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
搜索文档
 老百姓餐桌越来越丰富 四个方面表现“舌尖”上的幸福感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13:24
 核心观点 -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构建 居民食物营养健康水平更加均衡 [1][2][3]   现代畜牧业发展 - 畜禽养殖规模化率持续提高 畜产品总量达1.75亿吨 较2020年增长2778万吨(增幅18.8%) [1] - 人均肉类年消费量72公斤 禽蛋25公斤 均超世界平均水平 [1] - 人均奶类年消费量40.5公斤 较2020年提升2.3公斤 [1]   现代渔业发展 - 水产品总产量达7358万吨 较2020年增长12.3% 连续36年全球第一 [2] - 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与深远海养殖 鱼虾蟹贝等品种供应充足 [2]   设施农业建设 - 设施农业面积达4000万亩 设施蔬菜年产量超2亿吨 实现周年均衡供应 [2] - 食用菌年产量4200万吨 占全球总产量85% [2] - 草莓樱桃西瓜等设施水果延长上市时间 满足多样化需求 [2]   生物资源拓展 - 从传统农牧向生物资源拓展 加快发展生物科技与生物产业 [2] -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藻类养殖技术世界前列 新型食品不断涌现 [2]   营养健康水平 - 居民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3] - 食物营养结构更加均衡健康 [3]
 乡村振兴丨西藏山南:高原上建起“数字农田”
 科技日报· 2025-09-05 10:59
 项目概况 - 华中农业大学黄远团队在西藏山南开展科技援藏项目 主导"基于物联网和模拟模型的设施蔬果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和"设施蔬菜提质增效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 [1] - 项目通过多层覆盖技术解决高原昼夜温差大导致的棚内结露问题 并采用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系统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4] - 团队进行全链条技术深耕 涵盖品种筛选 砧木嫁接育苗 土壤改良 蜜蜂授粉 品质分析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环节 [4]   经营成果 - 西藏跃林创建科技有限公司经营200亩设施农业大棚 成功培育反季瓜菜 填补市场空白 [2] - 40亩蜜瓜亩产达3000公斤 单季毛收入突破360万元 [2] - 在曲松县建成3.5万平方米双层连栋温室 配备物联网 AI与大数据技术构成的智慧农业"神经中枢" [5]   技术突破 - 整合物联网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 将传统种植空间升级为可实时感知环境 智能分析数据 自主优化管理的"数字农田" [5] - 智慧大棚以数据驱动突破农业"靠天吃饭"困局 通过集约化 智能化手段破解土地 水肥等资源约束 [5] - 未来将聚焦智能化水肥管理 病虫害精准防控和物联网智慧管控系统升级 [6]   发展前景 - 西藏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赋予蔬果卓越品质和营养特性 形成核心竞争力 [6] - 企业计划将山南优质瓜果蔬菜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6] - 随着5G AI技术与农艺知识深度融合 智慧大棚将演变为"会思考的农田" [5]
 西藏山南:高原上建起“数字农田”
 科技日报· 2025-09-05 09:28
 核心观点 - 华中农业大学黄远教授团队通过科技援藏项目推动西藏山南设施农业技术升级 成功实现高原反季蔬果高产高效种植并探索智能化农业模式 [1][2][3]   设施农业项目 - 项目包括"基于物联网和模拟模型的西藏山南设施蔬果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与"山南设施蔬菜提质增效技术研究及示范"两大核心课题 [1] - 200亩设施农业大棚成功产出反季瓜菜 40亩蜜瓜亩产达3000公斤 单季毛收入突破360万元 [2] - 采用多层覆盖技术解决昼夜温差导致的棚内水汽凝结问题 并引入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系统提升资源利用率 [2] - 通过有机肥施用 生物源农药推广及生态防病治虫技术实现绿色生态种植 [2] - 团队开展全链条技术示范 涵盖品种筛选 砧木嫁接育苗 土壤改良 蜜蜂授粉 品质分析和病虫害绿色防控 [2]   智慧农业建设 - 在曲松县建成3.5万平方米双层连栋温室 集成物联网 AI与大数据技术构建智慧农业"神经中枢" [3] - 智慧大棚实现环境实时感知 数据智能分析和自主优化管理 推动农业生产范式变革 [3] - 未来重点聚焦智能化水肥管理 病虫害精准防控和物联网系统升级 [3]   企业合作与市场前景 - 西藏跃林创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流转经营200亩大棚项目 并成为当地就业新支点 [2] - 企业利用西藏独特光热水土资源打造蔬果品质核心竞争力 计划将山南优质瓜果蔬菜推向全国及全球市场 [3]
 温室“智”与“质”齐飞——走进水发浩海西吉智能温室
 齐鲁晚报· 2025-09-01 18:25
 核心观点 - 水发浩海智能温室项目通过数字赋能和科技兴农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和品质优化 成为乡村振兴标杆项目 [1][3][7]   数字赋能成效 - 温室部署数百个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18℃ 湿度83% 光照强度50000LUX等环境参数 [4] - 智能系统使综合能耗下降50% 生产效率提升45% 病虫害可预测防控 [4] - 55亩温室仅需25人管理 实现远程手机端一键操控喷灌补光通风等操作 [4]   品质提升成果 - 果实糖度稳定在9.0% 产品合格率达到97% 亩产提升至4000公斤 [6] - 水培+基质栽培技术实现养分供应精确到毫升 叶片受光角度系统优化 [6] - 优质果蔬直供13家大型商超和电商平台 年销售额突破400万元 [6]   社会经济效益 - 项目带动50名周边农户就业 人均年收入增长300% [8][9] - 智能化种植模式辐射推广至周边2000亩设施农业基地 [8] - 推动农业向高效益 高品质 高智能方向迈进 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9]
