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私募股权
icon
搜索文档
家族企业传承难助推日本私募股权热潮,行业人士:当心过热风险
第一财经· 2025-10-20 17:41
文章核心观点 - 日本私募股权市场交易活动持续活跃,年度交易额已连续四年超过3万亿日元(200亿美元),今年迄今交易额同比增长逾30%,达到291.9亿美元 [3][7] - 市场活跃的主要驱动力是日本家族企业面临缺乏合格继承人和高额遗产税的双重挑战,导致企业出售给私募股权基金成为热门选择 [3][7][8] - 随着资本持续涌入,市场人士开始警示过热风险,担忧重现2006-2007年周期中因支付高溢价导致投资表现不佳的情况 [4][11] 市场交易规模与增长 - 日本私募股权市场年度交易额连续四年超过3万亿日元(200亿美元) [7] - 根据PitchBook数据,今年迄今为止交易活动同比再增长30%以上,达到291.9亿美元 [7] - 私募股权投资目前仅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0.4%左右,远低于美国的1.3%和欧洲的1.9%,显示市场仍处于成长阶段 [12] 家族企业继承危机驱动因素 - 截至2025年,约有127万70岁或以上的日本中小企业主将没有继任者,约占所有日本企业的三分之一 [7] - 日本90%以上的中小企业是家族企业,65%以上的私募股权并购、收购交易源于企业继承案件 [8] - 日本征收高达55%的遗产税,且遗产问题必须在继承发生后10个月内解决,迫使家族企业继承人迅速出售资产筹集现金 [8] 社会观念与监管环境转变 - 日本家族企业负责人的观念发生转变,从最初不考虑出售,到接受本土投资者,再到接纳外国私募股权投资者 [9] - KKR、凯雷和贝恩等外国私募股权巨头的成功转型案例缓解了日本企业主对私募股权基金削弱公司运营的担忧 [9] - 日本政府自2015-2016年推行监管改革,强制企业引入外部董事并要求提高上市企业股本回报率,推动企业剥离资产和私募股权交易 [11] 宏观经济与市场吸引力 - 日元长期疲软使日本资产对美元投资者而言相对便宜,今年年初以来日元对美元汇率仍录得近4%的跌幅 [11] - 日本的利率水平远低于其他主要发达市场,使得杠杆收购更具吸引力 [11] - 激进投资者推动表现不佳的董事会剥离企业资产或推动企业私有化,进一步促进交易活动 [11] 潜在过热风险警示 - 资本持续涌入导致更多资金追逐同一市场,部分参与者开始支付更高溢价,推高估值 [11] - 当前热潮与2006-2007年周期相似,当时许多私募股权公司支付高价投资,随后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表现不佳 [11] - 尽管交易活跃,但日本私募股权市场在成熟度上仍落后于欧美,属于成长中市场 [12]
家族企业传承难助推日本私募股权热潮,行业人士:当心过热风险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20 14:52
日本家族企业面临的双重挑战:缺乏有兴趣、有专业管理能力的继承人以及高额遗产税率,推动一个曾 经不被日本家族企业负责人考虑的选项,即将企业出售给私募股权基金在近年来逐渐成为热门选择,也 助推了日本私募股权热潮。 随着交易量连连攀升,有市场人士已开始警示过热风险。 今年交易同比再增逾30% 根据咨询公司贝恩数据,日本私募股权市场的年度交易额已连续四年超过3万亿日元(200亿美元)。 PitchBook的数据显示,今年迄今为止,日本的交易活动同比又增长30%以上,达到291.9亿美元。 背后的一大原因是难获继承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份报告,截至2025年,约有127万70岁或以上的 日本中小企业主将没有继任者,约占所有日本企业的三分之一。 日本投资公司Nippon Sangyo Suishin Kiko首席执行官(CEO)Jun Tsusaka举例称,近期一位61岁的日本 老企业加已委托出售他的企业。日本老一代企业家正处于"我还得努力工作,但我的孩子不想接管我的 生意的境地。"这促使更多高龄日本企业家越来越愿意出售企业。 PitchBook的私募股权分析师瓦特斯(Kyle Walters)表示,企业继承是推动日本 ...
