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搜索文档
第三届东北亚金融大会在沈举行 代表齐聚沈阳探寻开放新机遇
新华财经· 2025-10-27 06:51
考察最后,相关代表围绕未来在自贸区开展的业务合作展开了深入探讨,共同展望金融赋能实体、服务 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前景。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国际艺术品保税项目则展现了沈阳在文化金融领域的创新突破。该项目旨在打造覆盖东北、辐射全国的 国际艺术品全生态、全产业链集散中心,其"艺术品唯一性认证系统"有效解决了艺术品海关保税监管难 题。目前项目已引入欧洲艺术品3000余件,举办保税展览超百场。 开放的土壤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走进新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们见证了"沈阳智造"如何走 向世界。新松医疗相关负责人展示了公司在医用制氧机、无创呼吸机等领域的领先技术,依托自主建设 的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年产百万台套的制造能力,产品凭借卓越性能远销全球各地。 受邀企业还参观了自贸金融服务中心,该中心集中展示了沈阳临空经济区、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沈阳 综合保税区"三区"的融合优势、总体规划布局及主要制度创新成果。作为沈阳片区金融服务创新载体和 临空经济区建设展示平台,自贸金融服务中心整合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多类金融机构资源,组 建自贸区金融服务联盟,定期开展政策发布、融资对接、跨境金融等服务活动,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 ...
240小时免签下北京入境游|点绛唇京剧新空间主理人刘振:构建京剧深度体验体系,推动传统文化“破圈”传播
北京商报· 2025-10-26 21:13
针对传统文化破圈传播,刘振以画脸谱为例提出,脸谱是一种色彩的传达,黑、白、红、绿、黄等与 仁、义、礼、智、信都有深层关系,不能只把颜色作为外在表现,越深的体验越需要专业的介入。因 此,针对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外国游客,需要建立一套专业化的京剧体验体系。 刘振介绍,目前,点绛唇在西城区设立两个实体空间,曾接待多个入境游深度体验团组。今年以来,走 进点绛唇的散客比例显著提升。国庆期间每日开展的沉浸式快闪京剧演出,以流动表演形式吸引众多外 国游客互动体验。"外国游客在观赏专业演出、感受精美妆容与深刻表演时表现出极大兴趣与惊喜,这 印证了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的市场潜力巨大。" 北京商报讯(记者 关子辰 牛清妍)10月22日,北京商报社举办以"240小时免签政策下的入境游"为主题 的2025深蓝智库年度沙龙。在圆桌对话环节中,点绛唇京剧新空间主理人刘振表示,京剧作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载体,吸引越来越多入境游散客,未来需要着力构建专业化的京剧体验体系,推动传统文 化"破圈"传播。 ...
重庆:闲置厂房变身网红打卡新地标
新华网· 2025-10-24 09:51
【1】 【2】 【3】 【4】 【5】 10月23日,游客在三狼公园6号园区参观游览。 近日,位于重庆两江新区光电园片区,集文化、艺术、科技、智慧等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消费新地标三狼 公园6号正式亮相,成为该片区新晋网红打卡地。据悉,该公园曾是耐德工厂的闲置厂房,通过城市更 新改造焕然一新,成为两江文化产业的"新名片"。 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
凝聚磅礴力量 共绘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新图景——海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热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
海南日报· 2025-10-24 09:08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平镇黎明村委会委员、脱贫户邝仕贵的感受更为直观。他说:"五年来,镇 政府给我们买来种苗,组织我们参加农技培训,帮助我们找到了种植柠檬的致富方法。如今,一家人住 上了两层楼的小洋房。"改变的不只有他们这个小家——黎明村"两委"瞄准林下广地龙养殖产业,村集 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0万元;村委会下辖烧炭朗自然村建成和美乡村,逢年过节举办长桌宴、钓鱼比 赛。"眼看一座座村庄变成美丽风景,一座座漫水桥得到改造,一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提升,琼中 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胜地,我们的心中满是自豪。"邝仕贵说。 发展蓝图清晰擘画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 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全会公报一经发布,迅速在海南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全会是 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全省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激发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凝聚勠力同心、勇往直前的磅礴力 量,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 ...
