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助贷
icon
搜索文档
助贷新规月考:中小银行无视白名单,平台变相探索24%+
36氪· 2025-10-20 20:27
助贷新规落地半月有余,合规整改效果初现。60余家持牌金融机构已公布助贷白名单,主流助贷平台悉数将借款利率上限下移至24%。 但表象之下,也可以看到各参与方,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助贷平台,均不同程度展露出观望迟疑姿态。 天眼查显示,在披露白名单的金融机构中,与31家消金公司已全部完成披露形成鲜明对比,数量更为庞大的商业银行披露有限,6大国有行及大量 中小银行集体缺席;主流助贷平台虽然将公示利率下调至24%红线,但对于涉嫌变相突破红线的"24%+产品"的探索仍在继续。 从60余家金融机构披露的合作白名单来看,合作机构高度集中在蚂蚁、字节、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其中既包括流量平台,也包括巨头旗下参与联 合放贷的持牌金融机构,以及融资担保公司等增信机构。 巨头"霸榜"并不意外,基本上是行业常识。互联网巨头携流量优势,是助贷行业重量级玩家,把持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艾瑞咨询近期发布的 《2025年中国网络助贷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互金助贷余额在2024年末达到3.5万亿元,其中,蚂蚁、字节、京东、度小满、美团5大互联网 头部平台合计占比达到76%。 由此推算,巨头之外仍有25%的市场份额,也即近9000亿元的助贷余额,由大 ...
助贷新规下 携程金融布局房抵贷导流业务
中国经营报· 2025-10-20 16:15
业务模式 - 携程金融通过旗下天津趣拿互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主体作为运营方,以与第三方贷款服务方合作的模式开展房抵贷业务 [1] - 该业务本质是“表单业务”,即通过线上或线下表单收集借款人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获客、风控等服务,携程金融作为流量方将客户导流给合作方实现流量变现 [2] - 业务模式几乎无高成本负担,不涉及资金投放且无须承担信贷风险,营利模式简单直接,仅需导流即可赚取费用或分润 [2] 业务规模与能力 - 携程金融科技利用技术协助金融机构服务数千万个旅游用户与企业,提供消费金融、产业金融、保险、付款等金融服务 [2] - 每年个人金融服务使用超过1亿人次,风险决定系统每日处理要求超过20亿次 [2] - 房抵贷业务合作方覆盖31个省份,合作服务方包括杭州欢融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南宁开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 [4] 行业背景与竞争态势 - 房抵贷市场早期由国有大行主导,后消费金融公司、第三方助贷平台等新主体陆续入局,但部分新参与者因拉长服务链条增加成本或缺乏核心竞争力正相继退出 [1] - 非银机构在房抵贷业务上呈现收缩态势,例如有西南地区消费金融公司在阿里资产交易平台发布超过15000条公告,累计债权标的物超过28000件 [7] - 资产荒成为消费金融领域痛点,拥有房产的客户群体被视为优质客群,行业在利率下行趋势下需抢占更优质客户 [7] 监管与市场环境 - 助贷新规施行,明确平台服务、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并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推动行业收缩至24%以内年化利率 [7] - 携程金融科技旗下北京互金新融科技有限公司出现在30家消费金融公司已披露的平台运营、营销获客名单中 [6] - 银行服务渠道数字化升级提升优质客群自主获贷能力,中介机构传统获客模式面临结构性调整,服务客群向长尾市场迁移 [10] 潜在问题 - 导流业务拉长金融服务链条可能导致借款人融资成本上升并引发纠纷,例如有外包服务公司曾与借款人发生诉讼,服务费达贷款金额的8.88% [3] - 消费金融的房抵贷业务存在抵押物资产价格下降风险,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导致评估价与当前价格出入较大,产生资不抵债情况 [7]
催收少了、拒贷多了,助贷新规后,高风险借款人面临资金链断裂
第一财经· 2025-10-16 15:08
助贷新规核心影响 - 10月1日《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正式实施,旨在整治变相高利贷模式,新规强制银行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全面监管实际综合费率 [3] - 新规导致不合规业务加速出清,依赖“借新还旧”的借款人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3] - 业内预测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大量中小机构将逐步出清,助贷行业洗牌已“板上钉钉” [8] 市场现象变化 - 10月以来催收行为显著减少,某第三方投诉平台以“催收电话”为关键词的投诉从9月的超过百条降至10月的仅十余条 [4][5] - 社交平台上“不看征信”类贷款广告被平台精准封堵,助贷中介反映相关违规宣传话术易触发风险提示 [5] - 征信不佳的借款人难以获得新额度,多名受访者表示主流助贷平台界面一致提示“暂无可借额度” [5][6] 行业运作模式转变 - 新规前平台常在24%名义利率外通过“咨询费”、“服务费”等名目加码,变相推高综合融资成本 [3][6] - 新规要求银行完整掌握增信服务机构实际收费,确保单笔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合规 [6] - 为满足合规要求,多数机构主动收缩年化24%以上的高利率业务,银行也收紧对高利率助贷产品的资金投放,导致小型助贷平台面临“有场景、无资金”困境 [7] 行业规模与前景 - 艾瑞咨询预测2028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助贷余额规模将达到5.9万亿元 [8] - 新规下流量平台损失主要为导流费用,而小型平台原有业务模式将出现彻底颠覆 [8]
