现三巨头格局 [20] - 2015-2016年爱康国宾与美年健康爆发激烈竞争 包括反垄断举报、商业秘密诉讼等 [7][8] - 行业存在通过降低配置吸引客户的现象 加剧盈利压力与服务质量矛盾 [23]
爱康国宾还能救自己吗?
36氪· 2025-08-01 11:09
事件背景 - 律师张女士连续10年在爱康国宾体检未获癌症预警,2024年确诊肾癌晚期并转移,引发公众对体检机构信任危机 [2][3] - 爱康国宾首次回应承诺第三方鉴定并承担责任,但次日改口称内部核查确认无责,并指出张女士确诊时为早期肾癌 [3] - 公司CEO张黎刚在媒体说明会上称"几百元体检不能查出所有病",引发舆论强烈反弹 [2][9] 争议焦点 - 体检有效性争议:公司称2023年体检报告已标注肾脏异常并建议专科复查,但张女士质疑漏检误检 [8] - 责任认定分歧:公司提交10年检测数据至主管部门并提议第三方复核,张女士表示愿意公开资料但需书面授权流程 [8][9] - 公关危机升级:公司将舆论归咎于媒体断章取义,宣布起诉张女士和部分媒体 [5][9] 行业现状 - 中国健康体检市场规模2024年达2922亿元,预计2025年增长27%至371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9.2% [15][17] - 民营体检机构延伸服务毛利率超60%,20%客户愿为报告解读支付额外费用 [18] - 行业近三年健康检查人次增长23.72%,2023年市场规模2356亿元同比增长10.6% [17] 公司经营 - 爱康国宾2014年起净利润下滑,2018年出现亏损,2019年完成私有化退市 [15] - 黑猫投诉平台累计投诉量超1300条,涉及虚假宣传、数据造假等问题 [16] - 2023-2025年累计收到卫健委行政处罚9次,其中6次涉及操作规范问题 [14] 历史问题 - 2021年广州分公司因虚假广告被罚58.46万元,宣称"唯一能做全身磁共振防癌筛查"等 [11] - CEO张黎刚曾公开爆料同行存在护士假冒医生、废弃血样造假等行业乱象 [7] - 公司宣传长期强调癌症早筛功能,与当前"体检不能查所有病"的表述形成强烈反差 [10][18]
这场舆论战,爱康不得不赢
36氪· 2025-08-01 08:14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医疗和体检行业普遍存在漏诊、误诊等医疗事故,头部连锁体检机构爱康国宾也面临类似问题[1] - 2023年5月爱康因买卖合同纠纷被起诉,涉及退还体检费138元及赔偿15万元损失[1] - 2025年3月爱康因体检报告质量问题被上海市黄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罚款2万元[1] - 黑猫投诉平台关于爱康国宾的投诉量达1307条[1] 张女士事件 - 2025年7月媒体报道北京律师张晓玲连续10年在爱康体检未检出患癌风险,2024年确诊癌症晚期[1] - 2025年7月17日爱康发布声明回应,7月18日表示已完成核查确认无责[2] - 7月30日爱康召开发布会认为张女士造谣并正式起诉[2] - 张女士征集1万名"爱康体检受害人"准备反诉,并组建20名律师的公益诉讼团队[10] 体检与重大疾病筛查责任 - 体检目的为整体健康评估,重大疾病筛查针对特定疾病早期发现[11] - 体检项目多但精准度有限,重大疾病筛查要求更高精准度[13] - 体检机构责任限于规范服务、准确报告、告知异常,重大疾病筛查责任更重[13] - 爱康2023年体检报告提示"右肾钙化灶,左肾错构瘤可能"[9] - 肾脏透明细胞癌平均生长速度2.13厘米/年,张女士癌症发展极快[9] 行业转型与发展 - 2024年全国体检市场规模2922亿元,预计2025年达3711亿元,2030年有望5000亿元[15] - 行业增速连续三年低于10%,2024年仅增长4.41%,进入存量竞争时代[15] - 政策推动体检牌照年审、数据安全法,纳入AI辅助诊断和基因检测许可[16] - 国家医保局制定"AI辅助诊断收费码",个人客户占比首超35%[16] - 爱康应用AI技术将肺癌等疾病检出率提升30%以上[16] - 爱康门店从2020年154家增长至2025年170家左右[18] 公司应对策略 - 爱康认为不能将体检与重大疾病筛查责任等同[6] - 行业处于从"规模"到"质量"转型关键节点,爱康需避免"漏诊"标签[6] - 爱康表示起诉是为维护15000名员工尊严和行业正名[14] - 若冷处理事件将影响公司与合作商商业化进展[18] - 事件对整个私营体检中心和医疗行业产生信任危机[18]