 革命热土换新颜 金融赋能启新程
 金融时报· 2025-08-28 10:32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发展 - 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分行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3.44亿元 累计办理再贴现2.97亿元 [2] - 全市农户贷款余额890.01亿元(同比增长7.21%) 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58.33亿元(同比增长10.33%)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44.28亿元(同比增长31.29%) [2] - 内蒙古农商银行宁城支行发放蔬菜水果产业贷款5.13亿元 支持设施农业建设13.8万亩 实现减费让利202万元 [4] - 宁城县设施农业总面积达53万亩 年产蔬菜163万吨 建成8处万亩日光温室园区和64处千亩园区 [4] - 敖汉旗谷子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 带动8万余户农牧民年人均增收超千元 [5] - 农业银行赤峰分行"小米贷"产品惠及16个乡镇苏木、1300余户种植农户 敖汉旗信用贷款余额达18.81亿元 [5] - 敖汉小米区域品牌价值达282.41亿元 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5]   产业链金融创新 - 中国银行赤峰分行为赤峰中色锌业提供"资源增益型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 助力企业完成绿色升级 [7] - 兴业银行赤峰分行为大地云天化硫钛磷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批复5亿元项目贷款 [8] - 金融机构针对五条千亿元级产业链推出70余种金融产品 包括"生产设备更新贷""助保贷""账易贷"等 [8] - 建立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运用科技创新再贷款促进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 [9]   特色农产品品牌化与国际化 - 敖汉农商银行推出"小米贷""金粮贷""金穗贷"等特色信贷产品 支持惠隆杂粮、刘僧米业等深加工企业 [6] - 农业银行赤峰敖汉旗支行通过"兴农商城"和"乡味儿金品"小程序助力敖汉小米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 [6]
 今年辽宁省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面积已达5万亩
 证券时报网· 2025-08-11 10:02
 政策支持与资金统筹 - 省农业农村厅统筹使用设施农业贷款贴息奖补、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设施大棚钢结构骨架购置补贴、个人涉农创业担保贷款、设施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政策项目资金 [1]   设施农业建设进展 - 全省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面积已达5万亩 [1] - 对设施农业进行更新改造 改造优化棚型结构 更新基础装备设施 补充高效现代设备 [1]   生产效率提升成效 - 提升土地利用率、结构安全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1]
 今年我省已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5万亩
 辽宁日报· 2025-08-11 09:24
 设施农业政策支持   - 北票市出台设施农业建设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支持政策,成为当地设施农业建设和改造的助推器 [1]   - 省农业农村厅统筹使用设施农业贷款贴息奖补、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设施大棚钢结构骨架购置补贴等政策项目资金,大力推进设施农业新建和改造提升 [1]   - 今年以来全省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面积已达5万亩 [1]     设施农业规模与产量   - 截至2024年年末,全省设施农业生产面积达到200万亩,产量超过1300万吨 [1]   - 全省设施农业规模居东北第一位、全国前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 [1]     设施农业技术升级   - 对设施农业进行更新改造,改造优化棚型结构,更新基础装备设施,补充高效现代设备,提升土地利用率、结构安全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1]   - 组织基层技术人员重点推广工厂化育苗、多模式秸秆反应堆、连作障碍绿色消减、防虫网精准选用等重大实用技术 [2]   - 指导农户科学选择种植茬口,加强田间管理,提升蔬菜产量 [2]     设施农业服务保障   - 省内各地及时推动设施农业建设调地,组织施工单位以及农技推广、科研等部门做好从建设到生产全过程的服务保障 [2]   - 推动设施农业建设改造提升工作落实落细 [2]     设施农业经济效益   - 高标准设施农业小区头茬水果番茄喜获丰收,销往周边及京津冀市场 [1]   - 设施农业为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应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1]
 细算一个脱贫户的家庭收支账(不掉队 赶上来)
 人民日报· 2025-07-31 06:33