徐氏文商(湖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10-23 13:21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徐氏文商(湖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徐圣骅,注册资本 1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为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 广,数字内容制作服务(不含出版发行),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零售(象牙及其制品除外),工艺美术 品及礼仪用品销售(象牙及其制品除外),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批发(象牙及其制品除外),刀剑工艺 品销售,科普宣传服务,农村民间工艺及制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木制玩具制造, 艺术品代理,宗教场所用品销售,影视美术道具置景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议及展览服务,特 种劳动防护用品销售,文化场馆管理服务,文具用品零售,文具用品批发,针纺织品销售,水泥制品销 售,保健食品(预包装)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及其他婴幼儿配方食品销售,日用陶瓷制品销售,生物 有机肥料研发,农林牧副渔业专业机械的安装、维修,纸制品销售,农、林、牧、副、渔业专业机械的 销售。 ...
“敦煌银龄美育星光盛典”系列活动在敦煌启幕
新华网· 2025-10-19 16:40
"敦煌银龄美育星光盛典"系列活动以"跟着艺术游甘肃"为策划思路,以"爱美 爱人 爱生活"为理 念,以"传承敦煌美学,点亮银龄生活"宗旨。9月25日,"敦煌银龄美育星光盛典"开幕式活动——"跟着 艺术游甘肃-盛世敦煌银龄美育盛典"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随着"敦煌银龄美育星光盛典"的启幕,"百师进百校"美育进校园、敦煌银龄美育创新实践座谈会、 百年风范·文化名家书画展、大教授·小院士敦煌美育行活动、乐动敦煌·如意甘肃非遗新生活大展、"千 年莫高·盛世华章"共创敦煌壁画、"乐动敦煌·乐舞和鸣"共跳敦煌诗乐舞一系列践行银龄美育、银龄美育 产业发展活动的相继举办,将活动逐步推向高潮。 原标题:"敦煌银龄美育星光盛典"系列活动在敦煌启幕 近日,随着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的落幕,作为本届博览会分项活动 的"敦煌银龄美育星光盛典"系列活动在敦煌拉开帷幕。 在敦煌市西关小学的"百师进百校"学校实地调研中,30余位专家学者就推动"百师进百校"师资力量 与学校课程体系融合进行深度研讨。在敦煌市第三中学"百师进百校"美育进校园活动现场,著名书法家 罗杨以《书法:中国人的文化图腾》为题开展了专题讲座。 甘肃演艺 ...
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落幕
解放日报· 2025-10-19 10:35
光影节期间,自行车维修、租赁订单量比去年同期上涨了两三成,迪卡侬荟聚店自行车部门经理黄 辉喜上眉梢:"我们举办了几次夜骑活动,经过几处长宁区光影景观,之后微信群每天都会多几十个 粉。"国庆中秋假期,滨港商业中心里的沪语脱口秀也"爆"了,每天1000张票"手慢无"。 光影节的美好不会昙花一现,将长久造福城市。目前,已有多个分会场的光影秀、灯光艺术装置确 定保留。除气模装置外,本届光影节光影艺术装置延续使用率达53.6%。 长宁区上海荟聚的7个光影艺术装置将全部保留。其中,《触·光》已移至北翟路与福泉路路口的家 园绿地,夜里,造型像"LOVE"字样的"书页"透出湖蓝色的水波纹光,陪伴在绿地里散步休憩的市民。 展现城市魅力活力、增强商业繁荣信心,为期一个月的全城盛事"点亮"上海。 徐汇西岸大砼仓顶部的布朗石、长宁区上海荟聚五楼的一痕月、虹口区滨港商业中心三楼的品 庐……这三家看似毫无关联的餐厅,因为光影节有了共同点——光影节为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气。 海派剪纸花瓣层层叠叠,螺旋上升,宛如岁月的留声机……光影艺术装置《夜来香留声》惊艳亮相 后,原本工作日稍显冷清的平台变得热闹起来,或被小红书种草,或被商场宣传吸引,天 ...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时代华彩——江苏“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之五
