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助贷
icon
搜索文档
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遭遇生死时刻
经济观察报· 2025-06-09 22:19
行业格局变化 - 对24%—36%年化利率助贷产品是否终止的担忧正在改变助贷行业格局 [1] - 部分银行退出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留守银行提高资金合作报价至年化8% [8] - 主营24%—36%年化利率客群的助贷机构因合作资金减少而压缩营销开支和运营成本 [8] - 部分助贷机构开始将24%—36%年化利率客群流量转卖给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或小贷公司 [8] 银行撤资影响 - 多家股份制银行与大型城商行不再续签助贷资金合作协议 [11] - 银行总行基于审慎经营考虑,更倾向与行业头部、已上市的助贷机构合作 [13] - 银行对合作助贷机构的准入门槛提高,重点评估注册资本、风控能力、数据质量等核心指标 [13] - 助贷机构投向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的资金量仅有去年底的约60% [14] 助贷业务成本与盈利 - 资金成本涨至8%,助贷业务盈亏平衡点对应的年化利率涨至30%—34% [15] - 部分银行开出年化8%的助贷资金合作报价 [8] - 助贷机构在分润模式中向银行支付8%的资金成本,并将银行利润提高至5% [25] 政策与合规影响 - 《助贷新规》明确助贷业务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24%,需完整披露费用构成 [7] - 双融担模式或将退出市场,导致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操作路径收窄 [21][22] - 部分中小城商行与农商行对参与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有兴趣,但关注"异地展业"风险 [24] 行业未来趋势 - 合规成本高、客群质量差的中小助贷机构可能退出市场,行业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 [9] - 助贷行业"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有望进一步加强 [15] - 部分助贷机构押宝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不会终结,但只做超短期限业务以防范政策风险 [25]
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遭遇生死时刻
经济观察报· 2025-06-09 22:18
行业监管政策变化 - 《助贷新规》将于2025年10月1日实施 要求商业银行对助贷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 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2] - 新规明确助贷业务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24% 需完整披露费用构成 高利率产品(24%-36%年化)或将退出市场[3][12] - 银行总行集中审批合作助贷机构资质 审慎经营导向下非头部/非上市平台被排除在合作名单外[2][7] 银行合作策略调整 - 股份制银行与大型城商行普遍终止与中小助贷机构合作 转向持牌金融机构和头部上市平台[5][7] - 部分银行退出24%-36%年化利率业务 留守银行将资金成本抬高至8%[3][8] - 中小城商行/农商行逆势进场 通过分行合作规避异地展业风险 要求13%保底收益[13][14] 助贷行业格局演变 - 行业资源加速向头部集中 中小机构因资金成本压力(盈亏平衡点达30%-34%)和合规门槛被迫退出[4][9] - 24%-36%年化利率业务资金量降至去年底的60% 机构通过压缩成本/流量转卖/超短期业务应对[3][8][14] - 双融担模式面临退场 该模式原是银行参与高利率业务的主要路径[12] 业务模式争议与转型 - 业界对24%-36%业务存废存在分歧 从严解读可能全面禁止 从宽解读则部分业务不受法院支持[10][11] - 机构尝试通过增值服务/权益包优化收入结构 替代高利率产品收益[11] - 头部平台如平安融易/马上消金/分期乐等占据银行合作名单主要席位[7][8]
调查 | 助贷新规下行业生变!有银行拒批高利率对客资金
券商中国· 2025-06-06 09:55