【世相百态】 爱康国宾陷入 危机公关困局的启示
证券时报· 2025-08-01 05:37
爱康国宾危机公关事件 - 公司召开媒体说明会澄清"十年体检漏检癌症"控诉不成立 并对客户张女士提起正式诉讼且获法院受理立案 [1] - 发布会效果适得其反 被市场质疑为"把澄清变为自杀"的失败案例 公司负责人言论被解读为冷血推责 采访流程被批评走过场 [1] - 舆情持续发酵 指向公司团队变更频繁 多地受行政处罚 黑猫投诉平台投诉量超千条等负面细节 [1] 服务业舆情管理共性挑战 - 小米汽车/娃哈哈/爱康国宾等案例显示 企业规模扩大后会被市场用放大镜审视 单纯"堵压"式舆情应对难以奏效 [2] - 服务业信任崩塌后重建过程漫长复杂 家政服务陷阱/暴雨快递散落等事件印证此规律 [2] - 医疗纠纷处理需兼顾事实证据与情感共情 私营医疗机构应保持对生命的敬畏 处理需情理法理并重 [2] 危机公关本质与路径 - 当前危机本质是信任修复而非输赢之争 需在事实与情感天平注入真诚共情与深刻反思 [2] - 服务业突破转型瓶颈需迈向高质量发展 舆情能力成为企业运营新考验 [2]
体检生意不能变成糊涂账
北京商报· 2025-08-01 01:28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体检行业因"体检十年未能查出癌症风险"事件引发消费者广泛质疑和不解,公司与消费者关系紧张至法律诉讼阶段 [1] - 行业存在价格与价值不对等的核心矛盾,低价套餐被质疑检测效果,高价套餐被质疑性价比,根源在于模糊了体检与治疗的边界 [2] - 部分体检套餐将"预测癌症风险"作为营销噱头,但消费者难以辨别其医学严谨性,对项目数量、设备精度、人员资质等关键信息缺乏透明度 [3] 行业核心价值与定位 - 体检的核心价值在于疾病筛查与预警,而非确诊和治疗,行业需明确这一医学常识并加强消费者教育 [2] - 私营体检机构作为公立医院的重要补充,其发展壮大是市场趋势,但面临鱼龙混杂的竞争局面 [3] 行业改进方向 - 企业需在营销、合同签署、报告解读全环节强调体检与治疗的本质区别,守住医德、商誉和技术底线 [2] - 解决行业乱象需多方协同:企业自律、民众监督、强化监管及充分市场竞争 [3] - 价格透明化是关键,企业需公开成本与利润结构,消费者需明确检测效果与心理预期的匹配度 [3] 典型事件影响 - 个案虽不能代表整体,但"查不出癌症"事件暴露出行业在检测标准、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系统性争议 [1] - 公司高管在媒体说明会上的不当表述引发次生舆论危机,反映出沟通策略与危机管理的不足 [2]
【西街观察】体检生意不能变成糊涂账
北京商报· 2025-07-31 21:45
出现争议很可怕,比争议更可怕的是没有坦诚相待的心。在当事双方都笃定有理有据的情况下,质疑声 音的出现一定源于某些未知隔阂。既然沟通的大门有机会打开,就不要以对抗的心态重新焊上封条。 看似爱康国宾高管本意是解释体检和看病的区别,但牵连价格这个核心因素,生意两端的参与者都异常 紧张。 体检行业,警钟敲响。因"体检十年未能查出癌症风险",消费者"质疑和不解",体检机构要"起诉造 谣"。张女士与爱康国宾已经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体检这门生意,关联生命健康,广受关注又极度敏感。消费者有质疑的权利,企业也有保护声誉的权 利,更有解答疑问的义务。所有的思辨,都需要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 事件真相究竟如何?仍有待多方共同厘清。虽说个案无法呈现整体,但典型个案反映很多东西。体检生 意不想变成糊涂账,就需要厘清诸多不确定性。 本该是解疑答惑的媒体说明会,却因为高管的部分表述,衍生出一场更夸张的次生舆论危机。 作为公立医院无法承接庞大市场需求的有力补充,私营体检机构壮大是趋势,也是压力。解决鱼龙混杂 局面,靠企业自律,靠民众监督,靠强化监管,更要靠市场竞争。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 价格迷雾下的价值失落,是体检机构和消费者的长久 ...
