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复合材料
搜索文档
泛亚微透: 泛亚微透2025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6 17:21
募集资金使用计划 - 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9,850.88万元 将用于CMD产品智能制造技改扩产项目、用于6G通讯的低介电损耗FCCL挠性覆铜板产业化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1] - 若实际募集资金净额少于拟投入总额 不足部分由公司以自筹资金解决 [1] - 在募集资金到位前 公司可以自筹资金先行投入 [1] CMD产品扩产项目 - 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11,935.40万元 通过升级生产车间、建设洁净房并引入自动化设备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1] - 2022-2024年CMD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1.00% 现有产能已成为发展制约因素 [2] - 产品已应用于奔驰、宝马、大众、沃尔沃、理想、蔚来等汽车品牌 并进入法雷奥、海拉等车灯厂商供应链 [4] - 公司拥有CMD相关授权专利35项 包括中国发明专利11项和国际PCT专利6项 [4] - 项目将减少对人工生产的依赖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 [3] 6G通讯FCCL产业化项目 - 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21,574.55万元 生产高频高速低介电损耗挠性覆铜板 [6] - 产品具有低介电常数(Dk)、低介电损耗角正切值(Df)等特性 适用于5G/6G通信、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6] - 当前高端FCCL市场被杜邦、松下等国外企业垄断 项目旨在实现国产替代 [7] - 公司已获得FCCL相关授权专利7项 包括中国发明专利2项 [8][11] - 产品采用聚酰亚胺/含氟聚合物复合材料 通过无胶粘结技术实现卷对卷生产 [6][7] 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 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15,440.93万元 用于购置研发大楼、先进设备和引进研发人员 [13] - 将开展低介电损耗高柔性扁平电缆线束无尘组件技术、船用ePTFE软垫片密封技术等课题研究 [13][14] - 公司拥有CNAS认可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配备高精度检测设备 [12][16] - 当前研发场地面积不足 设备陈旧影响研发效率 [14] 补充流动资金 - 拟使用募集资金20,90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 以降低负债水平并优化财务结构 [1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例达63.91% [18] - 补充流动资金将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 [18] 政策与行业环境 - 国家出台《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 [9][10] - 汽车产销量突破3000万辆 出口爆发式增长 为CMD产品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5] - 《覆铜板"十四五"发展重点及产业技术线路图》提出要突破高性能FCCL国产化 [11] 技术储备与实施基础 - 公司在ePTFE膜、气凝胶、CMD及FCCL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积累 [15] - 与浙江大学、常州大学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 [11][17] - 持有IATF16949、ISO9001等管理体系认证 生产体系覆盖全链条 [12] - 研发团队深耕ePTFE膜和气凝胶领域 具备专业背景和丰富经验 [17]
惠柏新材股价震荡下行 成交额达2.45亿元
金融界· 2025-08-05 03:20
股价表现 - 8月4日报收32.84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85% [1] - 当日股价波动区间为32.16元至34.01元 [1] - 成交量为74322手,成交金额2.45亿元,换手率达到15.37% [1] 公司基本面 - 主营业务为高性能复合材料研发生产,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电子电器等领域 [1] - 企业注册地位于上海 [1] - 目前总市值30.30亿元,流通市值15.88亿元 [1] 资金流向 - 8月4日主力资金净流出236.07万元 [1] - 近五个交易日整体呈现资金净流入状态,累计净流入4733.39万元 [1] - 早盘时段曾出现快速反弹,9点35分前后五分钟内涨幅超过2% [1]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怎么干?这份“决定”说清楚了