“PE巨头”黑石总裁:华尔街低估了AI的颠覆性,现在投项目首先评估“颠覆风险"
美股IPO· 2025-10-20 06:59
他特别强调,法律、会计、交易处理和理赔处理等基于规则的业务将面临AI的"深远"冲击。公司要求在投资备忘录的首页必须阐述AI影响,据知情人士 透露,黑石最近已决定不收购一些被视为容易受AI风险影响的软件和呼叫中心公司。 黑石集团总裁Jonathan Gray警告称,华尔街投资者低估人工智能让整个行业过时的潜力。这家全球最大私募股权公司已将AI风险评估提升至投资决策 的首要位置,要求所有交易团队在投资备忘录首页就必须阐述AI影响。 Gray本周在伦敦举行的英国《金融时报》私募资本峰会上表示,AI技术已经开始颠覆商业模式并导致失业。他指出, 尽管市场担忧AI公司估值过高可 能形成泡沫,但投资者更应关注传统行业面临的巨大颠覆风险。 他特别强调,法律、会计、交易处理和理赔处理等基于规则的业务将面临"深远"的冲击。据知情人士透露,黑石最近已决定不收购一些被视为容易受AI 风险影响的软件和呼叫中心公司。与此同时,该公司正在重新定位部分工业投资组合公司,以抓住AI基础设施带来的机遇。 AI颠覆风险成首要考量 黑石已将AI风险评估提升至投资决策的最高优先级。Gray明确要求信贷和股权团队在投资备忘录的首页就必须阐述AI影响,他 ...
“PE巨头”黑石总裁:华尔街低估了AI的颠覆性,现在投项目首先评估“颠覆风险"
华尔街见闻· 2025-10-19 20:01
核心观点 - 华尔街投资者低估了人工智能颠覆传统商业模式与市场格局的破坏力 [1] - 人工智能技术已开始颠覆商业模式并导致失业,投资者更应关注传统行业面临的巨大颠覆风险,而非仅担忧AI公司估值过高 [1] - 人工智能可能为大型企业和全球经济带来被低估的生产力收益,创造数万亿美元的新企业财富 [5] AI颠覆风险与投资决策 - 黑石集团已将AI风险评估提升至投资决策的最高优先级,要求所有交易团队在投资备忘录首页阐述AI影响 [1][2] - 公司决定不收购一些被视为容易受AI风险影响的软件和呼叫中心公司 [2] - 信贷和股权团队需在新交易和现有投资组合上投入大量时间分析AI对企业软件、数据处理服务业务及基于规则工作的影响 [3] - 投资者在关注AI泡沫的同时,忽视了传统业务可能遭受的巨大颠覆 [4] - OpenAI、微软和谷歌创建的AI算法已开始颠覆会计、咨询和法律等白领行业,并威胁广告商、出版商和软件公司的商业模式 [4] - 将AI颠覆比作纽约出租车牌照的命运,其价值在数十年间增长近500倍,但在网约车应用颠覆市场后迅速损失了80%的价值 [4] - 机器学习技术也在威胁制造业等领域的人工岗位 [4] 投资策略的双向调整 - 黑石集团在评估AI风险的同时,其部分投资仍面临技术变革影响,例如其私募信贷业务已向包括Medallia在内的企业软件公司提供数十亿美元贷款,这些公司面临被AI驱动竞争对手抢走客户的风险 [4] - 公司积极布局AI机遇,对为数据中心供电的公用事业公司进行大量投资 [4] - 重新定位了Copeland和Legence等工业投资组合公司,使其向AI基础设施提供商销售产品 [4] - 黑石作为OpenAI等公司所用数据中心的早期投资者,多年来一直在评估AI风险 [3] - 要求交易团队不要错过AI相关机遇 [5]
“PE巨头”黑石总裁:华尔街低估了AI的颠覆性,现在投项目首先评估“颠覆风险“
智通财经网· 2025-10-19 12:02
华尔街低估了AI颠覆传统商业模式与市场格局的破坏力。 "人们说'这闻起来像泡沫',但他们没有问:'那些可能被大规模颠覆的传统业务呢?'" 他特别指出,OpenAI、微软和谷歌创建的AI算法已经开始颠覆会计、咨询和法律等白领行业,并威胁 广告商、出版商和软件公司的商业模式。Gray将这种颠覆比作纽约出租车牌照的命运。这些牌照价值在 数十年间增长了近500倍,但在网约车应用颠覆市场后迅速损失了80%的价值。机器学习技术也在威胁 制造业等领域的人工岗位。 投资策略的双向调整 黑石集团总裁Jonathan Gray警告称,华尔街投资者低估人工智能让整个行业过时的潜力。这家全球最大 私募股权公司已将AI风险评估提升至投资决策的首要位置,要求所有交易团队在投资备忘录首页就必 须阐述AI影响。 Gray本周在伦敦举行的英国《金融时报》私募资本峰会上表示,AI技术已经开始颠覆商业模式并导致 失业。他指出,尽管市场担忧AI公司估值过高可能形成泡沫,但投资者更应关注传统行业面临的巨大 颠覆风险。 他特别强调,法律、会计、交易处理和理赔处理等基于规则的业务将面临"深远"的冲击。据知情人士透 露,黑石最近已决定不收购一些被视为容易受 ...