【e公司观察】爱康国宾何以演绎危机公关困局?
证券时报网· 2025-07-31 17:45
这体现出爱康国宾危机公关的策略失当。这场发布会是否能为爱康国宾挽回信任,结果仍有待观察。但 从目前来看,一些舆情反而开始指向公司一些部门团队变更频繁、被北京和上海等地行政处罚、在黑猫 投诉平台被投诉数量超过千条等更多不利于爱康国宾的细节。 近年来,小米汽车的致死事件、娃哈哈的资产争夺事件,以及爱康国宾澄清发布会引发的舆情事件等陆 续出现。这说明,无论是制造业、消费产业还是服务业,随着企业规模的做大,往往都会被市场用放大 镜审视企业或产品。从舆情公关角度看,一旦出现问题,单纯的"堵"与"压"往往难以奏效。这既是对公 司包括公关在内的舆情能力提出了新考验,也对公司整体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服务行业来说,信任一旦崩塌,重建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无论是部分家政服务暗藏陷阱, 还是暴雨中散落的快递包裹,都印证了这一规律。正因此,服务业如何突破转型瓶颈,迈向高质量发展 新阶段,才备受市场关注。 尤其对于医疗纠纷而言,危机公关处理更需要谨慎。从以往案例来看,事实和证据是一方面,共情和安 慰也是一方面。哪怕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医疗机构,也应保持对健康和生命的敬畏,怀有仁慈之情和 关爱之心。情理与法理并进、真诚高于技巧 ...
起诉消费者只是热身?爱康国宾的“法律狂飙”冲向媒体
36氪· 2025-07-31 16:25
公司事件 - 爱康国宾CEO张黎刚在媒体说明会上表示"别指望几百块钱什么病都查出来",引发舆论热议[1][5] - 公司随后声明媒体断章取义并保留追诉权利,导致舆情进一步发酵[8][10] - 公司公布涉事用户体检报告显示已标注"肾钙化灶和肾错构瘤可能",并已对用户提起诉讼[3][4] 行业现状 - 体检行业存在癌症检出率仅约千分之三的现状,部分机构存在"假体检"现象[11][12] - 民营体检机构主要依赖B端业务(入职体检/企业定期体检),C端市场占比小且用户教育不足[26][27] - 体检服务存在天然信任危机,用户容易将后续健康问题归咎于体检结果不准确[19][20][24] 商业模式 - 基础体检套餐价格约几百元,专业癌症筛查费用达8000元以上[5] - 体检服务与保险产品不同,难以给用户带来直接正反馈[21][22][23] - 行业面临B端市场增长受限(C端市场潜力大但需解决认知问题[27][28] 公司规模 - 截至2024年11月在全国57个城市设有173家体检、齿科与医疗中心[14] - 旗下拥有多家全资子公司,如成都金牛爱康国宾(注册资本1500万元)、无锡爱康卓悦(注册资本2000万元)等[15] 市场策略 - 公司曾与北京卫视合作打造健康科普综艺《爱康AI智爱之夜》进行市场教育[29] - CEO张黎刚此前多次揭露行业问题,可能导致行业陷入"塔西佗陷阱"[12][13] - 当前舆情事件可能影响公司前期在C端市场的品牌建设投入效果[30]
爱康国宾,没有退路
半佛仙人· 2025-07-31 12:14
爱康国宾事件分析 - 公司当前策略的核心目的是【活下去】,所有行动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设计[11] - 公司选择强硬回应并起诉对方是经过【目的】【成本】【收益】【风险】综合评估后的最优解[8][9] - 若不采取强硬立场,公司将面临无限【成本】和无限【风险】,直接威胁生存[16][22][28] 行业责任边界争议 - 事件本质涉及将【体检】与【重大疾病筛查责任】划等号的行业争议[25] - 民营体检机构无法承担此类责任,连医院和科研机构也难以负担[26] - 同行选择沉默回避,因同样无法承受按此标准追责[29][30] 企业危机公关策略 - 无关痛痒的失误可道歉,因成本低风险小收益明确[18] - 涉及重大成本但不致命的事件,装死是性价比最高策略[19] - 生死攸关事件必须最强硬反击,因退让意味着立即崩溃[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