催收少了、拒贷多了,助贷新规后,高风险借款人面临资金链断裂
第一财经· 2025-10-16 13:07
那些依赖"借新还旧"的借款人,面对链条断裂的现实 催债的突然"客气"了,但有些人却更慌了?因为钱借不到了。 这看似矛盾的现实背后,是一场由助贷新规引发的行业地震。10月1日,《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 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正式实施,直指长期以来存在的变相高利 贷模式。 过去,许多平台表面控制利率,但在24%的对客利率之外,暗地里却通过"咨询费""服务费"等名目层层 加码,让不少借款人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如今,新规强制要求银行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 理",并全面监管实际综合费率,减少了高息业务的生存空间。 结果就是:不合规的业务被加速出清,粗暴的催收被迫收敛,而那些依赖"借新还旧"的借款人,也在这 一轮整顿中,面对链条断裂的现实。 催收少了,拒贷多了 这不是个别现象。第一财经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查询发现,9月以"催收电话"为关键词的投诉超过百 条,而10月以来,相关投诉仅剩十余条。 "静默"同样蔓延到了线上战场。部分社交平台上,曾随处可见的"不看征信"类贷款广告正被平台精准封 堵。深圳一名助贷中介告诉记者,在发布了一条关于"xx贷款不看查询"的业务朋友圈后,就被系统直 ...
助贷新规落地两周:部分银行白名单“难产”,24%红线考验机构转型
第一财经· 2025-10-14 17:41
《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落地两周后,在监管要求明 确综合融资成本的背景下,24%利率红线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分水岭。 第一财经记者调查发现,头部助贷机构暂时关闭了向高息平台导流的入口,中腰部机构则面临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 年化利率24%+市场呈现多元走向:一部分机构艰难转型至24%以下市场,承受着获客成本逾千元的压力;另一部分则 通过设立"马甲"平台,在监管边缘寻求生存空间。 当前,监管层正在通过调研问卷、征求意见等方式进一步厘清助贷业务边界,业内关注的"24%+权益"模式走向尚未明 朗。华泰证券分析认为,下半年流动性收缩力度可能加剧,行业估值修复需待监管边界清晰之后。 部分银行尚未披露白名单 助贷新规落地两周,银行业合作机构"白名单"的披露显著分化。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目前多家股份制银行、城商 行、农商行及外资行已陆续披露合作机构名单,而国有大行及部分地方中小银行仍按兵不动,暂未对外公开。 从已披露名单来看,合作机构高度集中在蚂蚁、京东、字节跳动等头部平台,涵盖纯助贷平台、联合放贷的持牌金融 机构及融资担保公司等多种类型。 其中,股份行走在前面。浙商银 ...
贷款类骚扰电话少了?助贷新规落地实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3 22:44
"助贷公司和网贷公司有较大的区别:助贷公司没有放款资质,主要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如收集信 息、查看征信、进行获客风险评估等。网贷公司是有贷款资质的,再加之对互联网的应用,就可以称之 为网贷公司。"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通过微信对记者表示。换言之,助贷公司是利 用自身掌握的获客优势来提供相关服务的机构,通过向借款人推荐资金方,经资金方(商业银行、消费 金融公司等)风控终审后完成贷款发放,同时自身获取相关服务费。 国庆长假刚过,有消费者可能已经察觉到,以往不堪其扰的各类贷款电话,近几天似乎安静得出奇。 其实不光是骚扰性的来电,以往刷几个短视频就能见到的"极速放款""低息贷款"等广告,如今同样少了 许多。 "这主要和助贷新规有关。"一名从业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背后的原因便是在10月1日正式 落地实施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 知》)。 除了规范营销宣传行为,该文件还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等实施了名单制管理。值得注意的 是,有媒体称新规明确划出年化利率不超过24%的"红线",推动全行业进入产品整改与模式调整的深度 洗牌期。 深圳一家助贷公 ...