新华日报· 2025-10-19 07:31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 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正在全省各地举办,"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为群众带来优质文化演出 [1] - "十四五"期间江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标识更加鲜明 [2] - 江苏健全文艺创作生产"五全"工作机制,电影《守岛人》等6部作品、扬剧《郑板桥》等5部作品先后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舞剧《红楼梦》成为现象级作品,电影《南京照相馆》刷新江苏出品影片票房及观影人次纪录 [7] 理论武装与文明建设 - "十四五"期间江苏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每年组织全省400多万名基层党员参加集中培训,创新打造理论宣讲共建共享平台 [3] - 江苏持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永远跟党走"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年均超10万场 [3] - 全省共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2万家,实践点3万多家,通过数字赋能推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4] - 江苏共有37个全国文明城市,今年有8个县级城市新入选,文明创建成果转化为百姓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 [4] 文化惠民与体制改革 - "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自今年1月实施以来覆盖人次超1000万,9月为基层文艺院团赠送科技感十足的流动舞台车 [7] - 江苏创新打造"读城"行动、"非遗生活荟"等特色品牌,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7] - 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推动院团"一团一策"等改革,有效激发发展活力,产生剧目创作"盐城现象"和基层院团"涟水现象" [8] 文脉传承与文化遗产 - 江苏深入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江苏文库》至去年年底已出版近1600册,创新举办江南文脉论坛等高水平学术活动 [9] - 2025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举行,该论坛自2007年连续举办,是展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 [9] - 2024年全省备案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约1.4亿人次,居全国前列,共举办各类主题展览超千个,平均每天新增近3个 [10] - 91家博物馆实现延时开放,其中47家场馆接待观众人次同比增长22.05%,"数见苏韵"环省行活动单日接待人次达4.2万刷新纪录 [10] 文化产业与文旅融合 - 2024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规模达2.25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规上文化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10] - 《江苏省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出台,为数字文化产业按下加速键 [10] - 2024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超10.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3万亿元 [10] - "苏超"全民体育盛会单场最高上座超6万人,创下中国业余足球赛事单场观赛人数纪录,赛事巧妙串联全省文旅线路带动多场景消费 [10] 青少年美育与国际传播 - 发源于南通的"童声里的中国"少年儿童歌咏活动去年带动全国超2665万人次参与 [5] - 江苏广泛开展"童"字系列美育活动,助力少年儿童向美而行、阳光成长 [5] - "文明遇·鉴"活动在欧洲成功举办,昆曲、民乐、非遗等多种艺术形式让江苏的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11][12]
红色艺术创作赋能辽宁文体旅高品质融合发展示范地
经济日报· 2025-10-17 06:24