第一财经· 2025-08-01 17:21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 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支持跨区域、跨学科协同开展产业目标导向明确的应用基础研究 [1] - 截至2024年底长三角区域研发投入强度达3.33% 跨省域国内发明专利合作申请量9545件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64.39件 [1] - 2021-2024年三省一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较2021年增长145% 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94项占全国45.8% 其中长三角合作45项占23.2% [1] - 2021-2024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长三角参与19项占比约50% [1] 《决定》核心举措 - 共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创新平台 深化人才共育交流和国际科技合作 [3] - 推动基础研究合作 鼓励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 建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 [3] - 围绕重点产业需求优化企业出题机制 加强创新资源跨区域跨领域配置 组织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3] - 建设一体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促进开发区跨省域联动发展 共建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支持建设长三角创新联合体 [3] 跨省域高新区发展 - 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规划面积49.16平方公里 构建"一芯引领、两廊带动、三片协同、多点支撑"布局 [4] - 青浦园区占地8.69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 [4] - 西岑科创中心定位世界级科创小镇 华为研发中心带动2.7万科研人才入驻 金发科技加速汽车材料研发 [4] - 2024年青浦园区规上工业产值157.3亿元 规上服务业营收345.9亿元 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收比重12.9% [4]
智元机器人入主 上纬新材股价4个交易日翻倍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14 18:56
股价表现 - 上纬新材股价连续4个交易日涨停,区间涨幅达107.46%,最新收盘价为16.14元/股 [1] 公司业务 - 公司主营高性能复合材料,下游应用包括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两大领域 [1] - 节能环保领域涵盖轨道交通安全材料及电力、石化、电子电气等行业污染防治工程 [1] - 新能源领域包括风电叶片用材料和汽车轻量化材料 [1] 控制权转让 - 控股股东SWANCOR萨摩亚与智元机器人旗下平台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每股转让价7.78元,总价款9.41亿元 [2] - 智元恒岳及致远新创将通过协议转让+主动要约方式收购控股权,要约收购1.49亿股占总股本37% [2] - 交易完成后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智元恒岳,智元机器人实控人邓泰华将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3] 交易细节 - 收购方拟至少收购63.62%股份,至多收购66.99%股份,最高收购价11.6亿元 [3] - 结合协议转让价,总交易价格将达21亿元 [3] 行业影响 - 业内认为该交易能提升智元机器人登陆资本市场的确定性,相比IPO审核周期更短 [3] - 上纬新材在环保材料和复合材料领域具备产线、客户与现金流,有望与智元形成业务协同 [3]
人形机器人巨头智元闪电收购
每日商报· 2025-07-11 06:15
智元机器人收购上纬新材 - 智元机器人拟通过协议转让和要约收购方式取得上纬新材控制权 交易完成后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智元恒岳 持股比例至少63.62% 交易总价约21亿元(7.78元/股) [1][2] - 本次交易是"新国九条"和"并购六条"实施后新质生产力企业在A股的标志性收购案例 也是具身智能企业在科创板的首单收购案例 [1][3] - 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办法》中的重组上市 智元机器人暂无12个月内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或资产进行重大调整的计划 [3] 具身智能行业动态 - 具身智能领域热度高涨 智元机器人收购事件被视为行业里程碑 科创板或将迎来"具身智能第一股" [2][4] - 智元机器人创立即跻身"独角兽" 估值达150亿元 已完成9轮融资 最新融资由腾讯、京东等领投 [4] - 公司构建"本体+AI"全栈技术 拥有三大机器人家族 截至2025年1月累计下线1000台 预计2025年出货量达数千台 [5] 市场反应与行业融资 - 上纬新材复牌后连续两个交易日"20cm"涨停 最新市值45.22亿元(11.21元/股) 换手率0.23% [4] - 具身智能赛道成为最"吸金"科技领域之一 近期多家企业完成大额融资 包括它石智航(1.22亿美元)、云深处(近5亿元)、星动纪元(近5亿元)、银河通用(11亿元)等 [6]
B轮独角兽出手,两步拿下上市公司控股权
搜狐财经· 2025-07-10 08:49
收购交易概述 - 智元机器人收购上市公司上纬新材63.62%股权,成为控股股东 [1] - 交易分为两步:第一步出资9.41亿元收购29.99%股权,第二步以11.6亿元要约收购37%股份 [5][6] - 总交易金额至少21亿元,转让价格为7.78元/股 [7] 交易影响与市场反应 - 交易完成后上纬新材控股股东变更为智元恒岳,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邓泰华,核心团队包括稚晖君 [2][7] - 市场猜测智元机器人为借壳上市,但公司否认 [3] - 上纬新材股价在收购消息公布后涨停,投资者看好转型升级预期 [10] 被收购方上纬新材背景 - 上纬新材成立于2000年,主营高性能复合材料,产品应用于风电叶片制造 [8] - 2023年营业收入15亿元,净利润8868万元,市值约30亿元,市盈率34倍 [8][9] - 业务与具身智能无直接关联,但具备上市公司地位和资本市场平台价值 [8][9] 收购方智元机器人背景 - 成立于2023年2月,由华为前副总裁邓泰华与稚晖君联合创办 [13] - 专注通用具身机器人,拥有"远征"、"精灵"、"灵犀"三大产品线,覆盖多场景应用 [13] - 已完成B+轮融资,估值达150亿元,为具身智能领域估值最高初创公司 [14][15] - 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腾讯、红杉中国等20余家知名机构 [14] 行业与政策背景 - 此次收购是新"国九条"和"并购六条"政策实施后新质生产力企业在A股的标志性案例 [5] - 具身智能企业在科创板的首单收购 [5]