为什么贷款骚扰电话突然变少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2 19:34
新规核心内容与影响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和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于10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 [2][6] - 新规核心是“收口”,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合作 [6] - 新规明确划出年化利率不超过24%的“红线”,一旦超过此利率银行方面将不予合作 [4] 行业定义与过往乱象 - 助贷公司无放款资质,主要提供收集信息、征信评估、获客等辅助性服务,合作方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 [5] - 行业过往存在风控责任不明、个人信息泄露、资金穿透不清等乱象,以及AB贷、助贷公司自身放贷等已被叫停的行为 [5][7] - 助贷业务实质是非持牌机构参与到贷款流程中,其存在与商业银行自身能力及队伍建设滞后有关 [9] 市场格局变化与竞争态势 - 新规实施后,银行披露的“助贷白名单”涵盖流量巨头、上市金融科技公司及中腰部平台,如蚂蚁系、字节系、京东系等 [7] - 持牌金融机构更青睐具备流量优势的互联网巨头和合规性强的头部平台,互联网巨头通过旗下数十家公司形成“导流—风控—催收”全链条布局 [7] - 头部助贷机构因较强的合规能力、风险评估和信息加工能力能较快适应新规,而尾部企业面临被淘汰命运,行业将从业务主导转向技术主导 [8] 业务挑战与客户现状 - 一线从业者认为当前最大难题是客户资质问题,许多有贷款需求的人征信状况不佳(形容为“被打成筛子”) [9] - 资质好的客户对助贷公司缺乏信任,不会寻求其服务,导致业务难做,仅有资历老、人脉圈子优秀的员工能做出较好业绩 [9] - 消费者对助贷业务存在抵触情绪,因部分机构存在收费不公平、信息不透明甚至两头欺诈等问题 [9]
贷款类骚扰电话少了?助贷新规落地实施,征信差的借款人更难“出额”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2 07:54
新规核心内容与影响 - 新规于10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核心是“收口”,对平台运营机构和增信服务机构实施名单制管理,商业银行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1][2][3] - 新规明确年化利率不超过24%的红线,一旦超过此利率银行将不予合作,推动行业进入深度洗牌期 [1] - 新规规范营销宣传行为,禁止平台以合作之名参与银行自主评审贷款 [1][3] 行业格局变化 - 行业呈现头部集中趋势,持牌金融机构更青睐具备流量优势的互联网巨头和合规性强的上市金融科技企业,如蚂蚁系、字节系、京东系 [4][5] - 头部助贷机构因较强的合规能力和数据加工能力能较快适应规定,而尾部企业生存空间收窄,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4][5] - 行业核心竞争力转向数据加工能力,具体体现在获客能力和风控能力,助贷业务将从业务主导转向技术主导 [5] 市场参与者与业务模式 - 助贷公司无放款资质,主要提供辅助性工作如信息收集、征信查看、获客风险评估,通过向借款人推荐资金方并收取服务费盈利 [2] - 行业曾存在AB贷、助贷公司自身放贷等乱象,目前已被叫停、禁止 [4] - 商业银行加速自建互联网信贷团队是必然趋势,因助贷业务的实质是非持牌机构参与贷款流程 [6] 当前市场挑战 - 一线从业者认为当前最大难题是客户资质问题,许多有贷款需求的人征信已“被打成筛子”,资质好的客户对助贷公司缺乏信任 [6] - 消费者对助贷业务存在抵触情绪,因部分机构存在收费不公平、信息不透明甚至两头欺诈等问题 [6] - 年化利率上限降低可能导致未来网贷抽贷更容易发生,且更难“出额”(指提供信用额度) [1]
贷款类骚扰电话少了?助贷新规落地实施,业内:征信差的借款人将更难“出额”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2 00:24
除了规范营销宣传行为,该文件还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等实施了名单制管理。值得注意的 是,有媒体称新规明确划出年化利率不超过24%的"红线",推动全行业进入产品整改与模式调整的深度 洗牌期。 深圳一家助贷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以前网贷进行规范时,认定24%以上的利率不合法,现在则是一旦 年化利率超过24%就要求银行方面不予合作。该人士表示,虽然年化利率上限降低,但未来网贷抽贷也 可能更容易发生,且更难出额(指贷款平台为借款人提供的一种信用额度)。 助贷新规的核心是"收口" 过去几年,各类贷款电话在消费者耳边此起彼伏,甚至还打着银行的名义宣传产品。这也让很多人产生 疑惑:到底什么是助贷?为什么能打着金融机构的名号?它和网贷平台有何区别? 国庆中秋长假刚过,有消费者可能已经察觉到,以往不堪其扰的各类贷款电话,近几天似乎安静得出 奇。 其实不光是骚扰性的来电,以往刷几个短视频就能见到的 "极速放款""低息贷款"等广告,如今同样少 了许多。 "这主要和助贷新规有关。"一名从业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背后的原因便是在10月1日正式 落地实施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 ...
大量助贷平台停发年化利率超24%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20:56
这一个月不仅标志着本年度四季度的开启,更是业内关注已久的"助贷新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的实 施首月。新规明确划出年化利率不超过24%的"红线",推动全行业进入产品整改与模式调整的深度洗牌期。 10月,对助贷行业来说,将是一个不寻常的开始。 随着各家银行及其他持牌机构陆续公布合作"白名单",资金与流量资源加速向头部助贷平台集中,未入围的中小机构面临严峻生存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解到,为抢占24%以下的优质客群,各大平台纷纷加大投流力度,获客成本持续攀升。与此同时,过去常与借款流程捆绑 的"权益类产品"也在严监管下全面"解绑",行业在合规压力下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在这场暗流涌动的Q4战役中,交易额下滑、资产质量承压、流量价格高企正在成为助贷机构面临的普遍挑战。 机构投流竞速 10月1日起,助贷行业迎来明确"利率红线":年化利率不得超过24%(记者注:若无特别注明,以下利率均为单利)。 利率红线划定,综合年化利率下调成为助贷机构的首要整改任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已有大量助贷平台停止投放年化利率超过24%的产品,合规整改效果初步显现。 以"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