助贷新规核心影响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距离正式实施还有4个月 [1] - 新规已对市场产生前置影响,部分资方银行开始拒批24%-36%高利率产品资金,导致高风险利率助贷业务缩量 [2] - 新规第四条要求商业银行对助贷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公开披露,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4] 行业显性变化 - 多家银行和消金公司公布助贷合作机构"白名单",包括尚诚消金14家、广州银行17家等 [3] - 白名单机构集中在头部平台,具有在贷余额大、逾期表现优、业务流程完善、投诉量少等优势 [3] - 头部助贷平台(蚂蚁、京东、度小满等)在贷余额汇总已突破万亿级,艾瑞咨询预测2028年规模将达5.9万亿元 [4] 行业隐性变化 - 部分资方银行批量拒绝24%-36%高利率资金需求,通过客户分层或直接拒批方式收缩高风险业务 [5] - 新规第六条要求综合融资成本不超过24%,穿透式监管使分拆利率+担保费模式无法继续 [6][7] - 超高利率定价的尾部助贷平台生存空间被扼杀,高利差急剧收窄,部分产品合作资金告急 [7] 银行与助贷机构权责变化 - 银行需加强自主风控能力,充分获取借款人信息,减少对助贷平台风控的依赖 [10] - 助贷平台需提升技术能力输出,如数据建模、场景分析等,增强与银行合作黏性 [11] - 阳光消费金融因助贷合作业务违规被罚140万元,显示监管加强处罚力度 [10] 行业格局调整 - 头部助贷平台一季度综合资金成本下降约30bp,预计全年保持稳中下降趋势 [8] - 银行与助贷机构合作增速放缓,某平台合作银行家数同比仅增4家 [8] - 行业集中度提升,合规要求趋严导致中小平台生存压力加大 [7][8]
助贷新规尚未实施威力已现头部平台忙整改 尾部机构吃紧
证券时报· 2025-06-06 02:00
监管新规核心内容 - 金融监管总局4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于10月1日实施 [1]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对助贷平台实行名单制管理,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3] - 新规穿透式监管划定综合融资利率红线为24%,禁止拆分"24%基础利率+12%担保费"模式 [5] - 新规要求银行完整掌握增信服务收费情况,将增信费纳入综合融资成本核算 [4] 行业现状与变化 - 当前狭义口径助贷市场规模已达万亿元,预计2028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助贷余额达5.9万亿元 [2] - 银行、消金公司已开始公布助贷合作机构白名单,头部平台如蚂蚁智信、微众银行、度小满等占据主导 [2] - 24%-36%高风险利率区间产品资金显著趋紧,部分银行直接拒绝审批超24%利率资金 [1] - 尾部助贷平台因高利差收窄面临生存困境,超高利率产品合作资金短缺 [5] 银行与助贷机构权责调整 - 银行需加强平台准入管理,签订权责对等的合作协议,自主获取借款人信息 [6] - 阳光消费金融因助贷合作问题被罚140万元,涉及未自主计算授信额度等问题 [6] - 头部助贷平台技术优势凸显,银行更依赖其风控辅助如客户画像、反欺诈模型 [7] - 助贷机构需提升风控辅助水平,平衡技术赋能与合规监管 [7] 头部平台应对措施 - 头部平台正逐条制定执行计划,全面梳理业务流程以匹配新规要求 [1] - 部分平台对24%-36%利率客户进行再分层,或直接拒绝高风险客户 [4] - 头部平台通过技术输出增强与银行合作黏性,如数据建模、场景分析等 [7]
信也科技的“暴利”,根本挡不住
虎嗅APP· 2025-06-05 18:53
核心观点 - 信也科技2024年全年净利润23.88亿元,日赚超650万元,净利率18.28%远超制造业平均水平,成为资本市场"宠儿" [3] - 公司高利润背后隐藏着激进的营销策略和高息贷款模式,但盈利可持续性存疑 [4][16] - 公司通过业务转型和全球化布局实现持续增长,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计达29.41亿元,同比增长23.4% [22] 业务转型 - 公司前身为P2P行业龙头企业拍拍贷,2019年升级为信也科技集团并停止新增P2P业务,2020年彻底退出存量网贷业务,完成向助贷平台转型 [6] - 助贷模式为贷款中介,对接银行等资金方和C端消费者,赚取高额服务费 [7] 营销策略 - 公司通过网销、电销、地推多渠道拓客,在国内167个地市区招聘地推人员推广"KOO钱包"APP [8] - 设置多种激励措施如早鸟奖、野猫奖等,提成最高可达2.6个点,招聘要求月薪不低于1W [9][10] - 地推人员存在冒充银行人员、诱导贷款等违规行为,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达5039条 [11][12] 盈利模式 - 贷款年化综合息费率不超过24%,与银行3%左右的资金成本形成巨大利差 [15] - 2024年担保收入50.85亿元,同比增长13.54%,占营收38.92%,通过担保转嫁风险成本 [19][20] - 2024年国内累计借款人超2680万,全年交易额1961亿元,同比增长5.2% [21] 业务拓展 - 服务82.6万家小微用户和个体工商户,提供580亿元信贷科技服务,交易额同比增长23% [21] - 海外市场加速拓展,2025年Q1海外活跃借款人170万,同比增长106.1%,海外收入7.1亿元占总收入20.4% [22] - 2025年Q1中国大陆放款规模49.1亿元,同比增长6.5%,融资成本利率下降10个基点 [22] 行业观察 - 助贷行业存在收费不透明问题,公司未披露毛利率情况,可能引发监管关注 [16] - 行业普遍认为费用超过5个点即为黑中介,但公司利润空间显著高于此标准 [15]