智元机器人否认借壳上市;苹果二把手将退休丨数智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0 07:21
智元机器人收购上纬新材 - 智元机器人拟收购上纬新材至少63.62%股份 但否认构成借壳上市 [1] - 上纬新材主营高性能复合材料 产品应用于风电 汽车 电子等领域 [1] - 智元机器人专注于具身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研发 双方业务存在协同空间 [1] - 该收购被视为新质生产力企业在A股市场的重要探索 或为科创板并购提供新范式 [1] 苹果高管变动 - 苹果首席运营官杰夫·威廉姆斯将于年底退休 现年62岁 [2] - 新任COO为运营高级副总裁萨比赫·汗 现年59岁 此前主管苹果供应链 [2] - 萨比赫·汗不会接手苹果设计团队 该团队将直接向CEO蒂姆·库克汇报 [2] Waymo自动驾驶服务 - Waymo向14~17岁青少年开放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需经父母或监护人批准 [3] - 该举措是自动驾驶技术迈向大众化的重要一步 [3]
威海实施产业集群提升行动,力争新增1个省“雁阵形”集群
齐鲁晚报网· 2025-06-19 12:05
产业集群发展 - 威海市实施产业集群能级提升行动 持续做大做强八大产业集群 加快构建具有威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1] - 2024年全市制造业产业集群规上企业营收实现平稳增长 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7% [1] - 威海市发改委将以"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 坚持扩量与提质并重 传统与新兴协同 [1] 优势产业培育 - 聚焦10个已获批省级"雁阵形"集群培育 持续壮大高区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医药 高性能复合材料 乳山海上风电高端装备等4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 - 争取新增1个省"雁阵形"集群 更多产业集群入选省支柱型雁阵集群 [2] - 突破发展新能源产业 布局核 风 光 储等多领域能源板块 加快推动华能石岛湾核电扩建一期工程 乳山半岛南海上风电 临港区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 [2] 动能转换与产业融合 - 市级层面设立新旧动能转换专项资金投资补助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3] - 累计激励15家企业开展重大技术突破 业态模式创新 今年将继续加大省重大产业攻关项目实施力度 [3] - 推进14个省级以上"两业"融合试点 12家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建设 定期培育推荐"两业"融合试点企业 [3] 骨干企业培育 - 实施新一轮重点企业培育工程 优化建立百家企业培育方阵 落实兑现冲击新目标惠企政策 [4] - 累计争取12家企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 其中4家获批省首批"头雁"企业 [4] - 常态化开展企业走访 "亲清发改会客厅"等活动 跟踪解决政策兑现 用地用能等需求 [4]
泛亚微透(688386):ePTFE材料领先企业,加速推进国产替代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5-18 23:1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泛亚微透是中国 ePTFE 材料领先企业,实现了 TRT 膜国产化替代,营收利润持续上涨,受益于国产替代趋势和利基市场拓展,积极布局多元应用场景 [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泛亚微透成立于 1995 年 11 月,2021 年 7 月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总部位于江苏常州,掌握 ePTFE 膜全产业链技术,拥有多项国内外专利 [2][3] - 公司主要从事 ePTFE 微透产品、CMD 及气体管理产品、SiO₂气凝胶产品和高性能线束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覆盖汽车、新能源等利基市场,主要客户包括上汽通用等车企与零部件厂商 [2][3] 营收利润情况 - 2022 - 2024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3.64、4.11、5.15 亿元,同比分别+15.11%、+12.64%、+25.3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31、0.87、0.99 亿元,同比分别 - 52.79%、+176.08%、+14.58% [2][4] - 2024 年营业收入及利润上升得益于产品多元化拓展、核心技术研发、客户结构优化以及智能制造与降本增效措施推进 [2][4] 受益趋势与业务增长曲线 - 受益于高性能复合材料国产替代趋势和利基市场拓展,依托 ePTFE 和气凝胶两大核心技术平台布局高毛利、高壁垒应用场景 [2][5] - CMD 及气体管理产品打破外资垄断,被多家车灯厂和电池厂采用,业务高速增长,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2][5] - SiO₂气凝胶复合材料解决传统气凝胶难题,2024 年应用于飞机飞行试验,通过收购拓展至舰船领域,有望在高温绝缘等场景放量 [2][5] - ePTFE 膜产品具备技术和成本优势,客户覆盖头部企业,未来借助国产替代拓展至医疗、消费电子等新领域 [2][5] 多元应用场景布局 - 围绕 ePTFE 膜与气凝胶两大核心技术平台,推动材料复合与产业化应用,拓展高附加值细分领域 [2] - 汽车领域,CMD 产品和微透组件用于车灯与电池包冷凝管理系统,获头部企业采用形成稳定收入 [2] - 医疗领域,聚焦 ePTFE 膜生物医疗应用,相关膜材进入验证阶段 [2] - 航空航天领域,气凝胶复合产品应用于飞机飞行试验,通过子公司拓展至舰船等特殊装备领域 [2]