核心观点 - 鲁迅美术学院通过其红色艺术创作,作为创意引擎和美学中心,为辽宁的文体旅融合注入全新美学价值和情感穿透力,实现从资源到品牌的升华,并构建多层次融合发展体系,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为全国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提供样板 [1][3][7] 红色艺术创作的赋能路径 - 内容赋能:系统梳理辽宁红色地标、工业遗产等资源,组织师生进行深度采风和研究,并运用当代艺术语言创作时代新作,诠释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2] - 形式赋能:利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沉浸式艺术空间,并将红色艺术形象进行IP化运营,开发文创产品、动漫、游戏,以吸引年轻受众 [2] - 空间赋能:通过公共艺术创作植入城市广场、公园等空间,将城市打造成没有围墙的红色艺术馆,并结合乡村振兴为乡村设计具有红色记忆的民宿和公共环境,发展红色写生旅游和艺术乡建旅游 [2] 构建红色艺术+文体旅高质量融合示范地 - 红色艺术+文化旅游:打造以鲁美美术馆为起点的东北红色艺术旅游黄金线路,串联省内红色纪念馆和博物馆,并设立鲁美艺术特展区,同时举办鲁美红色艺术季,包括主题展览、学术论坛等活动,以吸引全国艺术爱好者和游客 [3] - 红色艺术+体育休闲:为CBA联赛、马拉松等体育赛事设计具有红色精神和地域特色的视觉系统、奖牌和吉祥物,融合体育精神与红色精神,并建设主题体育公园,设置红色艺术和工业遗产主题的雕塑及健身设施,结合健身、美育与历史教育 [3] - 红色艺术+工业旅游:对废弃矿区、工厂等工业遗产实施艺术化改造设计,保留工业肌理并融入现代艺术元素,打造类似北京798的活力艺术区,并在鞍钢博物馆通过巨幅工业主题壁画和雕塑群再现钢水奔流场景,营造沉浸式体验 [4] - 红色艺术+生态旅游:在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旅游胜地策划以绿水青山为主题的大地艺术与景观雕塑项目,采用可持续材料设计,引导游客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解说牌和导览活动深化教育意义 [4] 示范地建设成效 - 品牌升级:将辽宁文体旅从传统观光目的地形象升级为融合历史底蕴、艺术含量与精神内涵的中国红色美学体验目的地,提升品牌形象并打造文化体验新高地 [5][6] - 产业拉动:带动文创产品开发、艺术会展、特色民宿、研学旅行等下游产业发展,并促进文化旅游、手工艺品制造、文化节庆等相关行业兴起,构建完整高效的产业链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6] - 人才集聚:以鲁美为核心,依托其学术影响力和资源优势,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和提供政策激励,吸引全国艺术、设计、策划及运营人才汇聚辽宁,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创新活力与文化软实力 [6] - 文化自信:通过高水平的艺术呈现生动讲述辽宁的历史传承和中国的文化底蕴,增强本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社区凝聚力与文化传承 [6]
两场音乐会里的人文经济学(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10-17 06:07
行业核心观点 - “小而美”的文化活动正成为一种新兴趋势,通过轻量级、低成本的运作模式,以触手可及的方式满足人们更丰富、更细腻、更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1][2] - 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是关键,通过创造新的消费场景,能有效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为城市文旅注入活力并带动本地特产销售 [3] 行业模式与特点 - 运作模式具有“轻量级”、成本可控、观众参与门槛低的特点,使得在公园、广场、社区等地的常态化举办成为可能 [1] - 活动美在互动性、场景的自然融合性以及多元素结合,如融合市集、美食、露营等,创造出独特的体验 [2] - 该模式精准对接个性化文化需求,能够润物无声地培厚社会的文化土层,并跳出投入大、周期长的局限 [2] 行业实践与案例 - 北京发布“音乐地图”,市民可在20处户外点位邂逅风格多样的音乐会 [1] - 福建漳浦县文化广场通过开放舞台实现传统竹马戏与现代乐队的同台献艺,吸引十里八乡的观众 [1] - 上海虹口凉城新村街道利用闲置门卫空间改造“门卫美术馆”,将艺术展览融入社区日常 [2] - 社区咖啡书店集杂货铺、阅读、沙龙、邻里交流于一体,成为社区居民的好去处 [2] 经济赋能与商业潜力 - 贵州贵阳路边音乐会两年举办400多场,为城市文旅注入活力 [3] - 吉林通化在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将特色民歌欣赏与本地特产如野生蓝莓干、松子油等结合,设计成“音乐礼盒”随票附赠,让特产走出大山 [3] - 新需求牵引新供给,捕捉个性化需求能打开更大的增量空间,创造新的消费场景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