信也科技的“暴利”,根本挡不住
虎嗅· 2025-05-29 15:24
核心观点 - 信也科技2024年全年净利润23.88亿元,日赚超650万元,净利率18.28%远超制造业平均水平[1] - 公司从P2P平台转型为助贷平台,通过高息贷款和多元化收入来源实现高利润[1][13] - 高利润背后存在业务合规性风险和潜在监管压力[12][21] 业务模式 - 公司作为贷款中介,对接银行等资金方和C端消费者,赚取高额服务费[2] - 主要收入来源包括贷款促成服务费、贷后服务费、担保收入和净利息收入[13] - 2024年担保收入50.85亿元,同比增长13.54%,占营收比例38.92%[14][15] 运营策略 - 通过网销、电销、地推多渠道拓客,在国内167个地市区招聘地推人员[3] - 设置多种激励措施如早鸟奖、野猫奖等,提成最高可达2.6个点[3] - 采用狼性文化,员工月薪期望不低于1万元[3] 风险与争议 - 地推人员存在冒充银行人员、诱导贷款等违规行为,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达5039条[4] - 贷款利息高昂,有用户借款7万元1小时还款被收取1300元利息[6][7] - 公司不披露毛利率情况,可能引发监管关注[12] 财务表现 - 2024年国内累计借款人超2680万,全年交易额1961亿元,同比增长5.2%[18] - 为82.6万家小微用户提供580亿元信贷服务,交易额同比增长23%[18] - 2025年Q1海外收入7.1亿元,占总收入20.4%,活跃借款人同比增长106.1%[19] 发展前景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增长23.4%[20] - 海外市场快速扩张,印尼新增借款人31.2万,同比增长69%[19] - 国内业务持续增长,2025年Q1放款规模49.1亿元,同比增长6.5%[19]
东方融资网董事长胡玉建一行视察徐州分公司
搜狐网· 2025-05-16 18:26
公司动态 - 东方融资网董事长胡玉建及第二大区总经理李宁赴徐州分公司视察工作,强调区域市场发展潜力[1][2] - 胡玉建高度评价徐州作为"准万亿级"经济体的发展潜力,指出助贷市场空间广阔[2] - 公司要求徐州分公司深耕区域市场,聚焦突破年度及月度经营目标,确保高质量落地[5] - 公司强调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合规经营原则,践行口碑价值观[5] - 第二大区总经理李宁表示东融平台为员工提供广阔职业发展空间,鼓励团队协作[7] 行业分析 - 当前助贷行业处于早期阶段,标准化体系缺失既是挑战更是机遇[2] - 东方融资网凭借多年深耕已实现"成立时间最久、从业人数最多、覆盖城市最广"的行业领先优势[2] - 公司计划持续强化标准化体系建设,通过输出行业服务标准巩固领军地位[2] 发展战略 - 公司要求徐州分公司紧抓区位优势,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为集团开拓区域市场提供支撑[2] - 公司鼓励员工秉持"干一行、爱一行"的工匠精神,在客户服务中沉淀口碑[2] - 公司强调"做难而正确的事"的信念,要求团队持续提升能力与协作[7]
东融科技集团董事长赴济南分公司视察:匠心筑基百年东融
搜狐财经· 2025-05-15 16:37
5月15日,东融科技集团董事长胡玉建、第二大区总经理李宁一行赴济南分公司视察并指导工作。 会议现场 围绕济南分公司2025年发展目标,胡玉建对济南分公司的伙伴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方面要聚焦业绩攻坚, 确保月度及年度目标高质量达成;另一方面要服务好客户,深化口碑建设,要求全员恪守"诚实做人,感动客 户"的核心价值观,以匠人精神打磨每项服务细节,严守合规经营底线,通过提升服务品质构筑百年基业。 济南分公司职场环境一角 董事长胡玉建一行与济南分公司管理层合影 胡玉建一行出席了济南分公司的员工大会。会上,胡玉建对济南分司全体同仁饱满的精气神表示了充分 肯定,并回顾了济南分公司自2022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济南分公司作为集团战略布局的重要 支点,成立不久就实现了连续10个月超额完成月度任务的亮眼成绩。期待济南分公司能够在业绩上再创 新高,为集团在济南地区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董事长胡玉建在会议上讲话 胡玉建分享到,成熟行业普遍具备强势品牌、寡头型企业及行业标准三大特征,而当前助贷行业尚处"百花 齐放"的早期发展阶段,市场占有率低、标准化程度不足等问题虽然一定程度上制约行业的发展,但也为东 融提供了打造头部品牌 ...