 乡村振兴与脱贫成果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 [4]   - 脱贫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4年快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4]   - 脱贫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脱贫人口与全国农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5]     海燕村经济发展   - 海燕村通过千亩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发展设施农业,现有49座现代日光温室,每棚辣椒年产两茬,每茬产量上万斤 [7]   - 园区与盒马鲜生、永辉超市等大型商超合作,产品销往广东、四川等地,供不应求 [8]   - 村集体经济收入从5年前的几乎为零增长至200多万元,村里还设有生产袜子和编织袋的扶贫车间 [12]     居民收入与生活改善   - 杨生梅家庭2023年总收入约12万元,包括园区务工收入52000元、养羊净收入20000元、土地流转收入1200元等 [3][8]   - 海燕村脱贫户人均收入逐年增长,2022年14848元、2023年17111元、2024年19327元 [8]   - 杨生梅每月工资从2023年5月起涨至4500元,丈夫马守成也进入园区工作,家庭收入稳定 [6]     产业与就业支持   - 村里提供多种补贴和支持,包括稳定就业奖励2000元、种粮补贴450元、养羊产业补贴10000元、教育补贴8000元等 [3][8]   - 海燕村计划未来几年扩建200多个温室大棚,并鼓励群众参与菌菇种植、肉羊养殖等特色产业 [7][12]   - 村里通了直达周边工厂的班车,方便村民就业 [8]     基础设施与环境改善   - 海燕村从盐碱荒滩变为绿化覆盖的宜居村庄,房前屋后花草摇曳、绿树成荫,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 [9][11]   - 村里设有阅览室、小公园、幼儿园、小学等设施,生活环境大幅改善 [10]   - 村庄大面积种植枸杞芽菜和耐盐碱苗木,裸露土地基本实现绿化 [12]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海燕村脱贫户收入连年上涨—— 细算一个脱贫户的家庭收支账(不掉队 赶上来)
 人民日报· 2025-07-31 06:03
 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1]   - 脱贫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4年快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1]   - 脱贫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脱贫人口与全国农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1]     海燕村脱贫案例   - 杨生梅从宁夏海原县马湾村搬迁至石嘴山市惠农区海燕村,2020年实现脱贫 [2]   - 2023年海燕村建起千亩现代设施农业园区,杨生梅在园区上班,月收入4500元 [2]   - 园区与盒马鲜生、永辉超市合作,产品销往广东、四川,盐碱地蔬菜因"富硒"标签供不应求 [4]     村集体经济发展   - 海燕村引进企业发展设施农业,现有49座现代日光温室,每棚辣椒年产两茬,每茬上万斤 [3]   - 村集体经济收入从5年前的几乎为零增长至200多万元 [7]   - 未来计划扩建200多个温室大棚,发展菌菇种植、肉羊养殖、绿色生菜等产业 [7]     村民收入与生活改善   - 杨生梅一家6口2023年总收入约12万元,包括就业奖励、种粮补贴、养羊补贴等多项收入 [4]   - 海燕村脱贫户人均收入逐年增长:2022年14848元、2023年17111元、2024年19327元 [4]   - 村庄环境显著改善,水泥路通户、路灯照明,阅览室、小公园、幼儿园等设施齐全 [6][7]     产业与就业带动   - 海燕村设有两个扶贫车间生产袜子和编织袋,村民就业机会增加 [7]   - 村庄周边工厂多,通勤班车直达厂区,方便村民就业 [4]   - 杨生梅成为就业带头人,带动村民参与园区工作,丈夫马守成也进入园区就业 [2]
 大规模设备更新首批1730亿落地,哪些仪器/领域收益了?
 仪器信息网· 2025-07-25 11:02
 政策资金支持 -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力度为2000亿元,首批1730亿元已分配到16个领域约7500个项目 [1][2] - 第二批81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下达,重点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和设备更新 [5] - 2025年新增贷款贴息1.5%上浮 [7]   政策覆盖范围 - 2025年政策覆盖16大领域,新增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支持领域,形成"16+N"覆盖体系 [5] - 工业与能源领域占比45%,交通与物流领域占比20%,公共服务领域占比25%,新增扩围领域占比10% [6] - 2024年政策覆盖7大重点领域,2025年扩展至16大领域并建立动态扩围机制 [7]   重点支持领域 - 工业重点领域:石化、钢铁、有色等11大行业设备焕新,淘汰落后设备,更新智能生产线 [8] - 能源电力设施:10大升级方向包括特高压电网、配电网智能化改造、新能源并网性能优化等 [8][9] - 交通运输设施:铁路信号系统智能化改造、民航导航设备更新、城市轨道交通设施更换 [10] - 物流设施:智能仓储、运输设备升级 [11] - 医疗设备:县级医院影像设备更新、基层诊疗器械 [5][11]   政策实施机制 - 取消"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门槛,降低中小企业申报门槛 [5] - 建立"地方审核+国家复核"双把关机制,简化审批流程 [5] - 从单项目申报改为产业集群整体申报优先 [7]   新增领域支持 - 电子信息领域:半导体封装测试设备、5G基站核心部件、人工智能算力设备 [11][12] - 设施农业: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农业机器人、精准灌溉设备 [11][12] - 安全生产:矿山安全监测系统、危化品智能管控平台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