“PE巨头”黑石总裁:华尔街低估了AI的颠覆性,现在投项目首先评估“颠覆风险"
华尔街见闻· 2025-10-19 10:53
华尔街低估了AI颠覆传统商业模式与市场格局的破坏力。 黑石集团总裁Jonathan Gray警告称,华尔街投资者低估人工智能让整个行业过时的潜力。这家全球最大 私募股权公司已将AI风险评估提升至投资决策的首要位置,要求所有交易团队在投资备忘录首页就必 须阐述AI影响。 Gray本周在伦敦举行的英国《金融时报》私募资本峰会上表示,AI技术已经开始颠覆商业模式并导致 失业。他指出,尽管市场担忧AI公司估值过高可能形成泡沫,但投资者更应关注传统行业面临的巨大 颠覆风险。 他特别强调,法律、会计、交易处理和理赔处理等基于规则的业务将面临"深远"的冲击。据知情人士透 露,黑石最近已决定不收购一些被视为容易受AI风险影响的软件和呼叫中心公司。与此同时,该公司 正在重新定位部分工业投资组合公司,以抓住AI基础设施带来的机遇。 AI颠覆风险成首要考量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他特别指出,OpenAI、微软和谷歌创建的AI算法已经开始颠覆会计、咨询和法律等白领行业,并威胁 广告商、出版商和软件公司的商业模式。Gray将这种颠覆比作纽约出租车牌照的命运。这些牌照价值在 数十年间增长了近500倍,但在网约车应用颠覆市场后迅速损失了80 ...
韦伯咨询:2025年中国私募股权行业专题调研与深度分析报告(摘要)
搜狐财经· 2025-10-18 12:00
行业整体规模演变 - 中国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基金存量规模从2014年的9,098.27亿元快速增长至2018年的68,987.67亿元,达到2014年的7.5倍,年复合增长率为75.90% [2] - 2018年后受“资管新规”等政策影响,规模增速从2018年的26.27%一路下滑至2023年的2.12%,2024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小幅下降0.07%,在管规模为143,018.60亿元 [2] 基金数量变化趋势 - 存续基金数量增速从2014年的142.52%明显放缓至2023年的7.41% [6] - 2024年存续基金数量为55,415只,较2023年增长1.41%,但增速持续减缓,反映募资动力不足 [6] 新募集基金规模 - 2018年后新增基金规模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24年基金募集金额仅为2,690.05亿元,同比下降30.34% [8] - 新设基金平均募集规模逐年缩小,从2017年的1.50亿元降至2022年的0.51亿元,2024年因大型政府基金设立被拉高至0.62亿元,但剔除后平均规模仍在0.50亿元左右 [12] 基金清算与退出压力 - 2024年合计清算基金2,391只,其中创业投资基金705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1,686只 [4] - 2018年至2024年末共有16,666只基金实现清算,但该数字仍低于2015年全部存续基金数量(17,270只),大量基金底层项目无法退出,市场退出需求严峻 [4] 新设基金规模结构 - 2024年新设基金呈现两级分化,认缴规模不足1亿元的基金数量占比达54.21%,5亿元以下规模的新设基金数量占比合计80.30% [15] - 百亿以上规模基金数量占比仅0.43%,但在全年新设规模中占比高达17.08%,20亿元以上规模基金在新设规模中占比达56.70% [18]
“次贷危机”再现?华尔街“捉蟑螂”论战:PE与银行互相指责
华尔街见闻· 2025-10-16 21:36
华尔街正在上演一场关于贷款风险的激烈论战。 随着汽车贷款商Tricolor Holdings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First Brands Group的相继倒闭,传统银行与私募股权机构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双方就谁应为信贷市场动 荡承担责任展开交锋。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Jamie Dimon警告称"看到一只蟑螂时,可能还有更多", 暗指1.7万亿美元私募信贷市场存在系统性风险。 这番言论引发私募机构强烈反弹。Blue Owl Capital联席首席执行官Marc Lipschultz反驳称,将私募信贷与这些破产案联系起来是"一种奇怪的制造恐慌行为", 并暗示银行才应该"看看自家冰箱后面"。 Apollo Global Management首席执行官Marc Rowan也将矛头指向银行, 称两家公司的倒闭是贷款机构多年来追逐高风险借款人的结果。 这场论战凸显了华尔街新旧势力的深层矛盾。近年来企业日益转向私募信贷融资,传统银行将此视为监管套利,抱怨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过于宽松。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周二呼吁监管机构关注银行对该领域的敞口,指出"银行越来越多地向私募信贷基金放贷,因为这些贷款的净资产回报率往往高于传统商业贷款"。 ...