校园贷重袭校园
北京商报· 2025-05-13 22:03
校园贷现状 - 有在校大学生通过助贷平台贷款上万元,因无力还款陷入催收窘境,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1] - 部分助贷机构通过与各类细分场景互联网平台合作,向大学生精准营销贷款,年化利率高达24% [1] - 类似案例高达上万条,学生反映在校期间被营销贷款,利息高达36%,遭遇暴力催收甚至套路贷 [4] 监管政策与违规情况 - 监管明令禁止小贷公司向大学生发放贷款,不得针对大学生精准营销 [4] - 仍有助贷机构通过电商、社交、本地生活服务平台隐性导流向大学生发放贷款 [4] - 部分机构设置的《非学生承诺函》形同虚设,被隐藏在多份协议中未显著提醒 [8] 机构操作与风控难点 - 助贷机构无法直接接入学信网数据,只能通过年龄粗筛客群,存在盲区 [6] - 行业普遍采用"风控识别+本人承诺"方式判断用户是否为学生群体 [6] - 部分学生假意签署《非学生承诺函》并伪造公司信息,增加风控识别难度 [7] 市场驱动因素 - 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2024年预计达8500亿元,部分机构瞄准这一"蓝海市场" [9] - 相较其他用户群体,大学生更重视征信表现,整体不良率较低 [8] - 部分机构通过"砍头息""服务费"等隐性收费规避监管,获取超额利润 [9] 行业建议与改进方向 - 强化身份核验技术,接入学信网、社保系统等官方数据源,结合人脸识别等技术 [10] - 优化风控模型,引入多维度数据评估还款能力,设置贷款资金流向和额度限制 [10] - 严格合作方管理,签订合规协议并建立追责机制,定期审计合作方业务 [10] - 持牌机构应承担自主风控责任,不得将核心风控外包给助贷机构 [11]
助贷新规倒计时:平台加速转型,"双融担"退场在即
第一财经· 2025-04-27 20:16
新规核心内容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自10月1日起施行,针对互联网助贷模式提出全面规范要求 [1] - 银行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合作,需开展差异化风险定价,审慎核定合作费用上限,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 [1] - 综合贷款利率超过24%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直指此前助贷市场中"双融担"等灰色操作 [2][3] 市场关注焦点 - "双融担模式"成为市场关注焦点,部分助贷平台通过引入多家担保机构加收费用,将实际年化成本推高至36%及以上 [3] - 银行需披露助贷机构白名单,实行名单制管理,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合作 [4] - 名单制管理将倒逼银行加大对合作助贷机构的把关力度,助贷机构准入门槛大幅提升 [4] 银行应对措施 - 银行告别资金批发的"躺赢"模式,逐渐出清高风险助贷机构,控制资金投放节奏 [1] - 部分银行将权限收归总行,统一规范与助贷机构间的合作模式 [1] - 银行正加紧摸排合作的助贷机构,陆续终止与一些高风险助贷机构的合作 [5] - 银行通过技术手段监控助贷机构违规行为,要求平台在"0手续费""最低利率"方面谨慎表述 [6] 助贷平台反应 - 助贷平台加速调整业务模式,中小机构全力冲刺最后窗口期,积极寻求合规转型 [1] - 部分平台预计未来受到新规冲击较大,已开启冲刺模式,争取更多市场份额 [8] - 中小助贷平台规划后续整改方向,探索会员收费模式等监管更不敏感的方式 [9] 行业洗牌趋势 - 助贷行业将迎来深度洗牌,小机构或将陆续出清,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10] - 头部流量巨头如蚂蚁、京东等已形成"护城河",而小型平台原有业务模式将彻底颠覆 [10] - 银行选择助贷机构的标准变化,优先考虑头部互金机构的风控水平和服务质量 [11] - 银行或转向建立自营渠道,积累客户数据并减少合规风险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