“次贷危机”再现?华尔街“捉蟑螂”论战:PE与银行互相指责
华尔街见闻· 2025-10-16 08:30
华尔街关于贷款风险责任的论战 - 华尔街正上演关于贷款风险责任的激烈论战,传统银行与私募股权机构就谁应为信贷市场动荡承担责任展开交锋 [1] -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Jamie Dimon警告称“看到一只蟑螂时,可能还有更多”,暗指1.7万亿美元私募信贷市场存在系统性风险 [1] - Apollo Global Management首席执行官Marc Rowan将矛头指向银行,称两家公司的倒闭是贷款机构多年来追逐高风险借款人的结果 [1][3] 具体破产案例与损失 - 汽车贷款商Tricolor Holdings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First Brands Group的相继倒闭引发论战 [1] - 摩根大通因Tricolor倒闭遭受1.7亿美元损失 [4] - Blackstone、PGIM等投资机构以及Jefferies等主要银行均因两起破产事件蒙受重大损失 [4] 私募巨头的观点与行动 - Apollo首席执行官Marc Rowan明确将责任归咎于银行,称在一些杠杆率较高的信贷中存在愿意偷工减料的情况 [3] - Apollo在First Brands倒闭前建立了针对该集团相关债务的空头头寸,这意味着如果公司无法偿还贷款,Apollo将从中获利 [3] - Blackstone总裁Jonathan Gray将责任归咎于银行,并“100%”否认这是系统性问题的观点 [3] 银行方的回应与警示 -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Dimon承认Tricolor事件暴露了银行自身问题,涉及欺诈且不是该行最光彩的时刻 [4] - Dimon在银行公布强劲财报的同时对风险发出警告,称看到此类事件时警觉性会提高 [4] - Blue Owl Capital联席首席执行官Marc Lipschultz反驳Dimon,将私募信贷与破产案联系起来是“一种奇怪的制造恐慌行为” [1][6] 论战背后的市场格局与深层矛盾 - 论战凸显华尔街新旧势力的深层矛盾,企业日益转向私募信贷融资,传统银行将此视为监管套利 [2][5] - 双方实际上深度交织,复杂金融结构可能混淆谁真正持有风险,尤其是当银行试图维持市场份额时 [4][6]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呼吁监管机构关注银行对私募信贷领域的敞口,指出银行因更高回报率而向私募信贷基金放贷 [2][6]
“S交易”爆发前夜,我们见到了易凯资本的伏兵 | 巴伦精选
搜狐财经· 2025-10-14 19:17
图片来源:元宝 "S交易"从出生起,就如同S这个字符一样"一波三折"。 "本质就是一个不良资产的打包甩卖,全是投资失败、退出无望的标的;资产包里全是泡沫,3折都嫌贵;GP都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讨论S交易,颇有点退出无 望,找人接盘的意味;市场上的买方少,真正出手的更少,大部分都是只看不买的"……这些声音都来自于17年的私募股权行业。 而仅仅一年之后,2018就成了中国S基金的"元年"。因为那一年,在基金到期,IPO收紧和资管新规的共同作用下,S基金从一个小众概念真正走入了中国私 募股权市场的主流视野。 国内最早探索S基金的机构,如歌斐资产、盛世投资、宜信财富等,在2018年前后纷纷加大投入。中国的S基金交易开启了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新阶段。 拉开"S策略"宏大叙事之后的数年里,国内的S交易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年平均增速超50%,这一状态一直持续到2023年。 IPO节奏的阶段性收紧以及减持规则的调整,大大增加了IPO退出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买方的预期和信心,这也成为了2023年中国S基金交易总额首次下 滑的直接原因。 而紧接到来的2025年,S市场又迎来了新的转机。 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在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